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doc

歌德《浮士德》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
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
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终于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
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
《浮士德》

四个悲剧
• 一:知识悲剧:他作为学者皓首穷经而一无所获。 • • •
找不到生活的希望。 二:爱情悲剧:对格雷琴,爱之实则害之。最终 没能和她在一起。并导致了她的受害。 三:政治悲剧:长久侍奉统治者绝非他的志趣所 在。并被迫与弄臣同列。 四:事业悲剧:得以兑现的不是他为人类造福的 雄心壮志,而是向魔鬼抵押灵魂的契约。
好书推荐之《浮士德》 好书推荐之《浮士德》简介
•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
久。《浮士德》 久。《浮士德》的第一 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 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 完成于1831年 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此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 31日,此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 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 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 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 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愿 好书能如你一生的挚友一般,你悲伤的时候给 好书能如你一生的挚友一般, 你阳光。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方向, 你阳光。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方向,你绝望的 时候给你希望。 时候给你希望。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文院3 文院3班 杨敬诚
两个人物:浮士德,梅(靡)菲斯特 两个人物:浮士德,
• 浮士德:善的化身,永远进取,即使在迷 浮士德:善的化身,永远进取,
《浮士德》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浮士德》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作品简介作者:歌德(德国)《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经典语录1、仍然拥有的彷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2、有为者巍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3、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
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4、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5、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6、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却背离黑暗。
7、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8、自由与命运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
9、……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在造福,我就是它的一股。
10、靡菲斯特:听这番高论,先生实在很有学问,凡摸不着的,您便以为远在天边,凡抓不住的,您便根本不予承认,凡算不出的,您便否认真实确凿,凡没称过的,您便相信分量为零,凡非您铸的,那金币便不值分文。
浮士德好段摘抄

浮士德好段摘抄
浮士德,才华横溢却心灵迷茫的学者,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
他对人生的追求和渴望在他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展现出来。
他深思熟虑,常常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渴望超越常人的尘世束缚,追求灵魂的自由。
他不满足于世俗的科学和知识,渴望获得更深刻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
他与魔鬼签订了契约,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无尽的知识和享受。
这个契约带给他权力和财富,但同样也给他带来了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浮士德拥有无比的学识和智慧,但他始终感到心灵的空虚和迷茫。
他游历世界,追求各种世俗的欲望,但却找不到内心真正的满足。
他尝试着通过艺术、科学和政治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但他始终无法逃离对无限知识的追求。
在他与美丽的少女玛格丽特相遇后,他发现了真爱的感觉,但他的罪恶和内心的冲突使他无法获得真爱的幸福。
他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他的灵魂被带走,直到最后一刻他仍然在追求着永恒的真理和救赎。
浮士德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着一种无穷的渴望和不满足感。
无论我们追求怎样的权力和享受,只有通过真正的善行和纯净的心灵,才能找到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平静。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简介《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分为《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两卷。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求知与权力对于个体的诱惑和挣扎。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欲望和追求无尽知识的学者。
他通过契约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达成了交易,换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寿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对世界上所有知识的渴望。
求知的诱惑在《浮士德第一部》中,我们看到了浮士德不断地追寻知识、探寻真理的过程。
他沉迷于各种技能、科学和哲学领域,并试图通过强大的理性来解释世界万物。
这种求知的诱惑使他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并且无法满足。
权力的诱惑与求知相伴随的是权力的诱惑。
浮士德渴望通过知识和权力来改变世界并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利用魔鬼的能力,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相反,权力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中。
挣扎与迷失浮士德在求知与权力中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迷失。
尽管他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但他始终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他试图通过纵欲、享乐以及对爱情与美好事物的追求来填补心灵上的空缺,却发现这些都不能让他从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克服挣扎与获得救赎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浮士德最终意识到只有通过善行与奉献自己服务于社会,才能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救赎。
他放弃了权力的诱惑,回归到自己人性的本质,并最终在哲学和艺术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总结《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生动地表现出了求知与权力对于个体的诱惑与挣扎。
从浮士德不断追寻知识和探索真理,到被追求权力所困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挣扎、陷入痛苦与迷失,最终通过善行与奉献来克服内心的空虚及获得救赎。
这一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思考。
此文档总字数:387字。
为达到3500字要求,请填充以下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浮士德》读书分享课件(共19张PPT)

第四部分
作品鉴赏
04
艺术特点
01
创作 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 合。作品主要是采用象征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正是 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在艺术上达 到了形象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 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密切结合。
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03 摩非斯特和浮士德的赌约
➢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 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 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 ➢ 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
02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
➢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
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
01
作者简介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歌德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个人作品
➢ 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 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
➢ 《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 游时代》两部。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简介《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人性、欲望和人格分裂等主题,并通过主角浮士德的复杂经历,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
浮士德角色简介1.浮士德:本剧主角,是一个拥有超凡才华和渴望无限知识的学者。
2.梅菲斯特费勒:魔鬼形象,代表诱惑与邪恶。
3.格蕾琴:浮士德爱慕并追求的女子。
4.瓦尔普吉斯教授:浮士德在大学时期的导师。
5.马尔泰:浮士德在经历失败后遇到的农民领袖。
内容概述第一幕第一幕中,我们见到了沉迷于无休止学习与追求无限知识的浮士德。
他对于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感到极度不满,决定用自己的灵魂交换来获取更多的智慧。
第二幕在和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浮士德开始享受权力与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陷入了无尽欲望的漩涡中。
他追求着一切他认为能够给予他满足感和快乐的事物。
在与格蕾琴相遇后,浮士德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与情感,但他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背离了自己最初对真理和知识的承诺。
第四幕在第四幕中,浮士德通过旅行和经历失败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追逐权力和享乐之路是否正确。
他结识了马尔泰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实的人物,并从中获得了启示。
第五幕随着剧情发展,我们见证了浮士德内心挣扎与矛盾达到顶点。
他终于意识到以权力和物质追求快乐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最终,浮士德通过拥抱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心灵的奋斗,获得了救赎。
主题探讨《浮士德》通过揭示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反思人性中存在的欲望、诱惑与冲突。
作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以下主题: 1. 灵魂的买卖:人是否可以通过放弃灵魂来交换权力和物质上的享受? 2. 自我认知与取舍:对于知识、爱情、欲望等多种选择面前,个体如何坚守初心与自我认同? 3. 真理与虚伪:如何界定真相与谎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与正直? 4. 心灵拯救与救赎:一个曾经堕落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到重回善良之路?《浮士德》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权力、物质欲望和追求意义中挣扎的人类内心。
浮士德——纯粹的浪漫主义悲剧

浮士德——纯粹的浪漫主义悲剧《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个悲剧
• 一:知识悲剧:他作为学者皓首穷经而一无所获。
• • •
找不到生活的希望。 二:爱情悲剧:对格雷琴,爱之实则害之。最终 没能和她在一起。并导致了她的受害。 三:政治悲剧:长久侍奉统治者绝非他的志趣所 在。并被迫与弄臣同列。 四:事业悲剧:得以兑现的不是他为人类造福的 雄心壮志,而是向魔鬼抵押灵魂的契约。
思想价值
• 梅菲斯特和浮士德的契约并不是灵魂和利益的简
单交换,而是人类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向以梅菲 斯特为代表的怀疑和否定的挑战。事实上,在浮 士德身上,也就是人类的身上,始终贯穿着一股 躁动不安的向绝对真理追根究底的精神力量,不 断抵抗着梅菲斯特陷人于满足,怠惰和堕落的种 种诱惑。然而,完善的境界遥不可及。浮士德临 终的欢呼的“最崇高的那一刹那”也不是作者暗 示的人生的目标之所在。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成 就,恰在于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 一种不断进步的道路或者过程本身。正是这点人 生观拯救了浮士德,帮助了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战, 从而使他的“悲剧”富有鲜明的乐观主义的性质。
习总书记回忆起自己当知青的时候, 曾经走30里地,去向另一个知青借一本 书,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通 过这本书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追求, 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这本 书就是————
西 方 文 学 第 四 座 里 程 碑
歌德(1749—1832)德国 大诗人。18世纪后期和19世 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 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 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 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 做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 和科学工作。
第二部开始了直到最后: 浮士德从沉睡中醒来,获得新生,靡非斯特将浮士 德带到官场,帮助宫廷度过财政赤字。希望浮士德满足 官场的生活,可是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生 了一个孩子叫欧菲良,原型是拜伦。 浮士德感到生活在幻想的美的世界里是不行,要做 实在的事——移山填海。靡非斯特杀死无辜的老俩口, 内心忧愁,魔鬼乘机对浮士德眼睛吹了口气,浮士德失 明了。 在浮士德听到铁锹的声音,以为他的事业还在进行, 不禁心花怒放。领悟到“人需要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说:“好美呀!我们就 在这里停留一下吧!” 浮士德失败了…… 由于自强不息,靡非斯特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 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迎接上天。
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 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 部完成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 第二部则完于1831年8月31日, 此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 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 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 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 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 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 好的诗剧。
最受追步程目要励但本虽 广并求骤中标追着它书然 义一,当又,求我所是《 的定他做把并一们含一浮 报能就目每在个一的个士 偿够值标个追高个道悲德 。 获得加实求尚人理剧》 得享以际过的只激,这
希望大家喜欢 谢谢!
一个约定 两个人物 三部戏 四个悲剧
一个约定:
• 靡非斯特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
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 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 士德就属恶魔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
两个人物:浮士德,梅(靡)菲斯特
• 浮士德:善的化身,永远进取,即使在迷
津中不断犯错也终会达到清明境界的圣徒。
• 梅菲斯特:“否定的精灵”,代表怀疑和
否定。不断地想陷人于满足,怠惰,和堕 落。
三部戏
一:《目次》:献词,舞台序幕,天堂序曲。 交代背景 悲剧第一部:一个爱情的小世界。主人公与 格雷琴相爱并陷她于苦难和毁灭的爱情悲 剧。 悲剧第二部:浮士德进入以政治,经济,社 会内容为主的“大世界”之后的种种经历, 其中包括他的几次重大追求和幻灭。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 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 不息的进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 高理想的无限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 精神。
靡非斯特形象
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 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 1. 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本质是 “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他从作恶 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上却推 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是“作恶造善的力 之一体”。 2. 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 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 去世,终年83岁。
文学地位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 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 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 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好书推荐之《浮士德》简介
•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 知识,自杀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在 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 鬼所有。 浮士德和魔鬼打赌,靡非斯特充当浮士德的 仆人,引诱他去游历人生,一旦浮士德感到欣然 自满,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 呀!”浮士德就会把自己的灵魂输给了魔鬼,变 成魔鬼的奴仆。 …… 第一部靡非斯特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