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摘要】“治未病”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 居安思安则危 未病思防则健 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 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弘扬“治未病”思想 传承中医学文化 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正文】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并且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精辟的论述,突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从而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真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主动的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入侵,做好各项防御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同自然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相应的观念。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原文】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
《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意义阐论
提升社会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治未病”的理 念:预防为主,治疗
为辅
中医“治未病”的效 果:减少疾病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未病”的方 法:养生、保健、预
防
中医“治未病”的社 会意义:降低医疗费 用,提高社会生产力
中医“治未04病”的方法
和手段
中药调理
中药方剂:根据病情和 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
方剂进行调理
与预防医学的联系
中医“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与预防医学的理念相契合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与预防医学的干 预措施相似
中医“治未病”强调个体化治疗,与预防医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理念相 符
中医“治未病”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为预防医学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与传统中医理论的关系
和规范
发展前景
中医“治未病” 的理念逐渐被
接受和认可
现代医学与中 医的结合,为 中医“治未病” 提供更多可能
性
中医“治未病” 在预防医学、 健康管理等领 域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中医“治未病” 的研究和发展 需要更多投入
和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
探索中医“治未病”的 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研究如何将中医“治未 病”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中药煎煮:按照中药煎 煮的方法,将中药煎煮
成汤剂,便于服用
中药膏方:将中药制成 膏方,便于长期服用和
携带
中药外治:通过中药外 敷、熏蒸、针灸等方法,来自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 血,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 络,调整气血
拔罐:通过拔罐,排除体内湿 气,达到治疗效果
降低医疗费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
《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浅谈治未病
❖一、什么叫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 相应的措施,通过各种方法,防止疾病 的发生发展、减少复发,达到增强体质 、健康生活、延年益寿的目的。
“治” — 乃治理管理之意。
一、什么叫治未病
❖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
多 手 段
特色亮点
调理产品纷呈, 充分满足广大民 众对健康、养生、 养颜、保健诸方 面的需求,同时 也向人们宣传、 展示了传统中医 药独特的魅力!
寄语
• 热爱您的工作 • 享受您的生活 • 分享您的成果
中医药
❖愿为呵护您的健康出谋划策!敬请您的光临
感 谢 观 看
• 4. 病后体虚,善调治 • 5. 体质偏颇,早纠偏
四、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优势
• 1.中医的整体观,既治所患之病,更善 调患病的人。
• 2.天人合一,冬病夏治与四时养生。 • 3.中医以辨证入手,可以调养病后之人,也可以调养未病之人。 • 4.中医的手段,非药物性、纯天然性。
体质调理
体质辨识
❖2023.01~2023.10 计:1821,男830, 女991。年龄最小,1 5岁,最大 85岁,
❖比较健康的平和体 质在人群中仅占19.2 8%,其它8种偏颇体 质占到了80.72%
平和体质,健康 351 19.28% 阴虚体质,口渴等 195 10.71% 气虚体质,气短等 208 11.42% 阳虚体质,怕冷等 325 17.85% 痰湿体质,体胖等 212 11.64% 湿热体质,长痘等 218 11.97% 气郁体质,郁闷等 150 8.24% 血瘀体质,长斑等 119 6.53% 特禀体质,过敏等 43 2.36%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着重强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进行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指在人体内部疾病没有出现之前,通过调养身体、调整生活、预防疾病,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病症的出现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等原因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以食为先”,认为饮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食谷、果脯、肉、蔬菜等五大类食物要均衡摄入,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食物的荤素搭配,以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欲。
此外,中医还强调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时作息、有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方法是情志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推崇“心静则神宁”,强调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还提出了对于不同情绪的调节方法,比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气血调畅、内脏功能平稳,而愤怒、忧郁、悲伤等消极情绪则容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养生也注重个体化的调养。
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和病理特点,因此在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都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具有个体化、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注重防病于未然,注重人的整体健康,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保健方式。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
“上工治未病,何也”。
《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
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
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
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
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
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
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
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
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未病”一词最早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重视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思维模式。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四个方面。
标签:中医的“未病”;预防;现实意义1中医“未病”的范畴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其“未病”之人可归纳为:一是身体健康,并想预防疾病之人;二是体质先天虚弱、是疾病易患者;三是自觉不适症状明显,但生化指标无异常者;四是生化指标处于疾病诊断的临界值,也可认为是疾病的前期或潜伏期;五是慢性疾病稳定期,希望延缓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者;六是病已痊愈,但需预防复发者。
众所周知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状态”:虽然机体无明确的疾病,但在机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机体的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表现。
中华中医协会将亚健康定义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
其中,一类人群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躯体、心理、社会交往方面的主观感觉上的不适应或能力减退,但现代仪器检查未发现阳性指标;另一类则表现在体检化验中发现一些生物参数偏高,但够不上疾病诊断的标准,临床上也无明显不适等。
所以亚健康人员也应归属于中医的“未病”之人。
2我们国家的健康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的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亚健康状态人员的剧增,导致疾病谱的改变:现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精神心理疾病、诸多慢性病、营养过剩及代谢紊乱等疾患已在源源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机体,加上环境污染以及新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如:艾滋病、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以及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使人们不能很好的享受健康的快乐,同时给家庭经济和国家财政支出造成了想当大的负担。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于博2007年,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部署,精心组织,启动实施了“治未病”健康工程。
那么什么是“治未病”呢?“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音cuó)后防复”三个阶段。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摄情志、健身锻炼、调节生活、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目的。
“已病防变”,即有病早治,防止病变。
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以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
如中医药在防止冠心病心衰的发生,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瘥后防复”,即愈后防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再度发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疾病恢复期,人体正气尚未复元,疾病症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调养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受某种因素诱发,将使潜伏于体内的旧病复发。
愈后防复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简述中医治未病的含义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治未病,是指在人体还未发生明显疾病症状之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干预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使其能够抵御疾病的侵袭。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即抓住疾病发生的早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通过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早诊断、早治疗”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倡导在疾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进行干预,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饮食调理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阴阳的效果。
中药借助药物的药性和组方的配伍,调整人体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
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饮食调理则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材,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预防疾病方面,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
通过中医治未病,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健康问题,防止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费用和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社会经济负担。
此外,中医治未病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个人的抗压能力,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什么叫治未病(2024年)
什么叫治未病
“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
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并顺应四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发生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
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屡预防法”,将预防思
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
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证优势。
浅谈中医“治未病”及养生
浅谈中医“治未病”及养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疾病发生的工作应放在首位,而疾病的治疗工作为第二位。
基于此,国家设立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例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管理。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开展儿童免疫接种,产妇访视,健康教育普及,这些都是治未病及养生的具体措施。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原则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
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
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疾病的防治工作,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的具体养生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浅谈中医“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
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
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
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
《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学认为“上医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这种以“治未病”为中心的预防思想要优于以治已病为中心的医疗思想,不仅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老年养生“治已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病不治如养猛虎,有朝一日会葬送人的生命。
但是,从养生、健康长寿角度看,“治未病”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而“治未病”则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反复。
它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颐养天年。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有四大方面:(1)未病先防。
中医学的“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采用气功等养生之术,增强机体、脏腑的御病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诸多致病的因素和条件,使疾病不至发生,西医称为预防医学。
诸如预防感冒、中暑,预防空调病,预防肝肾病、肠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癌症等等。
如果老年人能把预防疾病思想贯穿到整个生活之中,那么就能减少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
(2)救治萌芽。
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个亚健康,即它既不是完全健康,又未达到疾病程度,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有些失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疾病危险因素,处在患某种疾病的前期状态,即出现了疾病的萌芽状态。
这种状态需及早发现并设法防止它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上工救萌芽”的“治未病”,即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年人的机体、器官、组织都在退行性变化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前期,诸如糖尿病前期、癌症前期、肾肝病前期等等,如遇这种“萌芽”状况,赶快就医,定期检查,并防止它转化为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既病防变。
老年人常常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并不可怕。
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疾病,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加强养生,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化成更严重的疾病,如思糖尿病者一定要防止糖尿病综合症发生,防止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要防止肾病向尿毒症和肾力衰竭转变。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含义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在病未发生之前就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中医治未病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和经验积累的一种健康保健方法,其现实意义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
首先,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理念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预防疾病胜于治疗疾病,中医治未病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通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促进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效延缓人体衰老过程,提高免疫力。
中医药在预防疾病、保健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医养生之道、食疗、精神调适等,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治未病有助于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
预防疾病远远优于治疗疾病,中医药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调理,帮助人体恢复内环境的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中医治未病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和患病率,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
在健康保健方面,中医的精髓在于以调理人体内在环境为主要方法,通过中药的应用,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减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
此外,中医治未病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性的认识,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健康与疾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中医重视平衡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理念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精神调适等,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中医治未病,人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身体的需求,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治未病注重调理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消费的增加,中医治未病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将得到巨大的扩展。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以达到维护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这一理念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在中医的实践中,治未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运动锻炼、药物预防等。
首先,饮食调养是治未病的基础。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获得营养和能量的主要途径,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因此,中医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来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食清凉,秋季宜食滋润,冬季宜食温补。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其次,情志调摄是治未病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情志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于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音乐、绘画、书法、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再者,运动锻炼是治未病的有效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提倡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调和气血,达到养生的效果。
最后,药物预防也是治未病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有些药物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可以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服用,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但是,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实际情况,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的是预防为主,通过饮食、情志、运动和药物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来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日常保健,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预防医学思想。
浅谈中医“治未病”
受 到 中医药发展 的成果 , 到人人享 有健康 的 目标 , 达 在
全面深入 贯彻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的过 程 中显得 越来 越重 要 。本 文就 “ 病 ” 概念 、 治 未 病 ”的意 义 、 治 未 未 的 “ “ 病” 的方 法等方 面进行 了探讨 。
疾病 传 变规 律 , 已病 防传 ; ) 传 与否 , 5治 当辨 虚实 , 妙 用 承制 ; ) 未 效 , 6治 整体 调 控 , 在调 治 所 不胜 所 胜 。 重
“ 未病 ” 治 的主要 优势体 现在 6个 方面 : ) 1 预测 未来疾
病 的 发生 、 性质 、 势 ; ) 医讲 究 养 生保 健 , 众 多 趋 2中 为
美籍著 名公 共 卫 生学 家 兰 安 生 (. . r t 博士 JB Ga ) n
当前 , 我们正 在 深入 学 习 、 实践 科 学 发展 观 , 何 如 说 : 一盎 司 的 预 防 , 过 一 磅 的 治 疗 。 市 场 预 测 显 “ 胜 ”
结 合 中医药 行 业 特 点 , 现 “ 体 以人 为 本 ” 的科 学 发 展 观, 解决 老百姓看 病难 、 病 贵 的 问题 ; 何挖 掘 和 发 看 如
人不 治 已病 治未病 , 不治 已乱 治未乱 , 此之谓 也 。夫 病 已成而后药 之 , 已成 而 后 治之 , 犹 渴 而穿 井 , 而 乱 譬 斗
铸锥, 不亦 晚乎 !” 。
《 黄帝 内经》 我 国第一 部 经典 的中 医理论 著 作 , 是 它全面 系统 的总结 了春 秋战 国时期 以及 以前 中医发展 的历程 和实践 经验 , 定 了中医学 的理论基 础 , 立 了 奠 确 中医学 独特 的理 论 体 系 , 中包 括 了 很 多 中 医 “ 治 其 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愿意怀疑 自己了。
其术有专精 。因其 在本科 的学习 中已经有 了基 础 ,在研
究生 时期主要是要 在某一领 域有所 专长 。但 同时我 们也 应注意到其基础知识 ,要 “ 因材施教” ,对 于基 础薄弱的 学生 ,要补齐不足 。在 临床实 习时 ,应 该让学 生观察 病 例 、思考老师 的治 疗方法 ,并且 与 自己的想法对 比,找
中也 体 现 了心 理 疏 导 排 除亚 健 康 因 素 的 重 要 性 。 关 键 词 :治 未 病 ;黄 帝 内经 ;金 匮要 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0 4 . 0 7 6 文章编号 : 1 6 7 2 _ 2 7 7 9 ( 2 O 1 3 ) 一 0 4 — 0 1 1 1 — 0 2
出 自己的不足和优 点 ,积极 与老师交 流,有交 流才有进
步 。还应加 强学 生与 患者 及患 者 家属 沟通 交流 的 能力 。
对于以上活 动 ,教师应该 在一旁予 以监督 ,以便 提 出一
些学生 自己注意不到 的问题和避免一些 问题 。
坐而言不如起 而行 。既然 我们 已经 有 了一些 想 法 , 那 么最重要 的不是 如何继 续完善这 些想法 ,而是 如何实 现它 ,如何为我们 国家的现代化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
“ 治 未 病 ”思 想 源 自 《 黄 帝 内经 》 ,在 《 灵枢 ・ 逆 顺》 :“ 上工 ,刺其 未 生者也 。其 次 ,刺其 未盛 者也 。其
次 ,刺其 已衰 者也 …… 上工 治 未病 ,不 治 已病 。 ”此 处
师日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 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 不晓相传 ,见 肝之病 ,不
第 1 1卷 第 4期 ・总第 1 5 6期 20 1 3年 2月 ・下 半 月 刊
◎
这和我们 的临床 实习工作其 实有异 曲同工之妙 。在
实习过程中 ,通 过对带教 老师诊疗 活动 的观 察 ,进 而模 仿 ,首先 要 形 似 ,其 次 要神 似 。不仅 要 让学 生知 其 然 , 而且要知其所 以然 。要容 忍学生犯 错 ,但 重要 的是 要让 其 知道错在 何处 ,如 何 避 免。授人 以鱼不 如授 人 以 渔 , 教会学生方法才是 其根本 目的 。研究生 的带教 主要 是让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 治未 病”的概念最早 出现于 《 黄帝 内经 》 ,在 《 素 问 ・四气 调神 大 论 》中 提 出 :“ 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 ,不治 已乱治未乱 ,此 之 谓也 。夫病 已成而后 药之 ,乱 已成 而后 治之 ,譬犹 渴 而 穿井 ,斗而铸 锥 ,不 亦 晚乎 ” ,就 生 动地 指 出 了 “ 治未 病 ”的重要意义 。
入到这种环境 中,这些 技能 和信息往往 以学 生感兴趣 的 问题和任务为 载体 ,这些 全是真 实的任务 ,他 们将 唤起 学生的求知欲 ,挑 战学生重新 思考 自己的假 设 ,审视 自
己对现实的思考 模式 ,为现 实创造 一个安 全的环境 。在 这个环境 中,学生 可 以进行 尝试 ,遭遇 失败 ,接 受反馈 和重新 尝试 。学 生 能够理 解 并记 住 他们所 学 过 的知 识 , 因为他们能够掌握并 运用 必要 的推理能力 来将其 融人 到 更 大的概念之 中 ,他 们懂得 这些观 点和信 息的 意义和运 用 。他们从智力 方面衡 量 自己所 做 的工 作 ,并认识 到衡 量 自身 工作 的重要性 ,而且在这 一过程 中,他 们 习惯性 的应用不 同学科 的智力标 准 。他们不 再是亚 里士 多德学 派的物理学者 ,却 转而成 为牛 顿学派 的学者 ,因为他 们
摘 要 :“ 治未病” 最早见 于 《 黄帝 内经 》在 《 素 问 ・四气调神 大论》和 《 灵 枢 ・逆顺 》 中均有论 述, 医圣张仲景 在 《 金 匮要 略 ・ 脏
腑 经络 先后病脉证并 治》有具体论 述,现 代 医学对 “ 治未病”很重视 ,并 与 “ 亚健 康”联 系 在 一起 ,在肿瘤和无排 卵性 不孕症 的治疗
( 本 文 校 对 :王 志 华 收 稿 日期 :2 0 1 0 1 — 1 2 )
浅谈 中医 “ 治 未病 "
景晓玲 李录花 方玉红。 袁 素
( 1 河北省 昌黎县人 民医院 ,昌黎 0 6 6 6 0 0 ;2 河北 省井陉县 医院 ,井 陉 0 5 0 3 0 0 ;3 石家庄 华光肿瘤 医院 ,石家庄 0 5 0 0 3 1 )
吸引到书面材料 之 中。但并 不是说 他们从 不使用 冷淡语
言 ,一般在用温 情语言 将学生 引入主题 ,且 学生 已将思
想 和情感都投入其 中后 ,这时他们 才使用冷淡语言 。 其实 以上 的做 法最 主要 的 目的就 是要 让学 生 说话 。
教师所做 的全部努力就 是要 给学生创 造一种 自然 的批判 性 的学习环境 。将 自己希望教 授给学 生 的技 能和信 息带
1 中医 “ 治未病”源于 《 黄帝内经》
先 、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 已病早治防止传变 的作 用。
2 张仲景在 《 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并治》对
“ 治 未病 ” 的论 述
医圣张仲景秉 《 黄帝内经》 、《 难经 》之 旨,在临床医
学实践 中贯彻 “ 治未病”思想 ,他在 《 金匮要 略 ・ 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到 ,“ 问日 :上工治未病 ,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