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ae90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7.png)
$number {01}
目 录
• 中医“治未病”理念概述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需求分析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 • 中医“治未病”科运营与管理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风险与应
对措施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成功案例
分享
01
中医“治未病”理念概述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定义
程。
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 度,包括诊疗规范、护 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
等。
强化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 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和安全。
科室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根据科室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 量、患者满意度等因素确定绩效
医生需求分析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需要具备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生团队支撑
。
医生需要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和诊 疗技能,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
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够 综合运用中医、西医、心理学等
多学科知识,提高诊疗效果。
03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
科室布局与设施配置
科室布局
合理规划中医“治未病”科的空 间布局,确保诊疗区域、治疗区 域和辅助区域等功能区的划分清 晰,便于患者就诊和治疗。
工资。
设立奖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进行表彰 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
加强培训与职业发展
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 发展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
力。
05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风险 与应对措施
政策风险与应对措施
政策风险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2dbe59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4.png)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中医治未病养生
![中医治未病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41aa0bd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a.png)
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中医治未病 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公众对中医治未病养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仍需进一步 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同时,中医治未病养生行业也需要加强规范化和
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痰湿质
加强运动锻炼,多吃化痰利湿食物, 如薏米、红豆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气郁质
保持心情舒畅,多吃行气解郁食 物,如柑橘、玫瑰花等。
血瘀质
多做有氧运动,多吃活血化瘀食 物,如山楂、桃仁等。
特禀质
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免疫力。
PART 03
饮食养生法
食物性味归经理论
1 2
性味
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辛、甘、酸 、苦、咸五种味道,与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 密切相关。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 调整养生策略。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平和质
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 ,适当锻炼。
气虚质
避免过度劳累,多吃益气 健脾食物,如黄芪、党参 等。
阳虚质
注意保暖,多吃温阳食物 ,如韭菜、生姜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阴虚质
保持充足睡眠,多吃滋阴食物,如绿 豆、冬瓜等。
湿热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多吃清热利湿食 物,如苦瓜、黄瓜等。
运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运动量适中
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 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和损伤。
循序渐进
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逐渐增加, 不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锻炼,才能取得良好 的养生效果。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a2ec48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0.png)
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调理,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病先防: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采取适当的调理措施,如 饮食调整、运动等,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2、既病防变:当身体出现某种不适症状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 进一步发展。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采取调理措施,防止疾病复发。
一、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含 义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达到预防疾病、 保持健康的目的。治未病理论强调重视身体健康,及早发现疾病的先兆,采取措 施进行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中医“治未病”的历史和起 源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 华佗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预防胜于治疗。张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谢谢观看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 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目录
01 引言
03 现实意义探讨
02 中医治未病理念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今社会,健康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的焦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引起了广泛。治未病旨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强调养 生、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综合调理,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原因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身体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大、食欲不 振、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影响生活质量。亚健康状态的原 因有很多,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此外, 环境污染、电磁辐射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78a1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0.png)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
![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fcb7c4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7.png)
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
中医健康管理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干预和管理的过程。
以下是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
1. 治未病: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管理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层次。
2.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健康管理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个局部的症状。
3. 辨证论治:中医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信息,然后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最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个体化: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不同,因此,中医健康管理强调个体化,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
5. 综合调理:中医健康管理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饮食调理、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方面。
综合调理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人体
自身的调节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预防为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和综合调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管理等方面来维护和促进健康。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14045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f.png)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引言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时,通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来维持健康。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保健理念相契合。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全面视角。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注重维持身体的平衡和调节,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人体各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归纳,以便通过调整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任何阴阳的偏颇都将导致身体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常通过调整饮食、调节作息时间、锻炼身体等方法来保持阴阳平衡。
五行调理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万物分类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与五行相联系。
通过调节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药膳食疗、中药药物预防、针灸、气功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旨在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增强抵抗力,使人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的疾病威胁。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强调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搭配。
例如,夏季可多吃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冬季则宜选择温热的食品。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加营养摄入,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药膳食疗药膳食疗是中医治未病的一种特殊方法,通过融合中药和食物的疗法,起到预防疾病和调理身体的作用。
各种食材的药性和营养价值被充分发挥,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中药药物预防中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未病的过程中。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并预防潜在的疾病。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激活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简述中医治未病的含义
![简述中医治未病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af993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0.png)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治未病,是指在人体还未发生明显疾病症状之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干预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使其能够抵御疾病的侵袭。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即抓住疾病发生的早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通过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早诊断、早治疗”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倡导在疾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进行干预,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饮食调理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阴阳的效果。
中药借助药物的药性和组方的配伍,调整人体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
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饮食调理则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材,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预防疾病方面,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
通过中医治未病,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健康问题,防止疾病的发生,减少医疗费用和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社会经济负担。
此外,中医治未病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增强个人的抗压能力,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古籍中的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管理
![中医古籍中的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b80e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5.png)
中医古籍中的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管理中医古籍里的“治未病”理念可真是个宝贝呀,它对于咱们现代的健康管理有着超级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来说说啥是“治未病”。
这就好比在生病之前,咱们就做好各种准备,把疾病的小火苗给早早掐灭。
就像我之前有一次感冒,一开始只是觉得嗓子有点痒痒的,要是这时候我能赶紧多喝水、好好休息,说不定这感冒就不会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啦。
“治未病”强调要在疾病还没形成的时候就采取行动。
这就像我们在春天播种的时候,要提前把土地整好、把种子选好,才能期待秋天有个好收成。
比如说,咱们平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不熬夜,就像给身体这个“大机器”上好了润滑油,让各个零件都能正常运转,不容易出故障。
在饮食方面,“治未病”理念也能给咱们不少启示。
别总是大鱼大肉,也别老吃那些垃圾食品。
得讲究个营养均衡,就像搭积木一样,各种营养素都要有。
我记得有一回,我连着好几天都吃了好多油腻的东西,结果肚子胀得难受,消化都不好了。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饮食合理的重要性。
中医古籍里还说,要注意情志的调节。
心情好,身体也好。
要是整天愁眉苦脸、焦虑烦躁,那身体能好才怪呢。
就像我有个朋友,工作压力特别大,心情一直很糟糕,结果脸上长了好多痘痘,月经也不正常了。
运动也是“治未病”的重要一环。
适度的运动能让咱们的气血通畅,增强体质。
我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跑跑步,跑完之后那叫一个神清气爽,一整天都有精神。
还有,中医讲究顺应自然。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法。
夏天别贪凉,冬天要保暖。
就拿夏天来说吧,很多人喜欢整天呆在空调房里,吃着冰淇淋,这样很容易让寒气入侵身体。
在健康管理中,我们可以根据“治未病”的理念,定期做体检,就像给身体做“年检”一样。
一旦发现有什么小问题,赶紧调整,别等小问题变成大毛病。
总的来说,中医古籍中的“治未病”理念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健康管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提前做好预防,让我们能健健康康地享受生活。
咱们可得把这个宝贝理念好好用起来,让自己的身体一直棒棒的!。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https://img.taocdn.com/s3/m/51790fd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7.png)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今天店铺整理了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篇一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张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
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整天疲乏失眠,缺乏热情,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文化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7b21b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3.png)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文化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治未病理念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内涵,对于指导健康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合理饮食,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因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和传变。
这就需要我们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病愈后的身体往往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才能恢复正常。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和情志的调节,避免劳累和过度消耗,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卷土重来。
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于健康文化的指导,首先体现在健康教育方面。
通过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例如,开展健康讲座、科普宣传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健康知识,让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健康管理方面,中医治未病理念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健康管理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计划、情志调节等方面。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实现对健康的全程管理。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db84820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3.png)
中医“治未病”的核⼼理念提要: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
“未⾬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谨遵的古训。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化的“肥沃⼟壤”。
《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疾病的发⽣与发展,《素问·四⽓调神⼤论》中说: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这样⼀种医学思想,在经历了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后,现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今,“治未病”已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化的核⼼理念之⼀,其倡导的珍惜⽣命、注重养⽣、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已越来越为⼈们追宠。
⼀、合理的⼲预和预防:⽬前,亚健康⼈群往往承受较⼤的压⼒,时常感觉紧张、烦闷甚⾄头疼、肌⾁酸痛,但去医院检查时⼜没病。
专家认为,如果⾝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调理,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和恶化。
⽽通过合理的⼲预和预防,往往能使机体恢复健康。
因此,“治未病”的理念和服务体系就能有效克制亚健康,将潜在的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树⽴正确的健康观念:必须认识到健康靠⾃⼰,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民众应通过科普讲座、⼴播、电视、⽹络以及报纸、杂志等途径学习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提⾼⾃⼰的健康意识。
三、调整阴阳失衡状态: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饮⾷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之术,是平常⾃我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段。
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种健康的⽣活、⾏为和⼯作⽅式,从⽽提⾼⼈们的⽣命质量,远离亚健康,创造并维持⼀种⾼质量的健康⽣活状态。
四、良好的⽣活习惯:良好的⽣活习惯会带来健康⾝体状况,要⼤⼒提倡健康⽣活⽅式。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https://img.taocdn.com/s3/m/8c37402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b.png)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治未病准确地概括了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即通过保持身体的平衡、调整气血、滋养脏腑,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的实践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诉求高度契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积极采取中医养生方法来维护身体健康。
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非常重视饮食调养,认为“药食同源”。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按照中医的理论,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食物来调理。
例如,虚弱的人应该多食用一些补气血的食物,例如红枣、桂圆等;湿热体质的人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而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如藕、白萝卜等。
此外,对于保持身体健康,中医提倡适量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和吃生冷食物等。
2. 运动调理中医强调人体的活动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适度的运动可以保持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并对心肺功能有益。
中医建议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气功、太极拳、散步等。
此外,中医运动调理也注重养生的时间,例如清晨运动对身体的益处更多,晚上的运动则应适度。
3. 调节情绪中医养生不仅关注身体的调理,也非常注重情绪的平衡。
中医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长期的愤怒、焦虑、忧伤等情绪不仅会导致身心疲劳,还会影响免疫力和器官功能。
因此,中医主张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包括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通过中医的方式来舒缓压力和放松身心。
4. 睡眠调理在中医养生中,睡眠被视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中医建议早睡早起,保证每天稳定的睡眠时间,并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性,如保持室内的通风与安静等。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提供了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通过合理调节饮食、适当运动、情绪调节和良好睡眠,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b2130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c.png)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是以预防为主,强调保健和调节身体的平衡,预防疾病发生。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辨识:通过体质辨识,了解个体的身体状况、体质特点、易患疾病等信息,为预防疾病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方案提供依据。
2. 调整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衡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预防疾病。
饮食要均衡,并根据个体体质特点、季节变化等选择食物。
4. 药膳食疗:药膳食疗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参考中药材的药效和食疗功效,制定药膳方案来养护身体。
5.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强调平衡身体阴阳气血,通过针灸、按摩、太极拳、气功等方式来调节身体。
总的来说,中医治未病方法综合考虑人体的身体、心理、环境等因素,调整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
![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76a242a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a.png)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身体出现明显症状之前,通过调整饮食、锻炼、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方法,使身体保持平衡和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部的平衡被称为“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
如果身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或者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不治已病的理念下,人们应该注重平衡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避免过度或不足;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也对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中医还强调个体差异,并提倡因人而异的调养方法。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差异,对于同一种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反应也会不同。
因此,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养,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
总而言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种注重预防和保持健康的理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中的健康管理和预防医学的思想相契合,可以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参考。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455569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2.png)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在中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治未病”是其核心观念之一。
而实现“治未病”这一目标,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其中,“十三养”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指导。
一养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养神就是要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愉悦。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焦虑、紧张,导致神不守舍。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通过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让内心平静,以养心神。
二养气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养气要求我们保持呼吸的平稳和深沉,多进行深呼吸练习,同时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正气。
此外,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也有助于调节气息,增强人体的气。
三养形形指的是身体的形态和外在表现。
养形包括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还要注意身体的锻炼,使肌肉骨骼健壮。
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养。
四养筋筋连接着骨骼和肌肉,对身体的运动和支撑起着重要作用。
养筋需要适度的伸展和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筋脉拘挛。
按摩、针灸等中医手段也能有效地舒缓筋脉,促进筋的健康。
五养骨骨为人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养骨要注重钙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阳光照射也有助于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
六养血血是营养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重要物质。
养血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等。
避免过度失血,女性尤其要注意经期的调养。
七养津津指的是人体的津液,包括唾液、胃液等。
养津需要适量饮水,保持口腔的清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免损伤津液。
八养液液包括脑脊液、关节液等。
养液要注意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避免大汗淋漓导致体液过度流失。
同时,适当的滋补也有助于补充体内的液。
九养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养精要注意节制性生活,避免过度损耗肾精。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过度劳累,以保护肾精。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产业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产业](https://img.taocdn.com/s3/m/6526dcb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e.png)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产业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产业正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
而中医治未病理念,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指导。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一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不仅仅是一种医疗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的指导思想。
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
它倡导人们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良好的心态。
在饮食方面,中医强调饮食的均衡和性味的搭配。
例如,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夏季炎热,可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冬季寒冷,则适宜食用一些温热滋补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运动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调节身心,达到内外平衡。
规律的作息对于保持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适应。
因此,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在健康产业中,未病先防的理念可以引导企业开发一系列的预防保健产品和服务。
比如,营养保健品行业可以根据中医的食疗理论,研发针对不同体质和健康需求的营养补充剂;健身行业可以结合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推出更具个性化的健身课程;心理咨询行业可以引入中医的情志调节理念,提供更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
同时,健康管理机构可以依据中医的体质辨识理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建议、运动计划、作息调整等,帮助人们提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科研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科研](https://img.taocdn.com/s3/m/a8e04a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c.png)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科研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
在当今健康科研领域,这一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医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启示健康科研应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策略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背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寻找潜在的疾病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针对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研究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心理状态等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建议,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和传变。
这要求健康科研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疾病的当前症状,还要预测疾病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比如,对于癌症患者,在治疗原发肿瘤的同时,要密切监测是否有转移的迹象,通过研发更敏感的检测技术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阻止肿瘤的扩散。
瘥后防复则强调在疾病痊愈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这提示健康科研要重视疾病康复阶段的研究。
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身体恢复情况、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对疾病复发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随访计划,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都不同,因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也有所差异。
健康科研应当借鉴这一观点,开展精准医学研究。
通过基因检测、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深入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理代谢特点,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比如,根据个体的基因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剂量,实现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治未病还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的。
在健康科研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疾病本身,还要考虑人体的整体平衡以及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例如,研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社会压力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宏观角度制定综合性的健康促进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 治疗理念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
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
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
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研究颇深,明确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他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如邪入营分而见斑诊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
又如对“平素心虚有痰者”,治总兼以养心化痰,主张用石菖蒲、郁金、牛黄、至宝丹等开其闭,以防其“昏厥为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治疗原则,提出要在温病治疗过程中注意步步顾护津液,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恰恰吻合,亦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丹溪心法》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2 未病先防养正祛邪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
《医宗必读》中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
”且由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失调紊乱,疲劳、痰湿、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金代张元素《治法机要》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肾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的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
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
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少食油炸食物等。
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
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如《医偏》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
”江苏省启东地区原为肝癌高发区,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肝癌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
还需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从源头上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癌症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前三位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癌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就是防患于未然,以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见微知变癌前干预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之时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癌肿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容易漏诊或延误诊断,临床医生要时刻牢记“治未病”的理念。
如食管癌,在初发期,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虽然有轻微或偶发的吞咽不适,仅在吞咽干物时有梗噎感,或胸骨后轻微灼痛,往往未引起患者的重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胃癌早期,由于症状无或轻微,进展缓慢,往往被误诊为胃炎或消化不良,甚至出现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时,症状仍不明显,直到病人体质消瘦,才去医院检查,但为时已晚。
肺癌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毫无症状,仅在X线健康检查时偶然发现。
3/4的早期肺癌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
肺癌早期由于癌组织刺激支气管黏膜,发生顽固性呛咳或呈高音调的阻塞性咳嗽,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症状类似感冒或支气管炎,常被大家所忽视。
乳腺癌,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年龄大的妇女,很少注意乳房的变化,常常忽视无症状的乳房肿块,等到肿块越来越大,才到医院检查,此时乳腺癌已经转移,失去手术机会。
卵巢深居盆腔之中,即使卵巢癌已经大如鸡蛋,病人也可以毫无感觉。
卵巢癌早期无任何症状,如妇女出现卵巢癌“三联”症状,即40岁以上妇女,有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和较长时间的卵巢功能障碍,则应引起警惕。
从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来看,医务人员就要重视病人身体的微小变化,如吞咽干食有点梗噎时,应及时做钡餐造影检查或食管镜检查;向来食欲正常,一旦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和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咳嗽,尤其是阵发性喉咳要引起高度警惕,应及时拍胸部片或CT 检查。
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治疗重在祛邪,“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
如此,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既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
4 既病防变防止转移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
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
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其指出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
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
《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
故治疗肿瘤转移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基点,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
处方用药先专攻一路,同时再多方位入手,提高机体正气,防止复发及转移。
肿瘤病人手术以后,一般都要进行放化疗,放化疗虽对肿瘤有打击,但对人体正气也是一个严重损伤。
患者会出现一些机体正气虚损的症状,比如白细胞减少、全身疲乏无力、肢体疲软、精神不振、动辄气短、头发稀少枯干、盗汗、面色无华等等。
此时予以扶正祛邪,使机体正气振奋,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力顾脾胃,调和气血”的原则是精华所在。
“贪生怕死,要求长寿,乃人之常情”。
载圣在《礼记》记载:“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始终俱善,人道毕矣。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人应该立足于生,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死亡就是回归自然。
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观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绝症者凡能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治的大多抗病力强,元气恢复快,病情逆转,甚至完全康复。
而越是忧愁恐惧怕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加速恶化,多预后不良。
中医认为,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本,医生的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是通过病人的抗病能力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人精神已经崩溃,那么再好的治疗措施也无济于事。
所谓“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医学界已经公认中医药治疗肿瘤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手术、放化疗的效果。
中药可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2008年4月15至21日是第十四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原主任委员周岱翰指出,中晚期癌症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是长期慢性病,中药可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病人可以长期带病生存。
周教授指出,癌细胞不是外来异物,它是人体正常细胞分化不良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