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秘传》之上乘针法

合集下载

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鬼门十三针是《鬼灵》中最强的武功,也是所有武功中最神秘的,因为它的武功和招法都不一样。

《鬼门十三针》分为前三章,分别为天魔、人魔。

天魔:鬼门十二针。

地魔:鬼门地母阵。

人魔篇:天魔破。

人神篇:地神道神。

地母篇:地母殿、阴神阵、阴灵阵。

1.鬼门十三针是魔门的内功,每一招都包含了五种不同内功的招式,因此这套武功可以用来对付任何类型的敌人。

鬼门十三针,由「魔门」和「邪门」两派的内功所混合而成,是由「天地双魔」在一次大战中独创的神功,共分七式。

第一式「阴阳乾坤手」乃鬼门针法之最高心法。

第四式『天魔破元』是由邪门针法与地母功相结合而成,乃『鬼门十三针』中最强的绝招。

第五式『天魔归元』本是「阴阳乾坤诀·地母功」的第三招,但是因为它是以「鬼门针法」为主,因此将这招改为第三招。

第六式『天魔化魂』乃鬼门针法首次出现之武学。

第七道招式:「天魔九宫变」乃是第二套鬼门针法,该招式是由鬼门十二针加上地母功混合而成,共有七层威力。

2.鬼门十三针是最难练成的武功之一,因为它要求练到登峰造极才能发挥出威力来,所以只有少数人有机会练就。

因此鬼门十三针也是武林中最神秘的一种武功,它必须练到登峰造极才能发挥出威力来。

而《鬼门十三针》又是一种类似于《天龙八部》的武学,因此它对使用者本人武功的要求也很高。

由于练成的几率极低,所以它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武学。

目前能练成鬼门十三针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黄眉僧,另一个是慕容博。

在《鬼灵》里黄眉僧所练的就只有天魔天魔和人魔天魔两种功法,而慕容博则是他最得意的一种武功。

鬼门十三针中最为神秘和厉害的一招就是地母阵,它能以其特殊的方法让敌人无还手之力。

但在天魔篇中出现过一次地母阵就被打败了,所以鬼门十三针里最强的武功其实只有天魔篇里出现过一次。

而在《鬼灵》中最强的武功就是“天魔破”中也出现过三次,分别是黄眉僧、慕容博和萧峰。

而从他们三人来看,鬼门十三针并不弱于天魔篇里出现过的其他各种武功。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精选全文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1997.12.9师公董景昌先生左常波与恩师杨维杰博士摄于台北市●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杨师曰:“只有一流的人品,才能成就一流的学问。

”●常波语:“董氏奇穴,永远相信奇迹。

”共45 页第2页目录1.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3)2.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 (9)3.董氏奇穴特种针法 (23)4.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26)5.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33)6.董氏奇穴临床应用 (35)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 (35)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术 (36)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 (36)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 (36)7.附录:董氏奇穴系列培训班 (44)8. 后记 (45)共45 页第3页共45 页第4页共45 页第5页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董氏奇穴看似繁杂,却有其内在规律可遵循,易于掌握。

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2.2 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

董氏特种针法有四种: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

所谓“倒马针法”,即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两针并用为小倒马针,三针并用为大倒马针。

具体操作可依序扎针,均以得气为度。

董氏奇穴有很多穴本身即是组合穴,需要倒马应用。

每穴均以得气为要。

十四经穴亦可应用倒马针,如内关、间使同时取穴。

倒马针法的应用.是董氏奇穴的独创,临床治疗各种痛症及脏腑病变,疗效非凡。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引其气之义,即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交叉取穴思路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交叉取穴思路

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交叉取穴思路孙琳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100043)摘要 针灸治疗失眠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失眠病机复杂,需平衡阴阳同时调脏安神,单纯依据辨证取双侧相同穴位不能满足多病机需求。

交叉取穴理论起源于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和失眠之阳不入阴,形神同调。

兹以交叉取穴思路,探讨原发性失眠的针灸治疗。

关键词 针灸;原发性失眠;交叉取穴AcupunctureTreatmentofPrimaryInsomniawiththeIdeaofCrossPointSelectionSUNLinlin(RehabilitationMedicineDepartmentofPekingUniversityShougangHospital,Beijing100043,China)Abstract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reatmentofinsomniacurativeeffectiscertain,safeandfeasible Thepathogenesisofin somniaiscomplex,itisnecessarytobalanceYinandYangandregulatevisceraandcalmthemind,andsimplytakingthesameacupointsonbothsidesbasedondialecticscannotmeettheneedsofmultiplepathogenesis Crosspointselectiontheoryoriginatedfromleftdiseaserighttreatment,rightdiseaselefttreatment,canleadYinintoYang,YangintoYin,harmonizinginsomniaYangnotintoYin,formandspiritintune Thispaperdiscussestheacupuncturetreatmentofprimaryinsomniawiththeideaofcrosspointselection.Keywords Acupuncture;PrimaryInsomnia;CrossPointSelection中图分类号:R338 63;R246 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9.015 原发性失眠指非其他疾病导致的,以失眠为几乎唯一症状的疾病,睡眠时间<6h/d,睡眠障碍至少3晚/周,且持续3个月以上[1]。

道医论(一)(最新)

道医论(一)(最新)

道医论(一)(转)=============================发布时间:2010-02-25 15:38【提要】中国医学的发展,应起于早期巫祝之禁咒祈禳,其后则用汤醴草药,并逐渐采用针法与灸法。

在战国以迄秦汉之际,经脉理论渐认形成,鬼神祟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因而发展出以「补泻」为基本原则的调经理气治病法,并由针灸运用到汤液方面,导致医术发生典范转移的现象。

古之巫医,分化成为巫与医。

巫者,自然仍以其禁咒祈禳,从事着奉侍鬼神的工作;医者,则除了讲调经理气的一支以外,似乎还有另一支「道医」的传统。

由《马王堆医书》、《太平经》、《素问》的道教传本以及《素问》的注解中,我们即可窥知有一种根据道教思想,并广泛吸收禁咒、存思、服气、按摩诸术法的医传统在发展着,与医者之间,亦颇有交集。

宋朝以后,医者之传承渐渐依附于儒学体系,出现「儒医」的观念,不但以《易经》等儒家经典来解释医籍,排斥禁咒、服食、辟榖、调气诸法,且不承认神仙家及房中术可列入医学传统中,形成另一次典范转移的变革。

「道林养性」之说,渐成「儒门事亲」之业。

本文旨在说明这个医学的传统变迁的历程,并考察彼此内部之关联,说明宋代以后仅以儒医观念去解释医学史所造成的偏失。

文分七节。

【一、中医传统的变迁】元代名医王好古曾着有《此事难知》二卷,清陈念祖则撰有《医学实在易》八卷。

到底医学难不难呢?恐怕是难的。

古今聚讼,盖有数派:或以针为主,如《灵枢》号称针经。

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则谓误针之害甚大,凡针法针穴,皆删不录,仅主灸法一门。

其后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承其说,言灸不言针,是针与灸之分也。

明朝汪机又有《针灸问对》,云古人充实,病中于外,故针灸有效;今人虚耗,病多在内,故针灸不如汤液。

其治病亦皆以药饵攻补,无仅用针灸奏功者。

认为针灸能治有余之病而不能补不足。

则便是针灸与汤液分途了。

像这样,医家或主汤液或施针灸,医疗手段的不同,其实也正是医学观念的差异。

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针灸各家学说PPT课件
族传授方式再传24人,如弋阳县徐凤《席弘赋》,南丰县李梴《医学 入门》; 重视八法针;补泻手法;灸法防病学说:李梴的炼脐法;龚廷贤《万 病回春》用乳香、没药、川续断、麝香等药末填脐中,置艾施灸;
.
33
5. 工作对象因素 孙思邈对考订统一经穴位置的重要意义体会较深,绘成了彩色的正人、
伏人、侧人针灸图各一幅。 针灸歌赋派,高武《针灸聚英》: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 喉科针灸派夏春农;热病针灸派庞安时,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为主;
治劳灸派的龚居中,以治疗虚劳病而擅名等。
.
34
6. 特定环境和条件因素 张子和主张攻泻,与他接受治疗的患者多为体质壮实的农民有关,多
用放血攻邪一法; 罗天益多用灸法温补脾胃,与他所处时代正值蒙古攻金,连年战争频
仍,他的家乡河北一带惨遭兵祸,饮食劳倦疾病较为常见有关。
.
35
7. 疗效因素 许希喜用针,著《神应针经要诀》,与他用针治愈了宋仁宗的病受到
.
37
第十一章 庞安时
1. 概述: 1042至1099年,湖北浠水县人,字安常,号蕲水道人,名盛江淮; 《伤寒总病论》:针灸药并重、针术精妙。 2.学说: (1) 伤寒六经辨证说:强调经络病机。 (2) 阐发张仲景针灸理论:阳证针刺,阴证用灸;重灸气海、中极治阴毒;太 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 不宜针灸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邪证”、“火劫证” 。
.
6
(一)《黄帝内经》
1. 概述: 30万字,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医学; 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7
2. 经络学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

道门秘传针灸妙决道门秘传针灸妙诀关注山东济南平阴东阿镇碧霞宫项静道道长针灸秘诀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和心血凝结的精华,历来被医家和武医名手所珍藏,宋元以后渐散见于各种医书之中,其妙法非心传口授难明其旨。

度师(道家全真金山派魏清晓师父教授医学、针灸、导引丹道诸法。

为简明扼要理解教意整理请名家里手多加斧正。

一、寻穴歌金针奥妙素称奇,按经详推复何疑;十二经中十五络,金水木火土不移;奇经八脉阴阳跷,冲任督带阴阳维;五募五俞并八会,经外奇穴悉载之;九气所致宜早遏,六淫客邪莫迟时;虚用补法指里转,实行泄法指外施;或补真阳元气后,或泄余邪病即离;诚能晓得个中妙,天下归仁称上医。

二、针法歌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指故教深,将针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三、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

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找。

或针结,针著大肠泄水分(“分”为“穴”之误)。

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膏盲。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四、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并合谷,此是回阳九针穴。

五、禁针穴歌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灵,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际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六、禁灸穴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髎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禾髎颧髎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伏兔脾关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阴市下行寻犊鼻,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探析《黄帝内针》的审穴要诀“三二一”

探析《黄帝内针》的审穴要诀“三二一”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年第6卷第39期2019Vol.6No.3990探析《黄帝内针》的审穴要诀“三二一”贾兆星,袁琪,李胜利,陈玉涛,张辰,黄顺*(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黄帝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法不离阴阳,其理直系于中,其审穴要诀则可概括为“三二一”。

三,即三才或三焦;二,即阴阳;一,即求阿是[1]。

笔者通过熟读《黄帝内针》,查阅多方资料,对其审穴要诀的理法进行探析,以便于《黄帝内针》的爱好者能更好地理解“三二一”。

【关键词】黄帝内针;审穴要诀;三二一【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9.90.011“三”三才与三焦《素问》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可以看出人生命的来源除了人(父母)条件之外,还必须有天地条件的参与,即三才(天地人)共同形成中医特有的生命观。

三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是说天地人三者各有阴阳,故而可以说生命是三凑六合而成。

三才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简单来说就是天人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

具体来说,三才强调人体阴阳、内外、上下、左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人体整体病理变化的表现,或现于此,或现于彼。

因此中医治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能只看到病所在的局部,有时需要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而这些正是《黄帝内针》临证下针的总则之一,也是《黄帝内针》与目前常用的针灸打法(病位下针)的重要区别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即三阴三阳,“二”即阴阳,“六”即六经。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卒病论》倡导六经辨证,续绝振衰,成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

秘传道家养生功——补肾功,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秘传道家养生功——补肾功,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秘传道家养生功——补肾功,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人体内的左肾为阳, 右肾为阴。

左肾司六腑之功能, 右肾辖五脏之运行。

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 ) 、滋润、濡(ru )养、激发等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

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

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

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 精力下降, 脱发皮皱等现象。

肾阳虚衰, 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 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

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

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 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 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

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 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 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

不论是晚上, 还是白天, 只要你躺在床上, 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 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 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 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 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 它通肺、通胃、通肾) 。

少林十三灸

少林十三灸

少林十三灸少林十三灸历史渊源少林自古集“禅、武、医”于一体,1217年,少林志隆禅师创办“少林药局”,少林治骨病自此成为少林悬壶济世的第一密宗。

早在唐朝,少林高僧在《皇帝内经》和《易筋经》关于针灸治骨病论述基础上,独创出了“少林针法”,治骨病能“速决止疾”。

而“少林药贴”是少林历经三代高僧行医总结,采集多种珍惜药材,配比、熬煮、提炼制成,《本草纲目》评价少林药贴为“一贴无恙”。

据《道公禅师碑》记载“少林8种针灸之法和治骨药贴,被世人誉为‘华夏一绝’。

2005年,少林药局联合美国摩尔实验室和汇豪科技公司实现了将少林针法运用微电脑程序进行完美表现的突破,模拟少林治骨病的独特针法,研制出了“少林十三灸”,将少林千年秘传针灸技法实现全自动操作,更重要的是同时还实现了药贴的高剂量导入。

少林十三灸治疗原理中医将经络的生理功能统称为「经气」,其主要表现在联系,滋养,调节活动各方面,经络沿身体特定路线循行,联系内外组织。

病理上,病邪可沿经络传变,侵袭身体各部,又或者体内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应在体表。

医生可依症候来分析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深浅。

治疗上,通过刺灸体表腧穴,疏通经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改善失衡状态,达到防治目的。

针灸学内容如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都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某部位之所以存在病痛,此乃“经络不通、血气不行”之故也,“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少林十三灸由理疗器和少林秘方药贴组成,理疗器以微电脑芯片为核心,产生与人体细胞分子共振的电子生物波,迅速打通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并结合电疗、热疗、磁疗、足疗、药疗等多种疗法于一体,多管齐下,综合治疗,是一种安全、简便、快速、无痛苦的先进治疗方式。

少林十三灸采用三位一体的疗法,通过针灸理疗器的高频刺激与震动把少林古传药贴的药物迅速倒入病灶内部,利用电磁共振来加速药物的吸收,去除骨刺,彻底根治颈椎病1、自动取穴:少林十三灸是采用美国摩尔实验室独家研发的摩尔芯片技术,通过微电脑芯片自动识别穴位。

针灸推拿类文献

针灸推拿类文献
❖ 《明堂》是继唐《外台》以后的另一本灸法专论, 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灸法经验,辑录了不少佚传文献。
-----精品文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全称为《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专 著。本书流传过程中有较多别名简称,例如 《铜人图经》《铜人腧穴针经》《铜人针经》 《天圣针经》《铜人经》等。该书为北宋医 官王惟一奉旨主持编纂,完成于1026年
-----精品文档------
❖ 推拿文献除《汉书·艺文志》所载已亡佚的 《黄帝岐伯按摩》外,尚未发现其他专著, 但在《黄帝内经》和一些综合性医书中有散 在的记载。
-----精品文档------
针灸和推拿都是最古老的医疗技术,有悠久的历史。 《史记·五帝本纪》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春秋时 代的名医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有使子游按摩 的记载,说明针灸、按摩当时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针灸大成
❖ 明代杨继洲,10卷,为作者“复广 求群书”,补辑重编而成的一部编 性针灸巨著。
❖ 卷一——为《内》《难》针灸理论 ❖ 卷二、三——为针灸歌赋 ❖ 卷四——针刺法 ❖ 卷五——子午流注 ❖ 卷六、七——腧穴卷 ❖ 卷八——针灸证治 ❖ 卷九——集名医治法和名家灸法 ❖ 卷十——附录陈氏《小儿按摩经》
-----精品文档------
《诸病源候论》
隋代名医巣元方编著,是一部关于病因病候学的专书, 其书中基本未涉及方药与治疗,但对导引,养生及按摩, 则作了专题辑录整理。
共载导引按摩法289条,是后世手法的雏形和源头, 也是最早的系统的推拿文献
记述了按摩治法适用的110种病候,涉及内、外、妇 产、五官、口腔皮肤等,科范围较广
-----精品文档------
黄帝明堂经
❖ 原书已佚,撰者不详,《针灸甲乙经》中收 录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佚文。唐代有 《黄帝明堂经》的两种注本,一是杨上善撰 著的《黄帝明堂类成》,但全书已佚,另一 种为杨玄操的《黄帝明堂经》也已佚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

道家秘传神息针经神是意念兮,息为呼吸;调神调息兮,合针灸而为一。

调神至清静无为,调息至复归胎息。

医与患者皆如是,胎息运转显神医。

精神外放,六欲不定七情乱,脏腑必失调;精神内守,神返身内心恬澹,真气自然足。

意守暗示、祝由遥感,针灸之时巧运用;一穴多针,一穴多刺,理通岐黄之奥秘。

深重轻浅、横针分部,临证活活变通;循经接经、上下左右,用针寓妙玄机。

复针刺法复刺之,前后刺法前后施。

刺络泻血祛盛火,动功针法蠲痼疾。

太初针法补真气,太极针法阴阳秘。

自然针法自然妙,意念针法意行气。

意象针法寓万象,指意针法随时取。

观夫气短不接,气海中脘膻中,尺泽共三里绵绵补;气滞闷胀疼痛,内关太冲阳陵,俞穴配募穴畅畅理。

血瘀兮鼓荡气血以化之,膈俞血海公孙连曲池合谷;血虚兮三里中脘以补之,脾俞心俞合谷而神全血足。

阳虚刺百会大椎命门,祝由意守共用,从阳引阴加鸠尾;阴虚寻太溪太冲列缺,暗示意象同施,从阴引阳长强取。

火盛者近取之以多针刺,寒盛进艾灸之神守火足。

妙合调息。

脏腑虚实而要知,经络滞否须洞悉。

顽痰胶胶,天突列缺中脘,三里久运针慢慢自解;痰阻隆隆,人中太冲合谷,丰隆深重刺然然能涤。

痃癖症瘕结少腹,局部多针坚削之,病区针后刺络穴,频频运针除顽疾。

发热恶寒邪在表,太阳风池多刺急,出血与否任自然,外关合疾自愈。

寒热往来口苦干,半表半里头目眩;大椎风池和外关,曲池合谷列缺痊。

温邪犯肺心包传,高热谵语神昏烦,十二井穴并十宣,出血之后针四关,大椎曲池合谷定,昼夜三施效若仙。

且夫经络痹阻,诸身关节多酸痛,分部刺配复针,多向透与横针刺而效好;病在皮部,遍体痒麻或不仁,轻浅刺和循经,左右针及前后刺而功妙。

病在脏俞与募而原络找,腑有疾募与俞而郄合晓。

邪在筋刺至筋并取阳陵,痛在骨大杼莫少。

上焦病膻中天突及列缺以共取,中焦患中脘内关与公孙而必好。

中极关元肾俞穴,阴交命门调下焦(阴交指三阴交)。

头之所街病忧忧,风池风府三穴透,太阳百会四关刺,倾刻除去病人愁。

中华武功秘传36法

中华武功秘传36法

中华武功秘传36法(下)(上)十九.二年成功手捏骨碎法【预备】骷髅七个,安置在地上,人在骷髅前立正。

【动作】预备后坐下,两手将七个骷髅,崮左移右,由右搬左,以三十分钟为度。

如第三十九图。

【时间】每日分两次练习,早晨五时及晚间十一时。

【禁忌】宜绝酒色及暴动浮躁。

【成功】二年接受骷髅的精气,就能用手握人的骨头,人的骨头因此而碎。

参见第四十图。

●来历清朝康熙年间,苏州虎丘寺有一个僧人,法名大一。

他赤眉黄发,身材魁梧,非常嗜好酒,他能饮千杯不醉。

一天他旅行来到山东,同一个道士一道喝酒。

正喝得畅快,忽然听到门外有一个女子的哭声。

大一出门询问,得知是一个旗军见她长得娇艳,想侮辱她,她不允许,那旗军就打了她几个耳光。

大一听此事后,起身追那旗军,追到石麟桥。

那旗军也非常武勇,两人以拳相搏多时后,大一大吼一声,用手捏住那旗军的脖子,那旗军立即躺倒在地,当大一手松开时,那旗军的项骨已经碎了。

二十二百天成功指点定身法--(即点穴)【预备】燃蜡烛,人立在烛前,右足向前半步。

右手缩在胸旁,食指对正燃烧的蜡烛,如第四十一图。

【动作】照第四十一图姿势,猛力指在燃烛上,如第四十二图,这完全是击空的动作,不限次数,以三十分钟为度,指端离燃烛一尺处,将蜡烛息灭,这样功夫就到家了。

【时间】每日分早晨五时及晚间十一时半二次练习【禁忌】宜静默寡言,心气和平。

【成功】二百天就能对距离一二尺远的人,用手指点,人就不会动了,如第四十三图。

穴道说明每小时血流经三个穴道,每天血流经三十六个穴道。

子时的开始,血在心窝,子时的中间,血流经两乳下方左右的血腕穴;子时的末尾,流经血痰穴。

丑时的开始,血流经左乳上方二仙传道穴,丑时中间流经右乳二仙传道穴,丑时末尾流经胃腕穴。

寅时开始流经左方将台穴,寅时中间经右方将台穴,寅的末尾经咽喉穴。

卯时开始经舌咽穴,卯时中间经左耳后风门穴,卯时末尾经架穴。

辰时的开始经右耳后的开空穴,辰时的中间经头顶的天空穴,辰时的末尾经对口穴。

鬼门十三针图解

鬼门十三针图解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鬼门十三针图解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鬼门十三针》它是专门用于惩治邪病的,特别是乍尸,死人复活的。

都可用此法。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夹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

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针法:一针人中二少商三针隐白四陵良五针申脉六风府七针颊车八承浆九针劳宫十上星十一曲池火针强十二会阴不用忙十三舌底在中央1、人中穴:位于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道家针法秘传

道家针法秘传

道家针法秘传
道家针法
“道家针法”原载于《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其针以枣木为主,长三寸六分,用针治病之时,先将木针在香上度过,右手握针,左手掐第三指甲下,价手于心前,瞻望太阳,念咒语:天地太阳,日角神光,灌荡尸疾,邪气消亡。

急急杀摄。

咒三遍,吸气吹于针上。

针指病位即可。

此道家秘传形针之法,首见于文字。

今就方便之故,再加细说之。

道家针刺之法,以形针,气针,神针为秘传。

形针之中:以动物制品为最高,次为植物,最次为冶金。

因动物乃有情血肉之品,其气多与人相应,故而宜合人气。

其次为植物,有性无情,故与人气刚柔相质,吸斥参半,故运用之时,须炼制而与人合相合。

最次为冶金之品,无性无情,与人气相斥。

故而运用之时,针须贴身百合,与人磁化之后,方再行针矣。

听闻武家中有南宫自然门人,针法之技惊之若神,后细闻之,方知其每每炼功之际,手中藏针,运化天然。

如上所载木针之法,运针之时于香上度过,吾觉乃后人造次。

今改其所述,再传以教后人
改:
用材:取十月十日枣木制成竹签大小,一头稍尖锐。

制法:治阳虚症者,于日光下晒九日为一周。

治阴虚症者,于月光晒八日为一周。

用法:运用之时,于患处盖一块薄棉布,然后针擦入贴内即可。

咒决:咒决之语,只是叫人精诚至一,意气专致而矣。

若本有此心思之人,则无须念咒。

此针法可治诸多疾患,学贤细心体会,必然有所得。

无为居士敬上。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
病例举要: 王 XX 女 50 岁 家庭妇女 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 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 责任,但其疼不止,眼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三、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 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 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 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 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压针法很多,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经验告诉我们,一时性降压很容易, 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 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
当时行走俯仰均未觉痛,大喜而去。第二天来复诊,自己开车来的,满面笑容说:“休 息 9 个月,现在上班了。只觉腰部稍微不适,疼痛全无。”压其痛点,略有微痛,又依法针 刺而痊愈。
这位患者,还有一个插曲。那时候《辽宁中医杂志》方行试刊。我写了这篇报道,而 “文革”虽已过去,人们余悸犹存。编辑派人到该厂调查属实,回来以后,仍不放心,又去 二次调查。惹得患者气愤,亲自来找编辑部说;“你们为什么对大夫、病人全不相信。我和 大夫素无一面之识,患病痛苦,九个月不愈,经大夫两次治愈,我第二天就上班了,现在已 经完全好了,你们三番两次的调查是什么意思?”经有关人员说明“发稿子要实事求是,反 复调查,不过求实,请您不要误会。”这才双方欢喜而结束了这一段小风波。

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大家彭 静山先生

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大家彭 静山先生

彭静山针灸专家。

奉天(今辽宁)开原人。

自幼从师学医,后开业行医。

建国后,历任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副院长。

善于运用针灸术治疗脑血栓等症,疗效显著。

1970年首创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等疗效亦较明显。

著有《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等。

彭静山出生1909 逝世20031. 1 人生经历2. 2 学医道路3. 3 针灸秘传十绝招人生经历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

15岁学医,受教于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

在19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在此后的临床实践中听诊受挫,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望诊极限,根据《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于1970年代创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自1982年公布予世后,不少学者分别对眼针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临床和解剖学结果均肯定彭氏的眼针穴区划分和眼针疗法的临床价值,使眼针疗法得到推广应用,并在海内外针灸界产生较大影响。

学医道路我学习中医是在二十年代,那时候全东北没有一所公、私立中医学校。

学习中医只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家传。

我的先人并没有做医生的,这当然是谈不到了。

二是自学。

古语说:"秀才学医,罩里捉鸡"。

然而,我还是不到十六周岁的孩子,文言文都看不懂,那里比得上秀才。

这条道也不通。

三是师承。

就是拜老师,从头学起。

我只好走这个途径。

学医经过我的第一位老师刘景川先生,是不第秀才。

在辽宁省开原县那l佯的荒僻小县,只有两位凤毛嶙角的进士,举人一位没有,秀才也不多,因此不第秀才也算名流。

刘老先生满腹经纶,能作诗,善制灯谜,下笔千言,文不加点。

但是文章僧命,屡试不第,只好设馆教学。

刘老先生的父亲、哥哥都是医生,老先生也研究医学,创办"必仁医学社",只占一问房子,南北大炕,共有二十四名学生。

【传统毫针刺法】怎么治腰痛(二)【曾骞】2017-2-2

【传统毫针刺法】怎么治腰痛(二)【曾骞】2017-2-2

【传统毫针刺法】怎么治腰痛(二)【曾骞】2017-2-2编者按:《天真医话》专栏作者曾骞关于腰痛的系列文章发布以来,反响踊跃。

曾先生本意先针对各种市面可见的普遍治法针砭时弊,见贤思齐,见不明而自省,在针砭时弊之后,他也会从内经的角度去仔细地谈治腰的细法。

各位望有耐心听他细细道来。

我们来谈现在大行其道的中医针灸治疗腰痛。

准确地讲,应该是中医毫针治疗腰痛。

针灸两个字,是针与灸的合体。

针是针刺,灸是艾灸,我们来谈针刺。

之后也会谈到艾灸。

大家现在见得最多的是细细的毫针,现在连美容院也在扎,针具是随手可得,可是针道已失。

失者有五:第一、忘乎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第二、忘乎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针药以驱除而调剂之;第三、忘乎世间为何有针出,本因先贤以感天通地的精神,用心于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针之道,在于易用难忘,是一种合于自然规律的规律医学,而不是繁琐的经验医学;第四、存穴换经,以穴统经,经脉被一个个穴位钉死了,经脉失去了流动的脉性,针灸系统也失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五、真正的《内经》九针之丢失——受到轻视,甚至丢弃。

有这五点,足以使得真正的针刺之道与法与术的式微,或是丧尽。

对待腰痛,现在常用的传统针刺,讲究的是分型辨证,然后按证配取穴位。

比如分成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

寒湿腰痛的痛连臀周,遇阴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赤缓等,然后可以扎命门、大肠俞、委中、阴陵泉等穴。

其他类型的就不详细举例了。

现代的中医针刺大概就是按照这个路子教下来的。

看起来一套套的,也很有中医的样子。

临床里,也把一些腰痛病人治好了。

可是,要注意,这样的教育方法和思维,也真的只能说是仅有其表,也只是样子中医。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还是把眼光盯着腰。

失传千年的“络、溪、谷”三套针穴-来自道家秘藉

失传千年的“络、溪、谷”三套针穴-来自道家秘藉

失传千年的“络、溪、谷”三套针穴一一来自道家秘藉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

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

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

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

《黄帝内经》最晚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古医术的精华。

《内经》记载人身经脉有四套体系,即“经、络、溪、谷”,这四个系统的经脉经纬人身阴阳,使荣卫气血上下浇灌,共同护卫人体健康。

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现在得以传承下来的仅存“经”的一个系统,即通常所称的“经络”三百六十穴。

其他三套系统“络、溪、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

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溪、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

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溪、谷”三套经脉体系。

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溪、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经曰:络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

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

肉之大会为谷,肉小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

荣卫不行,必将为脓。

内销骨髓,外破大胭,留于节勝,必将为败。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肉卷筋缩,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于溪谷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瀝相同。

经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气(气火)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脉,并住于络,传注十二经络脉,非独十六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经穴三百六十有五,络俞三百六十五穴,及溪谷三百六十有五,计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故经穴之与孙络穴别矣,然其溪谷之谷穴,从乎肌理也。

经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运也。

络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传也。

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营其筋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道秘传》之上乘针法《针道秘传》之上乘针法针灸之道,乃我中华传统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古代医生多有以此为谋生计者,故使此道之精华愈传而愈隐。

为了研究针灸学之精髓,使之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中,我对此进行过一番探索。

并于1953年,邀请先师陈撄宁先生来到杭州银洞桥二十九号慈海医室我的家中。

与我共同研究探讨针灸学方面的学理及应用。

经过十数年来的多次论证,得到的不过是我们今天《针道秘旨》中不足万言的内容。

此篇看似平淡、简单,实是针灸学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师对中医针灸学研究的成果及我个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对针灸学的研究和应用,或可有一定的价值。

望诸针灸研究者及学习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轻视之。

一、古今用针之不同针灸之道,源于“砭石”。

所谓砭石,就是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山海经》云:“西山之玉,可以为砭。

”发展到铁器时代,古人改用铁针。

开始是用马口铁磨针,磨出来的针很粗,和缝麻袋的针差不多。

发展到现在,除了三棱针以外,全部改为细针。

相比之下,根据临床经验,粗针疗效较好。

而且,细针对古人流传的针法也有影响。

比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凤凰展翅等传统针法,如果用粗针很容易做出来,用细针就不明显,失去效用。

因此,就细针而论,古代针灸中的传统手法,有些已不适用,应当扬弃。

二、禁针与禁灸古人相传有些禁针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

比如会阴穴古时禁针(尤其是女子),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又如古人禁灸面部,并非灸了会有危险,乃是害怕有损面容的美观。

同时更多的禁针穴位,是因为古人用针不慎,出现事故,于是列为禁穴。

现在用针变细,使针刺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学的知识,即使禁针穴位,扎下去一般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不必拘泥古说。

另外,有些地方可以变通施术。

比如头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则没有危险,二则一针多穴。

三、进针的深度关于进针的深度,古人留下许多经验,但是不宜拘泥旧说.应当灵活掌握。

比如古人说哑门只能针三至五分深,这一点并不绝对。

根据临床经验,再深一点也可以。

又如环跳,有云针二寸,有云针二寸半,亦有云针一寸半至二寸半。

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

我的经验.瘦人可针二寸半,胖人需针四寸至六寸才行。

古人进针所以较浅,是因为古时针粗易出事故。

如今的针变得细巧,危险性大大降低,所以针深一些也没有关系,但须了解解剖学知识。

这是古今针法之不同。

四、取穴的多少针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穴位,只要手法正确,即可达到“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

古云:钉多烂木。

针刺太多穴位,出针之时,可能会有忘记拔出的针留在病人身上,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五、得气与不得气针刺的疗效,决定于是否得气。

得气,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胀、沉、抽、颤及触电般等等感觉;医者亦同时得到感觉,有时如鱼吞钩一般,有时针下有气流动等等。

不得气,则针下发松发滑。

得气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气慢的病人,痊愈慢。

六、留针与不留针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

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法正确,病人及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出针。

古代并无留针之说,而以得气为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刺之而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道毕矣。

”七、晕针之说针刺有时会发生晕针,一般是由于病人体虚,受不了得气的反应,针后会有头晕脑涨、恶心欲呕之感,甚至发生休克。

也有的病人怕针,见针就会头晕。

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得气而发生作用。

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

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

”针灸书上说,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实多此一举。

既然晕针是由于针刺所致,现在又加针刺,企图救醒病人,岂非自相矛盾?对于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只需让病人平躺,不放枕头,脚部垫高,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这样过一会儿就能恢复。

或者用热毛巾敷头.也可帮助恢复。

再严重一些的晕针,起针之后,以指甲速掐患者的中冲穴,使之醒来,然后喝杯热水,最好是糖开水,可以解除晕。

八、补泻之说先辈说过,针刺无补,全是泻。

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减轻,这就是泻而不补的道理。

因此有人研究针灸减肥,效果也很好。

针灸书上讲的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等,其实临床意义不大。

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来,针灸分为两派,一主补泻,一主手法。

即使就补泻而言.没有手法,也做不出来。

所以归根结底在于手法,手法是针灸的灵魂。

旧社会的医生为了谋生,一般对手法都很保密,所以医家多言补泻,讳谈手法。

遂使补泻之说成为“显学”,而懂得“朴学”(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九、人神之说古时针灸有人神之说,谓人神走至人身某处,针着即死,故当避之。

这种说法在针灸界颇为流行,就连药王孙思邈也受其影响,写入《千金方》之中,更加成为雷打不动的信条。

其实人神之说,缺乏科学根据。

如按古代人神说法“初一在足大指”,可是扎着并不会出现问题。

那么,有时下针之后,病人发生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碰到胸腺体质的人,这种人不宜下针,针之而亡,并非人神作怪。

人神之说可以休矣!十、灸的作用灸法,由于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上面,起到疏通气血的作用,因此效果很好。

我曾治过一个黄疸病人,经过服用中药而愈。

但是不久后患有便血,服用各种药物无效。

改用灸法,在命门、肾俞同时灸之,共灸七炷,一次痊愈。

十一、进针与出针有的书上讲,进针之时,先让病人吸气或咳嗽一声,同时针入经穴,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松而不紧张,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针情绪。

出针之时,对于外关、太阳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针后捺住穴眼。

其他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十二、七字手法古人流传下来许多手法,有些已不适用。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七字手法已够用。

七字手法,即进、退、捻、捣、弹、卧、探七法。

下边分别解释:进:插针进人。

退:提针退出,或不出皮肤。

捻:转动针体。

捣:上下抽动。

弹:指弹针柄。

卧:留针或斜刺。

探:搜寻感觉。

以上手法,可以运用到一切针法之中。

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身不医一病。

”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十三、针灸与方药之比较中医方药里边所用汗、吐、泻、和之法,针灸里面都有,这完全取决于手法的正确运用。

对于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疗法,释放血管内部多余的碳气,此即泻法。

有的时候,用重手法,病人反应强烈,会使病人濒临休克状态.上吐下泻,大小便都能下来,此即吐法。

和法就是平补平泻。

所以针刺治病,如同中医开方用药;手法轻重,如同用药的剂量。

十四、经络与神经我在临床之中发现,经络学说只是针灸的一个方面,神经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认为,经络与神经应当统一起来。

经络是无形之气,神经是有形通道。

经络如同电流,神经如同导线。

经络通过神经才能传导,神经通过经络才起作用。

离开神经,则经络无法传导,离开经络,则神经不起作用。

这里有两件实例可以说明:有位患者,战争时期臂丛神经被子弹打断,患肢发凉,不能举动,肌肉萎缩。

我告诉他神经已断,无法针治。

病人不信,坚持要扎。

于是给他免费治疗,结果多次试验无效。

如果按照经络理论,应当能够治愈,因为手三阳经打断还有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打断还有手三阳经,结果无效说明神经线路不通,则经络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我得到机会在刚刚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针。

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体温逐渐下降。

进针之后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气,此时病人身上气机尚存,又过一会儿身体冰凉之后,就没有得气的感觉了,此时病人气已散逸。

可见没有经络之气,神经线路就无法产生作用。

既然针刺离不开神经的传导,而神经乃是全身性的,在任何一个穴位上针刺,都会牵动全身神经网络,调动人身自我调节的机能,治疗疾病。

这就叫做“局部针刺,整体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针灸的机制,也正在于此。

十五、马丹阳十二针马丹阳针法,初时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内部流传。

后经薛真人外传,才流行开来。

据说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徐风《针灸大全》时,又增加“太冲”一穴,后来出现的针灸经典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均已转载,成为传统针灸学中的保留项目。

马丹阳十二针,内容如下: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1.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腑酸,伤寒赢瘦损,气蛊疾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更宽。

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着即时4.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委中曲服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仲屈,针人即安康。

6.承山:承山名鱼腹,揣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

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端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O.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

欲言声不出,懊铱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十六、针灸诗词吾昔作《西江月》三首,揭示针法大要,曾经先师陈撄宁订正。

今披露于此:其一针灸治疗疾病,着重气与神经。

中医气兮西名经,破除空谈迷信。

各种祖传秘授,临床运用不灵。

子午流注起纷争,结果毫无凭证。

其二首创新医学派,何需墨守旧章。

七字手法最简单,胜过许多花样。

务必小心谨慎,一字一法参详。

进退捻捣弹卧探,技术后来居上。

其三兴奋诱导抑制,贵在调整机能。

全靠医生识病情,配合自然安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