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中医预防医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这一原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旨在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其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清晰地阐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以及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那么,在中医预防医学中,如何具体运用“治未病”的原则呢?首先,中医强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

这包括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和情志。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以助阳气的生长;夏天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贪凉,饮食宜清淡;秋天干燥,要注意滋阴润肺,作息规律,收敛神气;冬天寒冷,应防寒保暖,适当进补,以养肾藏精。

饮食调养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中医讲究饮食的均衡与合理搭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体质偏热的人应少吃辛辣温热之品,多吃一些清热滋阴的食物,如绿豆、百合等;体质偏寒的人则应少吃生冷寒凉之食,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此外,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厚味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引发一系列疾病。

情志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或不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气血失调。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心情愉悦,气血通畅。

其次,中医注重通过调理体质来预防疾病。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特点,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

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供乡医、中医、蒙医、影像专业用)一、课程任务《预防医学》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乡医、中医、蒙医和影像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医学方法、临床预防服务、社区预防服务和卫生体系与农村卫生管理等四大篇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群体医学的观点,即大预防医学观的观念,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

1、掌握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的主要内容。

2、熟悉卫生体系与农村卫生管理和预防医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3、具有将预防思想和具体理论运用于生活、工作等实践,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

4、具有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5、具有配合临床医师实施防治疾病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群体预防意识。

二、课程目标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时(理论)绪论2第一章常用医学统计方法6第二章常用流行病学方法6第三章公共卫生检测方法1第四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4第五章卫生监督方法1第六章临床预防服务概述1第七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第八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第九章医院感染和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1第十章平衡膳食与合理营养6第十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4第十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4第十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4第十四章社会环境与健康1第十五章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1教学内容学时(理论)第十六章地方病预防与控制2第十七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理2第十八章食品安全与预防食物中毒2第十九章卫生体系1第二十章农村卫生管理1第二十一章农村医疗保障管理2第二十二章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管理2第二十三章农村公共卫生管理2第二十四章社区卫生保健管理2合计64四、教学内容和要求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一、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概念熟悉2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与基本观点熟悉三、预防医学发展简史熟悉绪论四、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理论讲授五、医学模式的演变及现代医学模式熟悉多媒体演示六、疾病的预防措施掌握某七、乡村医生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某八、乡村医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第一节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1一、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熟悉一、常用相对数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某二、率的标准化法了解某三、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率的估计了解某四、卡方检验了解第一章第四节统计图表的编制理论讲授2常用医学统一、统计表掌握多媒体演示计方法二、统计图掌握某第五节计算机在卫生统计学中的应用1一、SPSS了解二、E某CEL 了解第一节流行病学概述1一、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步骤熟悉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熟悉三、流行病学的用途熟悉第二节疾病分布的描述2一、疾病的三间分布掌握二、疾病的流行强度掌握三、描述疾病分布常用指标掌握四、疾病的三间分布描述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熟悉第三节现况调查1一、现况调查的种类熟悉二、现况调查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熟悉第二章某第四节个案调查理论讲授2常用流行病一、个案调查概念了解多媒体演示学方法二、个案调查工作步骤了解三、个案调查工作方法了解某第五节暴发调查一、暴发调查概念了解二、暴发调查的工作步骤了解三、暴发调查的工作方法了解第六节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简介一、病例对照研究熟悉二、队列研究熟悉某第七节实验流行病学方法简介一、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定义及原理了解二、实验流行病学的特点了解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疾病原则了解四、实验流行病学的分类了解第二章第八节流行病学的偏倚及其控制理论讲授常用流行病一、偏倚的概念熟悉多媒体演示学方法二、偏倚的种类熟悉三、偏倚的控制方法熟悉第一节公共卫生监测概论1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与特征熟悉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熟悉某第三章第二节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和方法理论讲授公共卫生监一、公共卫生监测的步骤了解多媒体演示测方法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内容了解三、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了解四、我国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简介了解第一节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2一、健康相关行为掌握二、行为改变理论——知信行模式熟悉第二节不良健康行为的干预理论讲授2第四章一、吸烟的干预熟悉多媒体演示健康教育与二、酗酒的干预熟悉健康促进方法三、吸毒的干预熟悉四、赌博的干预熟悉第三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概述一、健康教育掌握二、健康促进掌握第一节卫生监督的概念、功能及作用1一、卫生监督的概念熟悉某第五章二、卫生监督的特征熟悉理论讲授卫生监督方法三、卫生监督的作用熟悉多媒体演示第二节卫生监督应遵循的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熟悉二、遵守法定程序原则熟悉三、以事实为依据原则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第三节卫生监督的基本内容一、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了解二、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监督了解三、传人病防治的卫生监督了解某第五章四、职业卫生的卫生监督了解理论讲授卫生监督方法五、食品卫生的卫生监督了解多媒体演示六、其他卫生监督了解第四节卫生监督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程序一、基本工作方法了解二、基本工作程序了解第一节临床预防服务定义及内容1一、临床预防服务定义了解第六章二、临床预防服务内容及原则了解理论讲授第一节传染病的概述3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掌握第七章二、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因素掌握理论讲授传染病的预防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多媒体讲授与控制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掌握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掌握第一节心脑血管疾病1一、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主要危险因素掌握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掌握第八章第二节恶性肿瘤理论讲授慢性非传染性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及主要危险因素掌握多媒体演示疾病的预防与二、恶性肿瘤防治措施掌握控制第三节伤害一、伤害的流行特征及主要危险因素掌握二、伤害的防治措施掌握三、伤害预防的干预措施了解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第一节医院感染1一、医院感染概念与特点掌握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掌握二、药源性疾病的防制熟悉第一节膳食的平衡与营养2一、合理营养的概念及要求掌握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掌握三、食谱编制了解第二节营养调查与膳食指导1一、营养调查内容与评价了解第十章二、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导熟悉理论讲授平衡膳食与合第三节营养失调性疾病多媒体演示1理营养一、营养失调概述熟悉二、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治疗掌握三、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治疗掌握四、原发性高血压的营养治疗掌握五、糖尿病营养治疗掌握六、肿瘤营养治疗掌握七、肥胖病营养治疗掌握第一节环境的概述1一、环境的概念掌握二、自然环境熟悉三、社会环境熟悉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第十一章一、生态系统掌握理论讲授环境与健康概述二、生态平衡熟悉多媒体演示三、人与环境的关系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熟悉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掌握第一节大气环境与健康2一、大气的物理性状与健康熟悉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熟悉三、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熟悉第二节水和饮用水安全2第十二章一、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熟悉理论讲授生活环境与健康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熟悉多媒体演示三、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掌握四、饮用水的卫生评价掌握五、水环境的治理与防护了解六、生活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熟悉第三节土壤污染、地质环境与健康一、土壤污染与健康熟悉二、地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某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劳动卫生1一、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卫生了解二、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卫生了解第二节乡镇企业劳动卫生1一、生产性粉尘与尘肺掌握第十三章二、物理因素及其危害了解理论讲授生产环境与健康三、化学因素及其危害了解多媒体演示第三节职业性危害2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熟悉二、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掌握三、职业病的分类了解四、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掌握五、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熟悉六、职业病的预防措施与职业健康监护掌握第一节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1一、社会心理因素了解二、心身疾病了解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某第十四章一、吸烟了解社会环境与健康二、酗酒了解理论讲授三、不良的饮食习惯了解多媒体演示四、缺乏体力活动了解五、滥用药物和吸毒了解六、性滥交了解七、赌博了解第一节计划免疫1一、计划免疫概述了解二、计划免疫程序熟悉第十五章三、扩大计划免疫熟悉理论讲授计划免疫和预四、计划免疫注意的问题熟悉多媒体演示防接种第二节预防接种一、预防接种的种类和免疫制剂熟悉二、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了解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熟悉第一节地方病概论2一、地方病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二、地方病的分类了解第十六章三、地方病的特征熟悉理论讲授地方病预防与四、地方病的流行情况了解多媒体演示控制五、地方病的防治措施掌握第二节常见地方病与预防控制一、碘缺乏病及其防制掌握二、地方性氟中毒及其防制掌握第一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2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了解某第十七章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与分级了解理论讲授突发公共卫生第二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理了解多媒体演示事件的预防与一、应急反应和处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应急处理二、应急反应处理的一般程序了解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第一节食品卫生2一、食品污染概述熟悉二、食源性疾病及预防掌握三、食物中毒掌握第十八章第二节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理论讲授1食品安全与预一、食物中毒调查了解多媒体演示防食物中毒二、食物中毒的处理了解第三节食品安全1一、食品安全概述了解二、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了解第一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第十九章一、概述了解理论讲授卫生体系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容了解多媒体演示第二节我国的卫生体系一、卫生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二、卫生体系的基本组成熟悉第一节农村卫生管理概述1一、农村卫生管理的含义了解二、农村卫生管理的内容和对象了解三、农村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服务模式与管理方法了解第二节农村卫生组织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某第二十章一、农村卫生组织管理体制了解理论讲授农村卫生管理二、乡镇卫生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了解多媒体演示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了解第三节农村卫生资源管理一、农村卫生资源管理概述了解二、农村卫生人力、财力资源管理了解第四节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管理一、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概述了解二、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主要内容了解三、卫生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了解第一节医疗保障制度概况2一、医疗保障制度了解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参考学时(理论)二、医疗保险了解第二十一章三、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了解理论讲授农村医疗保第二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多媒体演示障管理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基本程序了解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措施了解第一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管理概述2一、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政策熟悉二、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熟悉第二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的目标指标与第二十二章管理程序理论讲授农村初级卫生一、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和指标了解多媒体演示保健管理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程序了解第三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的评价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评价方法与步骤了解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评价的指标与内容了解第一节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概述2一、基本概念了解某第二十三章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与管理了解理论讲授农村公共卫生三、计划免疫管理了解多媒体演示管理第二节农村改水改厕一、农村改水了解二、农村改厕了解第一节社区卫生保健的概念与特征2第二十四章一、社区卫生保健的概念熟悉理论讲授社区卫生保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特点熟悉多媒体演示健管理某第二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一、居民健康档案的类型了解二、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方法了解合计62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乡医、中医、蒙医和影像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64学时。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摘要: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这与中医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密切相关,学好预防医学对于学习熟悉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帮助。

关键词:预防医学中医治未病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

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

下面试就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作一初探。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

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如唐代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只有时刻做好各种疾病的宣教,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

未病先防,治在病先,这就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 36实验(训)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学分:2.0自主学习学时: 4一、课程教学目标《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密切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宏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

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

掌握内容要求学生坚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课程大纲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课程大纲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课程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医预防保健调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
员掌握中医调理自身健康的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员将能够
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中医疗养方法来调理自身身心健康。

研究目标
- 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 学会运用中医疗养方法来调理常见健康问题
- 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课程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中医养生原则
- 阴阳五行的理论
- 调和阴阳平衡的方法
3. 中医养生方法
- 中医食疗
- 中医按摩
- 中医药物调理
4. 中医常见健康问题的调理
- 基本气色调理
- 养心调理
- 调理五脏六腑
研究要求
- 学员需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
- 学员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学员需完成课程规定的作业和考试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 20%
- 作业完成情况: 30%
- 期末考试: 50%
参考书目
- 《中医养生指南》
- 《中医基础理论》
以上为《中医预防保健调理课程大纲》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员掌握中医预防保健调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XX中医院“治未病”科五年发展规划教学提纲

XX中医院“治未病”科五年发展规划教学提纲
3.配置“治未病”工作设备
检查床10套,诊疗台椅10套,针灸治疗床18张,电针机25台,神灯25盏,艾盒25个,各种型号针灸针、砭石、敷贴、刮痧、拔火罐、艾条等工具一批。
4.初步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治未病科以病人为中心,接受病患者咨询,推广中医“治未病”知识,宣传“治未病”的“未病专访”、“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实质意义。临床治疗“疑难病”、“慢性病”,运用“已病防变”的中医治疗特点,用简、便、廉、验的诊疗方法,设定治疗措施,大力开展各类疾病针灸、腹针、梅花针、艾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刺络放血、拔火罐、刮痧、神灯等治疗。指导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适合于专科专治的,引导患者到专科治疗。适合住院的患者,收入留医治疗,并配合住院的中医治疗。
慢——(快) (南)——(北) (古)——(今) 闲——(忙)3、日 木 女 王 日 口 4、音 门 日 禾 女 山3.初步开展面向社区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口 口字旁(唱 听 叶) 月 月字旁(肚 朋 腿)看(看见)有(有无)请(请进)主(公主)妈(妈妈)话(说话)处(到处)秀(秀气)
一座菜园 一块点心 一只耳朵 一双耳朵 一件衣服
鼓励青年中医生多学习,挖掘古代传统的治未病技术,例如香薰、艾灸、导引等。在验证一项技术的可行性及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利润空间的同时,进行全院推广。按每项技术的研发难度和市场价值对研发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
4.建立居民中医特色健康状态信息库
依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整合“治未病”预防保健信息、中西医门诊就诊信息、疾病随访管理信息、妇女儿童保健信息,打造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质状况做出健康评估,从而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联合社区街道等相关部门,致力于未来五年内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状态信息库”,形成“治未病”信息服务网络。为社区和基层居民建立中医特色、动态全程的健康状态信息库奠定基础。

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白坤;李静;王玉凤;陆婷婷;刘芳;朱继民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1)4
【摘要】中医“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均以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为终极目的,以预防胜于治疗作为首要原则,两者皆重视内外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防病促健康的基本策略上也很相似。

“治未病”与三级预防策略、中医邪气理论与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中医七情理论与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中医养生与影响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药食同源与影响健康的饮食因素等,都是“治未病”融入到预防医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李白坤;李静;王玉凤;陆婷婷;刘芳;朱继民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2.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四诊在中医体检中的应用及意义
3.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四诊在中医体检中的应用及意义
4.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及其“治
未病”思想在社区肿瘤防治中的应用5.中医治未病护理在治未病门诊病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的预防医学——治未病

中医的预防医学——治未病

随着大肠镜检查逐渐普及,我从过往治疗大肠癌的岗位,走到预防疾病前线,教育市民大众如何防患于未然,关注预防疾病这一环;再加上发现自己已逐渐步向知命之年,不知不觉踏进各类慢性疾病的高风险族群,需要加紧注意健康,不禁思考预防医学的重要。

经济条件及卫生环境的改善,令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大幅下降,人均寿命也得以延长;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人口老化及富庶生活习惯相关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均逐渐变得普遍。

但其实不少疾病,都可透过改变生活习惯及定期接受检查等预防方法,延缓甚至减低发病风险,或可减轻发病时的严重及复杂程度,从而降低治疗过程对患者造成的身心甚至经济负担。

一般人以为预防医学是西医的概念,其实中医有预防医学的概念,中医认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即最好的医治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便将之消灭于无形,其后由此观念衍生了各种养生保健之道。

中医的养生方法是因应每个人的身体特质、情志及作息习惯等,再按照四季环境变化而制定,因人而异。

这与近年西医强调的个人化治疗十分相似,家庭医生可按照个人的病历、家族病史及生活起居等,作出相应的健康建议,减低患病风险。

由此可见,中医及西医在预防医学之上有不少合作空间,可互补长短,两者结合有助更有效实践预防疾病的计划。

四时养生如「个人化治疗」事实上,港人对中医的养生概念并不陌生,例如少吃煎炸肥腻的「热气」食物、喝凉茶以「下火解燥」、大病过后需要补身以固本培元等知识,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习惯在无病无痛日子,请教中医调理身体之法。

只是市民的这些保健知识都较为零碎,令效果不彰。

倘若能够把中西医的各种防病养生方法整合并深化起来,并有系统地推动,相信会有很多人乐于接受实行,改善整体健康。

港人人均寿命能够冠绝全球,本地先进完善的医疗设备及技术功不可没;倘若一套全面的疾病预防及养生知识及技巧,能够在社会上普及实践,可令人活得既长久又健康,「质」「量」兼备,香港距离健康城市的目标便不远矣。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研究方案:一、背景介绍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状态。

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预防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分析,结合实际调研和数据采集,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1. 文献综述分析:通过检索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综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找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实地调研和采访:选择一定数量的受试人群,进行实地调研与采访,了解他们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认知情况和实践应用情况。

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看法和建议。

3. 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调研和采访结果,建立数据采集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学方法和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4. 结论: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结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共进行了3个月的实施。

首先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收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论文和学术成果,总结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其次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采访工作,共选择了100名受试人群进行调研。

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受试人群对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情况。

然后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实地调研和采访结果,建立了数据采集表,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医学技术营养专业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编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课程号:504163030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其余为了解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一)教学内容绪论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

健康的概念。

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三级预防策略。

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

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医学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

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内容。

循证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确定的方法。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

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危险度评估的概念;健康危险度评估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康危险度评估的基本步骤*;健康危险度评估资料来源;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健康危险度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制定和实施*。

第十章健康行为干预健康行为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

发扬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介绍《实用中医保健学》编写纲要

发扬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介绍《实用中医保健学》编写纲要

发扬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介绍《实用中医保健学》编写纲要张奇文【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年(卷),期】1986(0)6【摘要】近年来,张奇文同志与北京、南京、南昌等地的中医专家、教授和同道,共同酝酿、讨论,并着手组织力量编写一部比较系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保健学》。

在王伯岳研究员、江育仁教授等专家的具体指导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写计划已经过多次论证,编写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全体编写人员,在“团结、民主、自强”原则指导下,本着“质量第一”的要求,同心协力,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这部富有民族精神、突出中医特色的中医保健学专著,奉献给广大读者。

为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木刊从本期开始,开辟专栏,先刊出张奇文同志介绍该书梗概的专文,然后选登样稿,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建议。

【总页数】3页(P5-6)【关键词】保健学;针灸;实用中医保健;保健方法;预防医学【作者】张奇文【作者单位】山东省卫生厅【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相关文献】1.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院发扬光大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朱铭金;朱豫珊;钟吉富;沈亚标;余溪华2.基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高中生用传统中医方法进行自我保健 [J], 吕新天3."治未病"思想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为例 [J], 谢春; 黄宇4.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现代预防医学的贡献与启示 [J], 宋敏;宋永嘉;王凯5.《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发布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未病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治未病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治未病学概论教学大纲中医治未病学概论教学大纲中医治未病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的是通过预防和调节,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的理念被视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强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中医治未病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治未病学的基本概念中医治未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理念源于古代中医学家的临床实践,他们发现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心态的平和,饮食的调节等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学的目标是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治未病学的内容中医治未病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中医治未病学强调饮食的调节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例如,寒冷的天气中,可以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入,如姜、葱、蒜等,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2. 心理调节:中医治未病学认为,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心态的平和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身心的健康。

因此,中医治未病学强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放松,调节情绪,预防疾病的发生。

3. 运动保健:中医治未病学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保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气血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治未病学强调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适量运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三、中医治未病学的方法中医治未病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未病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大全)

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大全)

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大全)第一篇: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大全)《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绪论【目的要求】掌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三级预防内容。

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重点防治内容和卫生工作方针。

【内容】1. 预防医学定义2. 预防医学的发展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防治,第二次卫生革命-慢性病防治。

3. 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 健康与疾病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5. 公共卫生措施预防性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卫生服务和研究。

6. 三级预防的内容,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 预防医学的特点与医学专业的关系。

2. 第一、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

3. 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4. 我国的卫生方针是什么?5. 新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务工作者的关系。

6. 三级预防的内容与临床医师的关系。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目的要求】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 1康的危害作用。

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保证人类健康生存重要性的认识;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1. 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转。

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以现代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为指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的基本理论,影响人群健康的化学、物理、生物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社会医学的实践。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现场调查的方法、个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和评价技术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二、考核方式考勤:10%,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70%三、学时分配表课堂讲授部分共45学时学时课堂讨论与实习部分共9学时学时绪论、医学模式与健康观、预防策略和措施 2.5 三级预防策略0.5 人类与环境 6 一日膳食编制 2.5 化学因素与健康 6 研究方法 3物理因素与健康 1.5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3生物因素与健康 1.5食物营养与健康 4.5食品卫生与健康 2社会因素与健康 3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5行为与健康 1.5调查研究 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3健康状况评价 3生命质量评价 3社区卫生服务 3合计45 9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任务。

2、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发展。

2、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授课学时】 0.5学时第一章医学模式【目的要求】1、掌握模式和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演变的规律。

2、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内容。

【教学内容】1、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内容。

2、我国社会卫生状况三种类型。

【授课学时】 1学时第二章健康观【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健康观的定义;整体健康的特征*、内容。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认清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使学生学会并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使医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预防医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考试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应用相应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讨论课是通过具体的预防医学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且作为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在考题中既有客观题又有应用与分析题,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总学时为7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0学时,讨论课18学时。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预防医学绪论掌握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疾病的三级预防,熟悉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过程和进展。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2.什么是“三级预防”(three level provention)?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人类的环境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来源,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及其危害;熟悉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辩证统一关系及食物链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教案大纲一、教学目标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理解预防医学在促进公众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预防医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

2、预防医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方法。

3、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4、预防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案例或问题引入预防医学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学习:介绍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等。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同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和挑战的理解程度。

3、作业与反思: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反思,同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思考。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预防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的中医学人才,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以期为中医学教育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
摘要: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这与中医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密切相关,学好预防医学对于学习熟悉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帮助。

关键词:预防医学中医治未病
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

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

下面试就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作一初探。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

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如唐代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只有时刻做好各种疾病的宣教,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

未病先防,治在病先,这就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

如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所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他举例告诉我们只知道治疗发生病变脏腑之病,是治已病,是普通医生(中工)所为;如果知道一个脏腑
病变发生时,要及时想到这个脏腑的病变可能要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其他脏腑同时发病;所以,必须注意充实固摄尚未发生病变脏腑的经气,防止其传变与发展,这才是治未病,才是高明医生(上工)所为。

正如清代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

汉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预防的重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西汉司马迁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发出感叹:“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也,则病可已,身可后也。

”指出扁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见微知著,预知先防。

《淮南子》中对蚊、蝇与疟、霍乱、痢等的关系已有较多记述,对预防这些传染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平帝纪》记载了在公元2年,因蝗灾而“民疾疫”,当时已采用了具有预防作用的隔离措施。

东汉医家张仲景把《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首先应用于临床,在《金匮要略》开篇即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种对“已病防变”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预防学的内涵。

华佗则强调健身防病,认为人体“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并创制了“五禽戏”,其弟子吴普依法锻炼,90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述了用狂犬脑敷于犬啮伤口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并提出“善养生者,先除六害”,即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财华,损滋味,除佞妄,去沮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南朝陶弘景提出了一整套“叩齿、咽津、熨目、捏耳、摩面”的自我保健预防措施,简便易行,操之有效。

“治未病”体现了《内经》的治病观,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的思想,以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注重养生,未病先防,防病在先,既病防变,截断扭转,有病早治,病后调护。

总之,“治未病”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指南,她是中医精华之内涵,祖国医学之瑰宝。

“治未病”的科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近代,而且影响着现代,中医在修性养生、防病治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等,并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健康长寿之目的。

学好预防医学对于中医学意义重大。

做到预防医学与当代中医的与时俱进,是每个医学爱好者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医预防学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出了三级预防法,即“治未病”的一级预防、“救其萌芽”的二级预防、“肝病实脾”的三级预防,初步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预防医学体系。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真正把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进到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