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合集下载

广东省普宁市土地资源特征

广东省普宁市土地资源特征

广东省普宁市土地资源特征广东省普宁市土地资源特征一.地理位置普宁市,粤东县级市,行政级别隶属于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东邻潮阳市,南邻惠来县,西南连陆丰市、陆河县,西北接揭西县,东北界榕城区。

二.气候普宁在东经115°43′10″~116°21′02″,北纬23°05′40″~23°31′48″之间,北回归线从市境北部通过,除北部少数农村外,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总体上讲,普宁的光热充足,雨热同期,适合农业发展。

光:普宁市日照充足气温高,夏长冬暖春来早。

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左右,平均每天约6小时,阳光充足。

温:普宁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

夏季长达半年以上,一般在4月份开始,到10月中旬方见秋意。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气温高而无酷暑,在气温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气温28℃左右,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数,每年在3天以内。

冬季时间短,一般在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份。

这一段时间里,本区受冷空气控制,气温相对较低,但极少有严寒。

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气温仍>13℃,高于气象学以日平均气温≤10℃为冬季的标准。

到2月份,气温回升,草木萌发,虽然仍有寒流的威胁,但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南国早春景象。

降水:普宁降水量地理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由东部逐渐向西南递增,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根据普宁气象局1959~1996年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降水量2112.3mm,最多年份是1973年3165.3mm。

此外,普宁的年降水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容易出现冬春连旱和夏秋洪涝灾害。

三.地质普宁地处榕练龙三江中上游的潮汕平原西缘,榕练两江于此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连成连片平原,阴那山脉东南延伸支脉上的峨眉嶂山地、南阳山丘陵、大南山山地依次自西往东南环绕市区,铁山、小北山、洪山等低山丘陵及台地横亘练榕两江之间。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和缓。

增城市土壤

增城市土壤

增城市土壤一、自然土壤县内自然土壤1263075亩,其中黄壤21612.4亩、红壤48037.5亩、赤红壤1186151.1亩、红色石灰岩7000亩、潮沙泥土274亩。

黄壤、红壤、赤红壤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黄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上地带,由于雨多雾大,淋溶作用强,心土形成大量的黄色水化氧化铁,故土壤呈黄色,土层厚度在40~70厘米之间,母岩以花岗岩为主。

红壤分布在500~700米之间。

此地带气候较暖,有机物积累和分解比黄壤快,土体呈橙色或红色,土层厚度在55厘米以内,母岩以花岗岩为主。

低于500米的山地为赤红壤,其中以花岗岩赤红壤面积最大,占地1073829亩,遍布于全县各地,以中、北部最多。

土壤有机物积累多,风化层较深,土层厚度10~100厘米以上,质地多为轻壤土或中壤土。

其次为红色砂页岩赤红壤,面积112322亩,主要分布于南部东江三角洲、增江三角洲边沿一带的岗丘。

土表层多为浅灰色或浅红色,质地沙壤至中沙壤。

红色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派潭地区,由于碳酸钙大量流失,土壤呈酸性反应,土层浅薄,质地粘重。

潮沙泥土分布于增江上游沿岸,面积很小.二、耕地土壤1982年全县开展土壤普查。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原则和广东省规定的划分标准,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类制进行分类。

前三类,即2个土类、10个亚类、28个土属的情况,分述并表列如下:三、旱地土壤和分布旱地土壤有5个亚类:第一类为赤红壤。

经过开垦后形成的花岗岩赤红地和红色砂页岩赤红地两个土属。

主要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上。

花岗岩(片麻岩)赤红地是由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红壤经开垦后形成的,广泛散布在县内各地的花岗岩地域的山丘岗地区,易被冲刷沙化。

以种植花生、杂豆、木薯为主,产量低。

红色沙页岩赤红地,由红色沙页岩母质赤红壤开垦熟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以及增江三角洲、东江三角洲边沿的三江、石滩、新塘、仙村的沙页岩岗丘坡地上,多种植花生、杂豆、木薯。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xx土壤分布及特征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xx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传---精品模板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传---精品模板

广州土壤相关综述摘要: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分.素有花城之称的广州,虽然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商业用地需求激增,土地越发变得宝贵。

尽管自然土壤不断减小,但依然能够通过调差阅读了解到广州的土壤类型,特性及变化。

关键词:广州;土壤;正文: 广州市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三角的组成部份.总的来说,根据广州市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将广州分为3个地层单元:即广从断裂以东,瘦狗岭断裂以北的花岗岩地区(局部为混瘦狗岭以南,以白垩纪红色地层为主的红壤区;广从断裂以西的以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为主的灰岩、含煤灰岩、页岩等地层的灰岩地区。

广州主要岩性分布从前震旦纪到始新世的多期次岩浆岩,岩性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流纹斑岩、粗面质凝灰岩.广州市北部基岩为镭含量较高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白云区、天河区北部、黄埔区与白云区交界的区域及越秀山附近区域。

与土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在华南地区,成土母质富含铁铝氧化物,可溶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比较缺乏。

在受到几乎很小的侵蚀的情况下,这类成土母质一般具有质地细腻,层次深厚等特点.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同时作为东南沿海的湿润地区,土壤及其母质因遭受强烈的淋溶过程,导致土壤中矿物元素大量流失,使土壤呈现酸性.土壤中Ca,Mg, K等碱基离子的大量淋失,会造成根系养分的严重缺乏,同时NH4+的过量沉降导致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不平衡吸收。

已有的研究表明,广州市土壤水与酸性降雨的化学结构基本相似,以SO42—和Ca2+为最主要的阴、阳离子。

但同降水相比,土壤水中H+,Ca2+,Mg2+, Al3+和NO3—浓度显著升高,NH4+明显降低。

1广东省概况

1广东省概况

1广东省概况1.1 自然地理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1)地理位置广东省简称粤,地处中国大陆南部,位于北纬20°13′~25°31′,东经109°39′~117°19′之间,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

广东省北依南岭,与江西、湖南两省相接,东邻福建省,南临南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连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陆地部分东西长,南北窄,东西跨度约800km,南北跨度约600km,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

(2)行政区划广东省共辖21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市、54个市辖区、23县级市、41个县和3个自治县,1145个镇、429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和7个民族乡。

省会为广州市;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

最新行政区划情况见表1-1。

1.1.2 地质在地质构造上,广东陆地部分属华南褶皱系,其演化经历了中元古代—志留系的加里东期地槽发展阶段,泥盆系—中三叠世的海西—印支期准地台发展阶段和晚三叠世—第四系的燕山—喜山期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包括粤西隆起区、粤东隆起区、粤北—粤东—粤中拗陷带等构造单元。

表1-1 广东省行政区划统计表广东经历了多次剧烈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断裂构造带。

规模宏大、呈平行排列的北东—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构成了本区的主体构造格局,北东—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带主要有吴川—四会断裂带、恩平—新丰断裂带、河源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潮州—普宁断裂带和南澳断裂带,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带从北往南依次有佛岗—丰良断裂带、高要—惠来断裂带和琼州海峡断裂带。

此外潮汕和粤中地区还分布有北西向断裂,如韩江、榕江、西江等断裂。

广东地层分布广泛、岩性类型多样,自元古代至新生代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

其中,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兴梅地区,地层岩性主要为千枚岩、页岩和变质砂岩;新元古代南华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页岩、千枚岩和变质砂岩地层;震旦系—志留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地层岩性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和浅变质砂岩;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地层岩性为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岩性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是广东省铜矿等金属矿藏的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系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东、粤中和粤北地区,以海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夹湖相或火山碎屑岩沉积;晚侏罗世地层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形成粤东沿海火山岩带;白垩系—第三系地层遍布全省,以断陷盆地形式沿主要断裂构造带展布,形成大小不等的百余个盆地,岩性以红色粗粒碎屑岩为主,俗称“红层”,常形成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韶关丹霞山和金鸡岭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多分布于沿海地区,特别在珠三角和韩江平原出露更广泛,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内陆地区沿河谷发育有河流冲积的阶地。

中国主要耕地酸化严重

中国主要耕地酸化严重

2.5 石灰在中国农业中的作用
近些年,由于土壤酸化严重带来 种种问题,用石灰改造酸化土壤的办 法才又被重新认识并使用起来。很明 显石灰的弃用是导致近年来土壤酸化 严重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目前没有 我国用于改造农田的石灰用量的数 据。
28年间耕地产量、氮肥用量及氮肥生产效率趋势
中国四种耕作模式下氮肥酸化贡献评估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 材料和方法
土壤分类与分布; 土壤pH数据收集; 潜在酸化估算
• 正文
土壤酸化的不平衡性; 典型农田类型长期酸化特征; 酸性沉积物、氮磷肥在农田酸化中过程中的贡献率;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措施; 石灰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耕地酸度比较分类依据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国的土壤类型分为 12个土纲和61个土类,这为直接比较(不同土壤类 型)土壤酸度增加了难度。因此,根据土壤气候分 布、酸度特点等形成过程将耕地土壤分为六组(大 类)来进行比较。按照当前中国不同类型作物用肥量 差异较大的现状,在相同类型土壤比较时,又分为粮 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种土壤生态系统进行分类。
版权登记版权登记一项。
广东省土壤及pH对比依据
广东省位于我国南部,气候类型包 括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土壤 水平地带性明显,由北而南呈现出红 壤、赤红壤、砖红壤的纬向分布。
本研究报告同样根据土壤类型不同 对广东省近年来土壤酸度变化进行综合 分析。具体按照4个土纲中的8个主要土 类进行。
广东省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后记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自身酸化过程非 常缓慢,每下降一个单位通常要经过数百 年到上千年。一般来说,陈化土壤和降雨 量较大地区土壤的酸性大。自然成因的酸 性土壤大约占30% (以无冰区面积计), 通常体现的特征是:磷元素的缺失,生物 多样性和繁殖功能减弱。

广州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广州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广州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陈显著;李就好【摘要】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Se)in the soils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as well a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m were investigated.Se content in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reas in the c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 was higher in the surface layerof the soil.The total Se in soil ranged from 0.02 mg·kg-1 to 2.87 mg·kg-1 with a GM of 0.314mg·kg-1 , and the available Se from 1.01 μg·kg-1 to 1 1 5.01 μg·kg-1 with a GM of 1 9.879μg·kg-1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on the levels of Se contamination in the municipal areas was observed.The more highly contaminated regions included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 Nansha District, Panyu District, and Zengcheng District. The soil S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appeared to be affected greatly by the typ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oil.Under the acidic condition,the sandy clay and granite soil rich in organic matters tended to hav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e.It appeared that pH,organic matters,and CEC all contributed to the variation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 in the soil throughout the city.%对广州市不同地区的土壤硒含量、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精选文库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广东省土壤分布

广东省土壤分布

广东省土壤分布广东典型土壤主要有富铝土、变性土、初育土、人为土,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

(一)富铝土富铝土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基盐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广东的富铝土类型包括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赤红壤,红壤,砖红壤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4.8%,37.96%,5.15%。

①赤红壤赤红壤系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市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类 4.5%。

由此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②砖红壤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

广东省的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其母质主要有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

③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北部,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藤本。

一般低山浅丘多稀树灌丛及禾本科草类,少量为马尾松、和云南松组成的次生林。

④黄壤黄壤的形成包含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两个过程。

由于高温多雨、岩石风化强烈,在成土过程中难移动的铁、铝在土壤中相对增多;土壤终年处于相对湿度大的环境中,土体中大量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

广东的自然地理

广东的自然地理

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20°09′N~25°31′N,109°45′E~117°20′E,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沿汕头(南澳)——广州(从化)——肇庆(封开)横贯广东。

2、海陆位置: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北依南岭,南临南海,东北部与台湾海峡相望,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3、邻省:接壤的省区自东往西依次是: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深圳濒临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濒临澳门特别行政区。

4、面积(1)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30%(2)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70%,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二)自然环境1、地形(广东最高峰:石坑崆,高1902米)(1)地形复杂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天露山、云开大山等,最高峰石坑崆,平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0%。

复杂的地形为农业多样化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条件。

(2)地势北高南低,南岭是珠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3)四大地形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全省最大的平原)、粤东山地丘陵、粤北山地和粤西山地台地。

(4)独特地貌:广东地貌形态复杂,肇庆岩溶地貌、韶关丹霞地貌、西樵山火山岩地貌、汕头海蚀地貌等奇特优美。

2、气候(1)气候类型: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2)特点:长夏无冬,降水呈南多北少的趋势。

降水集中在4~9月,雨热同期,由于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年际变化不大。

(3)优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全年生长,最适宜种双季稻加冬种作物一年三熟。

劣势:旱涝频繁,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是全国各省中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

广东灾害性天气多,主要有:“四风”,即台风、寒露风、清明风、干热风;“三水”,即龙舟水(芒种水)、秋分水、早春低温阴雨;“二旱”,即春旱、秋旱。

广东省高州石鼓地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广东省高州石鼓地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广东省高州石鼓地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黎旭荣【摘要】富硒土壤是一种稀缺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价值。

以每1 km 8~16个点的表层(0~20 cm)、10条剖面的深层(100~220 cm)土壤以及6件岩石样品数据对广东省高州市石鼓地区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石鼓地区表层土壤以高硒为主,高硒面积达59.06%,适量硒土壤面积占40.94%,没有硒缺乏和硒过剩区域。

深层土壤在硒含量适量区随深度变化不大,而在高硒区域硒富集于浅表层约60 cm处。

表层土壤高硒含量位于北西侧及中部第四系冲积平原区,其次为北东部、中部新近系盆地相含油含煤地层,在南部白垩系河湖相砂泥岩硒含量基本呈自然状态―弱富集特征。

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H之间的关系不大,而与成土母质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富有机质的细粒土壤更有利于硒的富集。

%Selenium ( Se ) is a kind of trace element in the soil,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e economic values. A Multi -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was performed in the Shigu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collecting soil samples from the surface (0~20 cm) and deep section (100~220 cm) soil layers, 8 ~16 samples every 1 km2 and 3 ~6 samples every one section, respectively, for statistic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of soil selenium in the Shigu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selenium in surface soil of the plain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country,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rising trend from northwest to central, and high values in northeast, as will as low values in southern Cretaceous lacustrine sand and shale area. About 59. 06% of the soil in area is highselenium, and 40. 94% of the soil is sufficient. However, there is no deficiency and excess selenium area.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H and soil selenium content, while the fine parent material and organic matter tend to adsorb Se thus enriching soil Se.【期刊名称】《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年(卷),期】2016(023)008【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高州石鼓;土壤硒含量;富集特征【作者】黎旭荣【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硒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稀散元素,能抑制化学致癌物,预防镉中毒,对汞和砷等重金属的毒性有明显拮抗作用[1]。

广东省典型花岗岩成土剖面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广东省典型花岗岩成土剖面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广东省典型花岗岩成土剖面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广东省位于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

该地区的花岗岩成土剖面是物理和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元素垂向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剖面的上层土层中富含有机质,颜色较深,而下层土层则含有较少有机质,颜色较浅。

这是因为上层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较多,下层土壤中透水性较好,难以保存有机物质。

其次,剖面中存在铝铁氧化物的富集层。

该层位于土壤的中下部分,是由有机物质的分解产生的氢离子与氢氧化铝离子结合形成的。

铝铁氧化物对于磷和钾的吸附能力很强,土壤中的磷和钾很容易被固定在这一层中。

此外,剖面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是由花岗岩中的矿物质分解和土壤微生物代谢产生的。

其中,铜、锰、锌和钼等元素在铝铁氧化物层下富集,磷、钙和钾则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中。

这些微量元素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剖面中的pH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表层土壤的
pH值通常在5.5 ~ 6.5之间,而深层土壤的pH值可高达7.5 ~ 8.0。

这是由于表层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而深层土壤中的铝铁氧化物则对酸性物质进行中和。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典型花岗岩成土剖面元素垂向分布特征明
显,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结合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为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广东土壤分布及分类

广东土壤分布及分类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分类广东土壤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和热带。

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广东典型土壤主要有富铝土、变性土、初育土、人为土,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

一. 富铝土种类分布及植物分布富铝土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即分布在全省各地。

广东的富铝土类型包括的土类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砖红壤最主要的代表植物科属有樟科、无患子科、大戟科、番荔枝科、茶科和山毛榉科等植物,林木层次复杂,有很多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砖红壤性红壤主要代表植物科属有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番荔枝科,龙脑香科等,林内也有攀缘藤本及附生植物,种类复杂;红壤分布区自然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等,林木层次简单,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少;黄壤分布区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在生境湿润之处,林内苔藓类与水竹类植物生长繁茂。

二.变性土种类分布及植物分布变性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又称膨转土。

广东的变性土类型主要是简湿润变性土。

变性土大面积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省的雷州半岛地区,变性土主要用于种植棉花、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糖蔗或作为牧场。

三.初育土种类分布及植物分布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广东的初育土类型为紫色土和火山灰土。

广东的初育土类型包括紫色土和火山灰土。

初育土上植被大多较为稀疏,尤其是森林植被的覆盖度更低,有的地方甚至为不毛之地。

紫色土上的植被也很差,除散生的外,少见有成丛树木,唯某些草本植物如针茅、狗尾草、白茅、鸡眼草等尚可成小区群落。

广东省土壤硒空间分布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广东省土壤硒空间分布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23t 。
关键词 :土壤硒 ;空 间变 异 ;基线质量分数 ;广东
中 图分 类 号 :X5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9 6 ( 0 2 611.6 6 45 0 2 1 )0 .150
土壤 中 的硒 主要 来 源 于地 壳物 质 ,几 乎所 有 的 物 质 中均含 有不 等量 的硒 。地 壳 中各种 岩石 矿 物 中 的硒是 土壤 中硒 的主要 天然 来 源 。同时 ,它也 作 为 重 要 的污染 物存 在 于许 多工 业 活动地 区。
于 5 %的硒被湿地植被吸收 。相关研究提高了我们 对环境硒的赋存特征和界面间的迁移过程的理解 。 而 为 预测 和 防 止硒 环 境 问题 出现 开 展 的 区域 尺 度 的土 壤硒 空 间分 布特征 的相关研 究 较少 。 广东省主要富硒母岩为石灰岩和砂页岩 , 它们 主要形成于早石炭纪到早三叠纪之间。由于大规模 的海侵 作用 ,富硒 生 物是研 究 区石 灰岩 和砂 页岩 高 硒 含 量 的主要 原 因 。新生 代 以来 强烈 的构 造运 动使 得 广 东省 地形 得 到全 面抬 升 ,同时大量 花 岗岩 沿 区 域 断 裂 广 泛 侵 出 ,并 切 穿 周 边 的石 灰 岩 和 砂 页 岩 ( 1 图 o与此 同时 ,由岩浆 作 用诱 发 的各种 地 热活 动 也频 频发 生 。含 硒 矿物 便是 这种 低温 热 液过 程作 用 下 的产 物L 1 。此外 ,由于强 烈 的物理 化 学风化 作 用 和植 被破 坏 ,水 土 流失 现象 已经 成广 东 省严 重 的 环 境 问题 ,水 土流 失 面积 已高达 1 2 . m2 1 7k ,约 4 5 占全 省面 积 的 8 1。 因此 ,开展 空 间格 局研究 有 %L 助 于在 区域 尺度上 揭示土壤硒元素 的地球化学行 为 和预 测其 对 周边 环境 质量 的影 响 。 1 材 料 和 方 法 11 样 品采 集和化 学 分析 . 本 研究 采 用 的基本 数 据资 料来 源 于“ 五” 国 七 全 土 壤元 素背 景值 调查 项 目一 广东 部分 。采样 点位 均 匀 分布 于调 查 区 内 ( 1 。每个 采样 点均 挖掘 土 图 c) 壤 剖 面采样 , 剖面 的规 格一 般 为长 1 宽 08 .m, .m, 5 深 1 .m。每个剖面采集 A、 2 B、C三层土壤。所采

广东省浅层土壤渗透系数

广东省浅层土壤渗透系数

附录D 广东省浅层土壤渗透系数
注:①典型剖面分类及数据来自《广东土种志》(广东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996);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市;
③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市;
④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云浮、阳江等市;
⑤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等市。

⑥土层符号说明:a)水稻土:耕作层Aa、犁底层Ap、渗育层P、潴育层W、脱潜层Gw、潜育层G、漂洗层E、腐泥层M。

b)旱耕地:旱耕层A11、亚耕层A12、心上层C1、底土层C2。

c)自然土壤:凋落物有机质层Ao、草根或草毡层As、有机质层(表土层)A、母质特征消失层(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碎屑层D、坚硬岩石层R。

⑦透水性分为:较高、中等、较低、很低四种类型。

广东的自然地理

广东的自然地理

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广东的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20°09′N~25°31′N,109°45′E~117°20′E,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沿汕头(南澳)——广州(从化)——肇庆(封开)横贯广东。

2、海陆位置: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北依南岭,南临南海,东北部与台湾海峡相望,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是我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3、邻省:接壤的省区自东往西依次是:福建、江西、湖南、广西。

深圳濒临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濒临澳门特别行政区。

4、面积(1)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30%(2)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总面积的70%,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

(二)自然环境1、地形(广东最高峰:石坑崆,高1902米)(1)地形复杂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天露山、云开大山等,最高峰石坑崆,平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0%。

复杂的地形为农业多样化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条件。

(2)地势北高南低,南岭是珠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3)四大地形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全省最大的平原)、粤东山地丘陵、粤北山地和粤西山地台地。

(4)独特地貌:广东地貌形态复杂,肇庆岩溶地貌、韶关丹霞地貌、西樵山火山岩地貌、汕头海蚀地貌等奇特优美。

2、气候(1)气候类型: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2)特点:长夏无冬,降水呈南多北少的趋势。

降水集中在4~9月,雨热同期,由于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年际变化不大。

(3)优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全年生长,最适宜种双季稻加冬种作物一年三熟。

劣势:旱涝频繁,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是全国各省中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

广东灾害性天气多,主要有:“四风”,即台风、寒露风、清明风、干热风;“三水”,即龙舟水(芒种水)、秋分水、早春低温阴雨;“二旱”,即春旱、秋旱。

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

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摘要】区域土壤有机碳调查在构建全球土壤碳循环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211个广东省土壤剖面数据,通过计算各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合理评估广东省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广东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25 Pg,其中,A层土壤(表层土壤,平均土层厚度为17 cm)有机碳储量为0.41 Pg,B 层(平均土层厚度为29.5 cm)为0.51 Pg,C层(平均土层厚度为48.9 cm)为0.33 Pg.依据土壤发生学分类,研究区铁铝土土壤剖面有机碳碳储量为0.976 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78.1%.按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为1.01 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80.3%.统计结果表明,底层土壤(B层+C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2倍以上,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碳库.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底层有机碳质量分数与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区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的表现.此外,每年由土壤退化侵蚀造成的直接进入周边水体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为13.3 Tg,约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2%,同时每年有20.9 Tg有机碳在研究区土壤中重新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9【总页数】9页(P1593-1601)【关键词】碳储量;土壤侵蚀;土壤有机碳;底层土壤【作者】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作者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X144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在1200~2500 Pg之间,约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植被碳储量的2~3倍(IPCC,1990;Schlesinger,1991;Lal,1999;Watson et al.,2001)。

两广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两广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两广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华南地区,两省地貌迥异,其不同植被类型及土
壤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两省植被类型表现出很大差异。

广东省以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
但季风常绿阔叶林仅分布在深山区域,如昆仑山和丹霞山脉,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热带雨林。

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常绿阔叶林和植物群落为主,尤以常绿阔叶林为最普遍的植被类型,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及沿海地区。

其中猕猴桃林覆盖的面积比例最大,紧随其后是酸竹林、乔木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的面积也相对较大。

其次,两省的土壤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

广东省的土壤主要以腐殖酸性壤土为主,这种土壤通常以钙离子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蓝绿藻含量;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壤以砂砾壤为主,具有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和钙离子,但也有少量的高碱性壤土,其有机质含量要比广东省低得多。

总之,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

这些
差异是由于地貌、气候及水文条件等因素造成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

广东省阳江-茂名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分析

广东省阳江-茂名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分析
关键词:地球化学基准值;地球化学背景值;成土母质;阳江-茂名地区 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5X(2018)06-089-04
Analysis of soil geochemical background values and reference values in Yangjiang Maoming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摘 要:基于阳江茂名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 值。研究表明,阳江—茂名地区土壤富集Se、Sn、Th、Zr、B、U,贫乏Zn、Sb、Cr、Cu、Mn、Ni、Sr、MgO、 Na2O、CaO,表层土壤化学组成表现出既对深层土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又在表生作用下,富集土壤中生物 元素和环境元素,如OrgC、S、Hg、Bi、P、Y等。
Key words:geochemical reference value;geochemical background value;parent material;Yangjiang Maoming area
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是反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 本指标,是识别和评价土壤污染程度、制订环境质量标 准、确立污染治理修复目标的重要依据,具有环境、农 业、生态以及地方病等多学科研究价值。近二十多年来, 中国实施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运用了系统完善的 野外调查技术、分析测试方法及质量监控方案,取得了 大量高精度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为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 景值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1-3]
2018 年 6 月 第 45 卷第 6 期
云南化工 Yunnan Chemical Technology
doi :10.3969/j.issn.1004-275X.2018.06.03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精选文库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

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

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

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

精选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