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戏曲人物造型塑造方法
戏曲人物造型塑造方法
1. 服饰,戏曲中的服饰是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服饰可以展现不同的社会地位、身份和性格特征。
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比如通过颜色、款式、配饰等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化妆,戏曲中的化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化妆可以突出人物的气质和特征。
不同的化妆风格可以展现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不同的脸谱、眉形、唇色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更容易区分和理解角色。
3. 表演,戏曲中的表演是人物形象的灵魂所在。
演员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表演,可以更加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鲜活和具有说服力。
4. 音乐,戏曲中的音乐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音乐配合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总的来说,戏曲人物造型的塑造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服饰、化妆、表演、音乐等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只有全面考虑并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塑造出丰富、生动、有深度的戏曲人物形象。
戏曲妆容特点介绍
戏曲妆容特点介绍一戏曲妆容是戏曲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戏曲妆容注重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以体现历史厚重感与精致美感。
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不仅符合观众审美意趣,还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
2. 夸张效果:戏曲妆容通常较为夸张,以突显角色特点,帮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并进行演出。
这种夸张的妆容可以使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增强舞台表演效果。
3. 丰富的色彩:戏曲妆容中常见红、黄、蓝、白、黑等颜色,不同颜色的妆容可以使观众快速识别角色,增强舞台表现力。
4. 精致细腻:戏曲妆容注重细节的处理,如眉毛、眼睛、嘴唇等部位,都要精心描绘,以展现角色的独特性格和气质。
5. 寓意与象征:戏曲妆容中的色彩运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正义忠直,黑色代表森严肃穆、鲁莽急躁等,这些色彩运用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6. 与角色、行当的匹配:戏曲妆容需要根据角色和行当的特点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如青衣要显得庄重、典雅,花旦要显得年轻、活泼、天真等,以突显角色的独特魅力。
二戏曲妆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它以浓重的色彩、精致的化妆技巧和夸张的造型为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戏曲妆容注重面部轮廓的勾勒和塑造;通常使用厚重的粉底来打造白皙的面庞,再通过眼线和眉毛的修饰突出眼睛的立体感。
同时,在嘴唇上涂上鲜艳的口红,使整个脸部更加生动活泼。
这种妆容强调五官的精致与和谐,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
2、戏曲妆容还特别注重头饰和发型的设计。
传统的戏曲角色常常佩戴各种华丽的发饰,如凤冠、钗环等,这些饰品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体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此外,戏曲演员还会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发型设计和变换,如盘发、高髻等,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3、戏曲妆容还注重服装的设计和搭配。
戏曲服装通常是华丽而繁复的,色彩斑斓且图案丰富多样。
服装上的刺绣、珠片等细节处理也十分精细,展现出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郑福良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0(000)013
【摘要】@@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自己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行为.它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李的想象,使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性.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的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很多类,在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
【总页数】1页(P28)
【作者】郑福良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上义中学,517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浓妆淡抹总相宜——台湾女诗人凃静怡诗歌刍议
2.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3.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浓妆淡抹总相宜明德元素显真章——浅谈学校物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浓妆淡抹总相宜——作文细节描写技法浅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曲化妆艺术之浅议
昆曲化妆艺术之浅议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昆曲的化妆艺术更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昆曲化妆艺术以其精美绝伦的妆容和细腻入微的技艺,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形象各异的角色。
昆曲化妆艺术的历史悠久,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
昆曲中的化妆被称为“脸谱”,是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塑造角色的气质和性格。
脸谱有着严格的规范,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角色类型。
白色代表善良高尚的人物,黑色代表邪恶阴险的人物,红色代表忠诚勇敢的人物等等。
通过化妆,演员们能够快速地使观众识别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增加了戏剧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昆曲化妆艺术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演员需要将白色粉末涂在脸部,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彩绘。
在彩绘中,演员需要使用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线条,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绘制在脸上,以展现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如清晰的眉毛弯曲线条、鲜明的眼线、丰满的红唇等等。
这些细节都需要演员们着重把握,以塑造出真实而立体的角色形象。
除了绘制脸谱,化妆艺术还包括使用高质量的假发、假胡子和特殊的服饰来补充角色的形象。
演员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剧情和角色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化妆品和道具,以增加角色的可信度和艺术效果。
这些道具的使用不仅需要技巧娴熟,还需要对角色的性格和特点有深入的了解。
昆曲化妆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精细的化妆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演员们通过不同的脸谱来展现角色在剧情中的不同状态,比如喜怒哀乐、爱憎情仇等等。
观众可以通过细微的化妆变化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起伏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增加了观赏昆曲的乐趣和观赏的深度。
昆曲化妆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通过精细的化妆和细腻的技巧,演员们能够将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化妆艺术不仅是昆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昆曲化妆艺术的存在,昆曲才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为观众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中国传统戏曲角色形象的塑造与表演
中国传统戏曲角色形象的塑造与表演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塑造是一个极为重要且需要精心处理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形象的塑造与表演,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多方面的手法进行的。
首先是服装和化妆。
每个戏曲角色都有独特的服装和化妆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准确地反映出角色的身份、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以京剧为例,红色的脸谱通常代表忠勇的英雄角色,而白色的脸谱则代表痴情的柔弱女子。
服装的设计也是根据角色的身份和地位来制定的,通过服装的细节和色彩搭配来彰显角色的特点。
其次是表演技巧。
中国传统戏曲借助于特定的身体动作和技巧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例如,京剧中的“梅花三弄”动作表演就十分独特,通过手势、眼神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感受。
而粤剧则注重舞蹈和唱腔的表演,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婉转的唱腔来展现角色的柔情和妩媚。
最重要的是演员自身的演技。
演员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并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刻画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一个出色的演员不仅要具备技巧娴熟的唱腔和舞蹈,还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并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二、角色形象的表演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形象的表演是整个剧目的核心。
角色表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感的传达。
演员需要通过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
演员要善于运用音调的变化和表情的变化来表现角色的情感起伏,使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是动作的掌握。
演员的动作要准确地配合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特点的塑造。
动作要简练、准确,能够突出角色的个性和形象特点。
此外,配合舞台效果的设计,演员需要具备合理的身体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角色形象。
最后是声音的运用。
声音在戏曲表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音色和音域来表现角色的特征。
戏曲的化妆步骤详解
戏曲的化妆步骤详解戏曲化妆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通过精心的化妆,演员能够更好地呈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以下是一般戏曲化妆的步骤:1. 准备工作在开始化妆之前,演员需要确保脸部干净,没有油脂。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化妆品和工具,包括粉底、蜜粉、彩色脂粉、眼线笔、口红等。
2. 打底用粉底将脸部整体涂抹均匀,确保颜色和皮肤相协调。
打底的目的是为后续的化妆提供一个平滑的基础。
3. 画眉根据角色性别和特点,用眉笔或者脂粉勾勒眉毛的形状。
一般情况下,男性角色的眉毛较为粗犷,而女性角色的眉毛则较为细腻。
4. 画眼线使用眼线笔或者眼线液,描绘出眼睛的轮廓。
眼线的粗细和长度根据角色需要进行调整。
5. 睫毛使用睫毛夹夹翘睫毛,然后再涂抹睫毛膏,增加眼睛的明亮度和神采。
6. 上底妆用蜜粉或者彩色脂粉,根据角色特点上底妆。
一些传统的脸谱如花脸、武生脸等都有各自的标志性颜色。
7. 画脸谱根据角色的不同,用彩色脂粉勾勒出脸谱的轮廓和颜色。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为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8. 口红用口红为角色上妆,根据性别和特点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9. 补妆在演出期间,由于灯光和表演的原因,演员可能需要适时地补妆,保持妆容的完整性。
10. 卸妆演出结束后,及时卸妆,保护皮肤。
使用专业的卸妆产品,确保将彩妆彻底清除。
戏曲化妆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
每个角色的妆容都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演员在不同的戏曲剧目中灵活运用。
“杂剧剧种”的服装和化妆有何特点?
“杂剧剧种”的服装和化妆有何特点?一、京剧的服装和化妆特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其服装和化妆自然也具备独特之处。
首先,京剧的服装讲究色彩鲜艳、线条简洁、造型大胆。
在舞台上,演员们身穿华丽的袍袖,衣饰装束极具古典美感,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力。
其次,在化妆方面,京剧有一套独特的面谱技法,用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情绪表达。
例如,红色面谱代表忠勇的角色,黑色面谱代表刚毅的角色,白色面谱代表阴柔的角色等等。
这些特点使京剧服装和化妆在观众心中独树一帜。
二、黄梅戏的服装和化妆特点黄梅戏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服装和化妆同样具有独到之处。
黄梅戏的服装一般以明快的颜色为主,注重反映江南地区的青春活力。
女演员的服装多以绣花、绸缎为主,轻盈飘逸,增添了戏曲形象的美感。
在化妆方面,黄梅戏注重突出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女演员的妆容通常以粉白色为基底,嘴唇和眉毛轻描淡写,突出眼部的化妆效果,展现出江南女子的温婉和妩媚。
三、川剧的服装和化妆特点川剧作为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其服装和化妆风格独特迥异。
川剧服装注重利用大胆的银线、彩线、金线勾勒出五彩斑斓的图案,使演员们在舞台上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缭乱。
化妆方面,川剧中的脸谱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性格特点的角色,如红色脸谱通常代表忠诚和热情,黑色脸谱则代表正义和威严。
川剧的服装和化妆独特鲜明,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结起来,不同剧种的服装和化妆在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各具特色。
京剧以华丽、简洁为主,黄梅戏以青春、柔美为主,川剧以绚丽、夸张为主。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不同剧种的地域风格,也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通过服装和化妆的独特设计,演员们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戏曲艺术盛宴。
戏曲演员的扮相有什么特点?
戏曲演员的扮相有什么特点?一、传统戏曲角色扮相的基本特点传统戏曲角色的扮相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打扮和独特的服饰、化妆来展现角色特点,并与表演形成无形的呼应。
传统戏曲角色的扮相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丰富多样的服装:戏曲角色扮相的服装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选用不同的款式、颜色和材质。
例如,宫廷戏曲中的皇帝、皇后常常穿着华丽的锦袍,而武将则着装沉稳、鲜明。
2. 精细入微的妆容:戏曲角色的妆容是扮相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化妆,能够让观众一眼就能识别角色的性格、年龄和行为特点。
例如,喜剧角色的妆容通常夸张滑稽,而凶恶角色则会采用浓重的酱紫色。
3. 符号化的服饰装饰:戏曲角色的服饰装饰常常涵盖了丰富的符号意义。
例如,角色的帽子、鞋子、披风等不仅是装饰性的物件,还能够传递角色身份和内在特点的象征。
二、主要戏曲角色扮相的特点1. 丑角:丑角的扮相是戏曲中的特殊存在,他们的扮相通常具有夸张、滑稽的特点。
他们穿着破旧、颜色花哨的衣服,妆容也非常夸张,以大红鼻子、黑色涂饰眉、大椭圆眼、肉红嘴唇为特征。
丑角的扮相既让观众感到欢乐,同时也具有凸显戏剧性冲突的作用。
2. 生角:生角是扮演忠良、勇壮、正直的角色,他们的扮相通常是端庄正经的。
生角的服饰多为华丽、彩色的锦袍,穿戴上首饰。
妆容方面则以红底白粉为主,注重突出眉和唇的特点。
3. 净角:净角是扮演文艺、优雅的角色,他们的扮相通常清秀素雅。
净角的服饰以红、黄、黑为主色调,注重流线和身段美。
妆容方面则以白底、淡妆为主,着重突出唇和眼的特点。
4. 旦角:旦角扮相是戏曲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扮相通常是娇艳欲滴、婀娜多姿的。
旦角的服饰以细腻、缠绕的图案为主,注重流线和妩媚的感觉。
妆容方面则以白底、淡妆为主,眉妆细致而扬,唇妆鲜红艳丽。
5. 世子:世子是戏曲中的男性旦角,他们的扮相既要展现男子汉的刚毅和威严,又要兼顾妩媚。
世子的服饰常常以金黄、红色为主,注重强调肩背挺拔和妆容的细腻。
浓妆淡抹总相宜——谈“十艺节”部分剧目的舞美风格
备许多基本要素. 如果停滞在常规的思维之中, 或者是缺乏
舞台美术作为直观形象 ,既需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 又
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 , 但这都离不开剧情 , 什么样的剧 情决定什么样式的舞美风格 , 这是第一要素。
( 二) 舞美设计者的个性化追求决定舞美风格
材料的选择空间.亦或没有充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设备 , 都
而是鲜活灵动的创作风格——洒脱、 任性 、 随意。 需传统格调
的第二个要素。 如济南市京剧院《 项羽》 的舞美设计为一中一
青二人, 所以, 该剧的舞美风格走的是随性化思路, 需要展示 内景时, 桌椅齐全, 需要展示野外场景时, 运用随性均采用实景展示, 高高的层楼、 木
栅、 开窗、 折门等等, 可是 , 你又不能仅仅把它们当成实景看
待, 因为, 它们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木门可折可叠, 木墙可 分可合, 一切随剧情变化而改变。 这, 就是传统舞美样式中的 新的型格。既是传统的。 又是崭新的。山东省京剧院演出的
十分灵活方便 , 可坐可跨 , 既可为山, 又可为床, 都能让观众
产生对戏曲空间和环境的联想, 完成从意象到具象的审美过 程。这是千百年来用之不衰的经典, 也给戏曲舞美发展带来
困惑。
现代的戏曲创作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创作, 越来越讲究整
众所周知, 由于舞台美术的特定性 , 在舞台美术中创意
《 瑞蚨祥》 , 其舞美呈现也是传统的, 可舞台上的柱子会移动,
房间会分离.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更从视觉上感受到了一
舞美样式而言,现代样式更容易采取现代的一些辅助手段, 如灯光、 烟雾等。 青岛市歌舞剧院演出的舞剧《 红高粱》 中, 较 多地采取了现代舞美的表现样式. 比如舞台上整排红高粱的
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
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一、旦角的脸部基本化妆步骤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
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1、拍底色:底色由红、白色的化妆油彩调配成嫩肉色。
底色的深浅要根据舞台灯光的强弱、人物的年龄、身份而加以区别。
拍底色的顺序是先脑门、鼻子、下巴后拍两颊、两腮和脖子。
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匀。
还要注意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涂腮红:以大红色化妆油彩为主,略加玫瑰红色。
方法是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由深渐浅地均匀地拍打,直到与底色融为一色。
以上眼皮部位为最红,要注意鼻梁、嘴角与底色衔接的部位要自然过渡,不要有明显的红白界线。
涂腮红时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据脸型的特点加以变化,起到弥补缺陷、美化脸型的作用。
如圆型脸可把腮红上下拉长;长型脸可把腮红向横向拉宽,再通过贴片子的技巧来帮助演员改变脸型的长短胖瘦。
3、定妆: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
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4、涂胭脂:用大红、荷花、赫红等颜色的胭脂涂在腮红的部位。
方法是从眼窝和鼻梁两侧,眉毛以下开始,自上而下、由浅至深。
重点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两颊要逐渐过渡到与底色一样的深浅。
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鲜艳。
5、画眼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演员揭示人物心情的关键部位。
所以画眼圈要画出生动的神韵来,才能起到烘托演员的表演的作用。
同时,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进行比例的夸张。
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
旦角演员基本是以风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
京剧的服装与化妆
京剧的服装与化妆京剧表演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
每个行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各行当的演员要在舞台上分别扮演不同性别、性格、年龄、社会身份、社会职业的人物。
在京剧舞台上,与这些人物相匹配的就有人物的不同装扮。
这装扮主要是指人物的服装和化妆。
(一)传统京剧的服装传统京剧服装是以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经过许多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
传统京剧服装有通用性。
也就是说服装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
比如:一件蟒龙袍,不论是春秋战国或唐宋元明清的皇帝在春夏秋冬的任何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这个戏里能穿,在另一出戏里同样能穿。
传统京剧服装还具有直观性。
也就是说服装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京剧角色一上场,仅凭他的服装观众就大致知道这个人是在家里,还是在路上;是当官的,还是百姓;有没有文化等等。
比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深,或者准备行路;穿一件补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衣服(“富贵衣”),则说明,这是个生活潦倒的人,但将来可能还是要飞黄腾达的。
这些都就是通过服装告诉观众的。
另外,京剧服装还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对生活进行了夸张和变形。
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鸟的尾羽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那个尾羽并不太长。
到了京剧舞台上就用了长长的尾羽。
通过对头饰尾羽的夸张就增加了武将的威风和美感,还给演员的表演给提供了方便。
再有,传统京剧的服装从整体上看是绚丽多彩,花团锦簇的,但是落实到具体人物的身上,又是很讲究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和境遇的。
这就是说,传统京剧服装在整体美和具体表现这一个人物的问题上是和谐统一的。
京剧的服装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
舞台上的人物穿错了服装就不符合这一个人物的要求了。
在舞台上的角色如此之杂陈,戏剧服装又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传统京剧服装在京剧舞台上,既能展示出东方艺术独特的绚丽色彩,又能紧扣每一出戏的剧情和人物,这真是个艺术的奇迹。
京剧人物造型设计的表意分析
京剧人物造型设计的表意分析1 京剧的起源京剧被人们称之为国粹,是我们的国之瑰宝,她除了优美的唱腔,更吸引人的是或俊美或温婉,或华丽或清雅的扮相.历经二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京剧在继承传统与发展革新中默默前行,那些美轮美奂的人物在历史的嬗变中诉说着永恒,了解京剧的人物造型,了解这种美的演变,还要从京剧的源头去寻觅、挖掘、体悟、升华.毫无疑问京剧的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象征性,面部运用怎样油彩的色调,色彩的构成配比,这一切具有的表意功能都是在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形成.追根溯源,京剧的形成年代大约是在1840 年前后.清乾隆年间末期,徽调进北京城后,汲取了昆腔、汉调、秦腔的部分剧目、表演方法和演唱曲调,又融入了一些民间曲调,祖辈的艺术家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地从各种剧种汲取营养,历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了京剧的演唱风格.[1]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八十大寿,扬州盐商组织了当时在杭州唱戏的"三庆"徽班,赶赴北京,将这种属于地方声腔的戏献演于帝都为乾隆祝寿.三庆徽班的戏,有民间山野之风,因此引起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赞赏与注意.随后,"春台""四喜""和春"等徽班也陆续北上进京,史称"徽班进京".而京剧正是从在京的徽班演变而来.京剧的综合性强,角色的服装、脸谱和头饰,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是辅助、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帽翅等,因为具有动态美而有助于渲染人物心理情绪、表现人物性格.京剧的综合性,来源于中国戏曲文化长期的沉淀积累,也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学、舞蹈、音乐、杂技、绘画、武术以及服饰、化妆等各种艺术的动人魅力与历史光辉.2 京剧人物造型设计的表意分析京剧人物造型,俗称'扮相',是由具有艺术形态的戏曲服饰、化装谱式构成的京剧舞台造型形象,诸如钟馗、关羽、白娘子、杨贵妃等,均被广大观众赞叹.一般看来,提到京剧人物造型主要由戏曲服饰和化装谱式两部分构成,而京剧人物就角色来说,有生、旦、净、丑四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剧情的不同,流派的不同,同一个角色在剧中都有不同的造型,因此,京剧的人物造型种类繁多.尽管京剧人物造型种类繁多,却也遵循着一定的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扮相有所区别.京剧角色生、旦、净、丑四大类,是根据演员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品貌等不同对剧中角色的进行划分的.生: 京剧舞台上不画脸谱的男性角色统称为生.旦: 京剧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统称为旦.净: 又称"花脸".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多彩,通过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的面部化妆突出各种人物特点.有卑鄙小人、有高官达贵,有正、反面人物.丑: 俗称"小花脸".大都是一些幽默、滑稽、活跃、机敏的人物,也有个别奸猾之人.就人物造型来说,京剧行当的划分是很明确的,每个行当不但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上有各自固定的模式,而且在化妆、穿戴上也都有特定的程式.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在造型设计上都具有象征性.简而言之,当观众坐在剧场欣赏京剧时,看到舞台上人物角色的装扮,就能明白这个角色是什么地位、什么性格,因为每个角色的装扮都有它特定的内涵.京剧的人物造型,留给观众的面部视觉印象是一幅优美的图案,而这图案( 脸谱) 构成了具有稳定的性格化的符号表意体系.这一表意体系一方面遵循人的视觉生理习惯自发建立,并随时间的流失,京剧的发展,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符号表意系统,从业者自觉地运用发展.这些符号以演员的肤色、眉脊、眼窝等自然条件为基础用勾勒手法,描绘出善恶忠奸、强弱动静等各类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 这些符号不仅揭示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揭示着人物的时代特征、身份特征、年龄特征等信息.事实上,京剧的人物造型正是符号意旨系统表意功能的体现.可以说我们的古代先贤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符号的表意功能来指导或实践京剧的人物造型工作.毫无疑问,京剧的化妆特别注重装饰.净、丑的脸谱是图案化的性格化妆; 生、旦化妆虽然一般不用图案花纹,但其描眉、画眼、抹粉、涂朱也有浓厚的装饰趣味.[2]如果说净丑的人物造型是直接以符号的形式来体现她的表意,那生、旦则是用装饰性的化妆手法,结合行头隐晦的表达其象征意义.以秦香莲和红娘对比为例,二者均"提眉""描目"并运用京剧惯用的粉红设色描画眼睛,但在整个行头配合的造型设计的大视觉下,表达出一悲一喜、一苦一甜的截然不同的形象效果.再看净、丑,多以图案化的脸谱谱式表现人物.如眉谱,并不像生、旦造型是对眉的美化再现,而是对眉部的夸大、变形并勾画出表现人物性格的、与眉无关的各种图案,如老眉又称老眉子、耷拉眉子,把眉毛形向两侧耳边下垂,表示老年人长眉变垂的特点.就脸谱艺术整体而言,其色彩的符号功能有主要是通过色彩的配比关系强烈地表达出来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多种色彩的搭配,表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同时用最为突出的主色调象征人物具有的核心性格.如红脸,多为忠心义胆、性情耿直之人; 黑脸,多为正直忠勇或粗暴憨直之人; 油白脸,奸险而又刚愎自用等.京剧的人物造型,或通过隐晦的装饰性造型手法表意,或通过直接脸谱符号表意,无论哪种方式,都体现出其独特的符号美学构思,巧妙的表达意境,通过意义表达双方既定的符号表意体系彼此达成共识.3 未来之路京剧,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在这套完整的体系中有自己独特的表意系统.正因如此,京剧的发展就有着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就像京剧自身的发展历程是在徽剧融合京地各种剧目发展起来的一样,京剧的未来之路也必将是在融合中突出重围.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杨子荣以他所在的时代形象站在京剧舞台上,虽然人物造型的象征表意性被消解了,灵韵似乎也从古典美轮美奂的人物形象中消失了,然而,新世纪多元的美学取向,从能指到所指的表意的多维度,都使得京剧可以有也能够有更加丰富的发展可能.在借鉴和融合其他戏剧形式的基础上,在面对不同受众需要的前提下,京剧应该以更广阔的胸怀兼容包并,勇敢尝试.以往京剧的表意功能是建立在符号表意基础之上,未来不管京剧怎样兼收并蓄,不管它的人物造型风格趋简还是趋繁,他都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必定亦有其意义表达,而且这种意义在京剧表演者和观众间顺畅的沟通也必将能够被符号表意系统所解读.参考文献:[1]隋秀玲,时丽红,宋雪琰. 浅谈京剧的起源与艺术欣赏[J].大众文艺,2008( 8) :106.[2]陈新暖,纪丽妙.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J]. 大舞台,2009 ( 2) .。
《浓妆淡抹总相宜》——戏曲舞台化妆的感与悟
化妆造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形象设计的科学,它涉及心理学、美学、人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涵盖着服饰学、色彩学、化妆造型设计、身势学等领域的内容。戏曲舞台化妆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戏曲舞台上,程式无所不在,唱念做打、人物造型、服装和道具以及布景,乃至角色行当都是程式化的,没有程式就没有中国的戏曲。戏曲的形式美的总体要求为“比例对称”、“节奏韵律和谐统一”,其对形象美和形式美的区分尤为重要,因此,舞台上的美带给人们的是第一视觉。戏曲化妆作为塑造戏曲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民族等特点加以设计和运用。简单说就是装饰、变型(形)、美化,即通过运用各种工具,遵照造型规律的步骤,采用适于个性的技巧和方法,对脸面、五官及其它部位进行描画,渲染和调整,以强化主体形象。当然,戏曲化妆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人物的时代背景及多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我本人从事戏曲化妆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体会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专业化妆师,应该和演员一样,深入剧情,用心感悟,同时还应懂得形、色、韵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妙手生花,让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展观在戏曲舞台上,从而激荡观众的心灵。
化妆师是一台戏中人物形象的创造者,依据戏曲艺术的创作的特性和规律,化妆师的创作活动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创作题材和内容首先要由剧作家所提供的剧本决定。因此必须首先以舞台剧情为创作依据,认真钻研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性格化特征和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种族特征、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等特点,这才有助于化妆师形成对未来舞台人物形象的构思。鉴于舞台化妆艺术的审美特性,化妆师的形象构思,又不能局限于文学形象的描绘中。剧作家是借助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塑造各类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有时为了能使观众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内心视象,剧作者不惜在描绘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时,采用一定程度的夸张描写。如描绘一个人的形象“面如满月”、“眉如卧蚕”、“鼻如悬胆”、“血盆大口”等等。在文字描绘上作适当的夸张,即可激发观众内心的视像感觉,以达到艺术渲染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文学形象描绘,显然不适合舞台化妆造型艺术所具有的视觉形象直观性和真实的特性。我们河南省越调剧团创演的《尽瘁祁山》在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中荣获金奖,我作为化妆师也获得了化妆造型奖。荣幸之余,也深感化妆造型的艰辛,更深刻体会到化妆造型艺术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我们创演《尽瘁祁山》这部戏,一是为了完成已故越调大师申凤梅想排这个戏而没有排成的心愿,二是为了进一步锻炼申小梅,让她甩开老师的拐杖用自己的力量再塑诸葛亮这个艺术形象,针对申小梅扮演这次诸葛亮的不同地方,我翻阅了“三国”资料,分析诸葛亮当时的身份、年龄和历史背景,反复构思、精心设计、认真描摹,多次为申小梅试装,并借鉴影视和越扮的特长和画法,为我所用、大胆革新、自制发髻和头饰,一改传统的扮相和服饰,使诸葛亮的形象更生活、更自然,更生动、更亲切、使申小梅扮演的诸葛亮更加风骨遒劲、浑然圆融,豪迈中显出拙扑,苍劲中含几多真情,使诸葛亮的形象造型在大帐中有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一面,回到家中与妻儿团聚,又有亲切慈祥、谈笑风生的一面,受到专家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浅谈昆曲行当的俊扮化妆
( 白) 、 胭脂 ( 红) 、 油 烟灰 ( 黑) 三 种 颜料 , 均 为 粉状 的 。而近 人 已改 用 油彩 、 粉 底霜 、 眼 影等 各种新 式
的彩 妆 用 品 , 用 色 更 加 浓郁 、 注 重色 彩 的 层 次 和
结 构 感 的搭 配 , 为了 更加 唯 美和 迎 合现 代 人 的审
生、 雉尾生 、 鞋皮生 ) 、 武 生 。 老 生是 指 年 长 的男 性, 造型以黑三髯 口为主 , 如《 牧 羊记 》 的苏武 、 《 满 床笏 》 的郭子 仪 、 《 渔 樵记 》 的朱 买 臣 。外 的年
龄 比老 生 更 长 , 造型 以 白髯 口 为主 , 如《 浣纱记》
昆曲 的旦 角 行 当分 为老 旦 、 正旦 、 作旦、 刺杀
旦( 又称 四旦 ) 、 闺门 旦 ( 又称 五 旦 ) 、 贴旦( 又称 六
旦) 、 武 旦 。老旦 是 年老 的妇 人 , 和 其 他旦 行 是 不
的伍 子 胥 、 《 长生 殿》 的李 龟年 、 《 义 妖记 》 的法海 。
末是 地位 较次 的老 生 ,造 型以 黑满 髯 口为 主 , 如
舞台实践 尉 影 月 报
用较重脂粉 , 中年 妇 女 则 较淡 , 表现 苦 难 中 的妇
女 以 及 贫 苦 的 老 旦 角色 则 完 全 不 施 脂 粉 , 称“ 清 水脸 ” 。 还 有用 荷叶 煮汁 抹脸 使脸 成焦 黄色 。 此法 今 已不 见使 用 。
美! “ 俊扮” 致 力 于 表 现 剧 中 人 物 的 年龄 、 性别 、 身份。 处 境不 同而 有淡妆 、 艳妆 之别 。 昆曲只有 扮 演 富 贵 人 家 的 少女 、 少妇 或 风 流 、 轻 佻 的 女 性 用
京剧旦角的化妆技巧
京剧旦角的化妆技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京剧中,旦角是指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他们通过精细的化妆来塑造角色形象,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首先,京剧旦角化妆的基本步骤是:画眉、付鬓、抹粉、描眼、抹唇、增装等。
这一系列步骤的目的是通过化妆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并使演员可以更好地演绎角色的情感。
画眉是京剧旦角化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京剧旦角的眉形一般呈半月形,具有长、直、平、上弯的特点。
演员首先使用画眉笔勾勒出眉形的轮廓,然后用填色笔填充眉毛的内部,使其更加丰满。
付鬓是指使用假发,将假发贴在太阳穴的位置。
这样可以使角色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同时,假发的选择也是十分关键,需要与角色的形象相匹配。
抹粉是京剧旦角化妆的第三个步骤。
演员使用白色的粉扑蘸取白粉,将粉末均匀地擦在脸部和颈部。
这样可以使皮肤看起来更加白皙,与角色的人物设定相符。
描眼是化妆的一个重点。
演员使用深色的眼影和眼线笔,勾勒出浓密和深邃的眼部轮廓。
并通过高挑的眼影和眼线延伸眼尾,使眼睛看起来更加有神。
抹唇是最后的一步,演员使用口红将嘴唇涂成红色。
京剧旦角一般选择鲜艳的红色,使嘴唇看起来更加饱满和性感。
除了上述基本步骤外,增装也是京剧旦角化妆的重要环节。
增装是指为角色增加不同的饰品和装饰品,如发饰、耳环、领饰等。
这些装饰品可以更好地突出角色的特点,并更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总的来说,京剧旦角的化妆技巧是一门独特而精细的艺术。
它不仅要求演员有高超的技巧和经验,还需要他们对角色的塑造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精细的化妆,京剧旦角能够更好地演绎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讲解]京剧旦角妆容
京剧旦角妆容与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内容提要:京剧的化妆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化妆主要可分为美化化妆(俊扮)、性格化妆(脸谱)、情绪化妆(变脸)、象形化妆(动物象形脸),不同的时期化妆有所差异。
京剧人物剪纸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通过对京剧人物的化妆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关键词:京剧;花旦;妆容;人物性格前言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所以,京剧的妆容作为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要素,有它存在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是一种最直观的舞台形象,所以表达的东西就要更深入一个层次。
我认为京剧人物剪纸艺术的设计,不单单是体现在京剧人物的造型与动势上,更多的外部特征是依靠对京剧人物化妆的精心设计来表达人物性格。
京剧的化妆作为京剧艺术的一部分,它们将京剧的美最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
京剧的化妆既有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浪漫主义色彩,目的就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传神。
京剧旦角为女性形象,所以他要表达出区别与男性角色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不同究其根本就是妆容的不同,它表现的人物内心形象是非常直观的,为什么说旦角的妆容更富有内涵,因为纵观京剧角色,净丑脸谱,着重于人物形貌的夸张和品质的刻划。
京剧旦角化妆技巧
京剧旦角化妆技巧一、胭脂颊红京剧旦角的妆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胭脂颊红,这种颜色的胭脂必须要善加掌握,否则会显得过于浓重或者假媚。
一般的化妆步骤是先在脸颊部位上打上淡粉色的底妆,然后再用红色胭脂将脸颊涂满,最后在颧骨部位适量刷上深色胭脂,达到立体感。
要注意的是,颊红的颜色要和唇妆、眼妆等整体妆容相协调。
二、眼妆京剧旦角的眼妆十分重要,它不仅要能够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绪,还要能够突出演员的双眼,增强舞台表情。
眼妆常采用的颜色有黑、白、灰、深蓝等色。
眼线要显得清晰,眼睛上方的黑线要加强,能够使得眼睛更加有神。
三、唇妆京剧旦角的口红颜色也是很重要的,常见的颜色有艳红、朱红、深紫红等色。
一般情况下,师娘会根据角色性格和气质选择合适的唇色,这些颜色都必须要与胭脂颜色协调。
唇形也需要根据不同角色进行调整,来体现角色的特点和气质。
四、鼻影鼻影是京剧旦角化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让演员的鼻子变得更加立体,更有造型感。
鼻影的位置要在鼻梁两侧,颜色不要过于深重,一般使用灰色、浅灰色或淡土黄色,使其自然渐变。
五、眉笔京剧旦角的眉毛有明显的上扬弧度,呈墨汁夹黑色,椭圆也很小巧。
眉毛应该要和其他的妆容颜色相协调。
眉形的调整应当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气质进行适当调整,有的要粗,有的要细,有的要高,有的要低。
六、面颊平衡京剧旦角妆容的颜色一般比较饱和,有时会让面部色彩失衡,此时需要适当地加入黄色、灰色等中性色调来平衡脸部色彩,使其更加自然,不失分寸。
七、透气度京剧旦角的化妆要求透视感较强,要显得清新通透,不要过于浓重,打底妆要薄而均匀,透过底妆能够看到皮肤自然色彩。
八、局部强化在京剧旦角妆容中,有时需要在局部进行强化,突出角色某些特点。
比如眼睛和嘴部,需要适当强化其颜色和轮廓,让演员的特点更加立体鲜明。
九、避免瑕疵京剧旦角化妆需要非常细致和精致,不适合留下任何瑕疵,所以在化妆之前需要做好彻底的皮肤清洁和保湿工作,避免出现肌肤干燥、脱皮等问题。
戏曲化妆的个性化与典型化探寻
戏曲化妆的个性化与典型化探寻戏曲化妆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将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戏曲化妆中,不仅有个性化的塑造,更有一系列具有典型化特征的形象。
本文将从个性化和典型化两个角度,探究戏曲化妆的艺术魅力。
一、个性化的塑造戏曲化妆中的个性化表现在角色形象的塑造和造型上。
每个戏曲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感情,化妆师需要通过化妆手法和色彩搭配,将这些特征表达出来。
首先是川剧中的脸谱,脸谱是川剧中的一大特色,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经历。
比如在川剧《邓通之抗金》中,邓通的脸谱是金色的,象征着他的豪气和果敢,而刘志蓬的脸谱则是黑色的,表现出他的忧郁和坚毅。
脸谱的个性化塑造让观众一眼就能辨别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增强了戏曲角色的个性魅力。
其次是京剧中的花旦和老生,他们的化妆也都有其独特之处。
花旦的化妆多以红色为主,代表着她们的活泼、爽朗和热情,而老生则以黑色为主,体现出他们的稳重、沉稳和深沉。
通过化妆,演员们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戏曲角色的内心世界。
除了脸谱和花旦老生的化妆外,其他各种角色的个性化造型也是极为重要的。
比如在京剧《霸王别姬》中,霸王的化妆非常凶狠,以黑色为主,给人一种强大、残忍的感觉;而虞姬的化妆则更加娇媚柔美,以红色为主,体现出她的温柔和妩媚。
通过个性化化妆的塑造,使戏曲角色更加生动立体,让观众对剧情和角色产生更深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二、典型化的形象除了个性化的塑造外,戏曲化妆还具有典型化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角色造型的传统和符号化上。
戏曲角色形象的典型化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地辨识和理解角色。
首先是戏曲中的各种角色类型。
比如在越剧中,分别有青衣、花旦、老生、丑角等角色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固定的化妆模式和服饰风格,这些典型的角色类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辨别角色和情节的有效指引。
浓妆淡抹总相宜——略谈昆剧女性人物塑造中化妆和贴片子的作用
浓妆淡抹总相宜——略谈昆剧女性人物塑造中化妆和贴片子
的作用
顾玲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昆曲中的女性美化彩妆,几百年来虽是施粉墨和胭脂达到美化效果,但从清末至今经艺人不断地变化发展已大大的美化、美艳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特别是女性形象的舞台呈现,更是美不胜收了。
那如何使各种古代女性形象在舞台呈现出不同姿色、不同面貌、不同倩影呢?
【总页数】1页(P115)
【作者】顾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65.3
【相关文献】
1.浓妆淡抹总相宜——试论贺铸词中女性形象的刻画 [J], 祝云珠
2.《浓妆淡抹总相宜》——戏曲舞台化妆的感与悟 [J], 张玲平
3.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化妆 [J], 翟羽佳
4.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J], 陈新暖;纪丽妙
5.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J], 欧阳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浓妆淡抹总相宜--豫剧《大祭桩》版本初探
浓妆淡抹总相宜--豫剧《大祭桩》版本初探
曹恒军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大祭桩》系豫剧经典传统剧目,其故事流传久远,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独特,为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叫座剧目。
该剧包罗万象,蕴藉繁重复杂的唱念做打,能深入全面考验演员的综合艺术功底,为众多豫剧名家争相上演。
艺术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艺术理解,思维观念,审美取向进行了各自的艺术处理赋予该剧精彩纷呈的面貌,可谓是五彩斑斓《大祭桩》,浓妆淡抹总相宜。
纵观豫剧《大祭桩》繁杂浩瀚的演出本,党玉倩主演,商水县豫剧团党玉倩主演的演出本情节最为完整丰富。
第一场“抄府”、第二场“争婚”、第三场“赠银”、第四场“遭祸”、第五“报信”、第六场“离家”、第七场“路遇”、第八场“祭桩”整个故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开阖顺畅,衔接自然充分彰显了中国戏曲叙事母体的品格,使全剧呈现出规整通畅的美学追求。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曹恒军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河南郑州 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雨无阻祭桩路--浅谈我在豫剧古典戏《大祭桩》中饰演黄桂英的角色体会 [J], 曹会敏
2.一颦一笑发自内心一招一式符合身份--浅谈豫剧《大祭桩》中饰演春红的体会[J], 翟明霞
3.浅谈豫剧《大祭桩》中饰演黄桂英的体会 [J], 韦新荣
4.浅谈豫剧《大祭桩》中饰演黄桂英的体会 [J], 韦新荣[1]
5.豫剧《大祭桩》——我演黄桂英 [J], 王慧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匹垒!型垒型巨墨圈
一陈新暖纪丽妙
浓妆淡抹总相宜
——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戏曲的化妆,大体上可分美化化妆(即俊扮,一般为生、旦角色所用)、性格化妆(突出表现为净、丑的脸谱)、情绪化妆(即变脸,各行角色均有)和象形化妆(脸谱带有各种动物形象图案,亦称象形脸)等四种类型。
戏曲的化妆特别注重装饰。
净、丑的脸谱是网案化的性格化妆;生、旦化妆虽然一般不用图案花纹。
但其描眉、画眼、抹粉、涂朱也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如文小生的眉心常画一弧形红晕.武小生则从眉心到脑门画一红色“枪尖”.这是运用装饰的手法表现文武之别。
旦角的贴片子,是对妇女额发.鬓发的一种图案化处理.可以起到勾清面部轮廓和美化脸型的作用。
戏曲化妆根据写意的艺术原则,充分地调动夸张、变形、写意的绘画美,对角色重新造型.可以使演员面目全非,完全变成另外一个图案美的性格形象。
这是戏曲化妆艺术的功能。
净、丑两个行当角色的脸谱全部图案化。
此外.老生、武生、小生和旦角都必须“提眉…描目”。
起的作用是:第一.可美化、提神。
演员运用特定的绘画手法,根据行当、人物,在本人眉、眼的基础上,进一步勾画眉、眼的粗细,长短、大小,使眼睛在墨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明亮。
人物造型更加鲜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就是眼眉之间的距离,也可通过细微的调整克服天生的缺陷。
“提眉”也提起了跟角.顿时英气勃发。
神采奕奕.整个面容都有了光彩。
第二,多样的和谐统一。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跟”。
眼睛及眉是演员精气神的聚光点。
“提眉”、“描目”对面部的扩展以及对跟、眉的美化夸张.和整个服饰化妆正是一种重要的完美和谐与多样统一。
第三,延长艺术生命。
由于“提眉”“描目”是一种“重新造型”的美.年龄较大的演员仍然可以通过这样的美化提神,扮演年轻的角色。
实际上,戏曲的化妆是一门“远看的艺术”。
虽然近距离看来画得很夸张,但上了舞台,灯光一打.就会显得眉清目朗,炯炯有神,美了,活了。
它为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
远非演员自然面目可比。
戏曲人物造型的装饰性。
一方面是要区别于生活的自然形态。
求得同载歌载舞的化妆表演相统~;另一方面。
通过装饰来取得更加鲜明、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脸谱并不是给善恶概念作图解,丽是抓住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给以突出的刻画。
运用装饰性来强化倾向性的不只是脸谱.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如H角在眉心点彩,用来表示“抓花容”;除去头上的一部分饰物来表示“乌云扯乱”:穿着青褶子的右臂露出蓝帔或文蟒表示“扯破衣衫”……各种装饰化的装扮。
不仅体现了戏曲艺术的形式美。
也体现着艺术家刻画、塑造人物的匠心。
如旦角的“大发”、头饰。
既是写意造型.又是体现人物身份、地位及气质的重要细节:“抓髻”用于闺阁少女,“大头”用于已婚妇人,“钿翠”用于高贵妇人,“银泡”用于贫家妇女……它们是写意的。
又有现实主义的内核。
戏曲服装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
造型的装饰也是如此。
不可随意插、戴。
还以旦角的“大发”为例。
旦角的发簪常常竖插两根“包头莲”,这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包括上面的“楼子”),表示头发梳得用心,很整齐,很精细,才用簪子“别”起。
但留有“甩发”的旦行人物,则不能再插“包头莲”.因为这类人物大多处于“落难”之时.是不会有心思和功夫顾及发式的。
此外.老生、小生的水纱、网子,都必须在演员额头勾勒出一条“人”字形的黑色曲线,以使脸部轮廓分明,显得英俊、潇洒。
总之,戏曲人物的化妆和造型起到了既区分表演行当又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美。
责任编辑,孟彦军
‘大舞台>单月号2009第2期
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戏曲人物的化妆与造型
作者:陈新暖, 纪丽妙
作者单位:
刊名:
大舞台
英文刊名:GREAT STAG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wt200902028.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8e94dbee-56c8-4b66-a165-9e5600d09f06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