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教育
【答】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刘、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也叫“分斋教学”,是北宋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胡璦在苏湖两州学任教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在胡璦的苏湖教法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进步主义教育
【答】19世纪末,进步教育运动崛起。以帕克的“昆西教学法”为起点,到20世纪50年代衰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反思了传统教育,主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个性与自由,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4.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答】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
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与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5.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最近发展区即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指学生现有的身心成熟程度,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获得的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人的发展,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答】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而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1.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
【答】德育的途径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
(1)直接的德育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2)间接的德育是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程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和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①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渗透是德育;
②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价值观或态度的学习;③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也很重要。
2.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见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1)活动课程以杜威为代表,他反对以书本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主张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编排课程。
(2)活动课程的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居于课程中心地位通过活动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活动课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目前,我国新课改中也开始了对活动课程的探索。但是,活动课程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3.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答】(1)高尚的师德。①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热爱集体,团结协作。④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4.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答】(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
①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遵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影响社会规范遵从的因素有:群体特征、外界压力和个性特征。
②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影响社会规范认同的因素有:榜样的特点、规范本身的特性和强化方式。
③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的内化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的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表现为主体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的,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影响社会规范内化的因素有:对规范价值的认知和对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
1.试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的他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