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

摘要

随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一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大家表示,要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本转变,走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学;科学发展观;和谐

引言

2012年7月26日至28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阳举行。[1]这是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连续第四次成功举办。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了重要批示,希望会议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文明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理论界和决策层已经形成共识,即生态文明代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有望进一步确立和强化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和核心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执政的新“抓手”。

一、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2]

二、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词组合而成。“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即:“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

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可见,“文明”一词在古代已经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西方语系中,文明(civilization)的字面解释源于civilis,即 civil,拉丁词根civis,意为市民,civitas,意为城市,大致是“开化”之意,与“野蛮”相对应。演化至今,“文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层面的含义,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文化状态,通常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如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二是道德层面的含义,指人们具有的良好习惯和道德素质。[3]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4] 三、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2]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政治制度、环境问题进入到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方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术,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即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四、与生态学关系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20世纪 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的,是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奠里森,他在 1995年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概念。在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1987年首次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来阐释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5]

(二)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生态伦理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6]

五、个人观点及见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