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

合集下载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答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答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课前预习:1.了解伟人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2. 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要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深suì()险jùn()丘líng()突wū()肃mù()灵jiù()横biǎn()门méi()diàn()基三、课堂学习: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中山陵,巍巍。

2.本文介绍中山陵,为什么第2段用大半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地理、人文环境优越。

3.联系贝聿铭的成功,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其方案有何特点?一是注重和谐协调,“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二是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汲取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三是追求形神兼备,使整个设计达到“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4.中山陵的总体布局为什么“值得称道”?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起到了什么作用?突出陵园的雄伟博大的气势和庄严肃穆的气氛;渲染了中山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

七年级语文下册 3.12《巍巍中山陵》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3.12《巍巍中山陵》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3.12《巍巍中山陵》学案苏教版【语文故事】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

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

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

我们下次再来吧。

”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

”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

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

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

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

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

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

”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了解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学法导航】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明对象、理顺序、抓特征、找方法、品语言。

生成问题途径:看目标、看预设、看习题、悟文本。

(提示:如果某个问题能够解决一部分,但不能完全解决,也可以作为“生成的问题”,请用三角形标注。

但在别人或别的小组帮助解决此问题前,请本人或本组先展讲清楚已解决的内容。

)【资料链接】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12.巍巍中山陵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重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预习导学1.。

刘叙杰,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

《巍巍中山陵》发表于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

2.给加点字注音。

南麓(lù) 巉岩(chán) 嵯峨(cuó) 灵柩(jiù)深邃(suì)牌坊(fāng)? 琉璃(liú)( lí) 釉料(yòu) 纤细(xiān)? 参错(cē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形容建筑物倒塌或残破的景象。

4.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园陵说明文。

作者以空间为主要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建筑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中山陵的园陵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峨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5.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的概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中山陵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永垂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十分关注。

合作探究问题一:作者是紧扣哪两个字来写中山陵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中山陵这一特征的?题目中“巍巍”二字概括了中山陵的总体特征,作者也是紧扣这两个字来介绍中山陵的。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中山陵的“巍巍”的:其一是中山陵所处的山势“巍巍”;其二是中山陵本身的建筑“巍巍”;其三是孙中山先生的道德品格“巍巍”。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标题:《巍巍中山陵》主备:吴海峰课型:新授审核:初一备课组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课前预学】1.积累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uò()落林yīn()大道叱咤.()风云嵯.峨() chán()岩深suì()纤.()细jùn()工断垣.()颓壁参差.()2.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老师想考考你的历史知识。

课文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评价:【课堂导学】1.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3.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4.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课堂检测】A层:阅读文章第9小节,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B层:阅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节选自七(下)《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括号内填写“我们”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朝西直入大礼堂2.从走进万人大礼堂的路线来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会堂的?3.从第3段中摘录一些描写语言,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在介绍突出了万人大礼堂在建筑规模上的什么特征?5.第四段中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两个词语是从哪个角度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座布局特点的?【拓展延伸】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到我们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7)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点,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讲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讲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抓住特点,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讲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讲明语言。

教学预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明白得如何抓住特点,有重点地讲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以上这些咨询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概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讲明文。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咨询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概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行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予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如何样的思想感情?4.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什么缘故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5.陵园的设计方案是如何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6.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什么缘故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重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7.文章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要紧建筑,什么缘故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咨询题。

三、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咨询题。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壮丽和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详细信息。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山陵的建筑艺术。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建筑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山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课题:巍巍中山陵【学习目标】.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学法指导】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落林yīn()大道叱咤()风云嵯峨()chán()岩深suì()纤()细jùn()工断垣()颓壁参差()2.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老师想考考你的历史知识。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A、《镜子小史》B、《霜叶红于二月花》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E、《我的学校》F、《万紫千红的花》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4.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5.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好的语句,把它写在下面,说说作者在说明中穿插描写的好处。

描写句:好处:6.读完,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二、课堂助学.导入:2.整体感知①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②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③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4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3.合作探究①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精选资料《巍巍中山陵》课题十二《巍巍中山陵》课型:新课预习+展示+反馈学习1、学会阅读介绍建筑物文章的读书方法:根据课文画示意图,做导游讲解目标2、体会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情怀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重点1、感受中山陵的巍峨气势,感受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激发对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

难点2、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知识链接】1.说明的语言: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

平实说明就是客观的说明事物,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主要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生动说明就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说明,使读者有更生动的了解,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除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常使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说明文学习“十五字”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3.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学法指导】1、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

一边阅读,一边圈点表示地点变换的词语,画出中山陵的示意图。

2、找出各语段使用的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做好旁批。

《预习案》1. 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按照格式找出5个以上的字词注音南麓()草莽() 嵯() 峨巉()岩灵柩() 突兀林阴竣() 工牌坊() 纤()细门楣() 参() 错穹窿2.解释下列词语,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①魏巍②城犹潜蛇③山若伏鳖:④变幻无穷:⑤栩栩如生: 3.诵读。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有答案.doc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有答案.doc

巍巍中山陵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 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 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 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导入新课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设计者简介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25年5月,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荣获首奖。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汲取()山麓()莽原()峻岩()嵯峨()深邃()奏差()灵柩()竣工()坡陀(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填写课后练习二的不意图。

②.文章是按怎样的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3.本文是一篇_________ 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其显著特征是—O是.整体感知1. 解题2.填写课后练习二的示意图3. 文章是按怎样的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精读赏析(讨论、交流)1. 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2. 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3.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4. 中山陵的区域规划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5. 文章第7-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即描写)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教案导读:【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不少段落运用了描写。

这篇设计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1.导入,介绍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突出民主革命的先驱、革命的先行者。

2.请去过中山陵的学生介绍中山陵。

3.诵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巉岩chán灵柩jiù坡陀tuó龟趺fū参错cēncuò纤细xiān等。

4.结合探究二,了解中山陵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以及说明的顺序。

①学生填图,教师解说“钟”形。

②归纳说明顺序: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由南而北、由下而上)。

5.研读第2段,①学生诵读,体味优美的语言。

②探究:为什么这一段用较多文字描写钟山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优美,孙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这也是钟山南麓被选做中山陵墓址的原因。

)6.研读第9段,①反复诵读,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佳句。

②随文学习所用的修辞手法。

③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和说明相结合,使客观事物得到准确贴切的表现,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7.回顾小结:中山陵的主要特征,“巍巍”的含义(①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

②它在广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本文中包含不少历史、文化知识,这篇设计重点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积累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展示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大字。

①请学生解释意思,说明出处。

②教者归纳:“天下为公”源于《礼记·大同》,是孙中山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此奋斗了一生。

这也是人民爱戴孙中山先生的原因。

③解说课题“巍巍”的含义。

2.学生默读课文,同桌合作探究,小结应积累的知识,制作资料卡片。

3.请几对同桌示范探究过程,检查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点评。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含答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含答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含答案)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 课文内容解析 • 问题与思考 • 拓展阅读与资料 • 学习建议与指导 • 导学案答案与解析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叶兆言
中国当代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 中文系,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代表作有《枣树的故事》、《夜 泊秦淮》等。
考试成绩
通过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 中山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 度和应用能力
学习资源
教材
《巍巍中山陵》教材
网络资源
中山陵官方网站、相关历史文化网站等
06
导学案答案与解析
答案
问题1
中山陵的地理位置是哪里?
答案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中国现 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问题2
中山陵的设计者是谁?
3.中山陵内的主要景点有哪些?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山陵内有众多景点,每个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 景。
中山陵内主要景点有牌楼、碑亭、神道、石狮子、陵门、 碑亭、祭堂、墓室等。这些景点各有特色,如牌楼上的雕 刻精美,碑亭内的大理石碑文记录了中山先生的生平和思 想,神道则象征着通往天国的道路。
创作背景
本文是叶兆言应邀为中山陵创作 的一篇散文,旨在纪念孙中山先 生诞辰150周年,表达对这位伟 大人物的敬仰和缅怀。
课文背景
中山陵
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中国现代 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 陵墓,也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杰出 代表之一。
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作 者的游踪和视角变化,展现了中山陵 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 从“巍巍”的中山陵中感受到他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不朽,继续培养自己对革命者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3.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一.走进本课:多媒体——出示孙中山先生图片,了解他的一生由此导入。

二.课题及作者把握:1.从课题中你明确了什么?2.走近作者:刘叙杰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

三.学——目标学习:(一)一读——课文整体把握:1.字词掌握:山麓( ) 莽原( ) 嵯峨( ) 汲取( ) 参错( ) 灵柩( ) 坡陀( ) 深邃( ) 牌坊( ) 琉璃( ) 门楣( ) 趺( ) 嵌( ) 巉岩()竣工()叱咤风云()可歌可泣()2.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3.中山陵的地理位置,孙中山陵墓选在这里的原因?4.吕彦直的设计方案选中的原因?中山陵的总体布局?(二)二读——文体知识探究:1.作者是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的?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山陵园的?并结合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二”。

3.说明方法及语言探究。

(找例句并作出分析)(三)三读——走近人物:1.陵墓主人的形象分析.(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的语句)2. 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练——能力提升:1.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无不感染着我们,学了这一课你将如何表达此时的心情?2.中山陵已成为旅游胜地,如果你有幸成为那里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3.片断练习:介绍属于你的天地——选择你的书房、家庭、班级、学校写一篇短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说明方法。

苏教版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教案.doc

苏教版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教案.doc

十二巍巍中山陵(第课时)【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摸清作者思路,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

【预习导学】.给加点字注音。

南瓶()草.()尊峨()嶙岩()灵柩()突匹()蟆工()牌叫0纤细()门榔)参错()与()窿.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ou you 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w8 i 有钟山众多嵯峨的峭石幔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y uan 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c ha 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bi 日的林yin 大道。

()屋身用花岗石qi 成无梁殿式样,正中矣ng 门楣上j uan 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阅读课文,根据划分的四个部分,分别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段)交代中山陵的。

O第二部分:(第〜段)说明中山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第四部分:(第段)说明o【当堂检测】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题。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竞赛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

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

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

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

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

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3月27日用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3月27日用

十二《巍巍中山陵》刘叙杰编写:段芳审核:李进朝吉留锋徐耀祖【学习目标】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资料平台】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

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预习检测】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自学指导】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见课本98页)学生活动:阅读填表。

2.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合作探究】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课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常常容易读错,请你先注音,然后再逐个查字典,看看自己有没有读准。

《巍巍中山陵》学案

《巍巍中山陵》学案

《巍巍中山陵》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中山陵的特征。

2.按合理的说明顺序解说事物。

3.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学习过程]一、学:1、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所以又叫孙中山。

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中,他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同年冬,孙中山在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并在1911年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

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孙中山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标注在书上)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完成〖探究●练习〗二,填出表格。

二、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纤.细()气氛.()机械.()南麓.()嵯峨..()城犹潜.蛇()凹穴..()牌坊.()分.外()淳.朴()叱咤..()隐约参.错()深suì()险jùn()莽.苍()横biǎn()门méi()断垣.颓壁()突wù()肃mù()灵jiù()diàn()基伏鳖.()chán岩()2、解词:嵯峨——竣工——深邃——3、找出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三、析:(了解文章结构特点,学会概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7(含答案)
12.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重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预习导学
1.。

刘叙杰,建筑教育家刘敦桢之子、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

《巍巍中山陵》发表于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

2.给加点字注音。

南麓(lù) 巉岩(chán) 嵯峨(cuó) 灵柩(jiù)
深邃(suì)
牌坊(fāng)? 琉璃(liú)( lí) 釉料(yòu) 纤细(xiān)? 参错(cē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许多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在这里。

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些许残存的断垣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
旁证。

形容建筑物倒塌或残破的景象。

4.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园陵说明文。

作者以空间为主要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建筑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中山陵的园陵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
峨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5.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的概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中山陵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永垂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十分关注。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紧扣哪两个字来写中山陵的?又是从哪些
方面来表现中山陵这一特征的?
题目中“巍巍”二字概括了中山陵的总体特征,作者也是紧扣这两个字来介绍中山陵的。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中山陵的“巍巍”的:其一是中山陵所处的山势“巍巍”;其二是中山陵本身的建筑“巍巍”;其
三是孙中山先生的道德品格“巍巍”。

问题二:作者在介绍中山陵平面布局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根据课文,说一说中山陵的平面布局像什么图案?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从南到北、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南起)石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前平台——祭堂——祭堂后墓室。

中山陵的平面图宛如一座大钟。

这样设计,是因为“钟有
‘示警’和‘自由’的含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问题三:假设你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请你谈谈你的设计为什么会入选?你认为中山陵的建筑如何体现了你的设计理念?在课文中找适当的语句回答。

入选原因:
(1)钟形图案:有象征意义,又与所在地中山吻合
(2)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结合。

(3)弘扬民族精华,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

(4)形神兼备,既表现了陵园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

问题四:阅读第5和第6段,了解一下中山陵的总体设计和总平面图。

思考三个问题:
1.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
三处风景区连为一体。

2.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
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体现了孙中山的精神万年长存。

3.既然文章第7~11段具体介绍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使读者对中山陵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也表现了设计者的思想。

问题五:通读全文,作者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了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