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优秀课件pptx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优秀课件pptx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优秀课件pptx $number{01}目录•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白杨树象征意义探讨•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观引导•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知识拓展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白杨礼赞》创作背景1941年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歌颂。

茅盾生平及代表作品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化批评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茅盾通过《白杨礼赞》等作品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文学地位《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

作品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形象和坚强意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02文本解读与赏析123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尤其象征着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主题;中间部分详细展开,通过描述和议论表达情感;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借物喻人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正直挺拔的形象。

《白杨礼赞》PPT课件完整版(2024)

《白杨礼赞》PPT课件完整版(2024)
8
关键段落解读与赏析
首段
开篇即点明主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 凡。通过对比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独 特之处。
抒情段落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抒发对抗日军 民的崇敬之情,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感 。
描写段落
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从树干、树枝 、树叶等方面细致刻画白杨树的形象 ,展现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2024/1/29
助理解《白杨礼赞》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02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
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观念、代表作品等,有助于理解《白杨礼赞
》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2024/1/29
0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阐述《白杨礼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茅盾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6
当代社会应用场景探讨
探讨《白杨礼赞》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在当代社 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等。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28
2024/1/29
17
价值观传递与引领作用
1 2
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抗 日军民的崇敬,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坚韧不拔的斗志
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挺拔向上,象征着抗日 军民在艰苦斗争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3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描绘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引导人们树立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子夜》
推荐理由——这是茅盾的一部长篇小说,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面貌,揭示了民族工业在帝 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困境,对于理解茅盾的文学观念和社会关怀有重要帮助。

白杨礼赞作者简介

白杨礼赞作者简介

白杨礼赞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创作背景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创作背景素材 语文版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抗战时期,正值“皖南事变”(1941年1月)之后,是作家西北之行“一段生活的记录”。

1938年底,茅盾应杜重远(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时任新疆学院院长,后于1943年10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毒死于狱中)之邀去新疆学院任教,次年5月到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底,杜重远被盛世才软禁,茅盾借奔母丧之名于1940年4月离开迪化,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德同志并接受其邀请去延安。

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5个多月,至同年10月,茅盾离开延安到重庆。

在延安的5个月当中,他深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体验到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感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正直、朴质的可贵品格,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使他看清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另外他回到重庆以后,也亲身感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表面合作,暗中破坏的丑恶行径(如1941年1月“皖南事变”),感受到国统区暗无天日的黑暗生活以及颓废淫靡的腐败风气。

于是作家决定拿起他的武器──笔,把他的感受通过白杨树这种北方最常见的风物表达出来,以此歌颂抗日儿女,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坚定国统区人民的胜利信心,抒发自己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

《白杨礼赞》(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如《风景谈》等)就这样诞生了。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白杨礼赞
《白杨》是茅盾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故事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农民家庭面临生活困境的艰难情况。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白杨的女孩,她年幼失去了母亲,父亲又早逝,只剩下年迈的祖母照顾她和她的两个弟弟。

家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父亲在世时曾是一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的农民,去世后,他的妻子和祖母都在维持家庭的生计上尽心竭力。

白杨是一个聪明、勤劳且善良的女孩,她用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帮助家人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时刻。

她十分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希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茅盾通过描写白杨和她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在民国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艰苦生活。

白杨是一个乐观、坚强的角色,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展现出了农民阶级的无穷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白杨》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深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关怀。

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白杨》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成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
白环境之美
杨不平凡形神之美
树象征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2.品味本文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本文欲扬先抑、烘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⑥、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
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他们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事例:本文的语言美,美在有气势,有情感。“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
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
篇二:《白杨礼赞》——教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白杨礼赞》——教案
主备:邹爱洪辅备:杨湖张应堂授课教师:
教学设想
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文学常识。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白杨礼赞》ppt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白杨礼赞》ppt课件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 ,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充满英勇和牺 牲精神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 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白杨 树的不平凡,再分述其生长环境、普 遍性和外形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升 华主题。
与城市人物形象对比
城市人物多表现为精致、时尚,而北方农民则更 贴近大自然和土地,这种对比凸显了农民的朴素 和自然之美。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
歌颂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奋斗精神
强调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奋斗
通过描绘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隐喻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条件 下坚持斗争的英勇精神。
细腻描绘景物,烘托氛围
描绘景物
文章开头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同时渲染了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 示了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烘托氛围
通过描写高原景色的“不平凡”,为白杨树设置典型环境,暗示了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为后文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同时,通过描绘景物,烘托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和它的不平凡,突出了它的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精炼传神语言,富有感染力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无论是 描写景物还是抒发情感,都运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既生动 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VS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 白杨树赋予了人的品格和精神,使得白杨 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通过运用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 奏感和音韵美,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 和号召力。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力争上游
形容白杨树努力向上生长的姿态,也暗喻人 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平凡
形容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气质的非凡和 独特。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形容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同时也 是对北方农民和抗战军民的赞美。
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探讨
象征
通过白杨树这一具体形象,象征 了北方农民和抗战军民的坚韧不
拔、正直无私的精神。
严谨的结构安排
巧妙的象征手法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 中间详细描绘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 义,结尾再次强调主题,使全文结构 紧凑、逻辑严密。
白杨树在文章中不仅仅是一种树,更 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态度。通过 白杨树,作者表达了对坚韧不拔、不 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生动的描写手法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从白杨树的形 态、生长环境、内在气质等方面进行 描绘,使得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崇高的审美价值
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所代表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表达了对这种精 神的崇高敬意。同时,文章也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情感,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 时,更深刻地领悟到这种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03
CHAPTER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重点词汇及短语解析
白杨树
文中用来象征坚韧不拔、正直无私的北方农 民和抗战军民的形象。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白杨树、抗日军民等,并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准备,包括了解角色背景、性格特点等。
02
角色扮演与互动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动作等方式展现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03
效果评估与反馈
对角色扮演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演水平、理解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

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笔记以下是一篇关于八上语文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标题:白杨礼赞一、背景介绍《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散文。

文章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为描写对象,歌颂了抗日军民挺直向上的精神风格,进而呼吁在国难当头的年代,我们需要像白杨树那样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二、理解与赏析文章主题:文章的主题在于通过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的精神品质,进而呼吁人们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要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敬意和赞扬。

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到第六段,通过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解析:文章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个人观点与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困难面前要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的重要性。

同时,文章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像白杨树一样,立足于恶劣环境,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价值。

四、应用与行动学习《白杨礼赞》,不仅要理解其内容和主旨,更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不挠地奋斗,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传播这种精神,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关联与扩展关联其他课文:本课与《藤野先生》有一定的关联。

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

《白杨礼赞》中描绘的抗日军民的形象,与《藤野先生》中描绘的那些为了国家命运而奋斗的先烈们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阅读推荐:在阅读本课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抗战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如《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

八年级《白杨礼赞》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白杨礼赞》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白杨礼赞》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知识就是力量,为了掌握好知识点,想要了解白杨礼赞的小伙伴赶紧过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赏析”,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白杨礼赞课文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白杨礼赞优秀课件

白杨礼赞优秀课件

赞美之情 喜爱之情 憎恶之情 向往之情
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坚 强意志
新时代背景下的进 取精神
民族团结的象征
朴实无华的品质与 不屈不挠的精神的 代表
文章特色
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语言特色
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句式多变,富有音乐美
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写作手法及风格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象征手法,寓意深刻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细腻描绘,生动形象
白杨礼赞优秀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导入新课
03 深入分析
05 拓展延伸
02 整体感知 04 文章特色 06 总结与反思
导入新课
标题及背景介绍
标题:白杨礼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者:茅盾
创作背景:抗日战 争爆发后,茅盾流 亡于上海、武汉等 地
主题:通过对白杨 树的赞美,歌颂抗 日根据地人民的抗 日精神
作者:茅盾
文章结构:总—分—总
抒发情感:对中华民族的赞 美与热爱之情
深入分析
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将白杨树比 作哨兵,表现其挺 拔、坚强不屈的特 点
拟人:赋予白杨树 人格化特征,表现 其坚韧不拔、不屈 不挠的精神
对比:将白杨树与 其他树种进行对比 ,突出其优秀品质
反复:多次强调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深化文章主题
作者及作品介绍
作品:《白杨礼赞》
背景:抗日战争时期
特点:散文、文学评论、翻译家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了解 文章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和断句 错误
学生再次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和记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写出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1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2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3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4【解析】1.“麦浪”形象地道出了广阔无垠的麦田在微风吹拂下的动态,形象而生动。

2.“坦荡如砥”形容黄土高原的平坦。

3.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由“雄壮”“伟大”转向倦怠、冷漠、低调的“单调”,构成文章的波澜,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

《白杨礼赞》PPT课件

《白杨礼赞》PPT课件

创作时间:《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也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创作地点:延安。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
主题思想
《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的歌颂。
05
CHAPTER
艺术手法鉴赏及影响
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绘其生长环境、普遍性和外形特点,赞美了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描绘白杨树的过程中,茅盾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议论,使得文章既有生动的形象描绘,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抒情与议论的结合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北方农民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松树
柳树柔美多姿,象征着优美、温柔和依恋。在古代诗词中,柳树常被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和思念之情。
柳树
梅花在寒冬中独自开放,象征着坚强、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也是气节和坚韧不拔的象征。
梅花
竹子挺拔修长,象征着高雅、清高和虚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还被赋予了谦虚谨慎、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
细腻的心理描绘
作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白杨礼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确立了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该作品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许多作家对农民形象和斗争精神的关注和表现。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白杨礼赞》优秀ppt课件

《白杨礼赞》优秀ppt课件

抒发对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赞美
对北方农民的赞美
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表达了对他们朴质、坚强品质的钦佩和 敬意。
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文章将白杨树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赞美了中华民族力求上进、不屈 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 解放和繁荣而奋斗。
03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资 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 会变革的渴望。
艺术手法
茅盾在《春蚕》中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典型化手法,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秋收》
时代背景
《秋收》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农民在封建势力和自然灾害双重压 迫下的苦难生活。
应用三
通过与家人、朋友分享阅读心得 和体会,我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 的了解和沟通,共同感受文学的 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文章开头描述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突出其不平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 法,激发读者兴趣。
描绘白杨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白杨树形象
文章描绘了白杨树笔直、力争上 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挺拔等形象特点。
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以及 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的精神。这种象征意义通过白杨 树的形象和生长环境得以体现。

03
诗意的语言表达
作者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对白杨树进行描绘和赞美,使得作品在语言表
达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在跨文化对比中显示出独特的语言
魅力。
07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01
02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生字词1、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2、主宰(zǎi):支配,统治;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3、倦怠(dài):疲乏困倦。

4、丫枝(yā):树木枝叉。

5、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6、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

7、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8、伟岸:(身材)高大挺拔。

9、秀颀(qí):美而高。

10、鄙视(bǐ shì):轻视,看不起。

四、词语理解1、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4、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五、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烘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不平凡”的外形特点,赞美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第四部分(第 7-8 段):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的质朴、坚强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写作背景_写作技巧

茅盾《白杨礼赞》写作背景_写作技巧

茅盾《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茅盾《白杨礼赞》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2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3,这时如果不是宛若4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5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6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7。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8,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10,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11,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12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王玉升

《白杨礼赞》王玉升
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 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白杨特写图
高原风景图
物人联想图
白杨特写图
外部 形象
生长 环境
高原风景图
白杨树 不平凡
内在 气质
物人联想图
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 (深林,雪原,高原…) 走过,难道…… 难道……难道……难 道……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 无边无垠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恹恹欲睡
白杨树的外形

的笔

干直


白杨树的外形
丫枝一律向上, 紧紧靠拢。 叶子片片向上, 没有斜生。
白杨树的气质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为 什么 又是“不平凡”的?
它在西北很多,易生长,极常见。
楠(nán)木 秀颀(qí)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茅盾
茅盾(1896——1981)作家, 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品 有小说《子夜》,《春蚕》、 《秋收》、《残冬》、 (《农村三步曲》),《幻 灭》、《动摇》、《追求》 (《蚀三步曲》),《霜叶 红于二月花》。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 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 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 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 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 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 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 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热情歌颂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 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简介

白杨礼赞简介

《白杨礼赞》简介《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华北的进攻,而国民党反动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妥协投降,导致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

在这种情况下,茅盾写下了这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农民的散文,以此来表达他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二、文章的主题思想《白杨礼赞》的主题思想是赞美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精神。

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和精神内涵,将其与北方农民的品质和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他们坚韧不拔、勤劳朴实、力求上进的崇敬和赞美。

同时,作者也借此讽刺了那些忽视民众力量、顽固倒退的人们。

三、文章的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农民的精神。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却依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与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展现出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是相似的。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形象鲜明的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将白杨树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它的生长环境到它的形态特点,再到它的精神内涵,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

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从开头到结尾都紧密相扣。

作者在描述白杨树的过程中,逐渐引出了对北方农民的赞美和对顽固倒退者的讽刺。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语言简练明快:茅盾的语言风格向来以简练明快著称,《白杨礼赞》也不例外。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1)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1)

白杨礼赞写作背景1. 简介《白杨礼赞》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篇散文,以白杨树为主题,表达了对白杨树坚韧、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着重探讨《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解析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原因和意义。

2.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此时,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战争考验,人们以白杨树作为象征,表达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胜利的信心。

3. 巴金创作动机巴金是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关注社会现实,并以文学形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怀。

《白杨礼赞》正是他在战争背景下,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了对坚强、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4. 内容及意义《白杨礼赞》以白杨树为主题,通过描述白杨树的形象和特征,展示了其坚韧、奉献的品质。

巴金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白杨树在冬天抵抗寒冷,长出新芽的景象,表达了生命力的顽强和奋斗精神。

同时,他还赞美白杨树的无私,借此反思了人类自私自利的弱点。

《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的形象,传递了对生命和时代的讴歌。

作者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品质,呼吁人们像白杨树一样坚韧不拔,不畏困难,不忘初心,为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献身奉献。

这篇散文以其朴实、真挚的文字风格,深入人心。

它不仅是对白杨树的礼赞,更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索。

它唤起了人们对奉献精神的思考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意义。

5. 影响与评价《白杨礼赞》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传达了对坚韧、奉献精神的向往,激发了人们的热爱生活的情感。

该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巴金通过《白杨礼赞》这篇作品,用简练而真实的语言,抒发了对白杨树的敬佩和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都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表达了作者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的崇敬和称赞。

总之,巴金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充满积极向上和鼓舞人心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他向人们传递了对坚韧、奉献精神的倡导,并号召人们以白杨树为榜样,奋发向前,追求真正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
篇一: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白杨树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3.感受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sūo)、坦荡如砥(d?)、潜滋暗长(qián)、无边无垠(yín)、恹恹欲睡(yān)
②、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③、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
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
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
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
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排比、反问,逐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
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
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4、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
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
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
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
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六、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1——2道习题,在小组内交流,好的习题可在班级展示,作为共同练习题。
2、教师预设:
①、在你身边是否也有和白杨树一样的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的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白环境之美
杨不平凡形神之美
树象征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2.品味本文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本文欲扬先抑、烘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五、质疑再探
1、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①学生质疑。
②同学帮助解决。
2、教师预设: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明确: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④、“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
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外部形象的不平凡
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⑤、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
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
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白杨屹立依旧,白杨精神屹立依旧。课文中的白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七、小结。
1、有科代表或者其他优等生作结。
2、教师作结。
我们总是将柔情赋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将崇敬给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今天,我们走上黄土高原,走进了白杨树的生命,它是平凡的,它又是极不平凡的,他的坚强、质朴、力求上进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除了礼赞,我还能用什么来表达我的情感?板书设计:
学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⑥、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
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他们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事例:本文的语言美,美在有气势,有情感。“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
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
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设疑自探
1、阅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
值的问题:
①生字词:
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i)、丫枝(yā)、倦怠(dài)、晕圈(yùn)、虬枝(qiú)、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鄙视(b?)婆娑
征意义,气势充沛,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带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2、学生自主探究以上问题。
四、解疑合探
1、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2、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3、学生上台进行评价,如觉得问题解决不好,可进行必要的补充。
4、其他学生觉得还有不同意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师对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给以评价,并补充和明确部分问题的答案。
学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进
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