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摘要】“治未病”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 居安思安则危 未病思防则健 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 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弘扬“治未病”思想 传承中医学文化 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正文】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并且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子,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精辟的论述,突出了“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从而阐述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真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主动的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入侵,做好各项防御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同自然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体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相应的观念。
浅谈中医治未病
31 张 仲 景 : 张 保 持 经 脉 的 通 畅 、 . 主 阻止 疾 病 传 变
恶 化
张 仲景潜 心学 习《 黄帝 内经 》 难 经 》 在 继 承 的 和《 , 基 础上 , 结合 自己的临 证 经验 , 一 步 发展 完 善 , 进 著成 《 寒杂 病论 》 非常 成 功地 运用 了“ 伤 , 辨证 论 治” 的中 医 治疗 疾病 的根 本方 法 , 方药 被 后世 称 为 “ 方 ” 其 经 。他
的 思 想 , 长 调 理 的 作 用 及 注 重 养 生 的 观 点 , 谋 擅 不 而合 。
步 的发挥 。如 :金 匮要略 》 夫治 未病者 , 《 “ 见肝 之病 ,
知肝 传脾 , 当先 实脾 。四季脾 旺不受 邪 , 即勿补之 。中 工不 相传 , 肝 之病 , 解 实脾 , 治肝 也 。肝脏 的病 见 不 唯 变最 容易传 变到脾 脏 , 以肝 脏 有 病应 当立 即 培补 脾 所
3 历 代 名 医 对 “ 未 病 ” 继 承 和 发 扬 治 的
48
《 西藏科技》OO年 1 期( 2l 2 总第 23 1 期)
上移 。
高原 气 象
度 的关 系 只 可 作 为 参 照 , 一 点 必 须 特 别 说 明 。 这
第 三 种情 形与 第二 种情 形 有些类 似 , 不 同的是 , 21 年 2 总第 23 1 期)
浅 谈 中 医 治 未 病
鄢 军
( 藏 军 区 总 医 院 , 藏 拉 萨 西 西 郭 君 华
80 0 ) 5 0 7
( 都 九 星 医 院 , 川 成 都 6 0 5 ) 成 四 1 0 3
摘 要 : 过 对 中 医治 未病 思 想 的 认 识 , 通 目的 是 达 到 重 视 治 未 病 。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原文】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
《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发表时间:2009-12-22T11:19:51.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杨丽锋[导读] 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文化瑰宝杨丽锋(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云南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 R24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218-02【关键词】治未病养生应用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文化瑰宝。
我国古代医学先辈们在长期探索总结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治未病”的光辉思想,它为人们的养生保健和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系统传承,不断光大这一重要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2000多年前,在总结、继承、丰富我国周代以来的养生防病经验的基础上,《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经后世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考察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1 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只谓也”。
首先提出“未病先防”的原则。
《难经·七十七难》则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唐代孙思邈强调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简而言之,所谓的未病先防,它指人体在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预防,从而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
要做到未病先防,在我国中医看来,重点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1.2 既病防变在疾病发生初期,针对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医治,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传变促使疾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医学源流论》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于博2007年,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部署,精心组织,启动实施了“治未病”健康工程。
那么什么是“治未病”呢?“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音cuó)后防复”三个阶段。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摄情志、健身锻炼、调节生活、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目的。
“已病防变”,即有病早治,防止病变。
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以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
如中医药在防止冠心病心衰的发生,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瘥后防复”,即愈后防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再度发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疾病恢复期,人体正气尚未复元,疾病症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调养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受某种因素诱发,将使潜伏于体内的旧病复发。
愈后防复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什么叫治未病(2024年)
什么叫治未病
“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
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并顺应四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发生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
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屡预防法”,将预防思
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
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证优势。
浅谈中医“治未病”
愿意怀疑 自己了。
其术有专精 。因其 在本科 的学习 中已经有 了基 础 ,在研
究生 时期主要是要 在某一领 域有所 专长 。但 同时我 们也 应注意到其基础知识 ,要 “ 因材施教” ,对 于基 础薄弱的 学生 ,要补齐不足 。在 临床实 习时 ,应 该让学 生观察 病 例 、思考老师 的治 疗方法 ,并且 与 自己的想法对 比,找
中也 体 现 了心 理 疏 导 排 除亚 健 康 因 素 的 重 要 性 。 关 键 词 :治 未 病 ;黄 帝 内经 ;金 匮要 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0 4 . 0 7 6 文章编号 : 1 6 7 2 _ 2 7 7 9 ( 2 O 1 3 ) 一 0 4 — 0 1 1 1 — 0 2
出 自己的不足和优 点 ,积极 与老师交 流,有交 流才有进
步 。还应加 强学 生与 患者 及患 者 家属 沟通 交流 的 能力 。
对于以上活 动 ,教师应该 在一旁予 以监督 ,以便 提 出一
些学生 自己注意不到 的问题和避免一些 问题 。
坐而言不如起 而行 。既然 我们 已经 有 了一些 想 法 , 那 么最重要 的不是 如何继 续完善这 些想法 ,而是 如何实 现它 ,如何为我们 国家的现代化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古往今来,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智慧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强调的是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它告诉我们,养生之道,贵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依存,彼此制约。
养生之道,便是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使身体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之品。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运动养生,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
中医提倡“动则不衰,静则生疾”。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养生运动。
情志养生,关注人的心理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喜怒哀乐,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中医养生,还要注重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勤于梳头,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等等。
在中医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如何预防疾病。
治未病,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养生之道,在乎养心。
”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医养生智慧,共创美好人生。
浅谈治未病
浅谈治未病在人类生存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在今天乃至今后都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法则。
1.未病先防:这就要求人们时刻注意养生保健,慎起居,做到起居有常,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而增减衣物,居所环境要干净整洁,室内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如有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隔离,不聚集,以阻断其传染源,节饮食,做到饮食有节,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戒烟限酒,在身体状况好的状态下,不过量吃肥甘厚味之品,把握好食物的荤素搭配。
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大怒,不狂喜,不过分悲伤。
忧郁,焦虑,即俗话说的“拿得起,放得下”,并且还要节房事,养肾精。
1.既病防变: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必须要有预见性,做到即时得当的治疗,不要让疾病想纵深发展。
现在很多大型医院都没有治未病的科研项目,这也体现了今后医学科学发展道路之一。
1.加强身体的锻炼,说到底,人的身体强壮才是根本。
身体好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即《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所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身体不好,多种疾病随之而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首创“五禽戏”来强身健体,到后来的太极拳,太极剑等,直至现在我们的政府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都是锻炼身体的具体体现。
展望未来,治未病的观念将继续深入人心,对我们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人们对小病普通病拖延成的大病重病将大大减少,而医务工作者对重危病,疑难病的诊治压力也将大大减轻,人们对医疗支出也随之而减少。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浅谈中医“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
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
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
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
《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中医的方法和理论,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和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医学理念。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未病的知识:
1. 五脏六腑的调养: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时天气、五行相应,并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
例如,春季调养肝脏、夏季调养心脏、秋季调养肺脏、冬季调养肾脏等。
2. 保持情绪的平稳:中医强调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的失调会引起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3. 调节饮食习惯: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脏腑,增强抵抗力。
中医提倡根据季节、个人体质等调节饮食,比如春季多吃嫩绿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多吃白果、冬季多吃温热食物等。
4. 中草药保健:中医认为一些中草药具有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功效。
经常使用一些具有药膳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当归、灵芝等,可以帮助预防疾病。
5. 锻炼身体: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总之,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养身体,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心得体会1500字
治未病心得体会1500字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在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之前,通过保养调理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个人对治未病的体会和心得如下:首先,治未病强调的是预防而非治疗。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经络运行畅通是健康的基本要素。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如良好的饮食、适度的锻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这种预防疾病的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思想相契合,强调提前干预和关注,以保持健康状态。
其次,治未病注重的是个体的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当一个部位或系统出现问题时,它可能是身体其他部分的反应和提示,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治疗症状,而要关注整体调理。
中医通过诸如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另外,治未病对个人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中医以及现代医学都认为,健康是个人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健康。
这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作息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自己身体的信号,比如体温、脉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处理措施。
对我个人而言,治未病的概念启示了我在健康保养方面的改变。
传统中医的观念让我认识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所以我开始更加注重日常的健康习惯,包括规律饮食、定期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此外,我也积极学习中医保健知识,通过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和身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调理。
我发现,这些方法对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让我感觉更加有活力和平衡。
总而言之,治未病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健康保养,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出发,关注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在个人生活中加强自我管理。
它是一种健康观念的转变,让我们认识到个体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健康自主权,进而更好地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中医对健康 治未病的理解
中医对健康治未病的理解
中医对健康和治未病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因此,中医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使其适应环境变化和防御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协调和平衡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精神和五脏六腑等方面,达到保持身体的平衡、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中医还注重调节人体的脉象、舌苔等可反映身体状况的信号,通过诊断这些症状,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另外,中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主张防病于未病时治疗,即治未病。
中医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遵循自然规律,有规律地进行生活、饮食和运动,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目的。
中医还通过草药、针灸、刮痧、拔罐等方法,调理人体的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体而言,中医对健康和治未病的理解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治疗。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指的是在人体出现症状之前,通过中医的理论及方法调整体质,提高自身
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注重的是预防,采用的方法也与治病时不同,
以下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四季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季的气候对人体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季养生主
要是根据四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养,以预防疾病。
比如在春季,应注意清热去湿,多
吃新鲜蔬菜水果,促进新陈代谢;在夏季,应注意清热解暑,保持水分摄入,以防中暑;
在秋季,应注意润燥防燥,多吃梨、菊花等能润肺生津的食物;在冬季,应注意保暖祛寒,多吃温热的食物,例如姜、葱、蒜、胡椒等。
二、调动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细则病生。
因此,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调
动情绪,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比如,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达到舒缓情绪的效果;
也可以通过舒缓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三、针灸调理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中
医认为,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经络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因此,通过
针灸调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四、中草药调理
五、食疗调理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要从根本上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四季养生、调动情绪、针灸调理、中草药调理和食疗调理
等方法,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智慧。
它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生命的和谐与平衡,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倡导“治未病”的理念。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一同探索中医养生的奥秘,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密切相关。
养生之道,便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志调养等方面,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首先,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人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身体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同行。
”其次,饮食养生在中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食物对人体具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饮食,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再者,中医强调情志调养。
人体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养生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激,都会损害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动静结合。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提倡“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有适当的运动,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最后,中医养生注重中药的使用。
中药具有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养。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种全面的、个性化的健康理念。
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预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我们携手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这一古老智慧的神奇魅力,共同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
浅谈中医“治未病”
受 到 中医药发展 的成果 , 到人人享 有健康 的 目标 , 达 在
全面深入 贯彻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的过 程 中显得 越来 越重 要 。本 文就 “ 病 ” 概念 、 治 未 病 ”的意 义 、 治 未 未 的 “ “ 病” 的方 法等方 面进行 了探讨 。
疾病 传 变规 律 , 已病 防传 ; ) 传 与否 , 5治 当辨 虚实 , 妙 用 承制 ; ) 未 效 , 6治 整体 调 控 , 在调 治 所 不胜 所 胜 。 重
“ 未病 ” 治 的主要 优势体 现在 6个 方面 : ) 1 预测 未来疾
病 的 发生 、 性质 、 势 ; ) 医讲 究 养 生保 健 , 众 多 趋 2中 为
美籍著 名公 共 卫 生学 家 兰 安 生 (. . r t 博士 JB Ga ) n
当前 , 我们正 在 深入 学 习 、 实践 科 学 发展 观 , 何 如 说 : 一盎 司 的 预 防 , 过 一 磅 的 治 疗 。 市 场 预 测 显 “ 胜 ”
结 合 中医药 行 业 特 点 , 现 “ 体 以人 为 本 ” 的科 学 发 展 观, 解决 老百姓看 病难 、 病 贵 的 问题 ; 何挖 掘 和 发 看 如
人不 治 已病 治未病 , 不治 已乱 治未乱 , 此之谓 也 。夫 病 已成而后药 之 , 已成 而 后 治之 , 犹 渴 而穿 井 , 而 乱 譬 斗
铸锥, 不亦 晚乎 !” 。
《 黄帝 内经》 我 国第一 部 经典 的中 医理论 著 作 , 是 它全面 系统 的总结 了春 秋战 国时期 以及 以前 中医发展 的历程 和实践 经验 , 定 了中医学 的理论基 础 , 立 了 奠 确 中医学 独特 的理 论 体 系 , 中包 括 了 很 多 中 医 “ 治 其 不
浅谈中医“治未病”对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
浅谈中医“治未病”对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标签:治未病;脑中风;预防;治疗中医“治未病”[1]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新愈防复等方面内容,是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脑血管病[2]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异常,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全面性或者局限性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人们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老年性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每年将新增150万例的脑血管病病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约120万人,不仅如此脑学管病存活者中75%留有残疾,严重影响家庭和病人个人的生活。
脑血管也象其他器官一样发生老化,所以在人类还不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时,就不能消灭脑血管病,但人们对脑血管病并不是无能为力,通过人们的努力,延缓和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不仅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现将治未病在中医中风中的应用与西医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分述如下。
1 未病先防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可见,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实开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对于脑血管病而言,对从未发生过脑血管病的正常人群进行脑卒中预防称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4],一级预防首先要知道预防哪些发病危险因素,因而要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普查,明确那些可治性危险因素,并进行合理的治疗。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5]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
《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
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
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
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
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全靠自己。
上世纪30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GrantJB)博士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市场预测显示,人们花1块钱的健康教育成本,将节约18块钱的医药费用。
由此可见,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可以节药卫生资源,为政府排忧,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享受到中医药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2.3传承中医药国粹,弘扬祖国文化,培育中医药市场的需要当前,有人不相信我们中医,甚至有的人还提出废止中医,怀疑祖国医学,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凭想象,凭经验,否定传统文化。
不好好学中文,不好好过传统节日等等。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既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作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去传承中医国粹。
笔者认为,弘扬中医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它是弘扬祖国文化的问题。
我们现在说中华民族要崛起,崛起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崛起,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文明的模式,让别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文明的模式,那才是真正的崛起。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西化、弱化、边缘化,市场萎缩,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我们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普及、推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知识和方法,让人们去体验它、感受它、践行它,改变陋习,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实实在在以健康养生治未病的效果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中药,才能培育好、服务好中医药市场,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社区、农村中医药服务可及性,达到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