抗心律失常药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的代谢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 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无明显的阻断胆碱 或α受体作用
•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 静脉注射或滴注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
常的急症治疗。 • 可引起低血压;长期应用,少数患者出现
红斑狼疮综合征。
(二)Ⅰb类
利多卡因(lidocaine)
【药理作用与机制】 • 对激活和失活状态的钠通道都有阻滞作用, 当通道恢复至静息状态时,阻滞作用迅速 解除; – 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短,钠通道处 于失活状态的时间短,因此利多卡因对 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差。
【临床应用】
• 首选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 心脏手术 – 心导管术 – 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 心动过速或室颤 – 亦可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以预防心 室纤颤的发生。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 中枢神经系统 – 头昏、嗜睡或激动不安、感觉异常。
• 心血管系统 – 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和低血压。
3
-60
-80
4
-100
普肯耶纤维动作电位
+50 mV
0
12
0 -50
4
-100
3 4
窦房结动作电位
mV 0
-20
0
-40
3
4
-60
-80
(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自律性(Automaticity)
窦房结细胞
• 传导性(Conductivity)
•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影响弱于奎尼丁。 • 4.大剂量还有轻度的β受体阻断作用。
【临床应用】
• 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 伴发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预激综合征 • 限于治疗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B.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指示)
4.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 5.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假说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
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 降低自律性
• 减少后除极
– 减少早后除极 – 减少迟后除极
• 消除折返
(1)早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
A.早后除极的膜电位变化
B.早后除极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
C.早后除极引起一连串触发动作电位
(2)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DAD)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A.迟后除极的膜电位变化(↓指示)
【临床应用】
•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 房颤 – 房扑 –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 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不良反应】
• 腹泻 • “金鸡纳反应” • 心脏毒性
– 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 –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 奎尼丁晕厥 • 低血压
【药物相互作用】
• 奎尼丁降低地高辛肾清除率 • 使双香豆素、华法林抗凝血作用增强 •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能加速奎尼丁在肝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
基础
一、正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心肌细胞可分为两类:
– 快反应细胞 • 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
– 慢反应细胞 • 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
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 0相 • Na+迅速内流,膜电位由-90mV升至+30mV。
决定传导速度。 • 1相 • K+外流,膜电位降至0mV左右。
– 抑制传导 – 延长有效不应期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 Ⅰa类 奎尼丁 • Ⅰb类 利多卡因 • Ⅰc类 普罗帕酮
• Ⅱ类 受体阻断药 •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Ⅰa类药 • 奎尼丁(Quinidine) • [药理作用] • 能阻滞INa和多种IK • 阻滞激活状态的INa,并使通道复活减慢
• 禁忌: •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Ⅰc类药
普罗帕酮(Propwenku.baidu.comfenone ) 【体内过程】
• 肝脏首过消除 • 血浆蛋白结合率95%~97%
【药理作用与机制】
• 1.明显抑制INa,对开放状态和失活状态都 有作用。
• 2.减慢心房、心室和普肯耶纤维的传导。 • 3.抑制IK延长APD和ERP,但对复极过程
• 2相
• Ca2+内流,同时少量Na+ 内流、K+外流,膜 电位维持在0mV左右,又称平台期。
• 3相
• K+外流,膜电位下降至静息电位。
• 4相
• 非自律细胞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称 静息期。
• 自律细胞可发生自动除极。 Na+ 及 Ca2+ 内流。
心室肌动作电位
mV
+20
1
0
2
-20
-40 0
– 对除极化组织的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阻滞作用强,因此对于缺血或强心苷中毒 所致的除极化型心律失常有较强抑制作用。
• 抑制参与动作电位复极2相的少量钠内流 • 能减小动作电位4相去极化斜率,降低自律性。
【体内过程】
• 肝脏首过消除70%,宜静脉滴注给药 •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 • 体内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为1 L/kg • 消除t1/2为2h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抗心律失常药物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心律失常(Arrhythmia)
•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 位、传导速度、兴奋次序异常。 – 冲动形成异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 – 冲动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
• 阻滞多种IK,延长心动作电位时程 • 抑制心肌细胞膜Ca2+通透性,负性肌力。 • 阻断M受体和外周血管α受体作用。
【体内过程】
• 生物利用度为70%~80% •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 • 消除t1/2为5~7h • 主要经过肝脏P450氧化代谢,其羟化代谢
物三羟奎尼丁仍有药理活性。其代谢物及 原形经肾排泄。
mV
膜 +40
d
内 +20
电 位
0
1 2
c b
( -20
3a
-40 0

-60
-80
4
-100
局部除极化
全面除极化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1.折返(Reentry)
折返与心室颤动
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环路)
2.自律性升高
• 窦房结细胞:交感兴奋、低血钾、牵张
• 心室肌细胞:缺血缺氧
3.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