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二、区域规划的性质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它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现有的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考虑地区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工农业、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和城镇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统一安排为工农业、城镇服务的区域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水利建设、建筑基地和环境保护等设施,以及城郊农业基地等,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区域规划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奠定基础,为城市规划和专业工程规划提供宏观的技术经济依据,它也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它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具有指导性。
由于它涉及的面广,政策性、综合性强,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广博的知识;要善于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论证;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适用,建设上现实、可行。
三、区域规划的任务区域规划的任务,简言之,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区域规划基础知识梳理
区域规划基础知识梳理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是对区域的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规划。
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和动态性。
综合性体现在区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因素,不能片面地只关注某一方面。
例如,在规划一个工业园区时,不仅要考虑工厂的布局和生产流程,还要考虑园区的交通设施、员工的生活配套、环境保护等问题。
战略性要求区域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为区域的长期发展制定方向和策略。
比如,规划一个城市的新区,要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
地域性则是因为区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色,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
二、区域规划的类型区域规划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经济区域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农业区域规划等。
经济区域规划侧重于对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比如我国的长三角经济区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城市区域规划主要关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包括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
例如,对一个大城市的卫星城进行规划,要考虑到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功能分担等问题。
农业区域规划着重于农业生产的布局、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像规划一个大型的农业产业园区,要考虑种植品种的选择、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三、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区域规划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目标明确区域在国家或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区域规划基本知识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基本知识名词解释区域规划基本知识名词解释区域区域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空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太平洋等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仅仅研究上述问题还远远不够。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不同于其它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考试例题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部署。
(4分)2、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4分)3、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4分)4、增长极:在城市区配置不断增长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分)5、技术城:平衡发展产、学、住而形成的新型城市。
(4分)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前瞻影响、回顾影响和旁侧影响,试以石油工业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分)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等的诱导作用;(2分)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分)对石油工业来说石油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属回顾影响;石油化工,化学纤维等行业的发展属其前瞻影响;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区域服务行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属旁侧影响。
(答对1种可得2分,总分为10分)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经济增长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区别是:经济增长只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注重GDP的增长速度指标,而经济发展既注重量的增长,又有质的规定,即除了经济增长外,还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目标。
(2)两者的联系是: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3)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答出(1)和(2)分别得4分;答出(3)得2分。
)3、什么是核心边缘理论?请画图并解释。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区域规划稍祥版
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
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区域规划的定义区域规划是是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各区域之间关系而采取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国家或地方政府进行空间治理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
(课本)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课件)一是一定的地域范围。
显然是把区域规划作狭义理解,是指区域内部的总体部署二是国民经济建设部署。
区域规划着重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而不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单纯是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编制区域规划,必须描绘区域未来的建设蓝图。
三是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不仅要进行区域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还要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安排,包括生产性的建设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都要作出规划。
区域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不是某一单项的建设规划。
(二)区域规划的基本形式区域规划有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基本形式。
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是整体与部门的关系,密不可分。
综合规划是把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总体的、全局的规划。
他的主要任务是论证规划区的地位及其与外区的关系,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开发的总方针、区域发展的基本轮廓,建设的主题框架,协调区内外各部门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布局,确定规划实施方案,分析规划实施效益。
专项规划是按区内的产业或门类所进行的规划,如工业规划、农业规划、交通运输规划、城镇规划、旅游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科技教育规划等。
某一专项规划是根据该产业或该门类在区内的功能和地位,对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开发步骤、保护措施等进行的规划。
二、区域规划的类型1、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区域规划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两者性质相同,在区域里有一个以上的城市为其核心,周围有若干中小城市或城镇,核心城市有发达的工业、商业,具有高度的行政或金融势力影响周围的城镇和郊区继续扩大与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专业课复习题库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
师兄亲情整理专业课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 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 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 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 重要性、 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 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 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 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 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 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 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 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 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 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 经济层次单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区域规划 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办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假如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具区域,而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密切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别组合的。
2.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上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不于其他区域。
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是依照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
3.结节区域由区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密切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区域所组成。
结节区域的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这种结构同生物细胞相似,即包括一具或多个核(中心)以及环绕核的区域。
结节区的内部靠核向外引发流通线路来联结身边一定的区域,起到功能一体化的作用。
4.区域理论区域理论是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基本分析思想、办法和理论观点。
5.区域分析对区域进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妨碍举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别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办法论形成和进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咨询题和行为、举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办法的。
第二章区域进展条件分析6.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7.适度人口一定区域、一定时刻、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8.技术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操纵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来自生产力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向:一是指人来改变或操纵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所积存的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的东西,是技术的软件,为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是技术的硬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3、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4、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5、增长及理论: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6、核心—边缘理论:他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谋略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7、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权具意义的谋划。
8、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9、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进口替代,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0、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结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既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
二、简答题1、区域分析的内容?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2、区域规划的特点和内容?答: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战略性(3)地域性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政策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名词解释)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经济适度人口: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Cannan)。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空间要素替代原理:当生产中某一要素的节约额可以补偿或超过另一要素的追加费用时,工业趣味可以发生移动,并从中获益。
3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
区位熵是指某地区某工业部门占全国该工业部门的比重与该区整个工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之比。
4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5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和结构演化的主角,它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包括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之上,具有前向关联与后向拉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能保持高速增长和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全面高涨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和产业群。
6空间管制:空间管制是在区域规划中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
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最终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分为政策性分区和建设性分区:政策性分区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产业、交通发展的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进行次区域政策分区,不同政策分区实施不同的管制对策,实施不同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建设性分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其研究基本思路是,对城市所在区域用地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价,制定空间资源区划,区分发展和保护的区域;在空间资源区划基础上制定空间利用区划,对各类区域从用地使用功能角度进一步划分,并进而对各类功能区提出管制要求。
区域规划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区域规划,又称作地区规划、区域发展或区域发展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制定的指导当地空间发展的一系列策略性文件。
它是地方政府为了解决特定时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的问题,解决特定城乡功能空间布局、人口合理分布、高效利用地理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一种手段。
区域规划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首先,它包括资源识别,即确定区域内可开发资源,以及可能存在的环境约束。
其次,它包括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确定区域规划的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措施,在现实情况和资源限制下谋求区域发展的最佳状态。
最后,它还包括预测和评价研究,即探讨实施本规划后,区域发展的情况,以及可能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此外,区域规划还将政策、经济、技术、自然以及其他因素互相结合,运用多种空间模式和计算技术,研究区域发展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策略。
在使用范围上,区域规划可分为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
城市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某个城市内,根据该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状态和发展潜力,根据它的不同发展水平,对它的发展方向、发展层次和发展方法进行设计重新调整,以实现城市更好发展的目标。
乡村规划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客观条件,挖掘乡村潜在经济价值,以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局和目标,考虑到当地自然、经济、人口、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乡村空间布局、人口流动性、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立法、社会建设等制定指导性的规划文件。
区域规划的目的有三大方面:一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通过调整城乡空间布局状况,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和社会的要求;二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三是环境友好,根据资源承载量和环境恢复时间,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政策,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实现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注册城市规划师备考: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区域规划特征:是一项具有高度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工作。
(3)区域规划的任务:就是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①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②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③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④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⑤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⑥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发展。
(4)区域规划的类型
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
②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宏观性社会经济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划,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的变化的统筹规划过程。
区域规划是由宏观视野和预期结果触发的,它借助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组织资源,推动发展,从而达到特定目标。
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指在城市内部进行的规划,用以规范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效益。
城市规划包括环境规划,经济规划,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布局合理的城市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实现有效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区域建设区域建设(Regional Construction)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市、县、乡(镇)等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建筑及公共设施等空间布局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区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及更高水平的居住环境,保障社会稳定的发展,以及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郊区规划郊区规划(Suburban Planning)是指对城市郊区地域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组织,社会、文化空间布局,市政公建设施,环境空间照顾和自然资源保护等综合性规划的过程。
通过郊区规划,可以使城市郊区与城市内部协调发展,保证城市及其郊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郊区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五、区划调整区划调整(Boundary Adjustment)是指针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县域范围内,乡镇范围内,行政村范围内的境界边线,以满足人口变化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的活动。
区划调整,可以改善行政区划的不合理,提高行政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六、区域经济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其居民和企业所构成的经济体系。
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劳动力市场、国家的行政政策等。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
区域规划介绍区域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乡村或自然地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区域的发展布局、功能结构、空间组织和资源开发利用,旨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过程。
本文旨在整理区域规划相关的资料,以便了解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
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在城乡规划和国土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区域规划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区域规划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保证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整体性原则:区域规划要考虑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注重整体规划,避免部分规划导致整体失衡。
4.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应当注重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确保各项规划的实施不会相互冲突,形成合力。
区域规划的实践经验1.制定规划方案:在区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内容,为规划实施提供指导。
2.开展社会评估:在制定区域规划方案之后,应当开展社会评估,听取各方意见,建立参与机制,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民意参与。
3.加强监督管理:在区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
4.不断优化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区域规划,保持其符合实际需要,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区域规划是推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践经验,为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名词解释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进行有计划的发展和利用。
在区域规划中,会考虑到该地区的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会考虑到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发展需求,从而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和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区域规划名词的解释。
1. 区域规划委员会:指负责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的机构,由政府或相关部门组建,由相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组成。
2. 区域规划目标:指区域规划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效果,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3. 区域规划方案: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4. 区域总体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和框架,能够指导和协调各个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总体规划一般包括区域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方式等内容。
5. 混合用地规划:是一种将不同性质的用地混合在一起,以提高用地效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规划方式。
例如在住宅区中加入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6. 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种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互动关系,旨在实现长期的平衡发展的规划方式。
可持续发展规划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公平。
7.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布局的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8. 交通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规划。
9.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序的发展和改造的规划。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
10. 保护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历史、文化等重要资源进行保护的规划。
保护规划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及自然的重要遗产。
总之,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发展和利用,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
区域规划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什么叫区域规划.doc
什么叫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种建筑专业术语的名称,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区域规划基本特点:目的性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广东省东西两翼区域规划的编制目的是解决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的协调发展。
前瞻性突出规划的超前性,加强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合性规划内容广泛,对区域内各系统、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对社会经济各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在综合各部门、各行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做出统一决策。
规划思维方法,着重全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区域空间布局方案都不会是唯一的,区域规划应特别注重发挥地区优势,最后规划方案的决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中遴选出来的。
战略性规划时间跨度长。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于规划期限长,必然要求规划方案有明显的超前性,但又要有近期建设重点项目的规划,使规划方案既能指导近期的国民经济建设,又可保持远近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因此,区域规划总是从长远着眼,从宏观着想,讲求区域的整体效益。
规划的重点应是区域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关键性的重大项目。
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由于区域规划是长远性的规划,而区域未来的发展往往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于未来的预测难于完全准确,所以规划中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目标、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安排只能勾画大体的轮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指标不需要是一个定值,可以有一定的幅度,具有较大的弹性。
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
区域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因此,规划方案制定时,既要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又要兼顾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利益;既要考虑区域的长远利益,又要考虑近期的利益,以使区域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规划概念
∙区域规划概念:—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据一定空间、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目标),二是决策行为(步骤)。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对策。
∙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内容广泛(条块)、方法综合(分区、分期、分项、综合协调)、多目标、多学科2)战略性:跨度长、全局性、指导性、深远影响3)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区域完整性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2、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7、空间管治与协调规划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产业规划应着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地域组合三方面来研究。
第一产业:一般指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包括区域农业规划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研发、制造、服务紧密结合,以当代科技和新兴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具有资金、人才投入比例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殖性和渗透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活动空间结构:
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极化效应: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效应被称为极化效应。
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城市经济区:
指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及其吸引辐射范围组成的功能性经济区。划分城市经济区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供依据。
●劳动地域分工: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是地域分工。
●“飞旋镖效应”:
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主导产业:
又叫支柱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它一方面在全国或其它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它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它产业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信息化战略:
是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
●经济梯度:
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高水平地区向低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劳动密集型产业:
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欧美国家);狭义的区域规划仅指区内规划(中国)。
●区域优势: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人口密度:
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千平方米或每公顷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适度人口:
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技术密集型产业: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主导产业:
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产品循环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R.弗农提出的产品循环学说认为产品创新存在产品导入期、产品增长期、产品的成熟期、新的循环起点期四个过程。
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区域地位:
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出口替代:
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
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
●区域发展战略:
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出口替代:
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
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产业:
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
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技术转让:
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既进口设备,也引进软件。或专指引进软件。
●适用技术:
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简言之,就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扩散
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
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大城市圈:
由连片聚居5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系统结构基本上由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组成
●区域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力资源: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高技术产业:
相对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这些产品既有第二产业的,也有第三产业的。
●技术城:
最早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三种功能组成的新型的产业城镇。
●科技工业园区:
●区域科学:
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区域
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