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简称甲午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日清戦争),是清朝中国和日本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起因:中国和日本之间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

经过“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这三艘军舰在后来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立下头功)7时20分,第一游击队望见“济远”和“广乙”两舰,即时下战斗命令。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则作战英勇,伤亡亦惨重。

8时30分,“济远”舰全速向西撤退。

日舰猛追,“济远”舰悬起白旗。

日舰追近,“济远”舰又加挂日本海军旗。

“浪速”舰发出信号勒令“济远”舰立即停轮。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日军三舰见“高升”号与“操江”舰,立即以“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

“济远”舰借机西撤,日舰以时速22.5节的“吉野”号穷追“济远”舰不舍,“济远”舰抛下“高升”号而走,并发尾炮攻击“吉野”号。

“济远”舰驶抵威海,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

而后丁汝昌误报“济远”舰击沉“吉野”号。

事实上“吉野”皮毛未损,无恙而归。

真的悲惨的是“高升”号运兵船!“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外交方面 (四)军事方面
(五)文化方面
(一)政治方面: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台湾等地的割让,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随后爆发的义和团反的爱国运动就与民族危 机日益深重有着很大关系。
(二)经济方面:赔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负担;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 中国的财政经济;允许列强投资办厂,严 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 的大量输入,使得小农经济遭到很大打击, 甲午战争后也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战争的发展
2、标志性战役 平壤战役(1894) 黄海战役(1894) 辽东战役(1894) 威海战役(1895)。
日本士兵在旅顺屠杀中国平民、官兵
战争的结果
3、战争的结局 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 向 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 《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 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1、甲午战争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发展
3、甲午战争的结局 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简介
甲午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 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 战争。1894,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 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它以1894年 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1894 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 面爆发。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
(三)外交方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外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战后 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数百万同胞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 凌50多年。
(四) 军事方面: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 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阶段。 (五) 文化方面:在甲午战争以后,留日热潮 出现;

甲午战争简介

甲午战争简介
最终清朝政府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简介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1. 开始关注海防力量的建设;
2. 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遭袭 击后,被迫对日宣战; 3. 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没有认 真备战。
甲午战争形势图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装甲情况 参战 国别 军舰 数量 排水量 装 甲 非 装 甲 (海里/ (吨) 小时) 发射 21厘 总数 米以 上 管数 20厘 米以 下 平均航速 鱼雷 火炮 鱼雷 艇数
一直被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 本为什么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项目 内容 影响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背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VS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历史课件】甲午战争

【历史课件】甲午战争
C、要求: 内地全部开放,列强都有投资权利
练习题:
1、首先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 家是()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俄国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A、1883年 B、1884年 C、1894年 D、1895年 3、同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全权大臣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奕忻 4、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5、下列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是()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6、下列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 A、 《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列举在甲午战争中的四个著名战役和民族英雄: 列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侵略的四种方式: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李鸿章认定日本对高丽有领土野心,西洋各国对高丽之图通商和传 教。在这种形势之下,英法美各国在高丽的权利愈多,他们就要反对 日本的侵略。……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写信给高丽要人李裕元的 信说的很清楚:‘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趁机 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
• 1882年,李鸿章:“东征之事不必有,东征之志不可无。中国添练水 师,不可一日稍缓。五年之后,南北洋水师两枝当可有成。”(均见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6-119页)
4.马关议和
• 2月17号,日军完成威海之战当天,声称:若中国同意 赔偿兵费、商让土地及交涉画押之全权,日方考虑议和。
• 慈禧太后决心趁此机会求和。此前,清政府已多次求和, 均被日方拒绝(参见下一张PPT)。
• 3月13日,李鸿章从天津出发,赴日求和。19日抵达马 关。
回顾:开战之后清政府的和战态度
• 1894年9月底(平壤之战、黄海海战失利后),主战派 请出奕訢主持大局,企图扭转战局。但此时奕訢年事已 高,锐气全无,反倾向尽早结束战争。主和派(孙毓汶 等)开始公开活动,炮制14人联名上书事件。
• 1894年11月旅顺失陷后,慈禧太后公开主和。酝酿派德 璀林、邵友濂、张荫桓东渡日本求和。
李鸿章策略的破产
○相对于李鸿章,日本更精通近代外交,更善于 驾驭复杂的国际关系。李的“以夷制夷”之策不 但不能遏制日本,反而常被日本利用。1882年李 鸿章哀叹,“西人亦乐其(日本)倾心亲附,每 遇中日交涉事件,往往意存袒护。”(蒋廷黻:《中国近代
史》,第119页)
○19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 北洋海军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日本海军。
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争论
• 甲午战前军机大臣名单:世铎(平庸);额勒和 布(年老);张之万(年老);孙毓汶;徐用仪 (主和)。另外,上书房师傅翁同龢、吏部尚书 李鸿藻(主战),因德高望重,会同军机议奏。
丰岛海战示意图
叶志超捏造战功
“廿三,叶军与倭接 仗。倭兵三千死一千 余,我兵伤亡百余”
(7月30日《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电报》,戚其 章:《甲午战争史》,第78页。)
●直接原因:“高升号”事件。
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有优势…… 德国参谋部认为日本不可能取胜, 在路透社的一篇访谈中,琅威理认 为中国的海军受过良好的训练,船 只合格,炮火至少是猛烈的,而且 海岸要塞更强大。他说威海卫是不 可攻破的。虽然琅威理也强调过, 一切得取决于中国部队的领导如何, 但他相信,“毫无疑问的是,日本 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剑桥 中国晚清史》,316页)
逃跑、投降;旅顺失 陷。
• 战争影响:中国失去 渤海门户,日军直接 威胁京津。清朝政局 经历巨大震荡。
旅顺大屠杀
“天已经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进行着,丝毫没有停息的迹象。枪声、 呼喊声、尖利的叫声和声音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 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 住了。”(英国人艾伦目击旅顺大屠杀记录,戚其章:《甲午战争史》,211页)
旅顺陷落后的政局动荡
• 北京的粮价开始飞涨…京官们开始安排眷属返乡。北 京至津沽的车架涨至七八两至十余两往往不可得。(姜
鸣:《龙旗飘扬的舰队》,第394页。下同)
以• 康1、1月梁2为4日代,表上的谕维将新李派鸿开章始革登职上留历任史。舞慈台禧,太呼后吁在变指法斥李鸿 维新章。贻误军机后,也深感淮军难以驾驭,只能暂时不动。12
艘被击沉;日军多舰 遭重创,率先逃出战 场。 • 战争影响:中方失去 制海权,此后经常遭 受海陆夹击。
黄海海战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北洋海军损失的不仅是5艘军舰,更重要的是丧失了作战的 信心,从而主动放弃了制海权,再也不敢与日本海军角逐, 为日本进攻中国本土敞开了大门。北洋海军作为一支战略 机动力量,拱卫渤海海湾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黄海海战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军国主义情绪愈发膨 胀。军方加紧休整,准备发送新的战争。(均参见姜鸣: 《龙旗飘扬的舰队》,387页)
“定远”(“镇远”同):德国伏尔铿公司建造,为亚洲国家的第一级一 等铁甲舰,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靖远”(“致远”同):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中国北洋海军最快 的战舰。
本尼迪克特论日本民族心理
菊花和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 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 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 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 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 现出来的。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他们 的行动的看法,但当别人对他们的过 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 服。——(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 刀》
• 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第二次绝交书”。7月15日,清 政府命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会商对策。7月18日,军机大臣 提交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复奏”,决定采取“和谈”与“进兵” 并行。但此时和谈大门已被日本关闭,只有通过英国等第三国来 调停。
• 7月25日,日本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突袭中国“高升号” 运兵船(丰岛海战);7月29日又袭击牙山清军。8月1日, 清政府向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方亦宣战。战争正式爆发。
(1)平壤之战
• 时间:1894.9.15 • 日本兵力:约16000人 • 清军兵力:约13500人
• 战斗结果:日军死伤 705人;清军在战斗中 死亡人数不多,但溃 败途中,死1500人, 被俘虏683人。
• 战斗影响:清军经此 大挫,元气大伤,一 蹶不振。狂9月17日 • 日军兵力:12艘军舰 • 清军兵力:10艘军舰 • 战斗结果:北洋舰队4
• 排水量 55333吨
• 大炮 16(重)、48(次 重)、103(轻)门
• 速射炮 73(重)、90 (轻)
• 机关炮 99门
• 鱼雷筒 62具
2.日本蓄意发动战争
•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 国王请求出兵镇压,并将出兵决定通知日本外务相。日 本政府认为这是侵入朝鲜的好机会,因此也决定出兵朝 鲜。
二、甲午战争的大致过程
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
时间
主要战场
1894年7月25日-9月17日 朝鲜国内;黄海
主要战斗(战役)
平壤之战;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8日-1895年1 辽东半岛 月20日
1895年1月20日-4月17日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鸭绿江之战;旅顺之战; 辽阳保卫战。
田庄台之战;威海卫之战
甲午前夕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 船只 35只(战列舰2、巡 洋舰9、鱼雷巡洋舰2、炮 舰10、鱼雷艇7)
• 排水量 46846吨
• 机器马力 56171匹
• 船员数 3900人
• 大炮 31(重)、22(次 重)、76(轻)门
• 速射炮 54门
• 机关炮 152门
• 鱼雷筒 62具
• 船只 35只(战列舰4、装 甲巡洋舰7、辅助战舰15)
月中旬,谕旨著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各军。
在• 清1廷1月内2部7日,,以御光史绪安皇维帝峻为等首京的官部6分0官余员人也,主联张名进奏行请一杀海军 些改提革督。丁汝昌(以无人可换,丁此后仍担任此职)。稍后,
安维峻又上奏弹劾李鸿章并映射慈禧太后,将长期以来的 帝后矛盾公之于众。
3.威海之战
(第三阶段)
• 6月11日,东学党起义平息。日本在此之后反倒大批增兵 朝鲜,人数约5000人,大大超过在朝鲜的清军人数。
• 6月12日,中日双方开始围绕撤兵问题进行外交交涉。在 谈判过程中,日本蓄意扩大事端,在撤兵问题之外又提 出“共同改革朝鲜内政”问题。谈判毫无进展。
2.日本蓄意发动战争
• 6月22日开始,日本向清政府发出“第一次绝交书”。此 后,清政府继续寄希望于外交途径,托英、俄出面调停, 在军事上仍不做准备。
• 时间:1895.1月19-2月12日
• 日军兵力:25艘军舰;另有 陆军34600人以上。
• 清军兵力:威海后路1万人左 右,又刘公岛10余艘军舰及 官兵约4000人。
• 战斗结果:威海失陷,海军 残兵投降,舰船被日本俘虏
• 战斗影响:北洋水师全军覆 没。清政府决心求和。
威 海 卫 的 布 防
(2)日本“征韩”步骤 • 187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攫取了领 事裁判权、通商贸易权等。此后,日本积极在朝鲜扶植 亲日势力。在日本的挑唆下,朝鲜高层分裂成闽妃集团 和大院君集团。政局十分动荡。
• 1882年,日本借“壬午兵变”之机,强迫朝鲜签订了 《济物浦条约》,取得了在朝鲜驻兵的权力。
•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一些军国主义者老调重弹, 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朝鲜成为其重点目标,“征韩论” 甚嚣尘上。
朝鲜是日本武力扩张的重要目标
“朝鲜北连满洲,西接鞑清之地,绥服此地, 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成为今后经略万国之 基石,倘被他人占先,国事休矣!”(井上 清《日本的军国主义》第2册,第49页)
北洋海军覆没
·2月12日,清军管带程璧光、提调牛昶昞持丁汝昌签名(丁前一天晚上已自
杀)的投降文书,向日方投降。日方回复:接受投降。 ·2月17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港,并举行“捕获式”,将 港内残余舰船镇远、济远、平远、等全部俘虏,扯下中国军旗.升起日本旗。 将康济舰卸下大炮后交还中国,用以运送丁汝昌、刘步蟾等人的灵柩及洋员等 去烟台。至此,北洋舰队,宣告全军覆没。甲午海战也同时结束。
“清政府内部,张佩纶等一些感觉敏锐的官员,实已注意到了日本 扩张侵略的威胁。光绪八年(1882)八月,张佩纶上《密定东征之 策以靖藩服折》。”(郑师渠:《万国公报与甲午战争》)
壬午兵变(1882)后,张謇作《朝鲜善后六策》,“文章提出彻底解决朝 鲜问题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按照汉朝的方式,建置玄菟、乐浪郡;二 是按照后周的方式,设置监国。……”(参见刘培林等:《张謇传》,江 苏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