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奖之屠呦呦与青蒿素 (1)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是,不可挡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
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
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附答案

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附答案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的名字与青蒿素的巧合

屠呦呦的名字与青蒿素的巧合(张兴海按:陈兰村先⽣的这篇⽂章有诗意发现之妙趣,天意与⼈事的交织,其实是时势与⽂化的遇合。
既有妙趣,⼜有深意。
特意推荐给朋友们.陈⽼师是浙江师范⼤学教授,已退休,著述颇丰,曾惠赠《蒋风评传》于我。
)屠呦呦名字与青蒿素的巧合陈兰村(丽泽东门⼩草)转载 2015-10-07 10:01:042015年10⽉5⽇,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她的获奖是由于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员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
屠呦呦的名字来⾃《诗经·⼩雅·⿅鸣》开头两句:“呦呦⿅鸣,⾷野之苹”,《诗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但屠呦呦⽗母可能不知道⾃⼰给⼥⼉起的名字,竟然使⼥⼉⼀辈⼦与青蒿这两字联系在⼀起。
这是多么奇妙⽽有趣的巧合!这⾥⽆形中包含了⾄少两个密码。
第⼀个密码,是屠呦呦的名字本⾝与青蒿这两字有内在的历史联系。
《⼩雅·⿅鸣》,是《诗经·⼩雅》第⼀篇。
《诗经》是中国⽂学史上第⼀部诗歌总集。
《⼩雅》是先秦时代华夏族的宫廷乐歌。
《⿅鸣》全诗共三章: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吹笙⿎簧,承筐是将。
⼈之好我,⽰我周⾏。
呦呦⿅鸣,⾷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孔昭。
视民不恌,君⼦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鸣,⾷野之芩。
我有嘉宾,⿎瑟⿎琴。
⿎瑟⿎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
每章⼋句,开头两句都以⿅鸣起兴,句式⼀样,⼤意是:⼀群⿅⼉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群⿅⼉呦呦叫,在那原野吃青蒿。
⼀群⿅⼉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其中的“呦(yōu)呦”:指⿅的叫声。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苹”:藾蒿。
陆玑《⽑诗草⽊鸟兽⾍鱼疏》:“藾蒿,叶青⾊,茎似箸⽽轻脆,始⽣⾹,可⽣⾷。
”⼜叫艾草、艾蒿。
“蒿”:⼆年⽣草本植物,叶如丝状,有特殊的⽓味,开黄绿⾊⼩花,可⼊药。
屠呦呦~青蒿素~知识产权

•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 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 名为青蒿素。 •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 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 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 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 出成就奖
二、青蒿素如何诞生?
•
•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 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 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 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 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 严重。
是指要对专利规则融会贯通,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专利 属于相对长效和全局化的利益保障,最终是要为专利持有 者的长期利益服务的。 。
•
二战结束,美苏全球冷战,在某些局部角力,其中包括 越南战场。越南在1960年代象朝鲜一样分成两个国家,一 边是咄咄逼人的北越,一边是腐化堕落的南越。南越在一 系列的军事政变中变成了彻底无用的阿斗,美军直接地被 拖入了一场常规战争,北越的越南共产党对付南越政权犹 如老鹰搏兔,易如反掌,但美军的介入让北越陷入了金日 成入侵南朝鲜的窘境,欲罢不能,幸好还有苏联提供军械, 中国提供教官,世界上两大政治集团把越南变成了一台绞 肉机。 • 越南的气候炎热潮湿,蚊虫众多,疟疾易于流行,成 了两股军事力量的心头之患。美军有氯奎及其它合成药品, 其军士多驻占营房,疟疾无非是疥癣之痒。相反,苏中模 仿西方药品本来效力就难以保证,还经常断炊,而北越士 兵又只能打游击战,
言
• 屠呦呦成为 第一个获得 自然科学领 域诺贝尔奖
的中国人,
也是继莫言 之后的第二
位中国籍诺
贝尔奖获得 者。
一、屠呦呦是谁?
•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父亲给 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 《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 •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 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 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 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医研究院 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 任务”。
屠呦呦的动人事迹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2015年10月5日,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医治研讨中所取得的成果,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姓名咱们并不生疏,20□年9 月,她曾取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国际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我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国际亿万疟疾患者谋福。
不过,做岀如此奉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阅历,没有我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仅仅一个一般的植物化学研讨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可以成果今日的光辉呢?答案只要一个,那就>:结壮+勤勉。
结壮和勤勉,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质量。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由于结壮和勤勉,学习成绩一向独占鳌头。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结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讨院(现我国中医研讨院)作业。
从此,她静心从事生药、编造及化学等中药研讨,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与作业的时分,研讨院条件十分艰苦,设备极为粗陋,只要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可是,屠呦呦从不诉苦, 专心扑在作业上。
本篇文章来自材料办理下载。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依然坚持去户外收集标本,仔细试验,从不耽搁。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讨成果, 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讨院录用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与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体系收拾历代医籍下手,四处造访老中医,先后查询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挑选了其间640种或许医治疟疾的药方,最终,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试验。
但是,试验进行了190次,一直没有取得满足成果,研讨一度陷入绝境。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第11期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她所研究的青蒿素名声大噪,被誉为“中国神药”。
一直以来,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但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评价,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这个帮助中国科学家首次叩开诺奖大门的青蒿素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药用价值?如何被发现?它在国内的发展又是怎样?青蒿治疟始于东晋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谈到了疟疾,并单列出“疟论篇”:“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托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作,成书不晚于秦汉,可见疟疾在先秦时已出现。
在古代,疟疾被认为是最可怕、凶猛的一种传染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特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
过去云南一带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
”此外,湖南也曾是传统的疟疾高发区,瘴气很重,湘南一带广泛流传“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古代中医治疗疟疾的方法相当丰富,且标本兼治,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收入治疟药方多达85种,而使用青蒿治疗疟疾,首见于东晋。
之前,青蒿又称草蒿、廪蒿、邪蒿,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东汉时期结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提到青蒿,但并非用于治疗疟疾,“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中文演讲(全文)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中文演讲(全文)北京时间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71年10月4号,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标识的191号样品,以一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对疟疾一直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头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月到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的临床研究,经过30类病人,治疗全部显效同年11月,中型成功分离得到有效抗体药物的结晶,就是后来命名为“青蒿素”的结晶,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制谱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学分子是低碳22,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为苯化合物,进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数据,1971年起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终经过X光的颜色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在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消息传来,国内各大媒体和社交网络均因屠呦呦这个名字而沸腾和自豪。
一时间,这个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事业,一向默默无闻、不爱抛头露面的女医药学家名满天下。
40年来,屠呦呦只有一篇发表于1977年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和一本出版于2009年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在圈内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然而,正是这样的屠呦呦,用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精神,终在人生的耄耋之年摘得这一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奖项。
从传统中医学里获取灵感青蒿素,源于1967年启动的一个集全国科技之力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
从药材筛选、有效成分提炼、临床实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
那么,究竟谁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与疟疾曾经展开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屠呦呦之前,相关的诺奖就有三个,分别是:1902年,发现疟疾经由蚊虫传播的英国军医官罗斯(ronald ross);1907年,发现疟疾病原体是血液中的疟原虫的莱佛兰(alphonse laveran);1948年,发现ddt是灭蚊良药的瑞士化学家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
但是,根治疟疾的良药一直没能研制出来。
所以,至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在发现青蒿素之前,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主要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
2015年诺奖之屠呦呦与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药物研究历史
立项:1967年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立项,旨在研制抗疟新药。项目成立 于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称为五二三项目。 筛选: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中药青蒿提取物筛选成功。1972年 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 虫抑制率达到100%。 诞生:1973年经临床实践,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推广:198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 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认可: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 发展: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 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并 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获奖: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链接:1)/post/64214/; 2)/s/blog_615e1d510102vrsu.html
虽败犹荣
“五二三项目”中医药协作组分别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 进行探索,承担针灸治疗疟疾研究的,是广州中医学院(现广 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带领的科研小组。 ……针灸能否治疗疟疾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国桥决定“以 身试法”。他注入病人体内的血液,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并用 自己的身体进行针灸实验。虽然最终遗憾地证明针灸无效,但 病中的李国桥坚持记录感染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留下 了宝贵的实验记录,为此后治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
1955年(25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 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 一生倾情青蒿素

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05期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
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 2018年初,屠呦呦略显焦急。
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临危受命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69年1月底,39岁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
中国军方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抗疟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
截至1968年,参研机构筛选了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取得理想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
屠呦呦的同事、曾任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告诉记者,当时,大学时学习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的屠呦呦,遂被委以重任。
“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屠呦呦的同事、中药所廖福龙研究员说。
最初,课题组只有屠呦呦一个人。
她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成包含640个方药在内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
作文范文之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

屠吆吆研究青蒿素过程作文100字【篇一: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0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央视记者王薇薇)“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青蒿素和屠呦呦的故事讲义课件

9
故事
经过
•屠呦呦加入的是 中医药协作组 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 人员一同 查阅历代医药 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 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 化学式C15H22O5,分子量282.33,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7
青蒿素
• 罗丹等 《中国医学创新》2014
– 1.自由基的抗疟作用; – 2.对红内期疟原虫的直接杀灭作用; – 3.抑制 PfATP6 酶的抗疟作用
8
故事
背景
• 文革期间 1969年 • “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
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3
疟疾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 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 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2008 年全球疟疾感染者分布图: 每年有 5 亿人感染疟疾, 其中有 100 万不幸死亡。
4
疟疾
作用机制
• 公元前 2700 年,中国 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 》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 状:发热、寒颤、出汗 退热等。
5
青蒿素
• 目前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 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
• 一是法国科学家 19 世纪初从 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 宁
• 二是我国科学家 20 世纪 70 年 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6
青蒿素
• 青蒿素是中国药学工作者从 菊科植物黄花蒿叶 中提取分离到的 一种具有 过氧基团 的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故事(一)屠呦呦是浙江人,她研究的青蒿素同样是浙江的企业在“发扬光大”。
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叫华立集团,就在杭州,全球70%的青蒿素就来自于它。
总裁汪力包“当时的科研和援助越南有关系。
”汪力成说,“523”的老专家告诉他,越战中,让越南人伤亡最多的不是美军,而是疟疾,而“523”也在越南的求援下应运而生。
接着,就是让屠呦呦成名的青蒿素的发现了,在青蒿素发现的背后,同样凝聚着一群科学家的心血。
对于汪力成的企业来说,生产青蒿素药品,并不是一件多赚钱的事情,“青蒿有几百个品种,青蒿素比较高的品种,主要产地在重庆和湖南,销售90%卖给非洲人,买家是穷人家,不能卖得很贵,所以利润很低。
”汪力成说,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企业,每年销售额也就是两三亿元,“从集团的角度看,利润贡献很低,但是哪怕它不赚钱,我们也要做。
因为这是能代表中国发明的药,也是最能体现救死扶伤精神的药。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感染疟疾5亿人次,每年110万人死于此。
523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3.名字取自诗经,恰与“蒿”有关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而她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4.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中有11位女性获奖。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5.多个诺贝尔医学奖与疟疾相关在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曾有多次奖项与疟疾相关。
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主持并参与 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人工全合成。在测定青蒿素结构的时候, 周维善还被工宣队贴大字报批判为“修正主义科研路线回潮”。 后来,周维善小组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最终 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1984年初,周维善小组实现了青蒿素的 全合成。 然而,借用饶毅他们论文里的话:由于1)屠呦呦提出用乙 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 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 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 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 裕容,所以,青蒿素的发现被归功于屠呦呦。
原文链接:/2015-10-05/179629051.html
相关链接:1)/post/64214/; 2)/s/blog_615e1d510102vrsu.html
虽败犹荣
“五二三项目”中医药协作组分别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 进行探索,承担针灸治疗疟疾研究的,是广州中医学院(现广 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带领的科研小组。 ……针灸能否治疗疟疾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国桥决定“以 身试法”。他注入病人体内的血液,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并用 自己的身体进行针灸实验。虽然最终遗憾地证明针灸无效,但 病中的李国桥坚持记录感染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留下 了宝贵的实验记录,为此后治疟MaV_sWzi9XA0MFXvppTmftXbjREjhikpafLtaufbmNeAq3ZW6vuejzFvbrxPUTn8a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中 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 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她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 无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
1955年(25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 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9年(39岁),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 组长。 1979年(49岁),任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 1980年(50岁),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5年(55岁),任研究员(相当于教授); 2001年(71岁),聘为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 坎贝 尔(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Satoshi Ōmura ) 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新型 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奖,其余 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 感染的新疗法而获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 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其余二人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a/20151005/44蒿素空间结构示意图
(注:为方便相互对照,左右二图中的绿色圆点 表示同一个碳原子)
双氢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药物研究历史
立项:1967年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立项,旨在研制抗疟新药。项目成立 于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称为五二三项目。 筛选: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中药青蒿提取物筛选成功。1972年 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 虫抑制率达到100%。 诞生:1973年经临床实践,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推广:198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 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认可: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 发展: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 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并 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获奖: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9月(81岁),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 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85岁),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 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究花絮
青蒿素项目诞生于“文革”时期。越南战争美越两军深受疟 疾之害,中国领导人应越南请求举全国之力攻坚疟疾。中国文革 时期科研经费相当低,那会儿老科学家基本都被斗倒了,所以项 目里净是中青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加入进去的时候是39岁。 当时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从中药古方里找,在成百上千种中药 里,青蒿一直表现不好,一直就不是首选。后来屠呦呦率先想 到是提取方法错了,改用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 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 100% 。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 1972 年 的全国工作会上公开报告了。 找到方法之后就想法儿提纯。屠呦呦组里的一个人1972年底 率先得到了“青蒿素II”结晶,另外有云南和山东省药物研究 所分别在1973年4月和12月得到“黄蒿素”(云南)和“黄花蒿 素”(山东)。后来1974年鉴定,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一个物 质,都叫青蒿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