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合集下载

《内经》治未病观

《内经》治未病观

《内经》治未病观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热》曰:“肝热肾热,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形象地说明治未病的医学思想,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并不是说中医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强调不应只注意已发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将发生的疾病上,体现了治未病的观点。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四个方面。

下面我从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四个方面分述之。

一、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1.增强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进而能达到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更具体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均突出“正气”对疾病与健康的主导性思想。

2.顾护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全身脏腑阴阳,肾又称五脏阴阳之本。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目前对于治未病的解释有:一是说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积极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说指未病即没有病,吧不需要药物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治疗,预防一下就可以了;三是说治未病是指疾病刚刚发生的、比较轻微的、还没有变化的疾病,进行一般治疗即可以解决;四是未病包括还没有发病、或者将要发病、或者初发病、或者发病而未传遍、或者发病而未转严重、或发病后未见康复。

中医上说的治未病即指第四种。

因此,广义的未病包括未发、未传、未变、未重、未复和未衰。

一.未病先防(未发)主要是指锻炼身体,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调摄精神;注意起居有常和药物预防四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就没有必要了,相信网友们都能理解。

二.即病防传(未传、未变)主要措施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先安未受邪之地。

三.控制病情(未重)防止病情进一步传遍恶化。

四.尽早康复(未复)即病后如何正确地进行调治和调养今早的康复的问题,这是中医的的一大特色。

五.以平为期(未衰)与阴阳平衡理论基本一致。

以上这五条,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以及古代医家的论著中都能找到一些,这里就不赘述了。

相关疾病:汉以前治未病认识的起源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1.《诗经》针对个人卫生指出:“予发曲局,薄言归沐”;针对环境卫生指出:“洒扫穹窒”、“洒扫庭内”;针对除虫灭鼠方面指出:“穹窒熏鼠,塞向埐户”。

2.《山海经》在预防疾病方面,提到了防疫、防蛊、防天、防皮肤病、防五官疾病、防外科疾病、防脏腑疾病等。

3.《礼记》中记录“鸡初鸣,咸盟嗽”说明清早起来人们已经养成了洗手漱口的习惯。

“头有疡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人们认识到沐浴对疮疡的治疗意义等。

类似情况还有记录。

4.《周礼》其意义在于创立了最早的医事制度与指导卫生保健设施建设,标志着医学摆脱了巫术迷信的绊羁,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养生方》讨论比较多的是七损八益等房事养生。

二.主要观点1.《周易》的阴阳平衡观主张着眼于自身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张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

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

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

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

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

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

勿令生变”。

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肺,施泄于肾。

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

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

阳气不足。

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

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因此。

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

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讲解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讲解
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抑郁、烦躁、焦虑、妒忌、恐 惧、冷漠、孤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这 钝、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
社会适应方面:主要表现为工作吃力、学习困难、人 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亚健康还包括疾病的“潜临床”和“前临床”状态。 继续发展则进入疾病状态。
医学课件
34
亚健康状态临床界定



疾病人群
临床医疗科室











个人健康数据库 体质、体检再评估,评价疗效
未纠正
纠正
发生疾病
随访观察
医学课件
求医 医 疗 体 系
28
亚健康
医学课件
29
WHO对健康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 病。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健康不仅为疾 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 满健康状态。
医学课件
32
什么样的人易患亚健康
年龄:30-50岁为高发年龄 性别:男性略高于女性 职业:高校教师,经理人员,专业技术
人员处于前三位。
医学课件
33
亚健康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 三方面的改变。
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疲劳、困倦、乏力、多梦、失 眠、头晕、目眩、心悸、易感冒、月经不调、性功能 减退等;
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至少 有一间。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 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 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 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四)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 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 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 隐私。 (五)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 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张仲景“治未病”说

张仲景“治未病”说

张仲景“治未病”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节阐述治未病。

仲景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补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气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妙义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此其义也,余脏仿此。

”该条原文主要说明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治未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具体阐述了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药调之的药学理论;三是提出了肝虚可用此法,实则不得用之的基本原则;最后概括提出治未病不仅肝病如此,其他脏腑之病均可仿此治法。

在这里仲景论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了疾病传变及治疗规律,对预防和治疗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治肝补脾释义:仲景治未病学说源于《内》《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为亦晚乎。

”《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仲景不仅继承了《内》《难》肝病传脾理论,而且还认识到肝病传脾只有在脾虚的前提下,土虚木乘才得受病;而当四季脾旺之时,肝木不能乘土则不致相传,说明治未病也不能拘泥《内》《难》笼统之说,必须具体加以分析。

关于仲景治肝补脾的具体方法,即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药调之,是从《内经》五味益五脏的理论发展而来。

如《灵枢·五味篇》曰:“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之说。

酸为肝味,肝虚补之以酸,益其本脏之体,遂其曲直之性也。

焦热使心旺而助其阳,苦寒能养其心液、泄余火,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则肝木得其养也。

黄帝内经治未病

黄帝内经治未病

《黄帝内经》—治未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一词。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此“治未病”理念公诸于‎世。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收,病安从来。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亦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明确将“治未病”作为判断医‎生施医救人‎技术的标准‎。

各家学说中‎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惠。

”《周易》中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浩而不忘乱‎。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将肝治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可谓未病先‎防。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丹溪心法》更明确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可见“治未病”理念已深入‎其中。

1、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阐明“养生之道,莫先于食”的道理,饮食是人身‎营养的直接‎来源,维持着人体‎的正常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言:“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身体需要的‎满意程度深‎刻影响着人‎体的思想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

这是告诉我们:养生比治病重要得多!试想,我们是愿意在平时就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呢,还是愿意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靠花钱来买生命?答案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葆有健康,最好不要去医院。

《内经》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守护自己的健康之躯。

贴身医师,随身护法其实,古代医学经典还有很多,但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医家经典仅存《内经》,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

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

不幸遭遇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

这也许就是《黄帝外经》失传的原因。

《内经》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论述疾病与健康,无不以《内经》为立论准绳,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必须攻读《内经》的缘故。

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对中医学各个临床科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将无从理解和实施。

从结构上看,《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篇。

《素问》总共八十一篇: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篇。

生气通天论,第三篇。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篇。

《灵枢》也是总共八十一篇:九针十二原,第一篇。

本输,第二篇。

……痈疽,第八十一篇。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

同时,《内经》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融于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内经》运用阴阳平衡的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把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浅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学认为“上医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这种以“治未病”为中心的预防思想要优于以治已病为中心的医疗思想,不仅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老年养生“治已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病不治如养猛虎,有朝一日会葬送人的生命。

但是,从养生、健康长寿角度看,“治未病”更为重要,因为老年人经不起疾病的折磨,而“治未病”则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反复。

它更有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和颐养天年。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有四大方面:(1)未病先防。

中医学的“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采用气功等养生之术,增强机体、脏腑的御病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诸多致病的因素和条件,使疾病不至发生,西医称为预防医学。

诸如预防感冒、中暑,预防空调病,预防肝肾病、肠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预防各种传染病,预防癌症等等。

如果老年人能把预防疾病思想贯穿到整个生活之中,那么就能减少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

(2)救治萌芽。

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个亚健康,即它既不是完全健康,又未达到疾病程度,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有些失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疾病危险因素,处在患某种疾病的前期状态,即出现了疾病的萌芽状态。

这种状态需及早发现并设法防止它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上工救萌芽”的“治未病”,即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年人的机体、器官、组织都在退行性变化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的前期,诸如糖尿病前期、癌症前期、肾肝病前期等等,如遇这种“萌芽”状况,赶快就医,定期检查,并防止它转化为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3)既病防变。

老年人常常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并不可怕。

问题在于要正确对待疾病,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加强养生,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化成更严重的疾病,如思糖尿病者一定要防止糖尿病综合症发生,防止危及生命的低血糖,要防止肾病向尿毒症和肾力衰竭转变。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典故:上医治未病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

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伤寒论》《张仲景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出处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条医疗原则,‚……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人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生;政治家的高明不是体现在治理已形成的乱,而是体现在未乱之前即加以预防。

如果病已产生的再去治疗,乱已形成再去治理,那就好像渴了才去挖井、临战才去铸造兵器,这岂不是太晚了吗?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而仅能治已病的医生称为‚中工‛或‚粗工‛。

二、治未病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

1、天人相应观‚天人相应‛,即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的观点。

四时阴阳的变化,乃自然界万物发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根本因素。

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出现异常灾害,人类就会发生疾病;只有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使自身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工作时序与四时阴阳的规律相适应,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即‚得道‛。

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天有日月,人有阴阳;天有春夏长夏秋冬更替,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生克。

如此紧密的相应,就确定了人体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一致,即春养肝以应春之生,夏养心以应夏之长,长夏养脾以应长夏之化,秋养肺以应秋之收,冬养肾以应冬之藏;一年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适应天地之气的更替。

《素问》指出,一天之内阴阳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即早晨甲气初生,日中阳气至盛,日西阳气渐衰,夜半阴尽阳生。

疾病也会随着这种变化呈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特点,依据自然界的变化,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科普知识,使人们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就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庄浪县中医院苏亚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这部著作。

该书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分《素问》和《灵枢》两部。

书中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而在《素问·刺热篇》中又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我们可以在体表面部的不同部位发现相应的异常变化,根据其变化预先进行治疗。

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也就是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里也是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或未进一步发展之际,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要提高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意义的认识,我认为首先应当全面、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归纳起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文版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文版中医“治未病”思想

指导养生保健
• 其它养生方法:利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
、拔罐调整经络气血,谐调脏腑,以防病治病 ——达到动态平衡的免疫状态。

灸:针刺麻醉最先在国际上广泛认可
艾 灸:温通经脉,改善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
天 灸:冬病夏治,一种时间医学,减少哮喘、
鼻炎发作频率,提高机体免疫力。
拔 罐:疏通经脉,改善易疲劳状态,
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指导养生保健 • 饮食养生: 调整饮食结构-荤素比例, 注意饮食宜忌-针对不同机体状态,如脾 虚(消化系统功能低下),常吃山药,进食缓 慢,每口食物咀嚼超过30次有助于消化系统 ,延缓衰老。 食疗、药膳-高血压(肝阳上亢型面色如 醉)天麻煲汤。
指导养生保健
• 形神共养: 养形: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房事节制。要求 人的起卧休息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如 日出起床劳作,日落休息;春捂秋冻的穿衣原则; 性生活有节制和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都有益于 肾脏的保护。 养神:养心和精神,注重调节情志,中医讲情 志致病,如过度悲伤伤肺,流行病学显示,肺部肿 瘤病人发病前多有长期情绪悲伤史。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应运而生
基于国情,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特点,我们创建 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其特点: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协同创新”
我们在健康管理的理念、干预方法等多个环节渗透中 医“治未病”元素,如慢病中针刺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糖 耐量异常预防糖尿病等。
Thank You
• 未病先防——无病养生,防病保健 包含调摄精神、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 、科学用药等。 • 既病防变——欲病救萌,防并发症 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和恶化。 • 瘥后防复——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病愈或病情稳定后,采取综合调理措施,促使脏 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达到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古今诠释“治未病”

古今诠释“治未病”

古今诠释“治未病”作者:李其忠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15期“治未病”一词,首见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尤其由于健康理念和疾病谱的变化,“治未病”的理念在今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治未病”而今备受重视“治未病”思想自《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后,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论述不断提升。

如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告诫我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治未病”思想在当今备受推崇,自有它的道理:健康观念的改变应是首要原因。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只将躯体的疾病視作疾病,而今天完整的健康理念将精神情志的不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等均视作不健康、不健全的疾病现象。

因而这些现象同样应该列入医学予以干预的范畴。

疾病谱的改变也是其重要原因。

由于现代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方面的改变以及群体平均寿命的延长等因素影响,使得非感染性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疾病、老年性功能衰退疾病等,越来越成为危及民众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

而这些疾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往往难以根治,因此更能突显防重于治的意义。

强调“治未病”在医疗经济学方面亦有突出意义。

有病治病的沉重的医疗费用,即便是发达国家或富有家庭也常常不堪承受。

我们国家如能展现一幅“政府——社区——家庭——个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生保健的画卷,民众的健康水平将大为提高、社会的和谐状态将大为改善、医疗卫生的沉重负担也将因此而大为减轻。

关于“治未病”的层次问题,就相关的现代文献看,尚不一致。

笔者以为,孙思邈提出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最为简洁、明了、实用。

你知道中医说的“治未病”是什么含义吗?

你知道中医说的“治未病”是什么含义吗?

你知道中医说的“治未病”是什么含义吗?政府⼤⼒推进的“治未病”⼯程,并不是⼀个新的概念,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已经有着完整的论述。

“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所说:“上⼯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疾病的发⽣发展。

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这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四⽓调神⼤论》说:“是故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其⼤致含义:真正的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未乱之前就将其消灭,⽽病⼈⼤病已经形成了,然后再处理的,就如同渴了才去掘井,打仗前才想到造兵器,不也太晚了吗!魏⽂王问扁鹊⽈:⼦昆弟三⼈其孰最善为医?扁鹊⽈: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侯⽈:可得闻邪?扁鹊⽈: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鑱⾎脉,投毒药,副肌肤,闲⽽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被认为是世⼈认为神医,⽽他却认为他的⼤哥能病未有之⾏前⽽除去,是⽐他还要⾼明的医⽣,是真正的上医。

其后,历代中医先贤在秉承这⼀理念的情况下,不断的发展丰富“治未病”的内涵。

如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法,晋代葛洪强调⽓功摄⽣,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进⾏了深化。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病之病”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病之病”,认为医⽣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事之前”。

所著《千⾦要⽅》记载了⼤量养⽣延年的⽅法和措施,有很⾼的实⽤价值。

从古⾄今,“治未病”在同⼀理念的情况下内容不断的丰富,但是概⽽⾔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个⽅⾯: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

历代大医论治未病集锦

历代大医论治未病集锦

历代大医论治未病集锦中医“未病”状态的防治学意义“未病”一词在中医的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可见“未病”是相对“已病”而言的。

在临床上对已病的判断必有症状、体征可稽,把收集的症状、体征归纳总结为证,通过对证的分析,作出已病之结论,最后根据结论才能遣方用药,这就是中医说的“辨证施治”和“有是证用是药”的基本过程。

“未病”的实质是无证(症)的全部状态,它的所有临床意义在于早发现和早预防,其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没有病——平人健康态。

(简称“没有病”)这种未病状态也就是一般人称的“正常人”,中医称为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那么平人的标准是什么?“形与神俱”和“天人相应”是平人健康态的核心。

“形与神俱”是指健美的形体与健全的神智(心理)的完美融合,“天人相应”,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容,更是人对纷繁复杂社会环境的轻松适应。

这与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现象,还包括心理上与社会上的完满适应”高度一致。

尽管中医对平人健康态的标准没有集中的描述,但通过《内经》对平人健康态标准散在记载的归纳,中医平人健康态应俱备以下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2.乐观豁达: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3.善于休息: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4.体态匀称:形体不敝。

5.神思敏捷:精神不散。

6.适应环境: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7.抗病力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

8.脏腑协调:凡此十二官[脏]者,不得相失也。

9.骨齿完坚:筋骨隆盛,真牙生而长极。

10.气息调匀,脉动规则:一息脉四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生、长、壮、老、已是人的生命过程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是平人健康态者,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虚衰现象,因而平人健康态者的调治主要应延缓机体的生理性衰退和老化,推迟机体的功能改变,从而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治未病的经典原文

治未病的经典原文

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在人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在人体健康的状态下,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被后来的医学家们所发扬光大,成为中医药理论中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现代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持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够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使身体更加健康。

在中医药理论中,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生活方式。

中医药理论认为,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包括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

2、饮食调理。

中医药理论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理论中有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方法,如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等。

3、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药调理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饮片、中药贴敷等。

4、针灸调理。

针灸调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调理的方法包括经络穴位的刺激、耳穴刺激等。

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的是在人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理论中的治未病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故:
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xx文王问xx: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
xx回答:
“长兄最佳,xx次之,我最差。


xx文王接着问:
“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xx回答说:
“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

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xx天真论》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伤寒论》
《xx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唐代医家xx》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xx》
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

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
《清代温病医家》
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极措施。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