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获奖小报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今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
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造福人类的“中国神药”“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
屠呦呦获奖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
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xx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致辞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致辞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屠呦呦获奖感言内容
屠呦呦获奖感言内容屠呦呦获奖致辞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 年12 月30 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 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 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1954 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 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 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莫言、屠呦呦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
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85岁的屠呦呦与另外两名美日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生,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该奖项的颁奖词写道:“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据世卫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拉斯克基金媒体负责人此前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评价称:“屠呦呦教授是一个很优雅的人,总是保持笑容。
她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美国主流媒体也曾对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
《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这种药物是消灭这种疾病的“首要疗法”。
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疟的中药,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人物事略】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话题1:迟到了40年的大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词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词全文尊敬的屠呦呦女士:恭喜您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全球医学界的重要奖项,诺贝尔奖承载着对杰出科学家们的褒奖和嘉奖之意。
您凭借卓越的贡献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您的成就不仅改善了千百万人的生活,也在科学领域树立了令人敬佩的榜样。
屠呦呦女士的科学贡献您作为一位优秀的药学家和药理学家,在抗疟疾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您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对防治疟疾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挽救了无数性命并推动了全球疟疾防治工作的发展。
您发现的中草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抗疟疾治疗方式。
这不仅有效治愈了疟疾患者,减少了疟疾的死亡率,同时减轻了人们对传统抗疟药物的依赖和副作用。
您的创新让抗疟疾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疟疾治疗药物。
除了在抗疟疾领域,您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您的科研团队发掘出了许多中药和中草药的药理活性成分,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您的工作不仅深化了对中医药的认知,也推动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
屠呦呦女士的人道主义精神屠呦呦女士,您的科学成就是医学界的里程碑,但让人们对您更加敬佩的是您的人道主义精神。
您将全身心投入到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上,并长期致力于帮助那些身患疟疾的患者。
您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为全球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疟疾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您的工作不仅挽救了人们生命,也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您的治疗方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他们重返正常生活提供了契机。
您的人道主义行为感染了其他医疗从业者和研究者,推动了全球医学界对疟疾的关注和行动。
屠呦呦女士的科学精神践行屠呦呦女士,您的科学精神为世人树立了令人敬佩的榜样。
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坚持和创新精神,不仅带动了疟疾研究的发展,也对全球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您始终坚信科学的力量和价值,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突破科学难题。
您的努力和奉献,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疟疾的病理学机制,也为其他疾病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
屠呦呦获奖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85岁的屠呦呦发表诺奖获奖感言时说:“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恩,我的好友圈被这段话刷屏了。
好有道理,好感动。
好了,怎么可能!老奶奶啥时候这么新世代了,哈哈!刚好何兆展为我们写了篇“打假”文章,和大家分享下《屠呦呦致辞陷入罗生门!看看你读的、转的极可能是伪造的》。
12月12日晚,转发率最高的、最让大家感动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获奖致辞,假的!!1、最火的致辞时隔两个月,屠呦呦先生再次成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刷屏热点。
因为,现在她去瑞典领奖去了。
关键的是,她还做了诺贝尔奖获奖致辞。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读了致辞后,大赞:真棒!讲得真好,很难不感动。
最关键的是,网友们读的、转的,竟然不是同一篇致辞!!12月12日晚,转发率最高的,最让大家感动的是名字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的获奖致辞。
演讲中,她重点感谢了四个人:给他起名字“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毛泽东,启发她思维的古人葛洪,身患疟疾使用青蒿素的非洲人。
其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则被一语带过:“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然后,她则用诗一般的语言,重点感谢了青蒿: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我喜欢宁静。
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
屠呦呦获奖观后感200字
屠呦呦获奖观后感200字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遍了全球,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以她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破性成就而闻名于世,她的研究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突破,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这次获奖使得她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和医学界的泰斗,也让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医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青蒿素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疟疾,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药物。
通过她的工作,疟疾的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病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这一突破性的成就让人对屠呦呦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屠呦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她的才华和勤奋之外,更重要的是她对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怀。
她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最终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成功。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医学界的骄傲和全人类健康事业的福音。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也让人们对中国科学家的能力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屠呦呦的成功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光荣,更是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荣。
她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中国科学家,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对中国医学界的肯定和鼓励,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医学界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医学界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屠呦呦的成功鼓舞着更多的中国医学工作者,让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医学研究中,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也让人们更加关注了疟疾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疟疾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每年都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
而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于解决全球健康问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0套人物手抄报模板
10套人物手抄报模板袁隆平简介杂交水稻人生成就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
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
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
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
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
钱学森的故事通过观看《钱学森的故事》,我对他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
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回到祖国,为建设中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手续,买了机票回国,他把行李交给了航空公司。
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
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5个故事1.屠呦呦从电视里得知自己获奖屠呦呦,得知她是“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
”对于能够得奖,屠呦呦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十一期间因身体不太好在家休息,没有出去玩。
2.从研究取得成果到获奖间隔整整44年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9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3.名字取自诗经,恰与“蒿”相关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而她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4.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1901-201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中有11位女性获奖。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
5.多个诺贝尔医学奖与疟疾相关在诺贝尔医学奖历,曾有多次奖项与疟疾相关。
1902年,英国研究者罗纳德·罗斯凭借对疟疾传播机理的发现摘走了第二届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07年,法国医学家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发现,疟疾是由一种原生动物(疟原虫)造成,他对原生动物的研究与发现,使他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奥地利医学家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所以荣获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现DDT的杀虫功效,这种物质能够杀灭疟疾载体蚊子。
2019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证实青蒿素能够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屠呦呦
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对育儿的启示
•
12月7日,屠呦呦先生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 学院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 的演讲,展示了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赢得现场 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 首次获得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 奖,实现了中国科技界零的突破,全体中国人普 天同庆,与有荣焉。虽然莫言之前获得过诺贝尔 文学奖,但这两个奖有着质的区别,诺贝尔科学 奖才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所以获奖意义更加 重大。 • 欣喜之后,我们不禁对屠呦呦这个陌生的名 字产生了好奇。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 记:听说您主编的科学杂志——《实验细胞研究》会收到 来自中国科学家的投稿,乐您对中国科学領域是如何看待 的?您觉得中国科学界对世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吗?您 会更期待更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吗? • 沃:我觉得作为一本全球性的科学杂志,收到中国科学家 的投稿是很自然的事情,其他学术杂志都是这样的。总体 来讲,我们看到一种趋勢,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由大陆中国 科学家撰写的科学报告出现在各种科研期刊上。中国对科 研的投入越来越多,这也是其中的结果之一。这也是我之 前提到的科学的魅力。这样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就可以读到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也是这样的。这也有利于 中国科学研究的推廣和发展。总体上来讲,我对中国从各 方面推动科学研究,弘扬科学精神所所做出的努力印象非 常深刻,我相信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有機会 获得诺贝尔奖,时间会告訴我们一切。
•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 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中 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 学两系教授。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 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2008年 10月8日与两位美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 高锟: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 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 博伊尔和乔治· 史密斯。瑞典 皇家科学院表示,高锟教授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 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 破性成就。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女科学家屠呦呦
人生驿站RAND GARDEN OF SCIENCE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2015年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消息时,许多尚在度假之中的中国人有一种“蒙”了的感觉,连屠呦呦本人也大感意外。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研发青蒿素起关键作用,从而创制新型抗疟药。
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
从小刻苦求知袁一直拼搏进取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当时家乡肆虐的疟疾给儿时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短篇杂谈:那些我国本土培养的顶级科学家
短篇杂谈:那些我国本土培养的顶级科学家短篇本土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
当年,钱学森回国之路,崎岖坎坷,受制于人。
现在,美国竟要驱逐3000名中国留学生。
但是,如今的我们已经强大,自己同样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家。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袁老就不用多说了,全世界膜拜。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
二、屠呦呦(中西药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三、王坚(新兴交叉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
毕业于杭州大学。
四、卢柯(纳米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现任辽宁省副省长。
本科在华东工学院、硕士和博士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8岁成为中科院院士。
五、曹雪涛(免疫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六、丁奎岭(有机化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本科和硕士在郑州大学,博士在南京大学。
七、彭金辉(微波冶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海南省委常委。
毕业于昆明工学院。
八、刘颂豪(激光学)中科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
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前身)。
冷翰出品谢谢关注!!。
屠呦呦简介-小学墙报
学术贡献——青蒿素之母
1969~1971年,屠呦呦历经无数实验, 终于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一起在青蒿中 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 结晶体,他们把此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 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 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 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 要强得多 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 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 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学习启示
屠呦呦没有留学经历,没有博士身份,更 没有院士耀眼光环,通过几十年潜心研究, 为人类健康付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首个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可从她 身上学习到: 坚守的信念:几十年执着,潜心研究青 蒿素,不跟风,不急于求成; 坚韧的毅力:在寻找青蒿素的艰难跋涉 中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汗水; 坚实的品格:一生以“实”为基、以 “实”为荣
学术论著——硕果累累
1962.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 1977.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 通报 1979.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 学学报 1981.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 1985.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 1986.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 结合杂志 1988.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 1989.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 2009.《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1992 年,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 者的10倍)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 医学奖。 2015年,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 国女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