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他论文文档]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
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音乐课程标准”(课件2010.4)
• 1.课程目标 •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 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 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觉与鉴赏能 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4)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具有音乐学科 特点·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5)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 作能力。 (6)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 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 (7)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 力。
• • • • • •
2.课程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文化多样性。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 • • •
3.课程性质 音乐课是人文——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教学领域 音乐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音乐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 课
• 从以上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学习内容领域变化的 简略回顾,可以看出,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性质 及其基本理念的逐渐发展,即我国的中小学音乐 教育中,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 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课程,到 审美教育课程,以至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的创新 新课标”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叶。是以唱歌为主要教学内 第一阶段: 容的阶段。 •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是在唱歌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 加上了识谱和乐理。 •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20世纪 第三阶段: 70年代末。是在唱歌、乐理、识谱的基础上,增 加了音乐欣赏。 • 第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在唱歌、乐理、 第四阶段: 识谱、音乐欣赏基础上,增加了器乐教学。
小学音乐论文新课标范文
小学音乐论文新课标范文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促进学生情感、审美和创造力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
首先,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歌唱、演奏、创作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其次,新课标提倡跨学科的整合,鼓励将音乐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科学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一首关于四季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四季的感受,然后再通过歌唱来表达这种感受。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再次,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教师引入不同文化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接触和欣赏多元的音乐文化。
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非洲鼓乐、亚洲传统音乐等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音乐教育的评价方式应更加全面和多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音乐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音乐感知、创造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时,应采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跨学科整合、文化多样性以及全面评价,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_开题报告_
音乐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姓名: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直至建国后才逐步成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是,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素质发展的要求。
在XX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成功研制,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的实施,像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
音乐新课程不仅对传统音乐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是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选题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采,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选题的意义:《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就音乐教革的精神和定位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就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事实建议等做了详细的阐述。
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审美性、互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和人文性,同时也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做了明确的定位、首先音乐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其次,音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音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结构?应该如何去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和角色?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及修养?这就是我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 转变观念和角色(一)对传统教师观念与角色的反思(二)确立现代教师观念(三)确立现代教师角色2. 更新知识与技能(一)当前我国音乐教师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弊端(二)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知识的要求(三)新课程对音乐教师技能的要求3. 提升素质及修养(一)敬业精神与职业风范(二)思想修养与人格魅力(三)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1 研究步骤(1)依据论文参考题目查阅资料。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小学音乐的发展离不开音乐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资源的配置,它们决定着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起以在教育改革中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的桥梁。
本文主要是从课程标准和教材方面,来分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为更好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宗旨以及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文化塑造的目的,确定音乐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理念、课程的组成、目标、内容、要求和活动形式,以及运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目标的方式。
其次,要明确每个课程实施学校的担当和责任,规范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加强课程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充分和系统的音乐素养。
最后,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文化活动和丰富课外教育,以满足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需求。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
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类别:教材和附属教辅资料。
首先,教材包括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技能教学要求,以及把音乐史、理论、技巧、演唱、创作等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的工具性教材。
其次,附属教辅资料通常为各种乐曲练习、演唱材料、音乐节准备材料等,它们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发展动向。
总之,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充分恰当地反映了当前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发展,而且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在大力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学校教育政策,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未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小学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新课标理念的推行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小学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展开讨论,探讨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特点1. 强调个性化教学新课标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个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得到重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2. 注重学生参与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应该通过唱歌课来锻炼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参与到音乐创作和表演中去。
3. 注重跨学科融合新课标理念提倡跨学科融合,鼓励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音乐教育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相促进。
在唱歌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文学等学科的内容,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
二、如何开展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进行中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室的空间布局应该符合音乐教学的要求,教室内需要配备良好的音响设备和乐器,以便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还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 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鼓励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用耳朵聆听音乐,用声音表达音乐。
在唱歌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体验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3. 鼓励学生参与表演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音乐唱歌课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
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创造性教学在音乐课中如花绽放
创造性教学在音乐课中如花绽放创造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创设机会与条件,提供时间与空间,尽可能地发挥创造力。
创造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有效途径,它能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溶入创造性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节奏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的生命力。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不能脱离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旋律和节奏都是在“动”中产生,又在“动”中感受。
动作节奏包括律动和舞蹈,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
如拍手、跺脚、点肩、捻指等。
用这种最自然简单的身体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来参与音乐的快乐。
这样不断地进行节奏变化与组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具有较强的韵味,强弱感,使其富有节奏感,使学生有积极的创造欲。
如:节奏接龙游戏,如在教《摇船调》中,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0‖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哟?答:圆圆在呀在半天哟。
ⅹⅹⅹⅹ.︱ⅹⅹⅹ.0‖问:什么圆圆在河边?答:圆圆在河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问: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答:圆圆街呀街上卖呀。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问:什么圆圆在眼前哪?答:圆圆在眼前哪。
又如在教《大树妈妈》、《金孔雀轻轻跳》时,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点肩、捻指等动作加以不同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同学们积极的参与,气氛浓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在愉快中享受创作的成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在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音乐特点,师生共同进行唱、奏、演、舞等创作活动。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4篇)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思考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1.不适宜的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教学素养现代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都不太合理,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提升。
音乐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重教学的质量,没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魅力,减少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农村或者城市都有。
只有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让学生能体会到快乐。
2.音乐课上课缺乏创新力,教学只是突出教授课本知识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的创新能力不足,一些老师讲课都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缺乏新的创造力,这些原因造成老师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音乐教学主要给人以精神方面愉悦为主,但是书本知识是死的,老师上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性的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忽视了上课的艺术,这不利于学生学习。
如何调整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根据音乐课教学规律来设置教学方法,音乐课以活动课形式为主,例如在教学模式上,一个单元为一个主题。
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可以采取戏剧教学法,把要学的几首歌,串联成一个音乐戏剧,把这几首歌插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效果活灵活现。
二、改变中小音乐教学现状的措施1.参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调整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要求弱化音乐专业性、书本知识性,重视对音乐学习的赏析,让同学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里正确认识审美的趣味性。
新课改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要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才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2.老师教学的同时还要提升自我知识能力中小学音乐老师教学上老师主体,老师自身素质决定教学成败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音乐教学课堂质量,所以老师自身加强专业素养十分重要。
这方面学校方面可以组织音乐老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专业能力。
老师们之间也可以吸收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互相指出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打下基础。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摘要:随着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符合一定的国家或者地区性的音乐教育标准,传输出良好的音乐教育理念,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终身音乐素养,而这些都需要从不同的教材来进行发展和展开。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材一、背景与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越来越看重音乐教育。
音乐一直都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可以起到艺术和美学上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孩子的情感智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在国内,各地的中小学将音乐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适合当地的音乐教育标准,以及如何制定能够体现国家文化特征的教材,就成为了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确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音乐教育标准,首先需要对该地区文化特色、教育水平、学生情况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国际、国家及地区上音乐教育核心理念及目标,来确定专业技能及素养发展方向。
首先,要确定核心理念及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创造力,还应主张普及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普及至全民,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确定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指导,包括乐理知识、歌唱技能、乐器技能以及作曲技能等,以及对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这样的培养中,音乐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最后,要确定音乐素养的发展方向,除了技能外,学校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和当代音乐教学纳入音乐教育范畴,让学生了解音乐多样性,建立良好的音乐观念及辨别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小学音乐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学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音乐课程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音乐教学的标准和教材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历程,并就适用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和现有教材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音乐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音乐教育已被册封为一门正式学科,学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也着重考虑到音乐课程的发展。
音乐课程经历了先后阶段,从五四革命以来,中小学音乐课程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九五”规划着重加强音乐教育,开发出一系列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1、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学前儿童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玩耍游戏等方式体验音乐,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生的音乐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理论课程、练习课和演出等方式体验和学习音乐。
初中生的音乐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性思维,着力提高学生的视听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也着重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开发的教材除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外,还有西方音乐文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三、中小学音乐课程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多元化,注重实践性近年来,开发的音乐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大量教材融入了听、讲、唱、玩、创等内容,让学生们在视觉直观的感受中实现自我表达,扩大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2、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在近年来开发的教材中,也关注到儿童心理发展,加强了音乐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增进孩子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制定和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内容、要求及其实施方式等方面所作的规定和规范。
下面就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进行具体的探讨。
首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应当明确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应当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情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等方面。
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
此外,音乐教育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歌唱、舞蹈、器乐等形式表现自己的音乐情感。
其次,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应当明确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情感等方面。
音乐知识包括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的类型和风格等方面。
音乐技能包括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方面。
音乐情感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掌握和运用等方面。
此外,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还应当明确学生在不同学段的音乐教育要求,以及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评价标准。
最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应当明确音乐教育的实施方式。
音乐教育的实施方式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使用应当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教育部门能够加强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一标准,以及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表现力、音乐技能和音乐文化意识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要求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当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技能,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分为了两个学段,分别是一年级至三年级和四年级至六年级。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年级至三年级的音乐课程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能力,四年级至六年级则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技能。
这种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教学规律,也为学校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于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音乐活动和音乐知识。
在音乐活动方面,主要包括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三个方面;在音乐知识方面,主要包括音乐基本概念、乐理知识和音乐文化知识。
这一规定为教师们提供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也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多元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于音乐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评价进行了具体的要求,主要包括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开放合作、多媒体辅助和综合评价。
这一要求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的指导和依据,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元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法。
1. 重视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音乐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音乐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层面,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和表达。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包括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下面是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启示的主要内容。
一、音乐教育目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详细列举了小学音乐教育应包括的内容,包括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鉴赏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方方面面,并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音乐教育方法,包括情感教育方法、体验教育方法、启发教育方法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创造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积极性。
五、实施机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的机制,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的具体责任和合作方式。
这种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确保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广。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同时也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教师要根据《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例如情感教育、体验教育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鼓励孩子参加音乐比赛、表演等,培养孩子的音乐综合素质。
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为孩子提供合适的音乐学习环境和资源。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提供音乐教学资源和培训支持,确保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为了规范小学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最近发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那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它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这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不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知识,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对音乐的感受、认知和表达能力。
这一点对于音乐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
我们不应再只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方法手段上也进行了创新。
标准中提到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包括音乐材料、声音材料、图像材料和实物材料,这种方法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多方位地引导学生接触音乐,开发他们的多种感知能力。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意味着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未来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这也对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要求。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正式发布是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一次重大的推动和改革,它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相信在更多的音乐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小学音乐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首个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它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解读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该标准明确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
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表明小学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标准规定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
标准将内容分为乐理基础、歌唱、器乐、音乐鉴赏、音乐表演和创作等六个方面。
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音乐能力。
标准强调了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标准规定了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应具备的鉴赏能力,涉及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这表明鉴赏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音乐鉴赏,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四,标准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创造。
标准要求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要积极参与,通过歌唱、鼓掌、舞蹈等方式体验音乐,培养音乐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标准还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标准强调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标准规定音乐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推动音乐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融合。
这有助于提高综合学科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
标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指导,并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它提醒我们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它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创造,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音乐教育。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标准进行解读,并分析对于音乐教育的启示。
该标准对于音乐课程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明确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这一任务的明确,为教师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清晰的学习目标。
该标准还对音乐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音乐情感、审美和创造的体验。
在音乐知识和技能方面,包括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技能、音乐鉴赏等内容;在音乐情感、审美和创造方面,则包括音乐情感的体验、音乐审美的感悟以及音乐创造的实践。
这一内容的规定,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提供了指导,也为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我国音乐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标准的出台,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范的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也为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标准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的教育标准文件,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权威性指导文件。
本文将解读《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带来的启示。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总体要求。
它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要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塑造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才能为总体目标,同时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音乐技能、了解音乐文化、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
这一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具有重要启示的。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要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课程的内容框架。
它将音乐课程划分为七个章节,涵盖了音乐素养、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交流和音乐创造等方面。
这个内容框架对于教师来说提供了指导,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设计和安排,确保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个内容框架来进行学习和练习,帮助他们全面和系统地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它还提出了音乐教学应该注重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音乐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首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背景《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首个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迈入了系统规范的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成为当务之急。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着课程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不规范、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音乐素养普遍较低。
为了给广大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教育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最终制定了《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规范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内容结束】。
1.2 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小学音乐课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仍停留在歌唱和简单乐器演奏的阶段,缺乏深入的音乐理论和文化传承教育。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足,难以保证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音乐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缺乏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
教学资源和条件落后,音乐教育设备和材料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还有待改善,需要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音乐课程标准来引导和提升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
1.3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推动音乐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标准的制定可以引领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和音乐内容的更新,使得音乐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通过明确设立课程目标和要求,规范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以及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第一篇:音乐课程标准研究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
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
各国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某些方面的小修小改,而是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等。
综观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
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
为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确保音乐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制订或重新制订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994年美国制订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制订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下转第24页)3.确立新的音乐课程目标。
对于音乐课程目标的确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做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总设计师
毕业论文
—王安国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王安国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湖南调到音乐研究所担任研究工作期间,就是在恭王府那古色古香又宁静寥寂的老房子里,凭借自身对中国传统与西方音乐作曲理论与创作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完成了几10篇关于中国新潮音乐—中国现代作曲家及作品的学术论文,就是这样,谭盾、叶小纲、郭文景他们的人和作品更多地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上,逐渐地被人们了解、认识、知名、著名……那时的他是的勤勉、权威的音乐批评家。
说到“权威”,薛老师笑着说,虽然我们都是同事,连住处也挨的非常近,但那时每年的中国音乐年鉴都是由他来执笔,不过,在音乐研究所近8年的时间内,他的深入简出是出
了名的,不再用餐时间,……可见王先生是个坐得住的学者,是1个被坐了8年冷板凳的事实证明了的,自然他的著述丰裕—相继完成了《我国当代音乐作品与和声创新问题》、《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复调写作与复调音乐你能在室外碰到他就属于10分稀罕的事了分析》等等,似乎也在推测之内、情理之中了。
有关先生更多的信息我是从我的研究生导师杨国立老师那里听到的,“知识渊博,记忆惊人,当1次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莫衷1是的争辩中,王先生列出有关论文著述、观点、作者、刊名、年号……1语压惊4座,总结性地平息了1场争论”,睿智能让人成功,勤奋加
睿智则会创造奇迹。
当先生55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学术定位转到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也就此掀开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他的名字将由著名批评家而转为音乐教育家并永存史册。
世纪之初,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通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招标审核,主持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主持审查《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开出版。
这就是时下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被全国通令贯彻执行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1、“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育思想已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题曲和时代音乐教育的最强音。
过于,学生学习音乐是为了获得音乐有关知识或的演奏(唱)的技能,是为了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注:建国初国家提出“德智体”的3好学生,就把“美育”纳入了“德育”的范畴,对中国1段时期的美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独没有提到“审美”没有ENJOYMUSIC,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不喜欢上音乐课……。
先生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重新高扬起了“感性”学习的旗帜,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开展确立了纲领性的理论依据,必将深刻促进着21世纪中国国民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惠泽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心里,美育教育的课堂。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和1切教育1样,要做到普及要做到美育的普及只有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均有机会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更确切地说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美国的中学管弦乐队中是不经过选拔的,他们只要喜爱音乐都可以参加到乐队中,哪怕是
敲1些最简单的打击乐,但更多数的儿童在发现自己的技能方面的差距后,回家聘请私人
教师或加强练习的方式进行,就这样集体和团队的意识和荣誉感,让他们走进音乐爱上音乐。
我国现实中的选拔后的所谓“精英教育”只能让更多的孩子对音乐产生距离感、从而与音乐原理。
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不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通才教育,只能培养缺少个性和创新的人和民族,所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无疑击中中国音乐教育的问题实质,说明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他做了大量、辛勤的调研工作,方针的制定是在中国教育实际的土壤上提出的。
3、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过去,我们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堂都上成了欣赏课、聆听课、讲授课。
然而当代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在审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审美感性经验,当某1感官受到特定对象的刺
激后,常常会把各种相关事物和经验沟通起来。
这就是所谓通感,1种不同感觉之间相互
渗透、替代和沟通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1种心理现象,也是人们审美和艺术活动的1种重要表现方式。
通常大家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和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
触觉表象等。
学生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容易将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作用于欣赏者和自身,同时,又把其他的感觉经验引发、调动起来,通过审美联想去补充它、发展它,创造它,从而取得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
艺术通感作为1种审美知觉,能够突破个别感觉的局限性和
机械性,丰富和深化感觉经验的内容,激发想象、联想,产生移情,对艺术形象的自由发展和审美效应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实践的欣赏只有信息输入没有输出,只是隔靴挠痒,不是来自心灵的体验和沟通,从通感研究结论上看是有1定道理的。
与此相似的是美国在新千年颁布的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豪斯赖特宣言》—《2020视野》<Vision2020)中强调的:音乐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决定着,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应当成为人在追求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
音乐的丰富内涵只有通过完整和有序的学习才能获得,艺术课程是所有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而音乐课程又是艺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
综合不应当以失去音乐课程的独立价值为代价,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音乐课程都将会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发挥其巨大的教育功能。
另外,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正是建立在把音乐教育作为文化认知教育的观念之上,将音乐学习扩展到与音乐相关的各个文化领域,让学生在宽泛又相关联的文化语境中来体验音乐,通过综合的音乐学习方式来感受音乐,体验文化。
这正是音乐人类学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对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
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国内多译为“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是80年代后期由美国Getty艺术教育中心着力推行的1项音乐教育计划。
它借鉴了美国80年代中期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DBAE理论(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1种倡导全面综合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思想。
作
为对仅以表演技能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观的超越,DBMS不仅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成为制定美国国家艺术标准的理论源泉之1。
可见王安国先生的音乐教学思想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吸收了当前世界音乐教育的
最新科研成果,它也因此赋予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生命力。
5、“弘扬民族文化、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思想。
的确,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音乐资源。
这些音乐材料与当地民众的方言、习俗、
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最易为生活在这1地域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接受,也是传承民族
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地球的”上空,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我们发现印度的普通音乐教育,主要采用就地取材。
在小学,用几种方言唱歌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视唱练耳的训练是以传统的印度音律为基础展开的;在中学,学生对印度传统的节奏模式塔拉要有所掌握,
并学习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不同拉格(拉格是1种曲调的框架)以及传统音乐的记谱和即兴演
奏唱等,教师使用印度乐器伴奏。
在这种教育下,印度音乐家告诉我们:他们在西方音乐
面前没有“自卑感”或“落后感”。
在阿拉伯国家中,北非突尼斯的中小学音乐课中,教材主要采用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
歌唱要唱伊斯兰教古兰经,并学习民族的不同调式。
突尼斯也开设西欧音乐的课程,但教学的立足点是深深扎根于突尼斯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突尼斯音乐学院的教师讲:“当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到突尼斯音乐在调式和节奏方面有多么
精细后,他们在西方古典音乐成就面前就不会感到自卑,而是充满自信地抬起头。
”中国各地的原生态音乐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源,是我们民族艺术的赖以生存的基因与养料,音乐作为文化的1个部分,能否在学生审美的同时,了解并掌握自
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性格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也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正如《ISME世界文化音乐政策》中所提到的“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走向融合前提下保持各自民族身份在与各种文化的接触中起着主导作用。
”谢嘉幸教授在刚刚结束的国际音乐教育论坛中呼吁;“我们国家儿童在张口就可以唱“祝你生日快乐”而不会唱自己民族的民歌的时候,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何传承使1个必须提出的问题了。
”
可见,王安国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是紧扣中国当前音教时弊问题,是重要而及时的。
谆谆师长意,拳拳赤子心,王安国教授—1个已愈花甲的老人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彪炳音乐
史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当我采访他时,先生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主持研制《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由教育部审定并下发各地各校试行了,先生艰苦而卓越的工作量度和效度让我顿感汗颜。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何让王安国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成果上,让我国56个民族,成百上千个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音乐教育繁荣发展起来,更好贯彻美育教育,做到学生德(如思想情操)、智(如知识文化)、体(如技能技巧)的并进发展,还需要更具体、、更细致、更实际、更亟待进行工作,王安国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前进的路指明了方向,我们亟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