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微专题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教学案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微专题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
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一、阐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
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知识图解】(一)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丙卷第11题(2)题]解析第①点是从“我”自身人物形象方面答题,第②点是从情节方面答题,第③点是从衬托他人形象方面答题。
这样,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是从情节和人物两级概念答题的。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意思对即可)(二)情节结构题例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安徽卷第14题)解析答案提供了六种不同的角度,其中③⑤⑥分别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三种。
答案(示例)①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②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④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
⑤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与模板2021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与模板2021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与模板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与模板2021【考纲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徐徐语文坊)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温习 小说阅读同步阅读的相关内容教学案(1)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温习小说阅读同步阅读的相关内容教学案一、小说的大体知识一、小说的概念: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情形节和环境描述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要紧手腕。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各类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制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肖像描述、心理描述、行动描述、语言描述、环境描述和正面描述、侧面描述等。
(2)小说情节起着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样包括开端、进展、高潮、结局等四部份,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进展进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乃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彼此交织,要准确地明白得作品的主题,必需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擅长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归纳各部份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预备。
同时,咱们还须从情节的进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进展的历史,在事件进展的进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明白人物如何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需透过情节中发生的情形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要紧交代作品的时期背景;自然环境要紧人物活动的时刻、地址、景物,用以衬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二、考点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大体特点及要紧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体味语言,领会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明白得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讨作品包括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归纳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文体的大体特点和要紧表现手法。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小说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拓宽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轮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小说阅读相关知识,并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如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寓意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对小说的评论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选取几篇适合年龄段的小说作为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选定的小说,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3. 教师准备讲义:编写一份讲义,包含有关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教学要点和课堂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小说基本阅读技巧a.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享各自读过的小说,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b. 教师梳理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引导他们总结出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例如如何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等。
c.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学生的回答,形成小说阅读技巧的列表,供学生参考。
2. 小说阅读活动设计a. 学生独立阅读:在课前,学生根据分配的小说,独立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b.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围绕小说的主题或人物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问题引导,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c. 讲解和点评:每个小组代表将一轮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听讲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提供正确的答案或解读。
d. 写作练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撰写一篇小说评论文章,展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教学反思和总结a.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小说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b.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指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提高的途径。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 读文指导 快速有效读懂小说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二、小说阅读一、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
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二、依据小说文体特征读文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3步骤”,切实把握好4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小说阅读“3步骤”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阅读小说首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
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为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阅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的叙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动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也要注意环境描写。
在阅读中可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
阅读小说,要在前面对情节的梳理,对人物、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
【典例示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1.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小说阅读探讨)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4.探讨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探讨”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行,开放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2.情节结构是不是合理;3.对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解答探讨题也必然要从文本起身,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对某些问题做个性化解读。
探讨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考查率达100%。
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
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做小说探讨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
即审明探讨任务,把握探讨的指向。
探讨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讨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
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讨意味。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讨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
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
即切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非是能够离开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样是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离开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一样不能离开文本。
小说常见主题或小说意蕴探讨类的思考对象“不同角度”: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社会、政治、教育。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专题4考题研析第5讲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教案
第5讲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词义、句意题”属于“鉴赏评价”中的一个命题点,可分为两种题型:理解重要词语含义题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
从全国卷命题的情况看,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分析,而只浮现于表面。
解答此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一、理解重要词语含义题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掌握核心知识(一)散文中“3类重要词语”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的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二)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窗子以外》)(2)(2017·北京卷)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根河之恋》)(3)(2015·江苏卷)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比邻而居》)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作答性动词和“含义(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3联+1依”速解词语含义题1.“3联”(1)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五讲散文技巧鉴赏语言鉴赏2类题练习含解析
第五讲散文技巧鉴赏、语言鉴赏2类题散文所讲的艺术技巧,主要指散文在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法(构思技巧)以及语言的风格、特点等.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题型一鉴赏表达技巧题错误!“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构思技巧,等等.[教材联想]《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参考答案: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鉴赏。
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教你审题]二、知道答什么,怎么答(一)“3审"题目明方向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3点: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
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
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散文阅读 考点四 理解词句含意
7.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4分)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①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 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②这里的“绿”是一种 象征,象征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和忠贞,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4分)《囚绿记》(人 教版·必修二) 提示 ①表达了“我”对生命力的赞美。“生的欢喜”表现了对富有生命力的 东西的热爱。②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 喜悦。
二、命题角度分析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北京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北京的“大”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
与“深”》) “赏析”“简析”等作答动词和
(2)(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 “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
“窗子”的含意。(《窗子以外》) 题方向的名词。
考点四 理解词句含意 ——扣住语境赏词句,理解分析讲层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 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涵深意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 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 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 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对于“词义、句意”的理解,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 主旨意等深层含义,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提示 “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 惜与向往。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 6.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小说答题技巧的掌握。
2. 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答题中运用小说答题技巧。
2. 如何提高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阅读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小说答题技巧:(1)审题: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2)概括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4)鉴赏语言:品味小说中的语言,体会其表现力。
(5)理解主题: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 举例说明小说答题技巧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说,按照答题技巧进行答题。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答题中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说答题技巧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小说答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答题技巧,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方法:(1)分析:通过阅读、思考,找出小说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2)概括:将小说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出核心内容。
(3)归纳:从多个角度对小说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
(4)总结: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体系。
2. 举例说明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说,运用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行答题。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答题中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小说答题,提高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理解小说教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小说教学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①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及高考设题类型;②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能力。
二.考点分析、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08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纵观09年高考试卷,考查小说的有安徽卷.四川卷.福建卷.浙江卷.宁夏卷.辽宁卷共6套。
而山东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知识整合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1. 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揣摩人物形象。
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题型一客观题
题型一客观题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
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
“4选1”的设题模式与选“不正确的一项”的题目要求,降低了该题的难度,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
解答小说文本的选择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一、分析常见错误类型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设错角度具体解说应对技法情节设错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人物形象设错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
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相关区域;再根据小说主旨判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最后两相比对,判断表述对象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分析得当。
选择题解题“3步骤”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命题动向考法体验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考法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虫嫂虫嫂是老拐的女人。
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
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
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
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
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
很能干哪。
老拐的新媳妇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
她本来个小,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
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虫嫂,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
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
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
再称,五十二斤半。
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
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
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她就是个“虫儿”。
在无梁,“虫儿”就是小的意思,也是低贱的意思。
通常是对一些看不起的人的蔑称。
刚嫁过来不久,虫嫂就落下了很不好的名声。
从此,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虫窝蛋。
简称:虫嫂。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
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
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
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
我会。
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
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
可她不会编席。
她是无梁村唯一不会编席的女人。
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大席,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
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
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完美版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张加沂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小说特点,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2、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3、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程序: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知识回顾教学步骤:一、考情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在高考大阅读试题中更多是考查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包括人生体验类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化哲理类散文四大类。
多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是以散文作为文本,其复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我们今天课堂要复习的专题是小说。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限制,以前较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随着形势变化,高考必然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
而小说,是散文之外最容易考到的一大文体。
近六年各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小说的情况是(幻灯演示):整体格局看,考小说呈是递增趋势。
今年考外国文学名著长篇小说节选《安娜之死》可以说,小说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回顾中学阶段读过的小说篇目及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学生谈,教师补充】《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必修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巴黎圣母院》节选)法雨果初中教材小说较多,如《社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一)人物形象1、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4讲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教案
第4讲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本考点常见三种考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考法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在具体命题要求上,有的考题要求只概括不分析,也有的考题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
☞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9·江苏卷)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表妹》)(2)(2019·浙江卷)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呼兰河传(节选)》](3)(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赵一曼女士》)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形象”“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整体概括人物形象“5角度”答题模板模板一:××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的性格特点:①……;②……。
模板三:特点(思想、性格)+阐述(在原文中找依据)。
局部语段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2步2要”☞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妹林斤澜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一、阐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
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
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知识图解】(一)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丙卷第11题(2)题]解析第①点是从“我”自身人物形象方面答题,第②点是从情节方面答题,第③点是从衬托他人形象方面答题。
这样,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是从情节和人物两级概念答题的。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意思对即可)(二)情节结构题例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安徽卷第14题)解析答案提供了六种不同的角度,其中③⑤⑥分别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三种。
答案(示例)①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②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④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
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
⑤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⑥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三)环境描写题例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题]解析第①点是从环境自身角度答题的,第②④点分别是从人物形象、主题角度答题的。
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人物、环境、主题三种。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四)主观题例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乙卷第11题(2)题]解析该题四个答题要点,①④点是从人物形象角度答题的,②③点是从主题角度答题的,涉及人物、主题两级概念。
当然,其他标题类题目有的也会涉及情节、环境两级概念。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温馨提示] 答人物题,首先要从人物自身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考虑,其次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表现。
答情节题,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人物、主题三方面的作用。
其中情节是主要的。
答主题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还要考虑到情节的推进、社会环境的设计等。
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的精髓在于:该题涉及哪个概念,先从自身概念角度答题,如是环境题,就先从环境角度答题;如是情节题,就先从情节角度答题。
然后再从其余三个概念角度考虑答题。
这种答题法只是提供思考的角度,不可模式化、机械化。
二、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说普通话尚春江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
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
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
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
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
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
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沾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
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
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
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
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
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
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
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
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闭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
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
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
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
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
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
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
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
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
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
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
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
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
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
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
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
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
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
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
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
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成了寡汉。
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
就说,大,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
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
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山水逛街迷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极不适应。
通过山水现在说家乡掉了渣的土话和当兵时说普通话的对比,塑造农民形象。
B.父亲来到儿子家,跟儿媳妇交流,由于语音沟通存在障碍,所以父亲出去逛街,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插叙过去经历的情节。
C.文章中用了心理描写,写山水在楼房里“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写出他进城的孤独感。
D.文章中运用直接描写,榔头队长等人对年轻的说普通话的山水的打击,城市人对年老的不说普通话的山水的费解,正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
解析D项,“直接描写”错,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应该是侧面丰富了山水这一形象。
答案 D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解析C项,“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错,小说并没有表达对山水的惋惜之情,只是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城乡差异。
答案 C3.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解析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
谈启示可以从山水的角度、村民的角度来谈。
从山水的角度来说,年轻时会说普通话,后来却一点儿都不会了,这就启示我们要敢于坚持,不要因为世俗的眼光而轻易改变自己;而从村民的角度来看,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接受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答案形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
启示:①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②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③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