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屠呦呦阅读练习及答案

屠呦呦阅读练习及答案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21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21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材料二: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21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材料三: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人物传记)(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物传记)(含答案解析)初中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物传记) (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现代⽂阅读1.阅读下⽂,回答问题棱⾓屠呦呦王肖潇李璐云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但她还有更多⾯:她不是海归,只是本⼟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只是⼀个耿直的知识⼥性。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
她是⼀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
当⽗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鸣,⾷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45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
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春,屠呦呦考⼊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物药学。
⼤学期间,屠呦呦学习⾮常勤奋,在⼤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学毕业,被分配到卫⽣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员戴个棉纱⼝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
⼀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药和炮制研究。
在实验室⼯作之外,她还常常“⼀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
”中医科学院⾸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不会明⽩,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凡的毅⼒,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张⼤庆认为,屠呦呦是⼀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抗疟疾新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

《抗疟疾新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2015年10月5日晚,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疟疾是一种常见、危害大、病理复杂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发高烧为主要病征,是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
疟疾感染者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
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肤灼热而干燥、心悸、口渴,痛苦难忍。
高热后期,患者的颜面和手心开始出汗,并迅速遍及全身,大汗淋漓。
约2-3个小时后,体温逐渐降低,常至35.5℃。
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般在间歇48小时后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
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水肿,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早在人类出现前,疟原虫就在非洲存在了。
所以,人类从诞生之初一直被这种疾病困扰。
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并不为过。
在中国,“疟疾”有酷虐之病的意思。
《释名》:“疟,酷虐也。
”《说文解字》:“疟,热寒休作。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还有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非洲、亚洲等地的部队发生疟疾大流行,尤其是在东非的英军,感染疟疾丧生者达10万以上,当时疟疾的控制足以左右殖民地战争的胜负。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治疗疟疾,但成效寥寥。
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
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
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
抗疫期语文练习含详细答案

抗疫期语文练习(六)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到青蒿素,很多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疟疾,不少人认为青蒿素只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除此之外对其他疾病并无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认为青蒿素只能治疗疟疾的观点是错的。
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同时,团队还发现,( )。
除了治疗红斑狼疮外,青蒿素还有望成为抗肿瘤的“新法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慧团队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展抗癌功效。
近来还陆续有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员今年2月报告说,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能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蒿素会被发现出更多功效,更好地造福人类。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乃至当然潜伏衰弱B. 乃至固然潜在衰竭C. 甚至固然潜伏衰弱D. 甚至当然潜在衰竭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B. 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效果独特C. 双氢青蒿素具有独特的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的效果D. 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有独特的效果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挥抗癌功效。
B.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抗癌功效。
青蒿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青蒿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青蒿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蒿素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露西夏皮罗在为屠呦呦致颁奖词时说: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据世卫组织2009年最新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拉斯克基金媒体负责人对此评价称: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现代抗疟疾药用疗法,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使用这种药物是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
尽管青蒿成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是早在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已经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1971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的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通过进一步实验,屠呦呦还发现青蒿药材的活性部分位于叶片上而不是其它部位,于是确定出何时采收会有最大疗效。
这些创新在提高青蒿素药效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它的毒性。
美国期刊《细胞》称,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他们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
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让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
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
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
蒿茎一样的正直。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1.文段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时的部分获奖感言,请据此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屠呦呦不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反映了她①__________的人格特质。
屠呦呦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她以另一种方式守望中国中医事业,表现出她对事业的②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所使用的比喻很新颖,请分析其新颖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很多伟大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的品质——好奇心。
好奇心事关问题的提出,而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新知,其前提就是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创新必须要有好奇心。
没有了好奇心,(1);没有了问题,我们就很难去深究,我们的科学就很难一步步向前推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独立的见解,教师只喜欢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做,那么,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2),将来进入研究领域之后,很难提出创新问题。
①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②而高科技的发展,③又需要人们的好奇心催发不可。
④所以,⑤我们青少年应该怀着炽热的爱国心,⑥充分点燃自己的好奇心,⑦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闪耀出更绚丽迷人的光彩。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非连续性文本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青蒿素是中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
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摘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材料二: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
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已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
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
而“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
(摘编自张俊华等《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材料三: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事物间的相关性,或事物内部的规律及特征。
久久寻蒿阅读理解答案

久久寻蒿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nüè)疾患者的生命。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②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
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
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
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疑似有毒副作用。
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下。
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④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青蒿素的创新研究,并更加关注老药新用的问题,不断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
在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⑤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
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
面对赞誉,她淡淡一笑:“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
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⑥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
(根据相关报道改编)(1)联系文章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①矢志:②淡泊:(2)第②段中,屠呦呦为了完成使命是怎样做的?用“ ”画出来。
《青蒿素》课后练习 有答案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后作业2020-0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林晓娜①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当获奖消息传来时,屠呦呦已是一个耄耋高龄的老人。
她不是院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博士头衔,甚至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1970年,屠呦呦参与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
该项目立项主要是由于战争需要。
越战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疟疾的困扰。
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
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按照部署,“523”项目分临床研究、中医药、化学合成药三组。
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
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④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据此书记载,1971年10月她和同行们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
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青蒿素结晶。
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
阅读材料一、二回答问题附答案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题
今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期间,她只在正式场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过一次题为?青蒿素
---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
①在演讲中,屠呦呦详细回忆了青蒿素创造的具体过程,并点名感谢了协作单位,最后以一首王之涣的诗作为结束:“请各位有时机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演讲要求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结尾常发出呼吁或号召,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煽动性。
②通过演讲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使听众听到演讲者设计的不同的演讲内容。
(1)划线的句中有语病,请修改。
①
②
(2)把屠呦呦演讲的结尾换成“青蒿,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好不好?为什么?
(3)你要参加学校的“诺奖离中国人并不远〞的演讲比赛,以下不必讲的两项是( )( )
D.介绍历年颁奖委员会成员 E.号召同学们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1〕①改为:“在演讲
中,屠呦呦详细回忆了青蒿素创造的过程〞
或“在演讲中,屠呦呦回忆了青蒿素创造的具体过程〞
②改为:演讲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不好。
原结尾引用中国著名古诗,呼吁听众更多地了解中医药,领略中国文化魅力,既符合屠呦呦中医药专家的身份又富有感染力。
改句虽运用了对偶修辞,但内容只是对青蒿本身的赞美,缺少与听众的互动。
〔3〕C、 D。
屠呦呦阅读答案

屠呦呦阅读答案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题及答案 青蒿素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家参阅。
《中国神药青蒿素》阅读原⽂ ①随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纳⼊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被誉为“中国神药”。
青蒿素是⽬前世界上唯⼀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②疟疾是⼀种很古⽼的疾病,也是⼈类⽬前最⼤的杀⼿之⼀。
全世界每年有5亿⼈被感染(多数在⾮洲),⾮洲每年有100万⼈死于疟疾。
③如何治疗疟疾?⼈类对付疟疾最有⼒的药物,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鸡纳树⽪上提取出的奎宁。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对当时常⽤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了抗药性,治疗效果极不乐观。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带领她的团队提出⽤⼄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即青蒿素),并且报告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中国的古⼈在数千年前就开始⽤青蒿作为处⽅药治疗疟疾,它有明显的退烧功效。
2004 年5⽉,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的统计显⽰,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④屠呦呦等科学家⼀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的机理。
她的研究团队部分⼈员认为,青蒿素中有⼀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由基,能够对⼀系列蛋⽩质及其它的⽣物分⼦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是致命的。
另外⼀种观点是,与氯喹(治疗疟疾的常见药物之⼀)的⼯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消耗⼈体⾎红蛋⽩时产⽣的有毒副产品⾎红素在体内的传输。
⑤近年来,⼈类对青蒿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杀死疟疾寄⽣⾍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学医学中⼼、瑞⼠热带研究所、澳⼤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进⾏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含答案)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练习单选题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青蒿(hāo)璀璨(càn)羟基(jǐng)撒手人寰(yuán)B. 目眩(xuàn)瑰宝(guì)栅栏(zhà)孜孜不倦(zī)C. 疟疾(nüè)湮没(yān)福祉(zhǐ)自鸣得意(míng)D. 肘腋(zhǒu)相悖(bó)褶皱(zhě)衍生物(qiǎ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热衷称诵赠予进展甚微B. 胶囊实施拯救震奋人心C. 砒霜疗效剂量繁衍昌盛D. 狭窄隆重推荐活血化淤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
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③有些人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把说谎作为一种自我_______手段,总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愿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心思被人知道。
④现实生活中没有法外之地,互联网同样没有。
查处淫秽网站,_______网络暴力,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
A. 抵制抵消防御抵御B. 抵消抵御防御抵制C. 抵制防御抵御抵消 D. 抵消抵制抵御防御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②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③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____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 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B. 防患未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C.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未然D.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防微杜渐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国人对屠呦呦拿下诺贝尔的兴奋尚未退却,又一世界级科研大奖落入我国科学家囊中,引起世人瞩目。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22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附答案(2022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 2022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 2022 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 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 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
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 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 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 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⑤我国从1967 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 年,39 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 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 多种中药的380 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 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⑥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
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⑦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⑧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 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⑨2015 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关链接:
①2011 年9 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
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
学家。
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中国国情”《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
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
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 2015 年12月8 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
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③523 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
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
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20 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
越南求助于中国。
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 年5 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好搜百科)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
B.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
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C .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
D .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
E.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
(2)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3)请分析文本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呦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屠呦呦人格魅力的认识。
【答案】(1) B 3分,C2分,D 1分。
(2)①团队通力合作。
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及全国523项目单位通力合作,共攻难关。
②中医文化深厚,文献丰富。
历代医籍、老中医、相关文献尤其东晋名医葛洪
《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
③国家提供研究平台。
为满足越战需要,国家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
(3)①(内容)突出疟疾疫情的严重性以及各国治疗的困境。
②(形象)烘托了研究理想抗疟新药的难度,突出屠呦呦的贡献之大和她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品质,丰富内容和传主形象。
③(结构)交代研究背景,引出下文屠呦呦着手研究,攻克难关的内容。
(4)①心无旁骛。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②坚持不懈。
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不气馁,坚持研究。
在经历了190 次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
③淡泊名利。
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几十年如一日默默
无闻,潜心科研。
④谦虚低调。
获得殊荣后,屠呦呦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采访中一再
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说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