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应用及发展现状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1】【摘要】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由《难经》里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多层涵义。
关于“未病”其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下面就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健康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未病先防1.1 健脾治未病首先是未病先防,其具体措施是健脾。
脾主四肢,统五脏,即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也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均信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
也就是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涉及四脏有病,亦必须养脾,故脾气充,四脏均旺盛,脾气绝,四脏必病,凡治四脏之疾者,必养脾胃。
总结脾与四脏其关系,突出了治脾胃的主要意义,换言之,脾是健康之本。
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化之源。
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人的生活动力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物质基础。
脾运化水谷,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之气,《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治未病”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笔者就其近年来从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出 “ 治未病”理论研究丰富,而临床研究欠缺, 且主要针对慢性
病 ,而对 于急性外感病的研 究有 待于作进一步探讨。 【 关键词】 治未病 ;理论 ;临床 ;研 究进 展
“ 治未病 ”一词来源 于 黄帝 内经》 ,体 现出古人在 很早
未病 态 、传 变未病 态 。 日本学者 有地滋 从现 代遗传学 角度 阐 释 未病 ,将 未病 状 态分 为健 康状 态 、 “ 脏器 相 关性 ”未 病 、
P y h p t o .9 8 1 : 2 - 6 3 e c o a h 11 9 , 0 6 5 5
【 陈树林 , 6 ] 高雪屏, 李凌江, PS症状 自 等 TD 评量表的信效度初步估价 】 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 20, 6 : 3 7 . 051 ) 3 - 6 9( 7 [ 赵垂智, 7 】 汪向东, 常连玺, 事件 影响量表 的信度、 等. 效度分析 】 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 0, ( )69 8. 2 371 : - 1 0 1 0 7
13 ——
—
—
当代医学
2 0 年2 0 9 月第 1 卷第4 5 期总第 19 5期
C n e oa y Me i n ,F b 0 9 Vo.5 No 4 I u o 19 o tmp rr dc e e .2 0 , 11 . s e N -5 i s
当代医学
2 0 年2 0 9 月第l 卷第4 5 期总第 19 5期
C n e o ay Me i n ,F b 0 9 V 1 1 N . I u .5 ot mp rr dc e e .2 0 , o .5 o 4 s eNo 19 i s
针灸“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
针灸“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治未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综合医院中陆续开设了治未病中心,社会上的各类养生保健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基于这样的形式,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治未病”的操作实施者以及人民群众对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疗效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相关学会的组织下,一些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应运而生,但现有的标准远远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标准;应用“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增大的生活压力和被压缩的休息时间,这就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疾病发生的根本是正气的不足,而中医“治未病”正是恢复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的过程。
针灸“治未病”则是中医治未病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药物,不给予外源性的物质,而是以针灸等方法给予刺激,以激发机体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应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一、慨述1、技术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国针灸学会组织,由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常用针灸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
该标准的适用人群为进行临床、科研和教学的中医药针灸专业人员。
《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
该规范分为保健拔罐、保健刮痧、气色形态手诊、手部保健按摩、头部保健按摩、耳部保健按摩、脊背保健按摩、足浴保健、足反射区保健按摩、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保健十一个部分。
2、诊疗规范指南。
《中医基层适宜推广技术》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发布的三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和《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目录》。
2021“治未病”发展源流、思想内涵及当代应用范文2
2021“治未病”发展源流、思想内涵及当代应用范文 在当代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下,“治未病”中蕴含的诸多观念认知、防治技术、生活行为方式等适应了人们的健康新需求,再一次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服务科技新纲要( 2013 -2020) 》提出了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体系; 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适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等四大主要任务。
以期本文的分析能对中医“治未病”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所裨益。
1“治未病”研究总体概况 笔者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为数据库,以“治未病”为关键词,以中文核心期刊为限制条件,截止 2013 年 6 月,共有文献380 篇。
其中主要研究中医"治未病"内容的有368 篇,各年份研究数量分布如表 1 所示。
2004 年以前每年的研究文献数量均为个位数,2005 年以后的研究逐步增加,自新医改以来呈现高峰时期。
不难发现,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推进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中医“治未病”的研究工作正逐步深入进行。
2“治未病”发展源流研究 中医学汇聚了中国古代先人数千年的实践智慧结晶,中医“治未病”的提出同样源于古代避祸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
《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
王颖晓认为,诸如《管子·牧民》: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孙子兵法》: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等中国古代治国用兵、为人处事中渗透着的避祸防患、预防为先的思想,影响到医学界,便促成《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提出。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就其预防思想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灵枢·逆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开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标题: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结合构建模型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个体的健康维护与风险预防。
本研究为进一步推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一、研究主题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通过早期干预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健康管理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中医“治未病”理论恰好与健康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以期发挥中医经典理论的优势,提高健康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
收集相关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和健康管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综述,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应用场景。
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大量的实证数据,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和分析。
根据实证数据,构建相应的模型,以量化分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效果。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得到以下结果:1)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2)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风险预防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的关键路径包括“辨证论治”、“气血平衡”、“防病于未然”等,通过合理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可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健康管理。
四、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通过个体的体质辨识和个体化管理方案,实现健康管理的精确化和个性化。
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的深入探索,进一步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体系,为健康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一、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基本内涵则强调病后要立足于扶正气,调虚实,防止疾病再复发。
上述五段文字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治未病的具体内涵。
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瘥后”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治未病的思想。
这些表明《内经》原创的“治未病”理论,开拓了人类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先进理念、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治未病思想不仅仅局限在疾病的预防或者养生保健上,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愈后、康复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它的防病治病功能。
总结前人“治未病”的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四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以养为优:强调人们要注意调摄保养精气神,提高抗病力,防病于未然。
这一点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以及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具体方案:①法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此寿命之本也”。
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并指出人身阳气致密的重要性。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尚阳思想。
阴阳二者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所以善养生者谨道如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示养生必须要依据四时变化、阴阳消长的动态养生观。
②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示只要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养生的基本要求。
古人养生,主张形神兼养,但尤重养神。
③内存正气:“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素问•刺法论篇》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理论,通过针刺调整十二经脉之原气,可“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达到全神养真之旨。
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及思考
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及思考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需求更注重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领会中医“治未病”思想精髓和文化理念,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积极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重视起居调理及运动保健等健康教育内容,建立中医特色干预服务,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论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工作中广泛运用,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有助于护理服务功能“健康促进,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实施和推广。
关键词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理念;护理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及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凸显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思维和模式,分析中医药及其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作用已成为护理工作者新课题,运用“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及优势,拓宽护理实践内涵,强化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起居调理和运动保健法等方法,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养生保健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护理及康复需求。
1“治未病”概念及护理实践思想内涵“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这一名词。
其一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此处“治未病”主要是指在机体没有疾病时须顺从四时阴阳,积极养生,即未病先防。
其次见于《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见赤色”是指当人体阴阳平衡已经失调,而临床尚无较明显症状的状态,此时的“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治疗来调节人体已经失衡的阴阳,阻止病象发生和显现,属早期治疗的范畴。
其三见于《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此处“治未病”亦属于欲病救萌的范畴。
《难经》中也有“治未病”这一名词,即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转变。
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其理论的精髓包含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次。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出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阶段,且主要针对亚健康、慢性疾病和妇科疾病。
而对于传染病和急性外感病的研究较少。
故今后应该更加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论;临床;研究进展[Abstract]the word "cure the disease" originates from the Huangdi Neijing.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consists of three levels:"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first","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ver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and concludes that most of the clinical studies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remain in the theoretical stage,and mainly aim at subhealth,chronic diseases and gynecologic diseases.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acute exogenous diseases.Therefore,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in TCM.[keyword]TCM;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theory;clinical;research progress“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论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健康管理模式。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疾病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社区健康管理中,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社区健康管理的实践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优势理论,它强调的是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望闻问切中医“治未病”理论倡导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生活习惯,从而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
2. 调理防病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要保持人体的平衡状态,通过调整饮食、睡眠和情绪等方面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理身体,使之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医风医德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医生要以医风医德为核心,真心诚意地对待患者,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社区健康管理的实践社区健康管理是指针对社区居民进行的健康管理活动,目的是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社区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个体化健康管理等内容。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居民群体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在实践中,社区健康管理的主要难点是如何提高健康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如何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全程健康管理。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医学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并得到临床的重视和认可。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的重要防治思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即在未病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发展,以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
本文从“治未病”理论入手,研究“治未病”理论的实质内容和应用,并从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方面分析“治未病”理论,更好的满足人类健康需求。
标签: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最早在《皇帝内经》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
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要求不断提高,中医“治未病”思想备受关注和重视。
中医“治未病”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次,对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1]。
所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治未病的实质内容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理论内涵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中医学养生、调理、防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实质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1未病先防所谓未病先防是指机体在未病之前,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提出“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病者……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2]”以上这些未病先防、积极预防的理念,提示人们在健康状态时,日常应注意保养身体,科学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1.2欲病先治欲病先治是指在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应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干预,使机体趋于健康状态方向。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表及里,从轻到重,所以在该阶段既要做好防生病,还要做好防病变。
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即提示在疾病没有发生前,但是已经出现征兆症状,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做到防微杜渐,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是治疗的有效观点,也是衡量医术的一个重要指标。
1.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已病后,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干预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加重。
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现状及推广对策研究
1 . 2 健 康 管理 的 概 念
国, 之 后 得 到 快 速发 展 , 成 为 西 方 医 疗 体 系 中不 可或 缺 的一 部
分 。健 康 管理 是 指 对 个 人或 人 群 的 健 康状 态 以 及危 险 因素 进
大 民众 , 缓 解 当前 我 国 卫 生 资源 不 足 和 广 大 人 民群 众 的 “ 看
病难 、 看病贵” 问题。巾医药“ 治未病 ” 健 康 管 理 服 务 的发 展 , 对 于疾 病 预 防 控制 和健 康保 障 工 作 、 促 进 中 医药 事 业 发 展 具
有莺 要 意 义 1 “ 治 未病 ” 健 康管 理 的 理 论 基 础
1 . 1 “ 治 未病 ” 理 念 的 思想 内涵 “ 治未病 ” 思想来源于《 黄 帝
内经》 ‘ ‘ 上工不治 已病治未病 ” , 核 心 要 点包 括 “ 未病先 防 、 既 病防变 、 愈后防复” 个 层 次 。“ 未病” 不 仅 是 指 机 体 处 于 尚 未 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 , 而 且 包 括 疾 病 在 动 态 变 化 中可 能 出 现 的 趋 向 和 未 来 时 段 可 能 表 现 出 的状 态 ,包 括 疾 病 微 而 未 显 、 显而 未 成 、 成而未发 、 发 而未传 、 传而 未变 、 变 而 未 果 的全 过
以预 防 为 主 的 医疗 策 略及 服 务 模 式 已是 众 望所 归 大 力 开 展 巾医 药 “ 治未病” 思 想 的研 究 , 启 动 中医 药 “ 治未病” 健 康 工 程 试点 , 不断拓展 中医药的服务领 域 , 这 会 极 大 地 惠 及 我 国 广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浅谈中医“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
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
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
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
《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及发展现状的研究进展
中医“ 治未病” 思想应用及发展现状的研究进展摘要:“治未病”是一种极具中医学特色的预防医学理念,当前已经制定了125项的“治未病”技术标准以及指南。
这类标准当中包含有未病先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等等阶段,所涵盖的人群也极为广泛。
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现状一直以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以及治疗上的应用都较为广泛。
在疾病治疗期间,如若等到生病后再实施医治,已经为时已晚。
早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1]:“21世纪的医学研究,不应当将疾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应当将人类健康作为之后医学研究的方向。
”由此可见,“治未病”慢慢成为了中医以及西医研究的一大主要方向。
一、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内涵中医当中的“治未病”思想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当中的《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篇》当中所写道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个含义,其一为未病先防,其二为既病防变,其三为瘥后防复。
换而言之就是需要提前实施相关的措施,避免患者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变化。
未病的状态主要指的是不存在任何心理问题以及身体问题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身体以及心理状态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的亚健康情况[2]。
在未病的情况之下,实施相关的措施能够起到改善患者身体情况,预防疾病的最终目的。
二、中医“治未病”的应用及发展措施(一)创建中医“治未病”的云服务模式当前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给予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进步,对卫生健康服务的供给改革进行有效推动,采取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可穿戴与柔性电子技术等方法以及技术,对中医“治未病”当中的个体化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创建科学化的人体中医特色健康检测系统。
对健康指标数据进行采集、监测以及存储,对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
因此,可以对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以及省级分中心等等基础设施以及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创建中医健康医疗信息云[3]。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
c l e u e o gu d ln c lc r c mm u t a e a he i ou d b s d t i e c i ia a e。 o niy c r nd t mplm e a i n o e nt to f nu sng ma a e n a d ur i e c to r i n g me t n n sng du a i n.I oi t d ou ha n sng t f t p n e t t t ur i s a f s ul y a t n i n t he d s rp i e a p i a i n o ho d pa te to o t e c i tv p lc to f“Fo l wi he pr g ss lo ng t o no i o i e s ” And i wa a k o e e r h a v l a i fc i ia p lc to fa d s a e . t s 1c fr s a c nd e a u ton o ln c la p i a i n o Fo l wi h o o i fa die s ” he y f“ lo ng t e pr gn s so s a e t or . Ke r s f lo n h r gn s sofa d s a e;nu s n y wo d o l wi g t e p o o i ie s r i g;a pl a i n p i to c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多 年 以来 “ 病 夏 治” 位 敷贴 已成 为 防治 冬 穴 支 气管 哮喘 的 中医 特 色疗 法 , 泛 用 于 临床 , 对 于 皮肤 过 敏 者 广 但
目前 尚无 解 决 措 施 _ 。故 掌 握 好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敷 贴 的禁 忌 证 、 9 ]
治未病理论中医研究论文-中医研究论文-医学论文
治未病理论中医研究论文-中医研究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来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
经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及《难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渭“未病”、“木乩”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末发,见赤色各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处的“未病”应指先兆,属慢性疲劳综合征。
《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
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赢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日治未病焉。
”此处的“未病”指未病的脏腑等,但对整体来说已处于疾病状态,是已病防渐,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保护其他未受邪的脏腑。
《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
“治其未生”能节省医疗费用,维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二、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认识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失去食、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肠不适、黄疽、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对光及热敏感、暂时失去记忆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头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07-15T06:29:36.095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马静[导读] 基于此,本文就围绕健康教育中“治未病”理论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
(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人们自我认知在不断扩大,对各类疾病预防的重视度也在提升,该阶段内,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尤为必要,它能够从中医“治未病”理论入手,在慢性病讲座活动、宣传栏设置、中医预防等方面进行干预,以此来实现良好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围绕健康教育中“治未病”理论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进展;研究健康教育,在临床上应用普遍,属于新型活动模式,存在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特点,是以疾病预防、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为目的,对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自觉采纳的整个流程,其核心为:健康意识的树立;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整体活动中占据关键性作用,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治未病”理论、相关措施的临床应用也趋于普遍,在人们保健预防方面效果显著[1]。
一、“治未病”理论“治未病”,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疾病未发生、发展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的整个流程,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为核心主题,要求人们对内在体质需提高自我重视度,遵循中医养生之道,即: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精神内守,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状况。
追溯其根源发现,在《黄帝内经》中,第一次提出该理论,它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它与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中的预防医学存在较高相似度,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意义重大,能够对人们自我防护意识进行有效促进,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2]。
二、中医“治未病”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医院各科室护理工作中,存在较高应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未病理论应用及发展现状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治未病相关研究方向及其发展情况;方法:本文从治未病思想基本概念出发,总结近年来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治未病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结果: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一些医院治未病中心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结论:治未病思想内涵深刻,对临床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作为一项保健养生常规而被居民广泛应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治未病;防病治病;保健【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8-02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的转变,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目前有关治未病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治未病思想研究探索;②治未病临床应用研究;③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的治未病中心发展探索及推广。
1 治未病思想研究探索“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形成于《内经》,完善于《难经》。
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止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方法[1]。
张明渊等认为仲景虽未直接提到治未病思想,但其辨病用方时时处处都注意保护人体正气,预测疾病传变,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典范[2]。
王斌等认为仲景六经学说提出了三阴经与三阳经的传变规律,为中医对于疾病预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体系[3]。
高日阳总结孙思邈“治未病”思想: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4]。
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影响深远[5]。
王伟凡等认为对体质的调整与优化,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6]。
王天芳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7]。
2 治未病临床应用袁林等从“治未病”理论出发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提出利用中医护理对mci进行干预,可防治、防止或减缓老年痴呆(ad)的发生[8]。
范平根据治未病理论,认为阳虚体质(肾阳虚)亦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9]。
宋明福把健脾养胃益肠作为搭建“治未病综合方法体系”的切入点,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防治的始终[10]。
白如鑫认为治未病在疗养康复中的应用则是突破口,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体质辨识理论、逆针灸、药膳、养生锻炼等方面[11]。
刘莎等认为“治未病”理论是指导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习惯病困境之良方[12]。
郎晶晶根据“治未病”思想,系统确立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原则及方法[13]。
林毅对中医药防治乳腺病见解独到,注重治未病,具体主要体现在情志有节、饮食有度、健身运动、重视普查等方面[14]。
万生芳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15]。
陈海燕在调治颈椎病方面提出:“未病先防”应普及颈椎病的健康素质教育、采取适当的功能体位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既病防变”强调应及时诊治,以防它变;“病后康复”强调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16]。
朱红红治未病思想对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未病先防,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环境两方面着手;既病防变,完善早发现早治疗体系,掌握疾病演变规律,并保护好心理健康同学,,正确对待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史的学生,以防病复[17]。
陆绮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积淀,为在皮肤美容早期异常的鉴别评价,维护与修复途径选择和时机把握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8]。
龙于飞认为中医“治未病”应用于健康管理、应用于亚健康人群的干预、应用于健康调养传统养生功法,对中老年女性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中老年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均有良好的干预和调节[19]。
总之,治未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美容、肿瘤等各个学科,以指导临床,预防疾病发生或巩固疗效、愈后防止复发。
3 治未病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先在全国遴选10所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以探索经验,为全国中医医院做出示范,启动了创建中医治未病体系工程。
经过4年的发展,治未病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
3.1 发展现状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工作和体会总结:①明确定位;②建立辨识体检中心,探索有中医特色的体检新模式:③建立健康调养咨询门诊, 提高预防疾病的综合能力;④完善传统疗法中心,发挥非药物治疗在“治未病”中的作用;⑤利用名医工作室的平台,全面继承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及经验: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治未病”工作服务;⑦宣传“治未病”理念和方法。
认为加强宣传的力度与深度是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与专科的结合,探索并形成治未病专科的规范化调理方案,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积极寻找治未病干预的客观评价指标, 是目前治未病领域研究的关键[20]。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走进社区的经验和做法:①争取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②积极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体系:引入昆仑-炎黄公司的ky3h健康管理模式,为公众提供一揽子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形成了规范化的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③加强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④探索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思路和方法:和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探索中医药和疾控工作结合的新路径;⑤制定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与规范:和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合作,主持开展了治未病专科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
研究制定了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专科设置基本标准、服务基本规范、技术操作指南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规范等。
⑥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传播工作[21]。
东阳市中医院推出中医冬令进补和各种中医药调养的措施,以增强体质、纠正虚弱、提高免疫功能;开展冬病夏治,积极倡导患者参加持之以恒的适度锻炼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为其开出健康调理处方。
进社区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讲座时,发放各种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小册子[22]。
丛晶等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特别强调“三级预防”。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六位一体”工作职能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23]。
3.2 存在问题杨帆等认为目前治未病中心发展存在问题:①注重大医院与综合性医院推行,广大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显得较为薄弱,农村社区更为薄弱。
②尽管某些试点社区开展了中医“治未病”,但应用的方法、规程、模式等,几乎原封不动从医院模式移植而来,缺乏适应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广泛存在的亚健康人群防病和保健需求的个性化特点。
③“治未病”现行模式与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所提倡的全科医学没有很好地结合,体现的仍然是传统临床治疗形式:医生主导病人,信息主导权掌握在医方,患方被动地听从于医方,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患方缺乏主动,医患双方则缺少互动。
④社区卫生中的中医药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重视不够;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投入少;人员配置不合理,中高级中医药技术人员缺乏,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稀缺。
总体而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运用中医药治病、预防保健方面的项目少、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24]。
福州市社区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重视不够;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社区机构中医药投入少;人员配置情况不合理,中、高级中医药技术人员缺乏,,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比例少;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数量没有达到要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不完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运用中医药治病、预防保健方面的项目少、能力不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25]。
3.3 对策探讨金浪认为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对策:①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
②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贵;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③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④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26]。
4 讨论医学不仅仅是关注疾病的医学,更是关注健康的医学。
目前医学的重心由关注“人生的病”转向关注“病中的人”,而中医治未病正是关注人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
治未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及预防保健实践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
治未病理念在临床实践已得到普遍的重视,治未病中心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骨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在学术理论、技术研究、运营模式、标准化评估等体系方面尚需健全,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有待建立和完善。
治未病理念广泛应用于指导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上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谢新敏;.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背景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中国北京:,2010:616-617-618-619[2] 张明渊;李金田;从仲景方谈《伤寒论》治未病思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06):23-24.[3] 王斌;施亦青;《伤寒论》六经学说与“治未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02):107.[4] 高日阳;孙思邈“治未病”思想探析[j].中医研究,2011,(03):6-8.[5] 刘兰林;.清代医家叶天士温病治未病学术思想探讨[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十)——第十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叶天士学术思想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江苏苏州:,2010:34-35-36[6] 王伟凡;宫慧萍;中医体质学与“治未病”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4):108-110.[7] 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929-933.[8] 袁林;向珊;袁德培;从“治未病”理论探讨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护理[j].西部中医药,2011,(07):93-94.[9] 范平;陈革妃;从“治未病”理论探讨阳虚体质抑郁症的防治[j].河南中医,2011,(04):345-346.[10] 宋明福;刘敏;论“治未病”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16-118.[11] 白如鑫;张宝珍;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疗养康复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1,(04):320-321.[12] 刘莎;张秀敏;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生活习惯病防治[j].医学与社会,2010,(09):9-11.[13] 郎晶晶.“治未病”思想干预艾滋病治疗的理论探讨[d].导师:王小平.: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14] 赵虹;司徒红林;周瑞芳;郭莉;洪宋贞;.林毅教授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广西桂林:,2009:452-453-454-455[15] 万生芳;“治未病”理论在防治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11,(02):10-12.[16] 陈海燕;粟胜勇;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颈椎病调治中的应用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73-74.[17] 朱红红;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11,(03):108-111.[18] 陆绮;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8,(10):1515-1517.[19] 龙于飞;吴云川;马荣连;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运动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414-415.[20] 杨志敏;毛炜;林嬿钊;范宇鹏;.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实践探索[a]..国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中西医结合防治循环系统疾病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黑龙江哈尔滨:,2007:437-438[21]张晓天;龚鹏;三级医院中医“治未病”社区实践与意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09):5-6.[22] 郭明明;杨建宇;东阳市中医院应用适宜技术“治未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4):77.[23] 丛晶;黄晓华;论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313-314.[24] 杨帆;李航;黄雯琪;俞志新;中医“治未病”社区工作模式探讨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0):905-908.[25] 金浪;蔡建鹰;陈惠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实践与思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1):985-988.[26] 金浪;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24):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