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01态度和□02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04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03不恰当、□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05环境承受能力时。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06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压力②城镇化进程加快③资源不合理利用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01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02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全球性与局域性(1)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08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识别不同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地域差异,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相互关联性,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环境问题图片、视频资料)•小组讨论案例材料•互联网资源(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相关新闻报道)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模拟环境问题决策过程,增强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主题。

•提问引导: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环境问题,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学•环境问题概述:介绍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强调其全球性和紧迫性。

•分类探讨:•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图表展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分布与消耗情况,分析短缺原因及影响。

•生态破坏问题:以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例,讲解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通过案例分析其来源、扩散路径及对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学习要点1.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2)(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⑤⑥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序号:18号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2.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书先解释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而后通过图片资料介绍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形成,引发学生对于周围环境污染的思考,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在介绍过程中,教材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法,而是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既增强了说服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虽然初中已经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不具备系统的地理思维。

学生对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全球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六、教学方法基于情境的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观看北极熊失去家园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只北极熊为什么失去了家园吗?让我们跟随它的踪迹,帮助它寻找回家的路。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 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3.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影响,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

2. 教学难点: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

2. 准备一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书籍、文章,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 准备一些实物或模型,如塑料垃圾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 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垃圾围城等,并引导学生简要描述这些环境问题。

(二)讲授新课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教师介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引导学生讨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探讨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

(2)讨论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案例分析:某地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三)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治理措施和建议。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措施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治理建议。

(五)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推荐相关书籍、网站和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说课稿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说课稿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口、城市和产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本节课则将视角转向了人类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然后重点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二、学情分析我所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和肤浅,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

(2)能够列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掌握一些应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课标与教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20某某版)地理2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是本节内容的一大特色。

教材呈现的方式除了有文字说明之外,还用示意图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地图上展示了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能够清楚的展示出不同地区和国家表现出的不同环境问题,也对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具体体现做出了清晰的呈现,有助于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更多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说出什么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判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是:针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二、学情与教法我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对于环境问题通过新闻或微博有所了解,但有些学生可能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或者离自己很遥远。

实际上,不少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只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案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中。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问题1(综合思维)说明图中箭头的含义。

问题2(人地协调观)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②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2、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
自然资源枯竭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环境污染
身的净化能力
三、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征,重点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等角色,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强化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环境问题定义与分类:教师讲解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及特征,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讲解我国及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影响: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讲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阐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一个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解决策略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衔接: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内涵、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型:高一新课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先从人地关系开始,然后是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最后通过“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后通过活动“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环境问题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经过近一年的高中地理的学习,在"地对人""人对地"以及"人地和谐"等角度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缺乏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在系统性、整体性的分析人地关系上,学生归纳推理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在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时可能会存在很大困难。

因此,本节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量案例、图片、视频、文字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综合思维】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表现和区域差异教学难点列举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布置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总结归纳法,设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从区域角度认识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区域认知)2.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综合思维)3。

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地理实践力)4。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产生原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2.类型—-按性质分类主要类型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短缺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二、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1)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2)表现: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1)成因: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2)后果: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3)主要类型及其危害主要类主要污染物危害型大气污染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海洋污染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课件新人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课件新人教版必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保护和善待野生 动物,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必须作出的现实选择。
人们非法捕食野生动物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呢? 【答案】提示:生态破坏。
【基础清单】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概念: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 __不__友__好__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学习技法 (1)图表分析法。教材中运用了众多的插图对知识进行说明,学习时 要充分利用这些图表,按照读图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归纳语言的思路 进行。 (2)案例分析法。学习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 坏、酸雨等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并根 据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可使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学习 可持续发展时,可结合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材料,理解践行可持续发 展的具体措施。
【整合提升】 1.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
含义
致生态退化,影响人类的
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区别生产和生活来自产生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
机制 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境承受能力
【名师助学】 小拓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人类目前所面临 的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想一想1: 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吗? 【答案】不是。人口的增长可能会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 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环境问题 【情境探究】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阅读教材第97页第2段正文(内2容)和环图5境. 问题的产生。
阅读教材第99~100页正文内容和图5.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
①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 第2题,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剧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还与人类的错误认识有关,人类认为自然
②表示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 废弃物 。 ③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 影响 。 ④表示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 反馈 作用。
2.阅读教材第97页第2段正文内容和图5.3,说明环境问题产 生的原因。 (1)环境的净化能力。 ①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 合理 和 适度 的索取,自然环境 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②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 容纳 、 分解和 清除 等作用。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1)专家提出的“别再烹煮地球”反映出地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并解释该环境问题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②分布在发达国家集中的欧洲
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1)专家提出的“别再烹煮地球”反映出地球所面临的环 境问题是什么?并解释该环境问题会导致河流干涸的原因。 答案: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 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流枯竭;全球变暖使蒸发量增 大,河水减少。 (2)说明“烹煮地球”产生的原因。 答案:人类社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和破坏。 (3)据表中信息分析,说出该月降水出现酸雨频率最高、最 低的城市,并分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出现酸雨频率最高的城市是马鞍山,出现酸雨频率最 低的城市是黄山。 马鞍山为工业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多; 黄山为旅游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少。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课时)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课时)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资 料 : 2020年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年。生物多 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 展目标非常重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也有大 量濒危物种。从全球尺度看,中国南部是25个生物 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活动:阅读课文图文资料,思考问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生物多样性锐减原 因是什么?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如何应对生物 多样性锐减?
6 生物多样性锐减
总结: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环境 问题
成因
影响
措施
生物多样 性锐减
①人口迅猛增加; ②生态环境的破坏;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入侵。
①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 ②破坏了药物来源; ③破坏了工农业资源;破坏了 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 ④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⑤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5 土地荒漠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和17.9%。荒漠化地区不仅是 我国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
自主学习:读课文120页,思考问题: 1.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土地荒漠化会产生哪些危害? 4.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臭氧层分布在哪里? 2.臭氧层空洞有何危害? 3.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什么? 4.怎样解决?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7 臭氧层破坏
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顶部
臭氧层被誉为“生命保护伞”
氟氯烃化合物加速臭氧分解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7 臭氧层破坏
总结: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掌握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环境问题类型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分析。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寂静的春天》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师: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特别是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这次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中心图案表示人与地球的相互依存,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周围环绕的橄榄枝出自联合国会徽,象征和平、幸福、美好。

继上册书最后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这册书最后一章,我们一起来探究环境与发展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概念【多媒体展示】“未来地球”图,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生: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设置了“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章节。本章节通过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臭氧层破坏、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等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数据解读、图表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本案例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途径。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某一地区的环境问题,共同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针对本章节内容,我将设计一份优秀教学案例,以符合教学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途径,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教学设计作者:
学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五章第一节
一、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三、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二、影响聚落发展
1. 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 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 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
化。

3. 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讲授新课》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人类活动一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度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由此,人类深刻反思、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怎样的地理背景?
维护海洋权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有什么重要意义?
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多媒体展示】图5.2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中的各个箭头,说出其代表的含义。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
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
如图5.2所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思考】学生阅读课本97页,归纳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

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图5.3)。

【多媒体展示】图5.3污染的形成
【思考】
1.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有哪些?
2.你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1952年12月5日,一团浓重的黄色烟雾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能见度突然间变得极差,人们走在大街上,无法看清自己的双脚,公共汽车靠打着的手电筒带路缓缓前行;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

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这短短的几天里,就有4000多人被黄色烟雾夺去生命。

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自1995年起,居住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下游地区的一些农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

得病初期,患者只感到腰、背和手足等处关节疼痛,后来发展为神经痛。

患者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晚上睡在床上经常痛得直喊“痛、痛……”因此这种病被称为“痛痛病”,又称为“骨痛病”。

得了这种病,人的身高缩短,骨骼变形、易折,轻微活动,甚至咳嗽一声,都可能导致骨折。

一些人痛不欲生,自杀身亡。

经过调查,造成这种骨痛病的原因是神通川上游的炼锌厂长年累月排放含镉的废水,当地农民长期饮用受到镉污染的河水,并且食用此水灌溉生长的稻米,于是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逐渐积聚,引起镉中毒,造成“骨痛病”。

【转折】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如图5.5所示。

【多媒体展示】图5.5,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可耕土地减少
②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
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
(1)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成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环境治理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厕所革命
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大量排放污染物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
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图5.6显示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

【多媒体展示】图5.6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关乎人类自身命运和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类环境宣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课堂小结》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
③环境影响人类社会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自然资源枯竭
②生态破坏
③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
(1)城市-----环境污染
(2)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资源过度消耗、大量排放污染物(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人类环境宣言》诞生的背景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2.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
3.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课堂练习》
读漫画,完成问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枯竭
D.气候变化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土层不断从手中流失,故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

2、下列地区图示该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A.东北平原B.塔里木盆地
C.亚马孙平原D.黄土高原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布置作业》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