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中几何推理课的情境创设研究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研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研究(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原因及解决策略。

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原因分析;解决策略;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在逐步完善。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二、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认为数学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课堂氛围不活跃:部分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学生害怕提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

4.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评价体系不完善: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分数。

三、原因分析1.教育观念滞后: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数学教育资源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

4.家庭教育环境: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缺乏关注,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四、解决策略1.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5.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认真回顾《初中数学“几何推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这门课,结合课程内容,说说什么是几何直观?

认真回顾《初中数学“几何推理”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这门课,结合课程内容,说说什么是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直接看到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学生难以思考、难以想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容易起来。

几何直观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式,它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

在中小学数学中,几何直观可以体现为实物直观、简约符号直观、图形直观、替代物直观四种表现形式。

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发展。

试论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试论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识 ,对 自 己 的 拼 法 加 以 证 明 。


新课 导入 中情境 创 设 的 主要 方 法
( )创 设 问题 情境 ,激 发 学 生的 求知 欲 一 学 习总 是 与 一 定 的 问题 情 境 相联 系 的 ,恰 当合 理 的 问题 情 境 可 以使 学 生 明确 学 习数 学 的 目的 ,调 动 学 生 思 维 的积 极 性 ,通 过 问题 情 境 ,可 以激 发 学 生 的求 知 欲 ,在 思 考 问 题 的过 程 中引 起 学 生 认 知 冲突 ,使 之 产 生 非知 不 可 的要 求 。 例 如 , “ 方 根 ” 一 节 教 学 ,可 以这 样 创 设 问题 平 情 境 导入 课 题 : “ 同学 们 已学过 已知 正方 形 的边长 ,可 以用边 长 的平方来 求 它 的面 积 ;反之 ,已 知一个 正 方形

学 生 拼 过 之 后 几 乎 都 得 到 了 同 一 个 结 论 :它 们 成 了一 直线 ,是 10度 。然 后 展示 学 生 的 各种 拼 合 方 法 , 8 大 多 数 同学 是 撕 下 两 个 角 与 第 j 个 角 拼 合 ,但 其 中一
位 同 学 只 移 了 一 个 角 拼 出 了 图 ( ),与 众 不 同 。 3 师 : 如 何 说 明 图 ( ) i 个 内 角 和 是 10度 呢 ? 3 8
・数 学 教 学 研 究 ・
试 论 数 学教 学 中导入 新 课 的情 境创 设 的有效 性
周 月 辉
【 摘 要 】新课 导 入 中情 境 创设 的 主要 方法 :创设 问题 情境 ,激 发 学 生 的求 知 欲 ;创 设 操 作性 情 境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意识 ;创 设 实践 性 情 境 ,培 养 学 生 的应 用 意 识 。 新课 导入 中情 境 创 设 应 注 意 的 几个 问题 :情 境 创 设 应 注重 情境 的真 实性 ;情境 创 设应 注重 学 生的 数 学现 实基 础 ;情 境 创 设应 注重 学 生思 维 的发展 性 。 【 关键 词 】数 学教 学 ;导 入 新课 ;情境 创 设 ;有 效性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初中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初中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指向初中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研究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高阶思维是指较高层次的思维形态,包括分析、评价、创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几何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和验证,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鼓励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开放性问题是指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让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升华。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评价和沟通能力。

4. 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强化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训练,让他们通过训练掌握这些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评价和推理能力。

5. 及时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反思提升及时反馈评价是帮助学生反思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数学几何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出现困难的内容之一。

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们的重视,同时需要采取一些解决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

一、存在的问题1.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数学几何在初中阶段是一个相对新的课程,相比于初中生活中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年龄段来说,数学几何内容可能显得有些枯燥,缺乏吸引力,因此学生对数学几何的学习兴趣不高。

2. 几何概念理解不清晰几何是一门概念性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来掌握几何的基本概念,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准确把握各种几何概念之间的关系。

3. 几何证明能力薄弱几何证明是几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上存在着薄弱的能力,不懂得运用几何原理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

4. 缺乏实践应用几何学习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学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们缺乏对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导致他们对于几何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解决措施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引入一些生动的故事、趣味的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几何。

2. 强化几何概念的教学针对学生对几何概念理解不清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强化几何概念的教学。

可以采用动画、图像等视觉化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各种几何概念,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3. 提升几何证明能力针对学生几何证明能力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来提升他们的几何证明能力。

可以通过进行一些逻辑推理游戏、提出一些几何问题让学生自行进行证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数学几何课中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几何课中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78 学法教法研究让学生体验。

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达到学生对情感的认知能力的有效提高。

5.要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实现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含括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是作品都是饱含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经验和对情感的认知,从情感经验中感受和总结出许多人生道理。

这为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感认知是有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教材来培养自己的情感经验。

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教材内容,可以通过课外书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与物相结合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内容丰富,从而到到提高学生的情感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结语文化课程是和情感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情课感教育能促进学生对文化课程的知识体验感受,从而提升学生文化课程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

想要在当代社会有一席之地就要学会对特定环境下发生的事与物作出情感的认知判定及情感的宣泄。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职位里出现了“公关经理”,这就说明了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情商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1]刘梦恒.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8):50.[2]吴宏.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11}[3]戴艳,刘海燕.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07):22-24.[4]王友玉.兴趣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泰安师专学报,2010,(S1):171.一、初中数学几何课中模型类型举例1.几何模型几何模型是在近几年中悄然突起的一种应用题解答类型,通常是充当创新题中选拔的重要角色。

运用几何模型解答问题时,需要仔细审视题目,清楚题意,寻找题目中所含有的几何模型。

而后有效概括归纳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简单化,得到几何模型图,从而达到利用几何模型的相关定理与相关性质来解决相关问题。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摘要:初中数学几何直观数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完成,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从结构上来看,原标准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从我国几何课程基本要求的演变来看,从空间想象能力到空间观念,再到几何直观能力,对几何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

几何直观是数学中生动的、不断增长的而且迷人的课题,在内容上、意义上和方法上远远超出对几何图形本身的研究意义。

正如弗莱登塔尔所说,“几何直观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重要、可能有意义和可接近的,并使我们在课题、概念与方法的荒漠之中免于陷入歧途之苦。

”这也与康德的“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观念是相同的。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关注问题。

上半年教研组部分成员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就萌发了要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的想法。

而下半年,我县也将开始使用根据新课程标修订稿而修订的浙教版教材,进行新一轮的数学教学。

我们教研组计划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新动向,在原有几何教学的基础上,将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思维很容易转向更高级更抽象的空间形式,使学生体验数学创造性工作历程,学会数学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_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图形的相似》第二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2、经历上述探究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思想与方法.3、通过交流合作,体会到其重要性,感悟几何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2011版新课标新增内容,按照《标准》规定,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内容作为基本事实,它是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基础.在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教材呈现的顺序是:特殊→一般→特殊.具体来说,教材首先借助方格纸这一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由特殊到一般地逐步归纳、猜想,进而明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把这一基本事实特殊化(应用在三角形中),得到它的一个推论,从而为后面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作准备.由于基本事实不需要推理证明,所以本节内容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直观归纳出结论即可,所以重点就是能找出对应线段,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推论,并能简单应用.学情分析:由于学生通过对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主要是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而通过对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对相似图形有了直观的印象,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及成比例线段,通过方格纸的直观性,合作探究,了解了合比性质、等比性质,并通过对其进行证明,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为后面相似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正好是建立在成比例线段基础上来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理解对应线段成比例及其变式应用.评价设计: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及课堂展示环节二三,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环节二、三、四检测目标2的达成。

初中数学_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3 直角三角形(1)学习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

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

3、提高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一、情境引入:读一读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一: 拼图计算●方法二:割补法●方法三:赵爽的弦图●方法四:总统证法●方法五:青朱出入图●方法六:折纸法二、观察分析,理解新知●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1),在△ABC中,AC2+BC2=AB2.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证明:作Rt △A′B′C′,使∠C′ =900,A′C′=AC,B′C′=BC,则A′C′2+B′C′2=A′B′2(勾股定理).∵AC2+BC2=AB2(已知), A′C′=AC,B′C′=BC(作图), ∴AB2=A′B′2(等式性质).∴AB=A′B′(等式性质).∴△ABC≌△A′B′C′(SSS).∴∠C=∠C′= 90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BC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acb A BC(1)cab A′(2)B′C′A例题:如图,在△ABC中,已知AB=13 cm,BC=10 cm,BC边上的中线AD=12 cm.求证:AB=AC.B C练习:基训10.三、1.命题与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你能写出命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 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吗?♦它们都是真命题吗?♦想一想: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2、定理与逆定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互逆的定理,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练习:课后1.2.3课堂小结❿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命题与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定理与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课后作业基训《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学情分析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前面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所以学生对这些结论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它们,教科书努力将证明的思路展现出来。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似图形的特点。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揭示本节课的主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系统地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道具有挑战性的相似三角形综合应用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讨论解题策略。
-每个小组将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整理,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4.思考与反思: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反思自己在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
-撰写一篇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相似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4.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高度、求解线段长度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预习与拓展:
-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探索相似三角形与其他数学分支(如代数、平面几何等)的联系,拓展知识面。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建筑物的立面图、摄影中的缩放效果等,引起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兴趣。

初中数学_6.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6.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_八年级数学_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从知识技能上讲,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从思想方法上讲,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了化归思想。

综上所述,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探索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两种判别方法后,由边和对角线数量关系分别判别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就比较容易解决,并且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猜想—验证—说理—建模”的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由于从理论上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及化归的教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三、教学过程分析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

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四、教法、学法分析(一)本课在教法上突出了三个特点1、动(师生互动):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究判别方法,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最新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年级下《16.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word教案 (1)

最新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年级下《16.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word教案 (1)

课题16.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课时 1 课型新任课教师单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定理;2、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简单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发现定理,并进一步论证。

情感与态度:1、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合作等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发现、证明与应用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具PPT、几何画板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二、探索发现给出猜想创设情境如图,小明家和学校之间有一个池塘。

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前提下,小明通过下面的方法估测出A、B间的距离:先在AB外选一点C,然后步测出AC、BC的中点M、N,并测出MN的长,由此他就知道了A、B间的距离。

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教师适时引导:本题实质是探究MN与AB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MN与AB之间的关系。

设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如下图,试研究线段DE与BC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念: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你能分别作出来吗?连接3条中位线后把原图形分割成了什么基本图形?(猜想有平行四边形与全等的三角形,适时引导学生证明时不可取三条存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定义。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与严格的推理能力。

定义:联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也就是要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CBAEDBCMMA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四、思路拓展中位线:循环论证)2、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的中线不同。

注意:CBAEDCBAED对比: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它们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一点。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数学定理教学的策略探究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数学定理教学的策略探究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数学定理教学的策略探究作者:韩瑞阁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9年第4期韩瑞阁摘要:初中数学定理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成功的数学定理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意识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培养。

因此,做好初中数学定理的教学工作,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应积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定理教学的现状出发,总结了中学数学课堂定理教学的一般步骤及各个环节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定理教学;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4-0100初中数学定理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成功的数学定理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意识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培养。

通过多次实践和研究,笔者总结出了定理教学的一般步骤及各个环节的方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探索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其周边的环境中找到这些定理发生的源头,创设一些有效的问题情境。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几种有效的问题情境。

1. 讲故事数学故事或轶闻、史料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数学也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 联系生活实际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

所以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都跃跃欲试。

如讲“切线”一节,可这样引课:下雨天,当你转动雨伞,雨伞上的水珠是顺着什么样的方向飞出的?3. 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或学生的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毅”的引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看能拼出什么角,从而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外角和亦可以如此。

4. 类比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以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为例类比,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有效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有效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有效思考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导入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与参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创设情境,引发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地开展体验式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有效的思考?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设置生活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活情境是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适当的生活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认知期待,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人教版§20.1《平移》教学片段:师:1.通过观察上述视频,我们发现(起重机、推拉门、奔跑的火车、输送带上的玉米)这些物体怎样的运动?他们的共同特点??2、在运动过程中物体什么发生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能否抽象几何图形3、观察图片中漂流的竹并附有以下问题:(1)漂流的竹筏做什么运动?手扶电梯上的人呢?(2)漂流的竹筏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3)在竹筏上,如果渔夫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竹筏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4)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舟竹筏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课件演示),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本片段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几个图形,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平移现象随存可见,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突破初中几何推理教学难点的案例研究

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突破初中几何推理教学难点的案例研究

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突破初中几何推理教学难点的案例研究引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涉及到很多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其中几何推理更是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和挫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几何推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导致他们在应用所学知识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为了解决初中几何推理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SOLO分类评价法进行案例研究,探索如何利用这一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对几何推理的理解和应用。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概念和原理SOLO分类评价法是指结构化的客观学习产出评价法,其全称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它是由新西兰学者Bigg和Collis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用来评估学习者认知深度的评价方法。

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学习者的认知深度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未结构化的(Pre-structural)、部分结构化的(Uni-structural)、多重结构化的(Multi-structural)、关联结构化的(Relational)、扩展抽象的(Extended Abstract)。

这五个层次代表了学生对某一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应用程度,由表层到深层逐渐提高。

SOLO分类评价法的原理是基于Bloom的认知层次分类,它关注学习者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通过对学生作业、讨论、讲解等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将其所处的认知深度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来设计和评价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运用。

2.1 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几何推理传统的几何推理教学注重对几何定理和方法的机械记忆,学生往往停留在表层理解的层次上,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而利用SOLO分类评价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几何推理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认知深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几何推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原本》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原本》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几何知识,体验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共同探究、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互补不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及时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进度,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此外,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习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原本》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几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分支,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几何原本》章节,是学生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形成严谨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几何世界的奥秘,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几何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1.理解并掌握《几何原本》中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2.学会使用尺规作图,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如作垂线、平行线、切线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掌握几何基本定理,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几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介绍《几何原本》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新知的讲授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模型的建立、应用与强化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模型的建立、应用与强化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模型的建立、应用与强化作者:宋阳蒙裕劲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4年第05期摘要: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从条件到结论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使学生经由严谨的推理过程形成综合运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与方法解决初中数学问题和相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前准备阶段的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考入手,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前期所学知识提炼“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研究路径,基于几何模型的建立、应用与强化稳步推进教学,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从中培养模型观念,发展数学建模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模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逆命题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3-0072-05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从条件到结论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使学生经由严谨的推理过程形成综合运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与方法解决初中数学问题和相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对于刚刚接触逻辑推理的初中生而言,不仅思维难度较大,而且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运用几何模型帮助学生总结已有的逻辑推理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经验构建几何模型,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促进其形成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数学核心素养[1]。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图形与几何”领域相关问题的有效工具。

借助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概念,提升对图形的理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所涉及的定义、性质、判定、定理等,多数都有对应的几何模型。

可以说,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几何模型、探索几何模型性质、拓展几何模型相关联的衍生模型、在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运用几何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几何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属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增加思维训练的科学性、时效性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特点出发,我认为要好做到以下几点:1. 创设情境、巧设习题,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上几何课时,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就是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热情,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我认为可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几何情景。

这就需要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考虑,创设什么样的几何情景有利于学生想象,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流程或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具或素材。

第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

几何直觉思维就是学生对几何体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就是“跟着感觉走”。

离开直觉思维就根本谈不上空间想象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不同情况的几何体,充实想象素材,大胆想象,培养几何体在学生头脑中的悟性。

为此,我经常准备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口答这些问题在头脑中的形象或印象,如估计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估计一些推理性问题的结论的可能性。

第三、鼓励奇想怪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汤姆逊说:“孩子的想象力远比成人丰富,他们的思维具有不约束性”,例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用多媒体播放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由此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通过观察、探究可以直观的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

2. 直观变换,诱发思维,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几何教学中就是对图形性质、判定和应用的研究,由于几何图形具有直观性、变换性的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探究变式图形,将静态的图形动态化,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研微课题(3篇)

初中数学教研微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导致问题情境创设效果不佳。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的1. 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明确问题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 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3.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程度、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1)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设置一个关于“猜数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问题情境的形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问题情境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3)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时,可以设置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关注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关注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概率”时,可以设置一个关于“抽奖”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概率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中几何推理课的情境创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13T08:05:38.35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总第338期作者:薛臻高洁
[导读] 几何推理证明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是学生对几何图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几何证明题的推理关键是寻找证题思路,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二七一实验初中261000
几何推理证明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是学生对几何图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几何证明题的推理关键是寻找证题思路,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所以对课堂上几何推理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情感,也能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逻辑和概念的理解。

由于现实生活中应用几何图形的内容很多,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之前让学生回顾现实生活应用几何图形的例子。

下面以学习青岛版七下角的表示说一下我的设计:
1.抓好几何新课的“节前语”创设情境使生硬陌生的几何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青岛版七下角的表示时,首先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钟表和建筑物入手来找角,得到角的静态定义,又借助于圆规和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得到角的动态定义。

这两部分情境设计,不仅利于学生思考,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理念。

2.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利用ppt的优势,演示生活中常见角的形象,既可以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又符合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有表象到抽象的这一认知规律。

二、强化“几何符号语言”的训练
在几何教学中,离不开“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表达形式,从文字语言入手,利用直观的图形语言过渡到抽象的符号语言,再由抽象的文字、符号语言返回到图形来强化理解,强化“几何语言”,不仅要理解训练是搞好几何推理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公理、定理、判定、性质时命题中文字语言所蕴含的本质,还要熟记命题对应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只有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公理、定理、性质、判定等灵活运用,进而比较顺利地写出几何证明的推理过程。

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是演绎推理。

在具体的证明推理中,我们要学会“走一走”“看一看”。

所谓“走一走”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走一走”得“推知”;“看一看”则是结合“推知”看结论,结合推知结论看图形,这样边走边看就可以顺利写出推理过程,进而推出求证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七下平行线的判定二、三的证明时,由上节画图得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在推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如图a∥b要想推出∠1=∠2。

分析从“已知条件”出发“走一走”,a∥b可以推出∠1=∠3⑴,结合“推知”看“结论”推至引出∠3,结论含有∠2,结合“推知”“结论”看图形,图形中有对顶角∠2=∠3⑵,由⑴⑵即可推出求证的结论∠1=∠2。

同理可以推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有效运用。

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

这种方式,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加深,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系网络,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相互间的有效转化,清楚知识内
部的相关联系,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利用,有效去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