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社会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论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短期看,由于潜在生产能力变化不大,因此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并随总需求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在某一时期,总需求水平下降,尽管这时潜在生产能力不变,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会下降。如果在这时,总需求水平上升,产出数量从而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

从长期看,总需求总会和潜在生产能力相一致。因此,经济增长从根本上看只能是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结果。导致潜在生产能力增加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另一类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1)生产要素投入量。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

①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者。特别是劳动要素中的企业家才能,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灵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要素。

②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这里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即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耐用品,它以厂房、及其设备等形式存在。

③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为人们发现经济用途并加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和条件。按照自然资源的天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生态资源,如阳光,风力等;生物资源,

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等。按照自然资源耗竭和更新的特点,又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由于使用效率不同将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影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经济体制、结构变动等。

①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是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作用到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上,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系统地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过程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②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促进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转移就能提高产出水平,加速经济增长。

③经济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规则、政府的经济法规、经济的组织制度和监控制度的总和。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经济体制状况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条件?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它说明经济增长是如何取得的,有哪些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该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权益,要素

的供给和产品的流向基本上听命于政府的计划安排。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企业没有追求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从宏观上看,由于国家统一制定计划、统一安排生产、统一安排投资、统一调拨物资、统一财政收支等,这势必造成粗放式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而且,由于信息不充分造成宏观上的决策失误,从而导致地区间、部门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必然形成一种既无有效激励,又无硬预算约束的经济增长机制,从而内生出追求速度、投资饥渴、数量扩张和效益低下等资源配置偏好,这种体制内在地规定了其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宏观上看,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会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把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和部门,从而保证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企业层次上看,追求利润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促使企业在给定的产出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要素投入,从而迫使企业想方设法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产品消耗率,从而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

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促使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地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当然,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增长方式的这种转化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自发过程。而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说明,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有效地、适当地干预会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3.如何看待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答: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总需求和总供给又分别受

多种变量的影响。从总需求方面看,投资、净出口都是易于变动的因素;从总供给方面看,重大的技术进步、新资源的重大发现、体制的变动、重大自然灾害等等都会影响潜在生产能力;而要素价格的重大变动(如石油价格的涨跌)等则会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冲击。因此,生产力水平或高或低,经济增长率的忽上忽下,构成经济增长的常态,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总是在不断波动中实现的。

经济周期是一种经济波动,是经济扩张与收缩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反复出现的一种现象。经济周期波动一般要顺次经过繁荣、衰退(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周期是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经济现象。

关于经济周期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代表性的理论有:(1)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矛盾理论;(2)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理论;(3)其他理论,包括消费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货币信用过度理论、创新理论、心理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政治周期理论等。关于经济周期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种: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又称短波,也称基钦周期,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中周期又称中波,也称朱拉格周期,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8~10年。长周期又称长波,也称康德拉耶夫周期,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也是一种经济波动)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常态,人们能够做到的是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动,使经济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论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不发达国家经济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从广义上看,是一个伴随着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