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_读_乌合之众_大众心理研究_常宇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S WORLD

2011年第7

区前山镇,94岁高龄的“凤鸡舞”艺人鲍六家中堆满了他亲手扎制的精美“凤鸡”,老人舞了80多年“凤鸡舞”,扎了40多年“凤鸡”。在珠海地区,最具本地特色的“凤鸡舞”当属“前山凤鸡舞”,鲍六老人就是前山镇舞者中的一员,老人经常在家中手工扎“凤鸡”,并向后辈们传授这门技艺。在拍摄过程中,老艺人作为影像叙述的主体,以城市为背景,沉浸在不少人都已不太了解的老手艺里自得其乐。但在被拍摄者的面部表情上,却也能折射出老人对传统手艺前景的担忧、继续坚持的原因,以及不寻常的故事。影像沉浸其中,将记忆和讲述融为一体。

影像“扫街”如同艺术创作的过程,时而有灵感闪现,时而需要不少拍摄前期的准备。在《珠江晚报》“寻访老手艺”、“珠海摄影”、“厚重珠海”等专版中,笔者亦尝试将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及城市漫

游结合起来思考探索。“都市摄影的困难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实物与空间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新鲜。

这需要摄影家的非同寻常的眼光。他们是一种随时与都市保持对话状态的摄影家,他的视神经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待命状态。他们必须与长期生活于此的城市达成一种默契。他们必须对于都市生活有一种深入的体会,他们的都市经验来源于于都市沉潜多年以来吸收

到的一个城市的气氛。”⑤

事实上,晚报纪

实摄影与城市的默契早已潜藏在街角以及街角背后的人物声色。

捕捉现实中的影像,并借助片段与画面情节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这其间便可以加入情感与立场。当人文因素的关注加入艺术表现力,影像“扫街”也就不完全是简单地还原现实与回溯的再现。■

参考文献

①H enr i C ar t i er -B r esson.The M i -

nd ’s Eye:《W r i t i ngs on Phot ogr aphy A nd Phot ogr apher s 》

.M i chael L.Sand.(ed ).N ew Y or k,N .Y .:A per t ur e ,1999

②W al t er B enj am i n.C har l es B aud-el ai r e:《A Lyr i c Poet i n t he Er a of H i gh C api t al i sm 》.H ar r y Zohn.(t r ans).London ;N ew Y or k:V er so ,1997,p36

③本雅明著,刘北成译:《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6

④郭军,《浪荡子》,《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78

⑤顾铮,《面对城市———当代中国的都市摄影实践》,《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王璜生、胡武功主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52

(作者:《珠江晚报》摄影记者)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周蕾

读书笔记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所谓的“心理群体”时,此时他们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他们会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的特征,称之为“乌合之众”

。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心理群体同样存在,网络时代“乌合之众”的表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一、网络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以个体化的方式行动。

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当个体具备勒庞所描述的特征时,一个心理群体便产生了。在网络社会中,即使上千网友汇集在某个讨论区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网络群体。但是,在某件重要事情的影响下,

“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这个时候,网络心理群体就诞生了,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具备群体的特征。

1、形成中的无意识状态

群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人们在智力上虽然差异大,但是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些也构成了普遍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受着我们无意识因素的支配。这些特征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

个性被削弱了,个人被群体淹■常宇星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群体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对网络群体心理以及网络舆论领袖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舆论领袖

■■■■■■■■■■■■■■■■■■■■■■■■■■■■■■■■■■■■■■■■■■■■■■■■

215

NEWS WORLD

2011年第7

读书笔记

没。因为在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敢于发泄本能。

2、行动中的冲动、传染、易变和从众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网络社会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某些词语或者套话很容易巧妙地激活群体的想象力,他们很容易受一些形象化的词语和事物影响,所以,群体的智力不见得比个体的智力高明。

3、情绪的夸张、单纯性和短暂性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夸张和短暂。通过暗示和传染的过程而迅速传播的情绪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绪,使怀疑和不确定成为了不可能。心生厌恶和反对意见,如果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变得勃然大怒。

二、网民是乌合之众?

“大喇叭”模式已成为过去,互联网开启了一个

“麦克风”的时代。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是发言者,且每个人都乐于

“发声”,它的结果自然就是勒庞笔下的

“乌合之众”,也可能是网络暴力背后的“群氓时代”。而群体行动有不少负面效应,除“乌合之众”外,还有诺埃勒·诺依曼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说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人并不会把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客观事实和自我判断的基础上,而更愿意把自己的态度,转换成对别人想法的反应,以防止被孤立。

1、网络谣言传播

谣言是一种集体现象,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群体中的人们通过介入谣言,寻找宣泄压力和不满情绪的出口。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山西“等地震”事件,名人“被去世”事件,谣言始终和事件的发展相伴随。媒体在进行引导时需充分考虑谣言的传播与群体心理的这些关联性,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谣言也是一种信息,只不过是扭曲了的带有社会倾向的信息。谣言在传播过程

中经过了修改和加工。

每一个参与谣言传播的人都是同谋,他们将谣言中增加自己的细节,使之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然后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其力量之巨大是可以理解的。

2、网络暴民化

在思想界有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来反映我们对“群众”的恐惧即多数人的暴政。“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社会民众群体行为。

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安分守己的公民,在网络世界里转眼变身成为“暴民”,做出挑战现实生活道德底线的“暴行”来?“网民暴民化”的成因,乃是网络社会人群的大众心理。2006年2月,一网友在网上贴出一女子踩死小猫全过程的图片,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震动。不到6天,被怀疑和虐猫事件相关三个人的个人资料被网友公布,遭到网友的攻击和谩骂。这起网上著名的“虐猫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威胁和声讨充斥了虐猫女的个人生活,对其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反思这些案例本身,可以发现这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为什么我们的网民如此敏感、易怒?种种事件表明,网络的乌合之众显示出了“暴力化”的特点。

三、网络传播的舆论领袖

1、网络舆论领袖的特质与角色引导勒庞认为,

“领袖及其观念还有一种神秘莫测、难以抗拒的力量,那就是名望。名望是一切权力的主因,其支配力会麻痹人们的批判能力,让群体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影响到了个体的思想意识,还影响到了群体心理。于是,大量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网络群体心理要进行积极引导,才会产生良性的结果。

近年来,媒体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有些网络媒体热衷于搜寻“热点问题”,并大肆抄作,竭力使其成为独家新闻。但有相当多的媒体为“热点问题”而追求猎奇猎艳。假如没有媒体的传播和扩散,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不可能闹得沸沸扬扬。假如没有网络推手的存在和媒体的渲染,“凤姐”、“犀利哥”等一些人也不会蹿红网络。理性冷静地分析,媒体是否充当了“反面模块”的角色?媒体该如何对

社会

“热点问题”把握和引导,是应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媒体是否应纠正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偏差,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

网络心理群体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因此,在形成网络群体之前,社会主流媒体应该积极地进行相关的客观报道,从而有利于网络心理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解。网络心理群体行为发生时,总会有一个意见领袖,其意志是群体的核心。在此,如果网络媒体能恰当地充当这个领袖,就能够引导其群体的行为走向正确的轨道。

2、网络媒体的舆论领袖责任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达,各种论坛、微博的加入,信息传播由过去的主流媒体“一呼百应”成为眼下的“众声喧哗”

。因为要获取眼球,记者在捕捉新闻线索时,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甄别。必须看到当前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之大势,与眼下部分媒体责任意识严重脱节的现象。

在网络时代,面对网络中的“乌合之众”,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妥善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消除网络暴力,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不过需要澄清的是,即便我们认可勒庞的主张,也并不意味着网络心理群体的智慧一定是错的,个别精英的观点一定是对的。

我们需要持着辩证、理性的论断,既不忽视群体的喧嚣和躁动,也不迷信精英的意见和观点。■

参考文献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②[美]安德鲁·基恩著,丁德良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公司,

2010③祝琴,《浅析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企业导报》,2010(1)

④余建华,《网络乌合之众: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9(2)

(作者:山西大学文学院08级新闻学学生)

责编:刘冰石

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