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和应用传播学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领域中的十大经典解读。

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过程模型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发送者、信息、媒介和受众等要素,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包括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型、舆论领袖模型、多步流模型等。

2. 有效传播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接收者理解和采纳的程度。

有效传播的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清晰、准确、有说服力,以及适时的传播渠道。

3.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经典的媒介效应包括鲍尔斯媒介效应、谴责效应、凝视效应等。

这些效应揭示了媒介对观众态度、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旨在解释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对新闻报道、广告等传媒产品的反应。

其中包括知觉选择、信息加工、记忆保留等多个关键概念。

5. 主流化与倾向性传播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流化与倾向性。

主流化指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对信息的选择和宣传,而倾向性则指传媒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性,也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

6. 观众研究观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理解观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过程。

观众研究关注观众的需求、动机、态度、行为等方面,为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提供指导。

7. 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关注新闻报道对公众持有观点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上的作用。

8. 媒介与社会变革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媒介的改变,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深远影响。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复习题1.什么是传播?它的类型有哪些?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类型:即将人类传播分成四部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种媒介各自的特征。

报纸的传播特点:1.报纸是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

(通过印刷在平面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信息,诉诸人们视觉,供人们阅读。

)2.时效性较弱。

每天出版,印刷次数最多二三次,排版、印刷和发行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比起其他三类稍逊。

刊登的新闻与新闻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3.保存性较强。

(印刷在纸张上,传递的信息固定、持久、生命周期比其他长,可长久保存)4.选择性较强。

(选择权掌握在读者手中,根据自己喜好和习惯阅读报纸内容。

)报纸善于传达深度信息。

一、以文字传播为主。

抽象文字比具象的声音和图像更适合传递深度信息二、空间性媒介,非线性媒介。

读者可自行决定阅读速度、顺序和详略,可反复阅读。

这是线性的典子媒介无法做到的三、要求读者有更高的主动性。

当读者为了通过文字了解事实的时候,必然调动更活跃的抽象思维,从而能深入思考新闻的背景以及对其作出的解释和评论。

广播传播的特点:1.听觉媒介。

(最根本特点是通过声音符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来传播信息,对于文化水平和设备要求较低。

)2.时效性强和便捷性(最大优势)。

时效性可达各媒介之首。

(利用电波传送信息,传递速度是其他任何载体无可比拟的。

与报相比,制作、传输、接受环节少、过程较简单。

比电视制作简单,可全天播放,一旦发生大事可随时插播,并可现场直播,使得与实际新闻事件之间的时间差距几乎为零,如路况和新闻。

)3.保存性较弱。

(传播内容以声音的方式存在。

声音转瞬即逝,只能一次性接收和解读,如不拥有专业设备,很难保存。

)4.选择性较弱。

(时间性媒介,按事件线性顺序传播,听众只能沿时间这条线顺序收听,无法灵活选择。

广播是伴随性的,任何媒介无法比拟,可在听广播时从事其他活动。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首先,传播学原理中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信息、思想、观点、态度等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流和分享的过程。

传播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传播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也可以是虚假的、错误的。

因此,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使传播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和适当。

其次,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目的和功能。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促进交流、传播文化、塑造社会风气等。

传播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反馈信息、促进交流、传播知识、塑造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变革等。

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通过传播达到这些目的和功能,提高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第三,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过程和要素。

传播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接收、解码、反馈等环节。

传播的要素包括信息源、媒介、受众等。

信息源是传播的起点,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受众是传播的终点。

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信息如何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等问题。

最后,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类型和模式。

传播的类型包括个人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

个人传播是指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的过程,群体传播是指信息在群体中传递的过程,大众传播是指信息在广大受众之间传递的过程。

传播的模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等。

单向传播是指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众,没有反馈的过程;双向传播是指信息在信息源和受众之间进行交流和反馈;多向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和共享。

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传播,探索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的目的和功能、传播的过程和要素、传播的类型和模式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1、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型2、皮尔士认为传播既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到的特俗作用。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4、我们把社会信息看作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题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6、传播的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7、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思考:学习传播学对大学生有什么帮助?8、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9、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及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两部著作的出版。

(理解《后工业时代的到来》)10、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者表述的意义。

11、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有了语言,人类的信息交流才彻底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而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境界;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有了文字,人类信息活动实现了体外话记录、保存和传播。

文字是声音语言的再现和延伸。

12、二分法即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13、语言失当:(1)死线抽象(2)自我投射(3)忽视差异(4)非此即彼14、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1)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2)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的体态符号(3)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1,传播: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2,传播五要素:(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3,传播模式简介:(1)线性传播模式;(2)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4)网络传播模式4,“5W”模式: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5W。

“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被视为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研究中的经典式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1)“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5W”模式注意到了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次作用并显示出其社会问题意识。

“谁”提出了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提出了传播的内容问题;“何种渠道"提出了媒介的问题;“对谁”提出了受传者的问题。

线性模式5,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即“五W“模式”问世后的第二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是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

传播学理论知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它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在社会中交流、分享和接收信息。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的关键理论知识要点:一、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由库尔特·卢因提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编辑就是“把关人”。

他们决定哪些新闻值得报道,哪些应该被舍弃,以及如何报道这些新闻。

这一理论揭示了信息传播并非完全自由和随机的,而是受到一定的控制和筛选。

二、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重要问题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比如,在选举期间,媒体对某些候选人或议题的大量报道,会使公众认为这些议题更为重要。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结果是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了舆论的形成和社会压力对个体表达意见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虽然个体发声的渠道增多,但沉默的螺旋现象仍然存在。

四、培养理论也称“涵化理论”,由格伯纳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可能会让观众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危险和暴力。

培养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媒体内容对人们认知和价值观的长期影响。

五、知识沟理论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识沟理论表明,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I 、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梅尔文·德弗勒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应集中在社会与传播学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及传播效果上。

质及传播效果上。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方法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 2. 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 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 第一、实地调查法第一、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 (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3)确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 (4)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 (5)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第二、内容分析法第二、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 •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制定分类表,,包括两个层次包括两个层次(3)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 第三、实验法第三、实验法•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 1.1.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提出假设2.2.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3.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4.4.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 第四、个案研究法第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 •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1010——20年代,形成于20世纪4040——5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重要必背知识点100条

《传播学》重要必背知识点100条

《传播学》重要必背知识点100条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媒体、技术、公众等。

传播学可以分为多个分支领域,如传媒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传统媒介理论、计算机媒介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研究等。

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传播学理论对于媒体行业、公共关系、政治宣传等领域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视角包括发送者视角、媒介视角、接受者视角等。

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接受、反馈等。

传播学中的信息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传播学中的传播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两种形式。

单向传播是指信息由发送者传到接收者,没有反馈的过程。

双向传播是指信息由发送者传到接收者,并且接收者也会产生反馈的过程。

传播学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两种形式。

传统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播渠道。

新媒介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型传播渠道。

传播学中的接受可以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两种形式。

主动接受是指接收者主动寻求信息的过程。

被动接受是指接收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接收者对发送者的信息进行回应的过程。

反馈可以帮助发送者了解接收者的需求和反应,进而调整信息的传播策略。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效果可以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

认知效果是指接收者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态度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的态度产生的影响,如态度变化、态度巩固等。

行为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如购买行为、参与行为等。

传播学中的传播者可以包括个人、组织、政府、媒体等多种形式。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信息源、信息编码者、信息传递者等。

传播学的重点知识

传播学的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重点内容

传播学重点内容

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2)、内容分析法(3)、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5)、定性研究方法3.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4.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5.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拉斯维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6.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7.传播: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9.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2)、口语时代(3)、文字时代(4)、印刷时代(5)、大众传播时代(6)、网络传播时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传递信息的常用信号有:(1)、气味(2)、发光(3)、超声波(4)、动作(5)、声音2.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区别:(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3)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3.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4.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题型分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传播学的定义(从西方学者的定义)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霍夫兰1953年指出:“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2、我们对传播所作的定义: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1)传播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行为、过程(2)传播是与信息相关的行为(3)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换、沟通(4)传播(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3、传播的特点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就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梳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个人内心的思考与反思)、人际传播(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如朋友聊天、家庭讨论)、群体传播(具有共同目标或身份的一群人的交流,如工作小组讨论、社区会议)、组织传播(在正式组织中的信息交流,如公司内部的通知、会议)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报道)。

二、经典的传播学理论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指出传播过程由五个要素构成: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为我们理解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

2、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播并非总是完美无误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失真或丢失。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传播的效果研究1、魔弹论也称为“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迅速而直接地影响受众。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受众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2、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受到受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什么是传播学:三种观点:观察水平与抽象性区别,目的性区别,规范性区别。

2.传播学的四种定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符号说(信息说)3.信息特征:共同分享性,时效性。

“三位一体”性、知识秉性、抽象感知性、依附性(依附于符号)、相互转换性(符号的转换)。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实质是为人们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4.传播的定义特点:⑴定义: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所属的群体、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⑵特点P4:共享性、关系性、互动性、共同意义性。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6.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7.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及效果的学问。

8.大众传播学的内在推动力:⑴新闻媒介、大众媒介⑵最早的新闻媒介和大众媒介:报纸和书信。

第2节传播学的层次9.自我传播:(也叫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

10.人际传播:⑴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要求。

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⑵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11.群体传播:⑴群体意识→群体压力→趋同性P78含义: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⑵集合行为:①含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②形成的三大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③特殊的传播体制: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

12.组织传播:(没有详讲)P88组织传播的特征: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传者”有所规定;信息表达与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对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而言比较困难。

形式:内传播和外传播13.大众传播:⑴概念: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⑵特征:所传信息由职业传播者把关,经净化、优化的处理之后,再提供给社会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需借助特定的、职业化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受众是大量、隐匿、分散和各不相同的;传播信息是公开的,不具有保密性;传播模式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传播效果和速度直接受制于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反战速度。

第3节14.传播理论的类型:(五种理论)结构功能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相互作用理论;阐述理论;批判理论。

理论模式(三类):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涉足传播领域,从而形成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信息的特征;依据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传播过程与传播现象,从而形成传播自身的理论框架。

(代表人物:拉斯韦尔和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理论框架的探索中,注意引入系统方法和系统科学。

(代表人物:德福勒以及英国传播学批判学派)。

15.结构功能论: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第4节理论模式16.三大源科学理论:17.传播模式P50:⑴艾斯维尔模式:(5W模式)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①贡献: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5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征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②不足: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此,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⑵香农韦弗模式:⑶施拉姆模式:18.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型定量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控制实验法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现象与趋势1.传播学的欧洲渊源:P246法国塔尔德,德国齐美尔2.传播学的美国渊源:⑴四位鼻祖极及其观点:①杜威: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②库利:传播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初级群体,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理论。

③帕克:(第一位大众传播的研究者)④米德:传播是基本的人类过程,主我客我理论。

⑵四大奠基人P248: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⑶传播学之父:施拉姆3.传播学的两大学术流派:经验派和批判派⑴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20世纪20-40年代,在德国兴起,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

其主要观点有:批判学者认为“促销文化”是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他们着重分析大众传媒时候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⑵流派的区别:着眼点的不同:批判学派主张用整体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注重联系大众传播的社会环境,着眼于突破现有秩序的变革,批判美国研究大众传播的过程本身及商业化倾向,认为这种研究的前提是承认现行制度的合理性。

研究方法的不同:批判学派更多的采用历史分析、文化分析和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不排斥定量的分析,但强调定性的研究,以社会为分析单位,由社会推及个人,传统学派的研究以经验主义的定量分析为科学方向,以个人分析为基本单元,由个人推及社会。

研究对象的不同:批判学派注重研究传播生产者制作信息产品的过程,传播作为社会环节引起的社会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传统学派注重研究传播效果、媒介产品的个人消费和影响。

第三章系统理论1.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百度)2.元传播的含义: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所传递符号的定义极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3.人际传播的五项基本原理:人不可能不进行交流;任何谈话无论长短都包含两种信息,“报告”讯息和“指令”讯息;交流者总是将相互作用融入有意义的式中,即“电读”;人们使用数码、类比代码两种代码进行传播;相互作用中的对称关系与互补关系。

4.帕洛阿尔托学派观点:第四章传播的功能论1.传播功能研究的基础理论:二功能论(施拉姆),三功能论(拉斯韦尔——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构架出发,把传播纳入社会系统和社会进程之中,从而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整合功能-议程设置、文化传递功能),四功能论(赖特——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⑴基本功嫩:传受信息;⑵次基本功能:应付环境,充实情绪;⑶具体功能:个人——了解、学习、调剂,组织——决策、协调、调剂,社会——监视(新闻)、协调(宣传)、传播(教育)、提供(娱乐)3.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拉扎斯菲尔德、默顿)⑴正功能:授予地位的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功能。

⑵负功能(最重要):麻醉精神功能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是这种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4.两个现象:⑴两个环境(大家越来越依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越来越现实化):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

⑵拟态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可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将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⑶大众传媒所体现的负功能后果:现代人对拟态环境越来越失去验证能力;问题:媒介会有意或无意歪曲环境,人们会将拟态环境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行动。

⑷媒介依存症(根据四个特点谈网瘾的表现):①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第五章传播者的控制研究1.控制研究中的失控与受控:⑴控制的两层含义:①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控:——施控,即主动地施加控制。

②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意志的代言人。

——受控,即被动地接受控制。

2.控制研究的三项内容: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分析传播者的现实受控情况;从理论上概括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

3.把关与施控:卢因的门区理论:①门区就是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者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继续流通做出判断。

②核心概念:把关即把关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是把关,具有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③总结(了解):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信源与信宿之间,总有若干决定信息通过或终止的把关人。

事实上,在整个社会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的充当着把关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者把关人的角色。

③缺陷:将把关人当做一个鼓励的因素来考虑,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制约把关人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深层控制。

2.怀特对把关个案研究(了解):3.受控理论:⑴布里德的“潜网”研究(知道潜网指什么):媒介组织的内的潜网实际上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⑵四种控制形态:政治控制——最重要的控制;经济控制——最根本的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

①四大理论形成四种控制模式:集权主义理论——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式、国家统管式。

②受众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自我控制。

4、什么是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控制规律的科学。

它以各类系统所共有的通讯和控制方法的特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物质基础的系统所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等方面的共性,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以形成一整套适用于哥们科学的共同语言、概念模式和方法5、控制方法--是指系统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变换和反馈作用,使被控对象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矛盾:施控系统和被控系统第六章信息交流与符号理论1.香农:信息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