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4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4章)](https://img.taocdn.com/s3/m/95e452b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0b.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4章)一、名词解释生产集中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C )A.生产资料私有...........B.资本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支配C.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和剥.......D.货币转化为资本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B )A.商品经..............B.资本主义所有制C.社会分..............D.机器大工业3. 资本主义所有制最初的形式是( A )A.独资经营的业主制企........B.私人股份所有制C.法人股份所有...........D.国家资本4.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 就会引起(D)A. 交换B. 联合C. 分化D. 垄断5.垄断统治形成后,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A )A. 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B. 垄断消除了竞争C. 垄断虽然没有消除竞争但大大削弱了竞争D. 垄断使竞争消除了资本主义的性质6.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形成(C)A.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B.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国家所有的垄断资本7.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融为一体, 即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是(B)A. 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C.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社会主义D.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表现8. 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关系是(A)A. 私人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的深厚基础B. 国家垄断资本是私人垄断资本的深厚基础C. 私人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的必然趋势D. 国家垄断资本是私人垄断资本的前提条件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宗旨是(B)A. 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B. 为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创造条件C. 为了追求日益增多的高级生产技术D.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物质条件10.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客观上要求( D )A. 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 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C. 削弱国家对经济的调控D. 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1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基础仍然是( D )A. 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B. 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C. 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D.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错选, 多或少选均不得分。
新政治经济学第四章印第安纳学派的制度分析
![新政治经济学第四章印第安纳学派的制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247a4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e.png)
析,印地安纳学派认为管辖权重叠不是城市病,而是 一种有益的公益物品和效劳的生产与供给方式,理论 成果是其多中心的城市治理之道。 对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研究,在分析了传统对于公共 池塘资源治理的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根底上,印第 安纳学派指出存在第三条解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方 法,即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
埃莉诺?公共效劳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效劳的制度结构?上海三 联书店,2000年。
文森特:?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文森特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文森特:?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文森特:?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文森特:?制度分析与开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北京:商务印
印第安纳学派多中心理论的特点
印第安纳学派的多中心理论对于单中心的公共 物品和效劳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
与单中心相比,多中心对于冲突的解决机制有 更强的依赖性
印第安纳学派的多中心理论体系
多中心理论
多中心的公共经济理论
多中心的公共池塘资源理 论
多中心的立宪秩序理论
多中心的公共行政体制理
论
第三节 印第安纳学派的微观制度分析
并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税收收入水平。 公共机构的首长能够对一线官僚进行有效的指挥,后者会根据其所得
到的预算生产最高水平的公益物品和效劳。 一线官僚把公益物品和效劳提供给被动的顾客。
对大城市改革者的批判
城市公益产品和效劳在生产和消费特性方面都有实质 性的差异。
公民对城市公益物品和效劳的偏好并不相同。 集体决策所采用的投票机制是不完美的。 存在可替代性的选择:利用一个县或者多个县的税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124078dec3a87c24028c437.png)
资本的积累过程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 2.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 3.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和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 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再生产 把生产看作不断重复、不断更 新的过程。那么生产过程,也就是再生 产过程。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下,生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 断重复。
将获得的1000m,分成两部分 500用于消费,500用做追加资本, 假如C V例不变,按4:1 m’=100% 则第二年投入生产的是
4400C +1100V 到年末 4400C +1100V +1100m=6600
结论
(1)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既 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又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扩大。
积累规模越大; 其次,在积累率既定,一切决定剩余价 值总量的因素,都影响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
劳动生产率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所用资本,生产中全部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资本;
所费资本,实际消耗的资本)
预付资本总量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 相对人口过剩
仍然是4000C 1000V ...... 到第六年初的时候 仍然是4000C 1000V 此5000非彼5000
从简单再生产中可以看到:
第一 V和m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二 C也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 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生产 剩余价值的需要
二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 生产的源泉
主义再生产周期运转的需要 (2)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强大压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e84c95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8.png)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资本雇佣劳动力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制度。
2、前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迭(1)原始社会特征a.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从事简单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产品进行平均分配•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产品,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没有多少剩余•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产生•分裂了两大阶级:奴隶主(剥削者)和奴隶(被剥削者),出现了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出现•(2)奴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产生条件——私有制的发展a.私有制产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一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从而具备了剥削他人劳动的物质条件二则,因为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了最早的奴隶,用来减轻生产者本身的劳动量制度——奴隶制b.奴隶制是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制的双重性c.尽管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逐渐丧失了合理性。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又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在奴隶制下,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d.(3)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a.封建领主将私有土地的部分作为自营地,另一部分领地以分地形式分给农奴耕种,农奴要为封建领•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2022年4月25日18:30主无偿提供各种劳役地主通过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剥削: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封建制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b.c.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和封建行会组织的排他性、保守性,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二、资本原始积累1、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资本原始积累使大量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大批直接生产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2、方式圈地运动:封建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将耕地变为牧场,使农民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手工工场去出•卖劳动力以暴力为基础,如通过殖民地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等行径实现财富在宗主国的积累,进而转化成•资本利用国家机器,如通过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进行收入再分配,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集中起来,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从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产生,即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部分小生产者破产,成为雇佣工人;另一部分发财成为了资本家。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5415d0d4195f312b3169a50e.png)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影响第一节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生产和再生产1、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按规模分:①简单再生产: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没有资本积累。
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只够补偿生产中的耗费,或生产出的产品多余价值部分全部用于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不再投入生产。
②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再生产。
要么用其他资本对企业进行追加投资,要么用企业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追加投资。
又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或扩大工厂场地,使再生产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进行,它需要资本积累,但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可增加工人的就业。
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它是以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前提的)。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质通过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揭示生产过程的特点: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分析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生产过程的新特点:①厂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直接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厂商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购买劳动资料的。
②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还为厂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将剩余价值(利润)部分或全部留在企业内,购买追加的生产要素,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其实质是厂商不断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①内在动力: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促使厂商不断进行积累,追求剩余价值是厂商唯一目的和动机。
②外在压力:由于价值规律作用,厂商之间必然进行竞争,竞争失败,就会被淘汰,竞争的外在压力,可使厂商不断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4656ec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48.png)
第一节 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的掌控者,另一部分则成为 市场的附庸)
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它是一个创新者,是生产要素的一种契约, 节约交易成本。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要素,实现效率最大化。
分散走向集中 不正当竞争
第二节 价值规律
三、时间节约规律 “一切节约归根结底都是时间的节约”,因为商品的价值表现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时间节约的内涵
合理地分配生产各种产品的劳动时间(生产的比例与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 通过价值规律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资源配置方向)
商品经济
定义: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 基础:社会分工——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从工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社会部门
商品经济的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传统农村与现在农村的差别) 商品经济的优势:(使人们懂得如何才能获取财富)
第二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微观激励:创新提高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社会必
要劳动),从而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充分激励)
宏观作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节约资源,创造更大社会财富。促进私 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二、作用的局限性
信息不完善(信息披露,信号显示) 市场信息不完全(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自由竞争导致垄断?
(
资源配置方式的跃升,生产率的巨
大改进)
法律与信用成为交换的基础——契约经济。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428c4b888762caaedd33d416.png)
3、部门内部的竞争和超额利润的形成。
(1)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 格的差额构成。 (2)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 系。生产价格形成后,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并没有排除 各个部门投资者和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 差别,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成本低于社 会平均成本,仍然可以得到超额利润。
18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 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的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 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单纯的商品买卖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 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转让给商业资本的产业工人创造的一 部分剩余价值 。 (2)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是商业资本取得商业利润的途径。 由于商业资本投资于商业,帮助产业资本完成商品的销售 任务,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产业资本不能 像自产自销那样独占产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必须 把其中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方式转让给商业资本。
14
(四)部门内部的竞争与超额利润
1、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不 同企业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 2、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 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1)市场价值是由部门内部竞争而形成的商品的社会价 值,是把价值同市场供求和竞争关系联系起来的范畴, 离开部门内部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 价值就是一句空话。 (2)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在市场进 行交换的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并受市场供 求关系的影响。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市场价格就表现为 社会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 15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演示课件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c2b657bb68a98271fefa99.png)
09.10.2020
8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二)货币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最后再回到货币资本的运 动。具体地说,就是以货币资本(G)为出发点,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 —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然后进入生产过程(P),生产出带有 剩余价值的商品(W’),最后出卖商品,取得比预付货币(G)更多的 货币(G’)。这个过程用公式展示就是:
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 能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本家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 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销售把 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货币,最终实现剩余价值。
09.10.2020
5
第一节 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
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包括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循 环所花的时间以及资本循环所花的费用。
注意这里对资本循环研究的两个假定: ——研究的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也就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 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研究的资本是单个资本的循环,也就是单个资本家经营企业所 投入的资本的循环,不包括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变化: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显然: 资本运动涉及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09.10.2020
政治经济学课程第四章 资本积累(新)
![政治经济学课程第四章 资本积累(新)](https://img.taocdn.com/s3/m/038752356c85ec3a87c2c5ea.png)
一资本,第一年投资100,m’=100%, 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一 100 80C+20V+20m=120 二 100 80C+20V+20m=120 三 100 80C+20V+20m=120
2、资本积累的削实外质,还必须有扩的大工剥人削阶规级模创,造进的行剩扩余大价再值生,产进来行进
3、资本
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 第二,资本主步义无竞偿争地是占资有本更积多累的的剩外余在价压值力。,资本
积累
家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竞争实力,不得
的
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只有不断地进
物质形态
资本构成
技术构成
基础决定 反映
决定 反映
密切联系 有机结合
资本有机构成
价值形态 价值构成 表现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 势
•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 是不相同的;
•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 扩大再生产一般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有机构成的变化很缓慢。
• 差额越大就个别资本家讲,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就整个资产阶级来讲,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样, 也会增加积累的数量。
预付资本的大小
• 如果剥削程度不变,剩余价值量取决于被剥削劳动者 人数;
• 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随着预付资本 的增大,可变资本就相应增加,被剥削工人数增加, 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会增加,从而增大积累的数量;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610c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4.png)
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 失。造成精神磨损的原因也有两个:
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的机器设备价值降低;
②资本集聚的规模受限 于个别资本的规模,资本集 中是社会总资本的重新组合 不受规模等限制;
③资本集聚比资本集中 的速度慢。
21
(三)相对过剩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超过资本对其需要的劳动人口。 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 的,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
(2)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存在形态: 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 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 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资本的运动表现为从生 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的不断转换过程,在这个不 断的转换过程中,它具有了循环的形式。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资本在运动中实现其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的过程。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可变资本与 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Ⅰ(v + m)=Ⅱc 由Ⅰ(v + m)=Ⅱc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
二、社会总资本及其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 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两个方面:
徐禾那本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四章第三节、第四节的内容
![徐禾那本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四章第三节、第四节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f2ba83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d.png)
徐禾那本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四章第三节、第四节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概论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徐禾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四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内容尤为精彩,深度和广度兼具,下面就会针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第四章第三节主要讨论了“市场的竞争与垄断”,徐禾指出,市场竞争是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在竞争中,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垄断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导致市场失去竞争性,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这一节的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市场竞争和垄断所带来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垄断现象,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权受到限制,甚至价格被操纵。
对此,政府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竞争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
接下来,第四章第四节引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讨论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徐禾指出,国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引导和监管的角色。
在一些重要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市场机制往往无法完全发挥作用,需要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也应该促进经济的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行。
这一节的内容让我意识到,国家和市场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公平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和敏感,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徐禾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四章的这两节内容,深刻剖析了市场竞争与垄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理论启示。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坚定地支持和积极参与经济改革和发展。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些内容也启发了我对经济学、社会学的进一步思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为推动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积累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cc4a44292af90242a895e54c.png)
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规律的双重作用 (追求财富的内在冲动与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
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 社会劳动率 预付资本量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 表现: 资本物质形态:PM / A
资本价值形态:C
/ V
—— 资本的技术构成 —— 资本的价值构成
人口增长给各种能源业带来极大压力。本来我国的煤、电、原 油、天然气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按人均产量计算均退居世 界排行榜的120位以后,现在人均能源产量(按标准煤计算) 只有0.77吨,只及世界人均产量的35%,只及加拿大的6.49% 。 人口增长迫使经济活动不合理性加剧。三废日增,污染严重, 生态退化,环境严峻。 专家测算:从淡水供应来看,我国人口不宜超过4.5亿;从能 源来看,理想的负荷能力是11.5亿;从粮食产量来看,不应超 过11.6以;从土地资源来看,不宜超过10亿。总之,我国生态 理想的负荷能力应为7-10亿人口。
社会生产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 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 生产的手段。因为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仅仅表现 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 为资本而生产和再生产出来。
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简单再生产是指再生产按原有规模简单重复,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 仅够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再生产只能 在原有规模进行。 扩大再生产是指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外还有剩余,从而再生产按扩大的规模持续进行。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简单再生产就不可能 有扩大再生产。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11c3523bf18583d04864591b.png)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03.2022
11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 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 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 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 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值
(27元) 劳动力 价值
(3元)
具 创造使用价值
体
劳 动
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 (24元)
抽 象
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劳 动
(6元)
剩余价值 (3元)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30元)
22.03.2022
28
我们可以将生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W=C+V+M
C—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V—可变资本,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
= 预付资本价值 + 剩余价值
22.03.2022
25
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 斤;消耗棉花10公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4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 = 20 + 4 = 24 元
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
= 6元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
资 (24元)
本
劳动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四章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四章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d3475580216fc710afd49.png)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1. 解释下列概念:(1)资本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2)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其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3)利润利润是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4)利润率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又称为资本利润率。
利润率的高低受劳动因素、资本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
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越高;资本的节省可以提高利润率,资本运动的快慢影响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市场形势、资本经营着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均会影响利润率。
(5)资本积聚(6)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主要途径有:一是并购(包括兼并、收购),即在竞争中居优势地位的资本并购居劣势地位的资本,包括部分并购或整体并购;二是联合,即原有的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新的更大的资本;三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等方式,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之转化为资本。
(7)资本经营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8)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就是将资本投向蕴涵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资本的职能形态相应地变换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学习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这些概念、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一. 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封建社会: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 大量雇佣劳动者2. 巨额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这两个基本条件。
三、资产阶级革命第二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一。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的目的是增殖价值。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也是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满足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层次: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分适用于一切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
不同的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劳动成果占有和支配状况也不同。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 剩余价值率概念: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公式:m′=m/v×100% 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2. 剩余价值绝对量概念:所谓剩余价值绝对量就是一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
计算公式为M=m/v·V=m′·V。
M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以V表示可变资本总量。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日;二是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4.相对剩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
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
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可以转化为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分配一、成本价格和利润1. 成本价格和利润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利润W=c+v+m =K+P (K=c+v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2. 利润率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p′=m/C(P′表示利润率,C表示预付总资本)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 P′=M/C=m ′·v· n/C=m′·v/C·n (P′代表一年利润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m′代表一个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一个资本家支付50元资本,其中30元购买木材,20元雇佣木匠,生产椅子。
椅子的价格为60元。
假设一个月只能完成一次生产过程,即一个月只能生产一把椅子。
求(1)一次生产过程(一个月)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2)年利润率?3.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1)m′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资本周转次数(n)的快慢(4)不变资本的节约。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
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1.部门内的竞争部门内的竞争: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条件(如优、中、劣等)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社会价值。
2.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
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
3.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二是社会预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
4. 生产价格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三、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1.商业利润的现象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W—G′,即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值增值,获得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的本质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四、借贷资本和利息1. 借贷资本的概念广义地说,借贷资本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为取得利息而贷出的贷币资本。
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
2.借贷资本的特点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
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ΔG),ΔG代表利息。
3. 利息(P80)利息作为职能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为货币资本使用而付出的报酬,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
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4. 银行利润银行利润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
银行资本是职能资本,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参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
五、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土租1. 地租的概念和本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经济收入。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土地所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
2. 级差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一)级差地租Ⅰ(二)级差地租Ⅱ3. 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把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截留下来转化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4.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地租数量的多少和银行利息率的高低。
假设农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相等,与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
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C:V)为8:2,农业部分资本有机构成(C:V)为6:4。
社会上平均利润率为20%,并设农业耕种1万亩土地,投资50万元,在存款利息率为3%的情况下。
每亩土地价格是多少?第四节 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 一、 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过程是个别资本总额不断增大的过程。
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资本积累。
资本集中: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办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1.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一般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表现为不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提高,而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则日益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