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典型例题-屠呦呦团队研发青蒿素经历(材料分析)
关于屠呦呦如何发现青蒿素的作文素材
关于屠呦呦如何发现青蒿素的作文素材《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奇妙邂逅》嘿呀,咱今天来聊聊屠呦呦和青蒿素那档子事儿,这可真是一段值得说道说道的传奇故事啊!屠呦呦,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话说当年疟疾那可是个大麻烦,弄得好多人苦不堪言。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屠呦呦和她的团队那是绞尽了脑汁。
你说这屠呦呦咋就想到青蒿素了呢?这就得从那堆积如山的古籍里说起啦。
咱屠老师那是一头扎进书堆里,找啊找,找得眼睛都快花了,终于在一本古书上发现了青蒿这味药的身影。
嘿,就像是在茫茫大海里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然后呢,就开始试验啦。
这试验可不容易呀,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再来。
想象一下,那场景就像是一个大厨在厨房里尝试各种配方做菜,只不过这道菜可不一般,是要救人命的!屠呦呦和她的小伙伴们那是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那些瓶瓶罐罐,就盼着能找出个神奇的配方来。
有一次,屠呦呦突然就有了个灵感,说不定这青蒿素要在低温下提取效果才更好呢。
说干就干,结果,哇塞,还真就歪打正着,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你说说,这是不是有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不过咱可不能小瞧了屠老师的努力和坚持,这运气也是建立在她无数次的尝试之上的嘛。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事,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找到了拯救世界的法宝。
疟疾这个大坏蛋再也不能嚣张啦,好多人的命都被救了回来。
咱得好好感谢屠呦呦老师呀,没有她,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遭罪呢。
从屠呦呦的故事里,咱能学到好多东西。
首先,就是不能怕失败,要像她一样,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总有成功的时候。
而且啊,知识就是力量,那一堆古籍可就是宝藏,要多读书、多学习。
还有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别老是走老路子,偶尔也得冒出点新奇的想法来。
总之,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就是一个充满了惊喜和感动的传奇。
让我们一起为屠呦呦老师鼓掌,也希望咱们都能像她一样,在生活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对屠呦呦和青蒿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啦?。
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6 届高考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1、2015 年 10 月 5 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
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2、材料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材料二青蒿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神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
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
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
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
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屠呦呦改进提取方法作文
屠呦呦改进提取方法作文一、屠呦呦改进提取方法的背景。
1.1 在青蒿素被发现之前,疟疾是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疟疾肆虐的地区,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那是一种生命随时可能被病魔夺走的压抑氛围。
当时,传统的抗疟药物逐渐失效,疟疾就像一个恶魔,在各个角落张牙舞爪。
1.2 青蒿这种植物虽然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的记载,但是如何从青蒿中有效地提取出抗疟成分,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早期的提取方法要么效率极低,要么提取出的成分效果不佳,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二、屠呦呦改进提取方法的过程。
2.1 屠呦呦开始研究的时候,那真是困难重重。
她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还有研究条件的简陋。
她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没有多少先进设备的战场上奋勇前行。
她不断尝试不同的提取方法,从传统的煎熬到各种现代化学方法的摸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
2.2 她敢于突破常规思维。
当时很多人都在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研究,她却另辟蹊径。
她想到用低温乙醚提取青蒿素,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像在一堆旧钥匙里,她找到了一把与众不同的新钥匙,这把钥匙有可能打开解决疟疾问题的大门。
2.3 这个过程中,屠呦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没有放弃。
他们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就像俗语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向着成功迈进的一小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钦佩。
三、屠呦呦改进提取方法的意义。
3.1 从医学角度来看,改进后的提取方法使得青蒿素能够大量生产,这对于全球疟疾的防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青蒿素成为了抗疟的特效药,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那些原本被疟疾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因为青蒿素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就像枯木逢春一样。
3.2 在科学研究的层面,屠呦呦的做法为其他科研人员树立了榜样。
她告诉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能被传统思维束缚,要有创新精神。
而且她的成功也证明了,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取得伟大的成果。
4.6.1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这说明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地人的活动的烙印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三:获奖后屠呦呦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演讲中她多次提到,没 有团队合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实践具有社 思考:青蒿素的发现使用是团队合作的成果,这 会历史性 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七十年代初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科研人员 曾用水缸作为青蒿的提取容器。1972年通过元素分析、 光谱测定等技术手段,探索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4年 受历史条件的 经X光衍射确定了该结构。 1973年,发明了青蒿素衍生 制约 物双氢青蒿素,直至 1992年才应用于临床。
一、实践及 其特点 二、实践 是认识的 基础 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以致用
1.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 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 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事实说明( )
思考:青蒿素的提取、化学结构的确定,受到了科 技水平的制约,这又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走出误区
1、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 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单个人的活动
集体的活动
≠ 的活动
单个人的孤立
例如:鲁滨逊一个人生活在孤岛 所用工具、和借鉴别人的经
马原 案例分析 屠呦呦
1.屠呦呦的“非常”诺奖之路说明了什么?非常,即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之处体现在,科研道路是异常艰难和危险的,科研之心是坚定和高尚的,科研结果是举世无双的。
这说明了: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事实上多数知识仍来自于间接经验。
为了解决青蒿素提取物浓度过低的问题,屠呦呦遍查典籍,从古书中获得了间接经验,接着她继续实验获得了直接经验,终于获得成功。
因此,想要有所成就,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汲取前人优秀的成果;一方面也要潜心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屠呦呦等科学家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克服实验样本的种族差异,证明青蒿素的药用效果这一真理,屠呦呦亲自进行了临床试验,甘愿为真理献身,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另外,也说明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毛泽东说:“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屠呦呦等人先是在实践中感性认识到青蒿提取物可能有作用,然后科学家们整理资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接着,他们按照自己的预测重新投入到实验中。
实践不断地失败,认识不断地总结,整个过程不断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最后,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屠呦呦有上百次试验的量变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经过了上百次试验,屠呦呦终于获得了成功。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实验的积累中,科学家们总能阶段性地获得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又以此为基础继续开展、实验。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有人说:“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结果”,你认同这一论断吗?为什么?同意。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真理与价值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屠呦呦遵循真理尺度。
她通过查阅中医学典籍、实验和临床试验等科学的方法,认识青蒿素,屠呦呦按照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把握真理。
最新马原 案例分析 屠呦呦
马原案例分析屠呦呦1.屠呦呦的“非常”诺奖之路说明了什么?非常,即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之处体现在,科研道路是异常艰难和危险的,科研之心是坚定和高尚的,科研结果是举世无双的。
这说明了: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事实上多数知识仍来自于间接经验。
为了解决青蒿素提取物浓度过低的问题,屠呦呦遍查典籍,从古书中获得了间接经验,接着她继续实验获得了直接经验,终于获得成功。
因此,想要有所成就,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汲取前人优秀的成果;一方面也要潜心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屠呦呦等科学家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克服实验样本的种族差异,证明青蒿素的药用效果这一真理,屠呦呦亲自进行了临床试验,甘愿为真理献身,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另外,也说明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毛泽东说:“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屠呦呦等人先是在实践中感性认识到青蒿提取物可能有作用,然后科学家们整理资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接着,他们按照自己的预测重新投入到实验中。
实践不断地失败,认识不断地总结,整个过程不断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最后,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屠呦呦有上百次试验的量变积累。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经过了上百次试验,屠呦呦终于获得了成功。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实验的积累中,科学家们总能阶段性地获得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又以此为基础继续开展、实验。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有人说:“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结果”,你认同这一论断吗?为什么?同意。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真理与价值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屠呦呦遵循真理尺度。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 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 话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 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 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 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 子。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证明,合则 两利,不合则两败。这表明
名言: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嘴八舌 观点一: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观点二:认识的来源有多个:实践、书本等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为什么?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直接经验(亲身实践)
认识获得的途径是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青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国人应用青蒿治病由来已久。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 清晰地记载了用青蒿治病的药方。青蒿治疗疟疾的确切记载最早 见于公元304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 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 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 动力。 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 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
仿照材料一中的示例,举出一例可以佐证屠呦呦的评述的对应史事。
示例一:
评述: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历了无数次试验的失败后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对应史事:1969年,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抗疟疾药物。
他们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与尝试,先后对2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试验,在历经190次失败后,最终于1971年成功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一发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于2015年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示例二:
评述:屠呦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对应史事:在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团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药文献资源,借鉴古代中医典籍中的经验智慧。
他们在《肘后备急方》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后,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提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高温水煎法破坏青蒿素活性的问题,这一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精神。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0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专题20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1.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反复温习中医古籍,不断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启示我们①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认识的来源②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医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③获得真理是中医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实践基础上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研究的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在研读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高温可能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使药效明显提高。
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她说:‚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么丰富的财富以及古人留下的丰富经验,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思考、再挖掘,才能创造出价值。
‛然而,中药这块民族瑰宝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传承与发展上受到制约,中医药宝库开发挖掘的力度远远不够。
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温故‛的能力不足,中医思维模式逐渐西化,不再承认中医药理论的原创价值。
如果离开中医经典,中医药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也有专家认为,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国内的医药界满足于仿制国外过期专利药,这都制约了中药品种做大做强。
面对当前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医学界和生物医药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医药领域,如何实现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渗透结合,将成为中国的医药工作者们未来重要的课题。
(1)结合材料说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化意义。
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前世今生作文
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前世今生作文2015年的10月5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让关心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国际最高奖项!一时间,屠呦呦、青蒿素成了见诸媒体的高频词汇和人们热议的话题。
10月12日,记者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研究所,听所领导和老专家讲述四十多年前的奋战故事,还原当时的情景和细节。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记者感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疾药的历程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讲的治学三境界十分相似,以此行文,只将顺序略调即可。
昨夜西风凋碧树1967年,我国政府旨在帮助越南解决抗药性疟疾流行问题的“523项目”启动,集中全国医药力量研制新型抗疟疾药。
1969年1月,“523项目”领导小组提出中药配合该项目的要求,中医研究院当即组织力量成立项目组,任命中药研究所的研究实习员屠呦呦为组长。
屠呦呦1955年从北大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药研究所工作,接受研发抗疟新药任务时39岁。
时值“”期间,科研工作完全停滞,屠呦呦承担如此重任时还只是研究实习员,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她接受任务后,马上着手工作,查阅了古代医书的记载、研究院的民间药方,还走访了多位老中医,和项目组的同志一起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精选了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38种药材编辑成册,上报“523项目”领导小组作为全国研发抗疟新药的线索,并和项目组同事集中精力在这200多种药材中进行实验遴选。
据与屠呦呦共事多年并曾担任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回忆,当时所里的科研力量不配套,药效实验都要请军事医学研究院协助去做。
前期筛选了几种药材,其中常山效果不错,但是副作用很大。
有很长一段时间,屠呦呦曾致力于解决常山的副作用问题,但没有取得突破。
后又关注胡椒,发现其对鼠疟的抑制率达80%以上。
1969年的疟疾流行季节,屠呦呦与组里的两位同志带上胡椒亲赴海南进行临床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病人服用后只是症状有所改善。
【2019-2020】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阅读答案材料一:北京时间201X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X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X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材料二: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X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材料三: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192.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各题。
(25分)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 年 10 月 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信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取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原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能够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取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地科学家、第一位获取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 6 日上午,向来不肯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再三重申“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经过央视发布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取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以前,大多数人也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式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 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望了屠呦呦父亲母亲对她的美好期望。
她自幼耳闻目击中药治病的奇异疗效,发奋探究它的神秘。
1951 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少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任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始创,条件艰辛。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备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常常和各样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用心从事中药研究,获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
此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优秀的成就。
当年青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自然不会心识到,在漫长而波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候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 2 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的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的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沈源峻朱蕊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
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
古人还发现,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
几千年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
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
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
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
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
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
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
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
202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
202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言在一次演讲时说,人们常从“老旧”中寻找创新的灵感和素材,“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从旧里面找新的典型范例,我本人的小说创作更是从古老的经典里和古老的民间传说里面获得了许多灵感跟素材。
”世间的许多事情也莫不如此。
古老的中国城市正致力于焕发新活力的建设,古老的中国乡村正走在重新振兴的征程;曾经辉煌的纸媒正面临着新媒介的冲击,沉寂已久的文物借助新技术焕发出新活力……当前,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作为当代青年,你对“老”与“新”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是一道暗含驱动意味的材料作文。
要求作为当代青年的学生,依据材料,说说自己对“老”与“新”有什么思考和感悟。
从本题材料来看,材料通过莫言的一段话展现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他借用自己写作与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事例来进一步指出不要无视老,而要在老物中发掘新价值(灵感与素材),在继承中创新,要用新思维新方法去改造老资源获取新成果,强调继承传统与创新成果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我们应该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写作?如要求中所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变则必有新,有变则必须要处理好新与老的关系。
因此,写作时站位要高,格局要大,以变动颇大的当今世界为背景进行创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的新与老。
新,是后一种事物对以前事物的取代,反映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的新老更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一般来说,“新”可谓与时俱进,那些随时间飞逝而产生的事物,如春天来临的几株嫩芽,几抹绿色与生气,都可称之为新。
而这所有的新又都建立在老的基础上,那春天来临的嫩芽生长在老枝上,那绿色与生气根植于枯叶堆积的泥土中。
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不断创新还是继承传统的问题横亘在发展的道路上,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用)
结构图示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青 类蒿 征素 服: 疾 病 的 一 小 步
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 介绍科研的关键里程 中药医学的贡献
发现 提取 传播 超越
总 一般
分
个别
特殊
总
一般
读课文,分析:中医药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不畏风险,勇敢大胆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做志 愿者,亲身试药,测试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 (4)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作者的演讲中我们可 以看到,屠呦呦只是讲述青蒿素的研究思路和发现过程,没有谈 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和所受到的排挤,也没有抱怨自己在获拉斯克 奖之前所获得的微薄的奖励。她淡泊名利,不在乎个人得失,体 现了一位科学家宽广的胸襟和崇高的追求。 (5)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屠呦呦献身科研,以救治疟疾 患者为己任,以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为目标,体现了科学家的 责任和担当精神。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学习目标
1.梳理文本主要内容,了解中医药学的贡献, 明确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2.体会屠呦呦的科学精神和高贵品质。 3.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解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 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 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 青蒿素的重大意义。
(1)青蒿素的发现是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 (2)中药君臣佐使复方用药方法,活血化瘀治则,是 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 (3)中药砒霜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中草药“千 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是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用药。 (4)生物力药理学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一个新 领域,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良好发展方向。
【化学】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应实践需要产生的,面对疟疾肆意横行,迫切需要研发抗疟药物;同时,屠呦呦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提取青蒿素。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当时,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为人们提出了新的研发课题;屠呦呦团队改变煮沸和高温提取方法,采用低沸点实验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效果;在深入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等方面也有效果。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原理
分析
实践的特点
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屠呦呦团队提炼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方法及其手段都是客观的,同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
屠呦呦带领团队研发青蒿素,用来治疗疟疾,说明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从古代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针对青蒿素的研究广度、深度也在不断拓展,科学家们正一步步接近“谜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经典例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奇效是通过在小白鼠和猴子,屠呦呦及同事,一大批感染患者身上实验证明的。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说明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改造世界。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