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说课逐字稿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说课逐字稿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血液循环》是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9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血浆、血细胞、血型等知识,为本节课继续学习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压和脉搏等知识做了铺垫。

而本节课的知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这部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常识和一些急救知识。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在经验储备上,对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在知识储备上,上节课刚刚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血液是循环流动的认识模糊;在个性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课堂活动,但是由注意力不集中。

三、说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2.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和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心脏的工作量,增进学生爱护心脏、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变化以及两者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导入。

展示流感季节人们打吊瓶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都打过吊瓶吧?当我们扁桃体发炎时,打吊瓶医生会将针头刺入我们的静脉,那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发学生疑问,引入本课。

这样的导入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并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节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沪教版第一册

第三节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沪教版第一册

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一章第2节第三部分《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第一课时。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这一内容共安排4课时,分别围绕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展开,分析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因为血液循环系统起到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的作用,很多内环境稳定的维持都要通过各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合作完成,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回顾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学习血液循环路线及其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自然》和《科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已具有心脏结构、血管的结构等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较为零散的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前期学习,(1)已经知道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相关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掌握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稳定的意义。

本节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理解这些系统的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血液循环途径”和“内环境稳定”的内容相对复杂且抽象,因而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初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形成新的认识。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师生互动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如利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通过回顾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进而引发思考怎样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引入新课,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及板书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工作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总结。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更加关注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充分体现生命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〇————————装—————〇——————————订——————————〇——————线—————〇— 课题:第三节 运输血液的泵——心脏(2) 第2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明标】 ⒈学习目标: ①结合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开启方向,正确理解并表述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③初步了解供给心脏自身的冠脉循环。

⒉情感技能: 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情感与能力。

⒊学习重点: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⒋难点预设: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知识储备〗 ⒈心脏结构中各腔的名称分别是? ⒉心脏结构中有哪些瓣膜? ⒊动脉、静脉的概念分别是? ⒋①四肢静脉的瓣膜称作? ②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作用? ⒌①心脏的4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②这些血管是如何命名的? 〖预习自测〗 ⒈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⒉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 →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 。

⒊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⒋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⒌判断正误:①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②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 ⒍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点练】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请结合课本62-65页文本及图示,自主探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⒈观察P63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教材插图,①沿图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

⒉①以左心室为起点,表述出血液流经体循环路线。

②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流经 部位时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⒊①动脉血与静脉血如何命名的?二者的成分有何区别?二者分别是在什么部位相互在转化的?这种转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②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吗?请举例说明。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血管和心脏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

本节教材通过插图、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对血管和心脏有较深刻的认识!(二)、心率和脉搏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心率和脉搏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测脉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对于心脏和血管,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但初中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已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结果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的关系等有了逐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学、模型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重难点在血管和心脏。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入血管是人体的“交通命脉”从而简单介绍血管功能及分类。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较简单抽象,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角色扮演三种血管,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比较生动,最后通过表格比较,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心脏结构较难理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过程中,了解脉搏和心率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

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四、学情分析《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

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心脏和血液循环年级:初中(适用于7-9年级学生)学科:生物学学习目标:1.了解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和组成部分;2.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体内的位置;3.掌握血液在身体中的循环路径和作用;4.明白心脏和血液循环的重要性;5.培养学生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学习资源:- 生物学课本- 图表和图像解剖图- 多媒体演示- 实验室设备:模型心脏、红色和蓝色水溶液、输液管、注射器、白纸和彩色笔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展示一张有关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图像。

2.提问学生他们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了解,并解释该主题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概念讲解(20分钟):1.使用精心准备的图表和图像解剖图,介绍心脏的基本结构。

解释心脏如何通过心脏内各个部分的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2.详细解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以及心脏通过动脉和静脉来传输血液。

3.讨论血液对身体组织和器官的供氧和营养的重要性,以及与新陈代谢废物的回收有关的作用。

实践活动(30分钟):1.分发模型心脏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将标有红色水溶液的注射器连接到模型心脏的动脉处。

2.引导学生通过轻轻挤压注射器,观察红色水溶液如何从动脉中流出并流入各个模拟身体部位的组织。

3.解释观察结果,确保学生理解心脏如何将氧合血液通过动脉向全身输送。

4.在模型心脏的静脉处连接一个注射器,并将其中的蓝色水溶液抽入静脉,模拟氧化后的血液的返回。

5.观察蓝色水溶液如何经过静脉返回至模型心脏。

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做进一步的实验观察,以加深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复习课堂内容,重点强调心脏和血液循环对于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有关课堂内容的问题,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3.鼓励学生总结他们从本课堂学到的知识,并在笔记本上形成学习摘要。

拓展活动:1.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生物学课外读物或在线资源,深入了解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细节。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设计
主题:探索血液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 能够描述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血液的主题,提问学生们对血液的认识和想象,引起学生对血液的兴趣。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5分钟)
1. 血液是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2.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血小板可以促进血液凝固。

三、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15分钟)
1. 谈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分别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解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与血液的流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线;
3. 引导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即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清除废物和维持体温。

四、展示实验或动画视频(10分钟)
展示有关血液循环的实验或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过程。

五、讨论和总结(5分钟)
和学生讨论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做一份关于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小报告或绘制血液循环相关的图像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身体内部的运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人体的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的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的血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人体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血液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血液的形态和作用。

2.讲解:介绍人体的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新鲜的血液样本,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分辨不同的细胞;
4.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的功能、动脉和静脉的区别等;
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
1.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写一份总结;
2.找一些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的知识,做一份课外调查报告。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体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他们动手操作,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人体的血液循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体的血液循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体的血液循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引入生命离不开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保证身体每个部分在组织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足够供应部分所需氧和营养物质的保证。

那么,人们平时了解多少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呢?二、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肺部循环和体循环,两个部分通过心脏连接起来。

1.肺部循环肺部循环功能是将贫氧的血液从右心室输送到肺部,通过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壁,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收足够的氧气后通过心房输送到左心室,开始体循环。

2.体循环体循环通过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室输送到全身其他组织细胞,将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到身体各个被体液浸透的细胞,通过千万条毛细血管和静脉形成血液循环。

三、肺部循环的结构特点1.心脏右心房和右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了人体心脏的右侧,其功能是容纳贫血的血液并将其输送到肺部。

2.肺循环的毛细血管和肺泡壁肺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毛细血管和肺泡壁。

这些毛细血管和肺泡壁会将氧与二氧化碳进行充分的交换。

四、体循环的结构特点1.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构成了体循环的结构,它们将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到身体各个被体液浸透的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

2.心脏左心房和左心室心脏的左心室负责将氧和营养物质较为丰富的血液泵出,左心室和左心房构成了左半部分的心脏。

五、总结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肺部循环和体循环两个部分,两个部分通过心脏连接起来。

肺部循环功能是将贫氧的血液从右心室输送到肺部,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收足够的氧气后通过心房输送到左心室,开始体循环;而体循环则通过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室输送到全身其他组织细胞,将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到身体各个被体液浸透的细胞,通过千万条毛细血管和静脉形成血液循环。

以上就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的概要内容介绍,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

3. 理解血液在维持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 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1.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的理解。

2. 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概念和过程。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用具:玻璃滴管、显微镜等
3. 实验材料:血液标本、药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探讨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15分钟)
1.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2. 血液的功能:气体运输、营养输送、排泄废物、免疫和凝血等
三、实验探究血液的成分(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学生进行血液药膜实验,了解不同成分在药膜中的作用。

四、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15分钟)
1. 单循环和双循环的区别
2.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3. 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五、小结(5分钟)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预习下节课内容:循环系统
2. 完成血液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环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血液中的不同成分。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循环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主要通过视频、课件、挂图等,使学生对循环途径获得直观感知,教师再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保护心脏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三、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一情景导入:如果小明扁桃体发炎,进行了输液治疗,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环节二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复习心脏有哪四腔?哪个壁最厚?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血流方向怎样?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怎样?总结出人体内血流总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以上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环节三合作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1.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活动一:假如你是左心室或右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左心室→动脉→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静脉→心房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学生首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独立学习,完成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想一想(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止点分别是什么?(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室肌肉壁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通过问题串巩固体循环、肺循环知识,知道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活动二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学生第二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两条路线,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方法与技能:能够运用图示和实验说明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血液的重要性,培养关爱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过程
1. 准备工作
教师准备教材、图示、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工具。

2. 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受伤后会出血,出血过多会怎样?血液是如何流向受伤的地方的?
3. 学习主体
(1)呈现大脑、心脏、肺、肝脏等器官的图示,解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演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血液的流动。

(3)讲解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

4. 拓展应用
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实验验证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5.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整理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体血液循环
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构造
工作原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关键器官的作用,提高了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
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
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
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
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
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
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
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