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纤纤擢.素手。

(擢:伸出,抽出。

)B.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之后。

)C.今夜月明人尽.望。

(尽:都。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盈盈泣涕朝露中庭B.俗韵白霜蜡烛忧思C.倾斜尘杂脉脉札札D.轻烟嘉宾皎皎诸候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皎皎..(明亮)河汉女B.纤纤擢.(洗)素.(白)手C.泣涕.(眼泪)零.(落下)如雨D.盈盈..(清澈)一水间.(隔)4.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城无处不飞花(指春天的京城)B.迢迢牵牛星(遥远)C.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D.盈盈一水间(形容饱满)5.对《十五望月夜》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洁美的意境之中。

B.“冷露无声湿桂花”会让我们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明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后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二、填空题6.理清脉络。

1.《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分别以________、七夕节和________三个中国传统节日为写作背景。

七夕节是为纪念__________而设的节日,传统习俗有_________等。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织女的悲伤与无奈,但是又希望人们是希望的,因此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体现。

2.《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营造了_____________的环境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7.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古诗文和阅读专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古诗文和阅读专题(含答案)

小学毕业语文复习题(二)(古诗文、阅读)一、我会选。

1.“晴川历历汉阳树”的下一句是()。

A.白云千载空悠悠B.日暮乡关何处是C.芳草萋萋鹦鹉洲D.烟波江上使人愁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被世人称为花中四君子。

A.松、竹、兰B.菊、竹、兰C.菊、松、竹D.兰、竹、荷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赞美()的诗。

A.父爱B.母爱C.师爱D.友情4.下面哪句诗启示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词是根据()改写的。

A.王之涣的《凉州词》B.王翰的《凉州词》C.王昌龄的《出塞》D.王之涣的《出塞》二、我会填。

(一)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跟随古诗我们能欣赏世间的“万紫千红”,我们能游历世间的“万水千山”,我们还能遇见世间的“万事万物”。

请根据提示,完成古诗填空。

1.填颜色。

(1)()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时。

(3)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

2.填地名。

(1)朝辞()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3.填植物。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二)根据提示填空。

1.《青玉案·元夕》中的词牌名是,题目是,我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2.《红楼春趣》一课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书中“宝、黛、钗”三人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人物。

请写出三人的姓名,并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件(三件事不重复)。

“宝”,姓名:,事件:“黛”,姓名:,事件:“钗”,姓名:,事件: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检测及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新教材从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必读必考内容,很多小学读过的必读书内容,全国中考、高考这几年都有涉及。

教育部最新发文规定:中考、高考将适当涉及小学内容。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下面以四、五、六年级必读书相关中考真题为例:是我们四、五、六年级的必读书目!事实证明,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很多成绩较好的孩子,校内数学考试根本不相上下。

反而是语文,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导读一首唐诗百读不厌,一首宋词千年传颂。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青莲居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

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感受到了春花的鲜艳芬芳。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课文知识点我会写: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 shì似的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络:luò脉络 lào络子骨:gǔ骨头 gū骨碌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问题归纳: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2)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有答案解析)【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和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 团圆喜庆B.福寿满堂C.五谷丰登D.财运亨通(3)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4)对课文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测试卷(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读音选择题正确答案:A改写:请选出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选项。

A.御柳五侯机杼浥轻尘B.燕山脉脉札札千锤万凿C.渭城霏霏皇都万马齐喑D.蕲水雨雪柴扉载渴载饥2.解释选择题错误选项:B改写:请选出下列诗句中,对加粗字词的解释错误的选项。

A.昔我往矣,XXX。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3.作者选择题正确答案:C改写:请选出下列古诗中作者是XXX的选项。

A.《春夜喜雨》B.《山行》C.《泊船瓜洲》D.《游园不值》4.修辞手法选择题不同选项:C改写:请选出下列诗词句中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选项。

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B.大漠XXX,XXX似钩。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柳”字意义选择题没有“挽留”或“思乡”意思的选项:D改写:请选出下列古诗中的“柳”没有“挽留”或“思乡”意思的选项。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昔我往矣,XXX。

D.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6.寒食节俗选择题正确答案:B改写:请选出下列诗句中描写寒食节俗的选项。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

C.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XXX家。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7.劝诫选择题适合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来劝诫的选项:C改写:请选出下列情景适合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来劝诫的选项。

A.XXX总觉得自己还小,孝敬父母是长大了之后的事情。

B.XXX爱玩手机,写作业经常偷工减料。

C.XXX做事因困难、挫折而产生放弃的念头。

D.XXX和同学约好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却失约。

8.诗词填空题最恰当的选项:A改写:“对于分隔两地的人们而言,还有什么更胜于‘_________’的美好祝愿呢?”请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2)C(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附答案

第3课《古诗三首》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2.,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参考答案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轻烟散入五侯家2. 迢迢牵牛星札扎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试卷2021年小升初古诗阅读专项训练(二)(附答案与解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试卷2021年小升初古诗阅读专项训练(二)(附答案与解析)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从诗中看出夏天有那些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2.下面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中也含有“可怜”这个词,试比较两首诗中的“可怜”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的第一句勾画了一幅美丽的花香鸟语图,渲染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温暖活跃。

B.(乙)诗中的“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生动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美景。

C.(甲)(乙)两诗都是送别诗,但(甲)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乙)诗更多是向往与畅想。

D.(甲)(乙)两诗巧妙地将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可谓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2.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四、阅读韩愈的《晚春》一诗,完成小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

2.请简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的妙处。

五、古诗文阅读,回答问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卷(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卷(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卷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春城无处不飞花()2.寒食东风御柳斜()3.盈盈一水间()4.泣涕零如雨()5.脉脉不得语()6.纤纤濯素手()7.中庭地白树栖鸦()8.何当金络脑()9.烈火焚烧若等闲()10.粉骨碎身浑不怕()11.任尔东西南北风()12.当春乃发生()13.天街小雨润如酥()14.出没风波里()15.游园不值()16.小扣柴扉久不开()17.因风飞过蔷薇()18.但爱鲈鱼美()19.渭城朝雨浥轻尘()20.寂寞无行路()二、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7分)1.中庭地白树栖鸦,。

2.春城无处不飞花,。

3.,要留清白在人间。

4.,任尔东西南北风。

5.,草色遥看近却无。

6.京口瓜洲一水间,。

7.,唤取归来同住。

8.劝君更饮一杯酒,。

9.,小扣柴扉久不开。

10.,札札弄机杼。

11.春风又绿江南岸,。

12.?眉眼盈盈处。

13.门前流水尚能西!。

14.青青园中葵,。

阳春布德泽,。

三、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及古诗文解析(部编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及古诗文解析(部编版)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 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 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 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 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 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 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 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 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 是情景如画。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 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 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注女。 纤纤擢素手,柞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 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 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照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 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 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与习作(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与习作(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2020学年度小学期末专项复习语文学科(六年级下)2020.03阅读与习作适用于使用部编统编教材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27分)(一)游园不值,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1.把古诗补充完整。

(4 分)2.解释词语。

(4 分)不值:柴扉: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园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4.诗的后两句除了写春景外,还蕴含怎样的哲理?(4分)(二)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字词。

(3分)乃:发生:潜:2.作者称赞春雨为“好雨”是因为“”(用原文回答)(3分)3.这首诗中,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诗句是“,。

”(2分)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二、课内阅读。

(28 分)(一)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

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无力地抚摸我的头。

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失声地叫着。

但老班长,还是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钧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A.清幽明静B.和谐温馨C.静谧悲凉D.热闹祥和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宋]晏殊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②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③是今朝斗草④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①新社:春社,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在立春后、清明前。

②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③元:同“原”。

④斗草: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这首词的上阕依次描写了燕子、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春天的景物。

2.请把这首词中描写东邻女情态的句子找出来,画上“”。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阕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与时令相符的景物的变化,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B.词的下阕写人,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态等的描写,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C.“疑怪昨宵春梦好”一句表现了东邻女对远方行人的思念。

D.这首词美在情景,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流丽。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A.曲牌名词牌名B.词牌名曲牌名C.词牌名词题D.曲牌名曲题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古诗词诵读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古诗词诵读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古诗词诵读单元主题阅读淌在诗词里的美(节选)唐诗宋词蹚过历史的长河,在悠久里发酵,透出的是股股醇香。

诗歌美在音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古人浓淡交杂的墨色里,组成一曲曲完美的魂殇。

花是迁客骚人偏爱的主题。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花开富贵,有人赞叹,也有人贬低。

但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心动魄却是从远古走来的。

不管评价如何,牡丹依旧肆情盛开。

开在诗人笔尖的还有坚贞的梅花,梅枝九曲十八弯,遂又有幽梅一说。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吸引家禽的是那遒劲枝干里透出的美,切莫细嗅,那美会醉人。

若要细数那诗词里的花魂,该是三天三夜也难尽一二。

在诗歌里的山水是美的。

潭面无风是镜,也是静。

任一轮清月在水里映出倩影,缓缓地躺在河床之上。

月亮该是累了吧,既要与李白饮酒,又要照亮归人的前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一青一碧,尽现了山水本色。

我曾感叹山水之美被尽数埋在诗里了。

曾鲜活在诗人记忆里的山水之美,现世难寻。

但若煮一杯清酒,捧着诗集,任嘴唇感受酒洌,任思想品味诗词里的古朴气息,在这灯红酒绿之中仍是能寻得一片思想的净土。

我愿用我半世的浮华,换取这一页诗章。

细听风盘旋在时空的入口,提笔写下诗人的细语呢喃,那是倾诉,诉说着一曲一曲的美。

自从我提起了笔,我就明白了我所肩负的使命,我会写出那些淌在诗词里的美,不让她在时间里消散,纵使笔断,纸绝……1.【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迁客骚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根据要求写诗句。

(1)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我想到了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花令。

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花”。

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③()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扑鼻香。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3.【解读信息】对画“”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古诗词对山水的描写非常富于想象,让人感受到鲜活、灵性的美。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练习题(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练习题(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练习题(含答案)第一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A竹林里B深山里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2)C(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题及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过去,没有wǎnɡ luò(),人们过得都很踏.(tā tà)实。

在燕.(yàn yān)山脚下,无论是拿着chuí zi()kāi záo()石山的,还是写诗作画的,都是干劲.(jìnɡ jìn)十足。

二、字词句集锦。

1.汉字的演变历史悠久,右图是某字的甲骨文,由字形可知这个字是_____。

2.请你写一句含有“焚”字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焚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每年秋收之时大量的秸秆焚烧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还易产生火灾。

请你写一句让人们停止焚烧秸秆的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诗句赏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浑”的意思是___________,“清白”在此处指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四字极形象地写出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而“____________”三字表现出其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给这两句诗划分朗读节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整体感知。

统编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统编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18+18=36分)(一)菊花[唐]元稹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

..篱③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分)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3分)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

(3分)4.这首诗借菊花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的赞美。

(6分)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二)青玉案①·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④香满路。

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青玉案”是词的。

(4分)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3分)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4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 、、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含四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含四套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题及答案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燕.山 yān()坚劲. jìn()yàn() jìnɡ()破岩. yá()石灰吟. yín()yán() nín()二、看拼音,写词语。

jīn luò nǎo() tà bù()ruò děnɡ xián() fén shāo()qiān chuí wàn záo()三、照样子,写词语。

粉.骨碎.身(含近义词):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千.锤万.凿(含数字):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四、根据诗意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烈火焚烧若等闲..。

()A.平常。

B.随便、轻易。

C.无端。

2.何当..金络脑。

()A.何必当作。

B.何时将要。

C.拿什么当作。

3.任.尔东西南北风。

()A.承受。

B.任凭。

C.无论。

五、品读下面的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说说加点字词的意思。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句诗,我明白了,诗人表面写竹,其实是写________,诗人在赞美竹的坚忍执着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高傲风骨。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说说加点字词的意思。

浑: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话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现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A.清幽明静
B.和谐温馨
C.静谧悲凉
D.热闹祥和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②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③是今朝斗草④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①新社:春社,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在立春后、清明前。

②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③元:同“原”。

④斗草:古代妇女玩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这首词的上阕依次描写了燕子、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春天的景物。

2.请把这首词中描写东邻女情态的句子找出来,画上“”。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阕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与时令相符的景物的变化,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B.词的下阕写人,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态等的描写,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C.“疑怪昨宵春梦好”一句表现了东邻女对远方行人的思念。

D.这首词美在情景,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流丽。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
A.曲牌名词牌名
B.词牌名曲牌名
C.词牌名词题
D.曲牌名曲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B.从篇幅来看,短短二十八字,创造性地将多种孤立的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衬托人。

D.从情感来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四、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③执书立窗下,就④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⑤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⑥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昧爽:拂晓,破晓。

③辄:总是。

④就:靠近。

⑤洎(jì):到。

⑥趺(fū):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寓.城西宝界寺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者十四年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今犹.存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张乖崖为崇阳令。

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

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申台府自劾。

崇阳人至今传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乖崖命杖.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能杖我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的加点字“自”。

(1)一吏自.库中出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仗剑下阶斩其首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就文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 2.B
二、1.碧苔叶子黄鹂
2.巧笑东邻女伴笑从双脸生
3.C
三、1.D 2.A
四、1.(1)住(2)这样(3)还,仍然
2.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站在窗下,靠近微弱的晨光读书。

3.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五、1.(1)用杖打(2)你
2.(1)从(2)亲自
3.盘问他,说是库房中的钱。

4.做人要正直,勿以恶小而为之。

偷一文钱看似是小事,但日复一日,小恶就变成了大恶。

做人要有原则,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