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喜”与“忧”;懂得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文化生活两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教学难点】时尚文化与新文化;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教学过程】(导入单元)教材一、二单元主要从文化一般的角度来了解文化,第一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一般意义;第二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传播、继承、创新这个发展过程;三、四单元则是从文化特殊的角度来了解中华文化,第三单元走进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是在前三单元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探究中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是我们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所在,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点和落脚点。

(导课)我们要建设好中华文化,就必须首先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

因此,第八课带领我们“走进文化生活”!(导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先从现象入手。

今天,我们先来感受“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现象分析中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处理:P86探究1归纳:从人们的着装和互联网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丰富多彩。

放眼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会发现我们已经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之中。

1. 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特点:多样性思维拓展:文化生活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的选择,体现人与文化的关系,侧重文化消费、传播与选择。

后者是就文化自身而言,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仅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同经济、政治相区别、相对应的,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形式(1)精神产品—————思想、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2)精神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4.文化的力量(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1.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讲授以下知识点:
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文化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功能,使学生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文化的多样性:讲解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3.体味文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感受文化、认识文化,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文化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授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如“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5.结合所学知识,对家中或社区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影响。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 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涵义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 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 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 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4 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 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 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 5―6 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 路”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 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 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 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 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 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个人补充部分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先自学,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二)讲授新知(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文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8.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 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 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文化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rray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社会实践要求进行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创新的原因:1、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重要性(作用/意义):(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文化创新的措施: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求: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②向人民群众学习,走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关注、理解、学习)。

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什么是大众文化(2)什么是落后文化(3)什么是腐朽文化◇理解:(1)大众文化的内涵(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分析(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二、【课程标准】: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2)结合本地文化生活的具体事例,全面看待文化中的“喜’’与“忧”。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05/0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掌握文化人文性、实践性、物质性的特征;2、通过活动及讨论,让学生理解“文化”一词的多义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书所指“文化”的内涵;3、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领悟到当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教学难点:1、文化的不同含义;2、文化力量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导引法、对比法、谈话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步了解本书的结构脉络:观察目录,让学生找出教材四个单元的联系,想想每单元都回答什么问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怎么样传承和创新?(3)中华文化是什么?(4)怎么样发展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2、观察本单元的结构图表,点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然后用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引导同学们观察P4~5的组图,回答讨论相关问题,重点理解芯片为我们创造的新的文化景观是什么?(网络文化)它有什么特点?(交流共享)2、探究学习:探究1: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有文化”或“文化水平高”。

在企业和学校,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演讲会、歌咏比赛、读书俱乐部等活动,欣赏音乐、戏剧等文艺节目,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两种看法?为什么?(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提示:(1)不赞同。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2.短片结束后,提出引导性问题:“你们觉得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展开思考。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看法,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
2.通过讲解诸子百家思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代表性人物和文学成就,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3.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出讨论话题,如:“你认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精髓。
3.创设互动式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丰富的中华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情境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2.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开放、包容的化心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文化生活全套学案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文化生活全套学案

高二政治组 1--1 体味文化第1课时【学习要求】了解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重点)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难点)【自学过程】自主探究基础知识(抓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1、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

2、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

3、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物质载体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2)狭义的“文化”(3)我们所讲的“文化”4、请阅读P6—7,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结合教材P4的图片,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6、选择你最爱的一本好书或是一个其他的文化现象,谈谈它对你的影响。

7、根据历史知识,说说不同的文化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知识测评】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3.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
3.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考、实践等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4.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内容呈现: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内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网络查询等途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文化,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对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在学习本章节《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前,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对文化概念、文化多样性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文化交流与互鉴: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尊重差异,学习借鉴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o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o学生能够分析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o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o增强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能从多种渠道搜集文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包容意识。

o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

o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文化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文化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多样性的案例,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化现象,深化对文化作用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化多样性。

-网络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特定文化主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三》-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多媒体资源:文化多样性相关视频、图片、课件-实验器材:无(本课为理论教学)-网络资源:在线教育平台、文化类网站、相关论坛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任务,设定时间限制,确保讨论高效有序。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维持良好学习氛围。

-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小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在线平台即时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文化现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深入分析,提交电子版作业便于批改和反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优秀教学案例2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优秀教学案例2
3.提高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优秀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优秀文化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共同探讨文化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
4.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化生活,我将采用情景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地介绍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1.讲解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2.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
3.分析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如文化冲突、文化消费主义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化生活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2.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问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氛围,深化对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1.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例,如电影、音乐、网络用语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1 •理清——文化的含义(1)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⑶形式① 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图示法直观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世界观:只生观S:宀 价值观等 :9意识形态性质文化[片然科学和技术、 匕?:済言和文字專:) #:文化生产,转播、;宀 : 学习.积累 *L_ _- -____________ '梢神活动 祐神产品:M 论、U> :信恂■道禮L 教脊」[科学.文学*艺术:2.把握——文化的特点角度 特点理解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与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 社会的现象“目然"旳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理知识体系■h 特成 MIAt It Ji I W •孔min 扌脚人存4■辿込如土 > A* II 件怜fp ■最人賣迪工阴尸 烁■爭Trt.itft writ 严覘胃车幵•用址并zf[LL\Jt4h^rtLr&.r*»直比制申I;甘車弋 种用■力聊事■:由人和/桝世讯^代蚌时畀釦冷刊屮 ・时札豈耘MT 卢qaetef 承hMffi>4W*£上驴1*||!1山1 tr1-r iH IlJLSAJt^lMiWildft ui ”拥||・聪1堆劇廈化円 滝肿样甥・曲和羸世昼迪匹手- 宦耐住检-娃IM a M> r- Afr-Ka 目 £Alt*lAfts^ajumaai ・x 学敗卓知圧带*业-禺・輯人』.为劝后 AfUM«««i XK? A .0W« 编夷川jtn ;■』卓渤til 喟査■,An*牛綁「書1F 电曲抬址<t 蠱弄:11鼻劇1■内圧対上化■駁I ;定的呻•「直启为忆国扫吠M iwn«9i4ff 1•令酎那,j If.w wfiM« Sih- K 4i« H SI aifi hffl*' t»>:皿豊 IMLMft 需曲:叠 SL ・的■■虫 Jtm Ar** 的VMA明目标学法1. 结合具体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