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_读_乌合之众_大众心理研究_常宇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8223ba43c1ec5da51e2701f.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2000字:文/尚清华。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研究的是“群体”,勒庞在本书中这样说明“群体”的定义:“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勒庞,2015:62)《乌合之众》原名《TheCrowd》,即“群体”,但译者翻译为“乌合之众”,我认为这也不妥。
因为成语“乌合之众”本来是用于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显然这样的一群人只能称作“大众”,他们中的个人仍然保留了自觉的个性、也没有产生集体心理。
或许译者另有意图,因为勒庞在书中说过,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充分利用大众的“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成为领袖,就可以把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集体心理的群体;但倘若方法不当,领袖也可能沦为群体所唾弃的人。
大概译者的理解类似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体可以成就领袖、也可以毁掉领袖。
在读《乌合之众》期间,我欣赏了一下电影《浪潮》(德国2008年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电影)。
在电影中,文格尔先生所领导的“浪潮”这个小群体确实与勒庞所描述的几乎相同:首先它的诞生就暗含着领袖文格尔先生的偏执与反抗意识;其次,“浪潮”群体有着很高的同质性,有着严格的群体规范,并且“他们从合作行动中获得了空前的一致与满足以及依赖感”(于志云,2013:63-64);最后他们发展出冲动、谄上欺下、缺乏责任感等特点。
比如“浪潮”成员有统一的手势、着装、标志甚至思想;他们为了宣传群体标志而破坏公物;他们歧视未加入“浪潮”群体的人、试图排除异己。
在这个群体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主动放弃个性融入集体的马尔科和蒂姆、也有自我意识强烈的反抗者卡罗尔、还有清醒的旁观者莫娜和卡罗尔的妈妈。
虽然最后“浪潮”群体在悲剧中解散,但那不是因为卡罗尔单薄的反抗力量和旁观者的阻拦,而是发生的血腥暴力事件使事态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导致了群体的消亡。
电影告诉我们,独裁之下,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但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不理性的、难以控制的,它最终会让群体走向消亡。
新媒体时期网络心理群体浅析
![新媒体时期网络心理群体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5a2f3e14791711cc791775.png)
新媒体时期网络心理群体浅析作者:闫硕来源:《卷宗》2012年第01期摘要: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
而伴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这一群体也迅速发展、壮大。
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心理群体的分析,对网络心理群体的形成、特征及管理机制进行了浅要的分析解读,以期加深对网络心理群体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心理群体;大众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某些给定的环境下,一群聚集起来的人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所有人的情绪和观念选择了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人格消失了”,这样聚集起来的人被称为“心理群体”。
而伴随着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喇叭”的模式已成过去,“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开启。
虽然勒庞所提及的心理群体是基于现实社会,但是在迅猛发展的网络社会中,这种心理群体同样存在。
对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所造就的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互联网遮蔽了其个人现实中的身份,产生了一个与现实完全差异的网络空间逻辑,其正如彼得·施泰纳1993年在著名的《纽约客》杂志上对于坐在电脑桌旁的两条狗的描绘:“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社会可以把个体的识别系统完全消除,从而使网络匿名的存在成为可能,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也接踵而来。
在纷繁多变的互联网世界里,对于网络心理群体的探析已十分必要。
一、网络心理群体的形成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群体心理。
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群体的思想就占据了统治地位。
“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份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没有了观察能力”,而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从勒庞《乌合之众》探析网络群体心理及其反思
![从勒庞《乌合之众》探析网络群体心理及其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e8f7f5cd0d233d4b14e69f5.png)
从勒庞《乌合之众》探析网络群体心理及其反思群体活动不仅发生在现实当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已悄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群体力量,这股力量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群体心理。
了解群体心理特征,并从中汲取出经验教训,以此指导和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
以勒庞的《乌合之众》为理据,同时结合柴静的《穹顶之下》网络群体心理所引发的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这一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地分析了网络群体心理,从而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发挥网络群体的积极力量。
标签:乌合之众;网络群体;群体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影响百年的经典论著,这一著作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影响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叹为观止。
勒庞在此书中指出人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融入某个群体之中,个人的意识就会丧失,而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广大网民在网络社会的群体心理表现得尤其明显,有些群体近乎是疯狂的,而这恰好更加印证了勒庞的群体思想,勒庞的群体思想为分析现实社会的群体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足见勒庞的智慧。
由柴静自资自制的《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以下简称《穹顶之下》)由优酷和人民网联合首播,在视频播出一天过后全网点击率过亿。
一开始,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广大网民的极大好评。
但好景不长,在网上反对柴静观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认为柴静夸大了事实真相,并且认为在纪录片中的数据未必真实可靠,存在造假行为。
为此,研究群体的一般特征或心理特性,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和启发。
一、群体及其网络群体心理的概念界定(一)群體的定义勒庞认为,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限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
而群体中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的丧失,其二,在同一个群体中都有着共同的感情和目标,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符合真正的群体概念。
对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群体中可以粗略地分为赞同和反对两部分群体,在反对的这一大群体之中又聚集着诸多的小群体。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4c67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c.png)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现代媒介环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发声平台,使得个体的声音能够被放大和传播,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探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及其行为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探讨现代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心理现象,以期为理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供有益的参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之作,书中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勒庞认为,当个体聚集成为群体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往往表现出冲动、易受暗示和极端化的特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乌合之众》的理论框架出发,结合现代媒介环境的特点,分析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心理表现。
我们将探讨网络匿名性对网民心理的影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网民在群体事件中的心理变化。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为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现代媒介环境的特征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网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现代媒介环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的多元化和泛在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报纸、电视,到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多元化和泛在化的媒介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信息,这种即时性、便捷性对网民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媒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现代媒介环境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一个互动参与的平台。
网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网民的心理更加复杂,他们在享受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可能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eeccb8ea98271fe900ef9c8.png)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作者:翁小娜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2期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行业不断发展,受众群体也不断扩大。
如今是群体时代,群体行为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勒庞的群体行为研究使群体心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当今网络环境中,受众群体的特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以勒庞《乌合之众》为理据,以当代网络环境为基础,结合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分析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受众群体心理,并对受众行为提出反思。
关键词:群体行为;《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0 引言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与思维方式的考察,使群体研究露出崭新的视角,是群体研究不可不读的佳作。
本是理智、有主见的个体,一旦成为群体成员,其思维及行为和独立个体迥然不同。
网络社会的到来,广大民众的群体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网络社会中,有些群体近乎疯狂,而这恰好再一次印证了勒庞的群体思想。
网络社会群体依旧拥有以往的群体特性,网络群体事件中随波逐流、任意妄为、无道德底线的波涛又起,极力证明了时代虽然变了,但群体很大程度上仍是历史的翻版。
当然,从细小方面来看,当代群体的受众行为有了些许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中的群体行为,大体上仍保持着勒庞对群体的判断与定义,但细节上存在差异[1]。
本文用勒庞《乌合之众》中的理论作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
1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渠道有了巨大改变,大众接收信息,也分享自身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通。
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种类多样化,大众少了传统传播方式下对信息的强烈新鲜感,更多关注自身的兴趣点,由此划分成具有不同偏好的信息受众群体。
以往信息少,人们对其关注度高,关注时间长,现代社会有着海量信息,大众关注点不断跳转,出现信息“失焦”[2]。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不实信息可以迅速得以证伪。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7aae5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3.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观后感这本书就像一把手术刀,把大众这个看似庞大又模糊的群体,解剖得明明白白。
以前我看那些人多的地方,就觉得是一群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但勒庞告诉我,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先说这个群体的心理吧。
群体就像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生物,它一旦形成,就好像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往往特别简单、极端。
你看啊,在群体里,个人的理性就像被小偷偷走了一样,大家变得特别容易被煽动。
就像那些疯狂的粉丝团,可能因为偶像的一点小事,就不管不顾地冲上去,完全不考虑自己平时的教养或者行为准则了。
这时候的他们,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的木偶,而那只手就是群体的情绪。
而且群体还特别喜欢跟风。
一个人打个哈欠,周围一群人就跟着打哈欠。
在社会上也是这样,一个新的潮流、一种新的观念一旦出现,就像流感病毒一样,迅速在群体里传播开来。
比如说现在的一些网红产品,其实可能没那么神奇,但大家都在追捧,就会有更多的人跟风去买,感觉不买就好像落伍了一样。
这时候的大众就像是一群被灯光吸引的飞蛾,哪亮往哪扑,也不管前面是不是有陷阱。
书里还说群体的想象力那也是超级丰富,但这种丰富就像小朋友画画一样,只看个大概,不注重细节。
你给他们讲个故事,只要这个故事够刺激、够简单,他们就深信不疑。
就像有些谣言,传得神乎其神的,其实漏洞百出,可在群体里就是能像野草一样疯长。
比如说什么吃某种食物致癌,可能就是毫无根据的一句话,但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就变成了好像是科学定论一样的东西。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光在那儿吐槽大众。
它也让我思考我们在群体中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既是群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不被群体盲目左右的个体。
比如说在网络暴力盛行的时候,很多人跟着起哄,去攻击一个人。
但如果我们能保持自己的理性,不被那种群体的愤怒情绪裹挟,说不定就能阻止一场伤害呢。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的眼睛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再看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时,能透过表面看到背后群体心理的暗流涌动。
由《乌合之众》引发的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心理研究
![由《乌合之众》引发的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心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e0034fbcd126fff7050bd9.png)
由《乌合之众》引发的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心理研究作者:黄捷扬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8期◆摘要:《乌合之众》一书认为群体具有无个性、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等特征,群体信念受直接与间接因素影响,群体领袖利用大众本能以领路人身份对群体发挥作用等。
通过对照并深度剖析现代信息社会和勒庞时代的大众心理,可对现代信息社会解决有关“乌合之众”問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乌合之众》;群体;大众心理;互联网;现代信息社会一、解读勒庞乌合之众:对群体个性泯灭理智低下的担忧与恐惧(一)群体心理的特征: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个人个性消失,智力下降;在脊椎神经的本能支配下变得冲动、多变、急躁,不懂得预先规划;轻信而易受暗示,一人观点可通过传染暗示轻易发展成被群体所共同相信的事实,产生集体幻觉;情绪夸张且单纯,易被极端感情而非理性论证所打动;偏执、专横、保守,只懂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与判断;责任感消失,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爆发,放纵低劣本能,或是树立夸张道德典范;观念低俗化、简单化,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情感后会深深扎根、难以根除;理性显著下降,无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等等。
(二)群体心理形成的因素:间接准备与直接刺激间接准备因素是一种准备性力量具有相对普遍性、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体现为社会制度、结构、文化等形式。
而直接刺激因素是能够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让群众受暗示并彻底相信某一信念。
通过鲜明形象、特定词语、有效套话,操纵群众的幻觉,精确煽动感情,这些方式将有效而迅速地促成群众信念的形成。
这两类因素具有非常紧密的相互关系,群体心理的形成受两者共同推动。
间接因素的长期低强度慢性作用如果没有直接因素的高强度迅速推动,不足以导致群体信念的最终形成;直接因素相对偶然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间接因素的长期准备力量,不足以促成群体信念的牢固树立。
(三)领袖对群众心理的影响机制:疯狂的引路人群体中的人有服从领袖的本能。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f2f761a26925c52cc5bf6c.png)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作者:王艺臻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4期摘要:“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
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
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
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乌合之众”;自媒体时代;“李某某案”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30-02“乌合之众”主要指集合为群体的人们。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认为,“聚集成群体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
[1]”在全民参与,交互性强的自媒体时代,网民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由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相似话语体系的群体组成。
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网民往往借助微博等自媒体网络平台加以热议,通过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或划分为数个群体。
从2011年开宝马撞人并打伤车主到2013年参与轮奸事件,“李某某”成为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微博和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的热门关键词。
“乌合之众”对李某某非理性的攻击、侮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值得研究。
一、潜移默化中的固有认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事物先入为主的固有认知,甚至是个人偏见。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会传播和加深民众对某一群体或阶层的固有认知。
随着网络空间与手机微博兴起,各种互动信息软件被大量开发,网民通过便捷高效的信息传递技术更积极地就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传达自身情绪、态度和意见。
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字(通用7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字(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4513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png)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字(通用7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字篇1早就听说《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必看之书,而它的作者法国人古斯诺夫.勒庞也成为研究大众心理学的笔祖级人物,著作出版于1895年,一百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在被学习、被引用,还在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事件中看得见其理论,真不愧是经典之作。
书的核心论点就是:群体具有强大的破环力,群体是短视的、无意识的,会受着暗示、传染的影响。
而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催眠,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和辨别力,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低下、且极易冲动的生物。
部分内容摘录如下:_民主进程的原因:即传统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使群众作为一种民主力量崛起。
_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会突然爆发。
_领袖煽动信众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手法: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物。
_大凡能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
这种意志力,即使在已经铸成大错、思想的荒谬已经暴露无疑时,也不会动摇他的信念。
_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_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为都有传染性。
_心理群体中的个人会像受到催眠一样,他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
_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_群体可以杀人放火,不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_群体并不进行推理,它对观念或是全盘接受、或是完全拒绝;对它产生影响的暗示,会彻底征服它的理解力,并且使它倾向于立刻变成行为。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00字篇2终于花了2周的时间把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看完了,这本书是以我认为相当缓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头雾水,无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获不同。
2023年《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2023年《乌合之众》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1f93df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a.png)
2023年《乌合之众》读书心得2023年《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勒庞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道德和行为特征。
群体无意识,群体不需要真理,是《乌合之众》中的最基本观点。
我们常常以为感情都是源于内心,一举一动都极其有道理,其实不然。
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正如“网络暴力”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无情席卷过你我的生活,压出一片碎纸废墟。
犹记当初,一当红流量艺人受邀成为某篮球运动的贺岁形象大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充斥着这个艺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开关于他演唱歌曲的恶意调侃,逃不开以他为主角的恶意视频。
这场浩浩荡荡的网暴狂欢,最初或许只是热爱篮球的人群对于一个技术不受认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论化作乱剑,乱剑迷作烟尘,烟尘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觉地随波逐流。
别说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开被网络暴力的命运。
日光本该明亮,我却看见被无良家长污蔑说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学女老师遭人肉到不敢出门;河水本该清澈,我却看见被服装店主造谣是小偷的女孩绝望跳楼自杀;发声的权利人人本该都有,我却看见因为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普通网友收到成千上万条的私信辱骂。
网民们怕被时代汹涌的浪潮远远甩至后面,便争先恐后把“异类”踩进尘埃,却不知以这般方式进入群体,就是一群理性丧失、智力全无的“乌合之众”。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无意识做了“乌合之众”。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们设想的真理,否则,便拂袖而去。
假如谬论更有诱惑力,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再从那些流言蜚语中挑选我们愿意相信的,同时不忘倒上五彩斑斓的染料,晕染假象,酿成谣言,满天乱飞。
所以你看,有时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事实,而是人们想象中的事实。
书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读这本书,至少能让你在这每个人都被群情汹涌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的时代拨云见月,更能窥清多数世事的本质,更加提醒你应该时刻清醒,保持冷静,理性思考,坚守自我,不盲从外界声音,与随波逐流挥手告别,永做自己的摆渡人。
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https://img.taocdn.com/s3/m/d636d52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3.png)
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似乎与个体独处时大相径庭。
有时候,他们会盲目跟从,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候,他们会变得冲动、激进,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提出。
他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他们的个性会被削弱,情感和思想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趋于一致。
这种一致性并非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受到群体氛围、暗示和传染等因素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乌合之众”的现象呢?首先,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
他们认为,在群体中,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追究责任,从而降低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比如,在一些群体性的暴力事件中,参与者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众多参与者中的一员,即使行为过激,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次,群体的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在群体中,一旦某种情绪被点燃,就会迅速蔓延开来,使个体失去理智。
比如,在股市中,当大多数人都陷入恐慌性抛售时,原本冷静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盲目跟风抛售,从而加剧市场的动荡。
再者,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往往是不准确和片面的。
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快速而简单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和夸大。
这就导致个体在接收到这些不准确的信息后,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乌合之众”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屡见不鲜。
例如,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群众运动,原本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在群体的狂热情绪下,却演变成了血腥的暴力冲突。
在现代社会,网络上的一些舆论事件也常常能看到“乌合之众”的影子。
一些不实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网民的盲目跟从和攻击,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浅析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浅析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2ed312b7360b4c2e3f64ed.png)
基于“碰瓷”行为认知的从众心理分析作者 xx(xx大学 xx学院xx班 xxxxxxxxxx)[摘要] 作为一种群体效应,从众心理对热门事件“大妈碰瓷老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表现在群众对摔倒老人这一事件的认知和最终行为的选择。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有行为参照、偏离恐惧、网络舆论影响和个体影响等。
针对这一事件所产生的从众心理具有互动性、场景性、无序性和爆发性等特点。
同时,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又让此类从众现象表现出不同于普通社会从众的一些特征,对于整体现象的分析,将有助于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并促进网络从众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从众;网络社会;社会心理学Abstract As a kind of group effect, the conformity of events, "Boyle touch porcelain foreig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crowd to old man fell down the incident cognitive and behavior choice finally. The causes of conformity of reference, deviation from fear, network and individual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etc. For the event generated by the conformity interactive, scene, disorderly and explosiv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icularity of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conformity phenomenon show som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social conformity,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phenomenon,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happening of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nform to a more positive direction.Key words Conformity; social network; Aunt if events; social psychology网络媒体环境下的从众是在特定网络和媒体环境下,广大群众和学者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是在弥漫于整个网络社会的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群体行为。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000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620599f80eb6294dd886c7b.png)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000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000字《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书至今已有100多年。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体智慧,但本书却直言不讳、简单粗暴地指出群体的诸多劣根性,认为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体不会比伏尔泰更智慧,而是伏尔泰一人要比整个世界更智慧。
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群体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这种心理劣根性直接导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来处理当下工作。
尽管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和学科背景(群体心理学萌芽阶段),使得该书的部分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安静地读下去会发现,书中关于群体心理特征的论述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私以为该书最精彩之处是对群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描述。
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群体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隐藏着群体力量的秘密。
所谓的群体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从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将群体界定为:在特定情况下,聚集成群的个体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时个体的自觉个性消失,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接受心理统一律的支配。
在集体氛围下,个体智力差异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吞噬,无意识特质逐渐占据上风,往往趋向于冲动、盲目、缺乏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等。
造成群体无意识的原因在于: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生活、逻辑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压倒性的;群体压力、群体感染、群体暗示的作用。
群体的感情主要表现为: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2)易受暗示和轻信;3)情感的夸大与简单化;4)群体的偏狭、专横和保守。
作者认为只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简单明了的观念才能对群体产生绝佳的影响力。
同时,群体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但是群体的想象力很强,能进行形象思维,越是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东西,越能打动群体。
不可否认,这些特征对组织群体活动,比如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特别是广告宣传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分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7c58900c22590102029dd5.png)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分析作者:徐亮周春华来源:《求知导刊》2018年第24期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
越来越多的公众加入互联网大军中,在网络上关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自由地发表着自己的评论,由此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理论是研究大众心理的社会化问题的著名理论。
文章从“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和核心特征出发,分析其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提供意见指导。
关键词: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问题呈现出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网络表现形式,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和较强影响力的言论和观点[1]。
随着舆情数据信息的不断增多,这些庞大的数据量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应对,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众多学科的专家学者致力从不同的角度对舆情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分析。
当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网络舆情越来越广泛。
德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伊丽白·诺埃尔—诺伊曼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假说[2],被应用到改善媒体环境的研究上。
1939年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3],被应用到舆情的动力研究上。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提出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理论[4]是研究社会化问题中大众心理的著名理论。
本文从“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和核心特征出发,分析其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提供参考。
一、“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理论(一)相关概念1.群体勒庞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完全不同于群体中的个体所具备的特点。
这些人的观念与想法趋于一致,他们自觉的个性逐渐消失,形成了一种群体心理[5]。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383ad09998fcc22bdd10d81.png)
从《乌合之众》看新媒体中群体心理与舆论现象的关系作者:王阳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6期1 《乌合之众》与新媒体中的群体心理《乌合之众》作为社会心理学与传播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为分析群体心理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行为呈现出突发性和极端性的特点,而群体的思想认知呈现出原始化的特点。
群体心理的这一特征与互联网高速发展而伴随产生的网络暴力不谋而合。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爆炸与信息过剩。
一方面,受众可以在信息海洋中获取各种最新资讯;另一方面,他们会自动忽略与自己见解不一致的信息。
受众很难去付出大量时间成本核实信息是否准确,而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相与假象的界线。
人们可以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与意见,并且攻击与自己观点极端相反的群体。
这也是舆论谣言的产生重大杀伤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众开始逐渐意识到掌握舆论的重要性,而舆论的掌控权也开始随着公众的意见走向而流动。
对于媒体来说,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观点各异,导致了群体采取极不稳定的行动路线。
传媒作为一个大众信息的工具,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迫使舆论缺乏理性思考而与群体心理持相同态度,随波逐流。
2 社交平台中的群体心理相互感染并影响舆论依照勒庞《乌合之众》一书对群体心理的分析,“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也就是说,一旦个体的情感达到共鸣,他们就会偶然的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以共同情感为核心的群体。
而这种情况,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
2013 年12 月3 日,题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新闻率先在新浪上发布并迅速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此时群体心理普遍认为外国小伙确实遭到了中年女子的讹诈,直到12 月4 日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题为《撞倒的有“大妈”,有真相,还有?》的新闻,确定该名外国小伙确为撞倒大妈的肇事者。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b4f85a16fc700abb68fce2.png)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作者:常宇星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7期【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群体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
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对网络群体心理以及网络舆论领袖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舆论领袖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所谓的“心理群体”时,此时他们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他们会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的特征,称之为“乌合之众”。
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心理群体同样存在,网络时代“乌合之众”的表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一、网络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以个体化的方式行动。
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当个体具备勒庞所描述的特征时,一个心理群体便产生了。
在网络社会中,即使上千网友汇集在某个讨论区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网络群体。
但是,在某件重要事情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
”这个时候,网络心理群体就诞生了,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具备群体的特征。
1、形成中的无意识状态群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
人们在智力上虽然差异大,但是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这些也构成了普遍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受着我们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这些特征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
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个性被削弱了,个人被群体淹没。
因为在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敢于发泄本能。
“乌合之众”视域下微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心理探析
![“乌合之众”视域下微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心理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51bc9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8.png)
“乌合之众”视域下微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心理探析
王雪雯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
【年(卷),期】2018(000)023
【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媒体平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特
别是微博,其作为最热门、影响范围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民群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在网络群体事件
中推波助澜,影响甚至引导事情的走向,不容小觑.本文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的群体心理学,以微博热门事件为例,对网络群体心理产生的原因、特征进行初步
探析.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王雪雯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 [J], 刘佳磊
2.浅析微博"王宝强离婚"事件中的群体心理r——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 鲁荟宇
3.从网络群体事件看现代媒介环境下的“乌合之众”--以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视角 [J], 聂妍
4.信息茧房、乌合之众与舆论偏向--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动因分析
[J], 范红梅;孙愈中
5.主流媒体报道对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近三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微博的分析 [J], 孙振虎;李佳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专业学生读《乌合之众》读后感
![新闻专业学生读《乌合之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30afc3453610661fd9f405.png)
不是专业教科书,但许多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老师都推荐的《乌合之众》被称为新闻传播专业必读书目之一。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被专业老师安利阅读,又有什么样的阅读感想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专业学生读《乌合之众》读后感”,供您参考。
新闻专业学生读《乌合之众》读后感(一)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上大学就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读了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
本书作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
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
是勒庞创作乌合之众的社会基础,他在《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这本书所讲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我们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乌合之众”存在,盲目从众无助无处不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新闻专业学生读《乌合之众》读后感(二)从“星云之眼”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杯沸水,被倒入人群的海洋,海洋并不会因为一杯沸水而升高温度,可这杯水却永远消失了。
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信更相信群众的力量,也笃定,这才是自身最好的栖息地。
就在我们把这些奉为真理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大声喊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弃是非,用智慧去换取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当然,这话说得过分偏激了,可是,不知你是否记起了一些事?你是否记是,20xx年汶川地震震惊世界,危难之间中国社会各界掀起赈灾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EWS WORLD2011年第7期区前山镇,94岁高龄的“凤鸡舞”艺人鲍六家中堆满了他亲手扎制的精美“凤鸡”,老人舞了80多年“凤鸡舞”,扎了40多年“凤鸡”。
在珠海地区,最具本地特色的“凤鸡舞”当属“前山凤鸡舞”,鲍六老人就是前山镇舞者中的一员,老人经常在家中手工扎“凤鸡”,并向后辈们传授这门技艺。
在拍摄过程中,老艺人作为影像叙述的主体,以城市为背景,沉浸在不少人都已不太了解的老手艺里自得其乐。
但在被拍摄者的面部表情上,却也能折射出老人对传统手艺前景的担忧、继续坚持的原因,以及不寻常的故事。
影像沉浸其中,将记忆和讲述融为一体。
影像“扫街”如同艺术创作的过程,时而有灵感闪现,时而需要不少拍摄前期的准备。
在《珠江晚报》“寻访老手艺”、“珠海摄影”、“厚重珠海”等专版中,笔者亦尝试将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及城市漫游结合起来思考探索。
“都市摄影的困难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实物与空间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新鲜。
这需要摄影家的非同寻常的眼光。
他们是一种随时与都市保持对话状态的摄影家,他的视神经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待命状态。
他们必须与长期生活于此的城市达成一种默契。
他们必须对于都市生活有一种深入的体会,他们的都市经验来源于于都市沉潜多年以来吸收到的一个城市的气氛。
”⑤事实上,晚报纪实摄影与城市的默契早已潜藏在街角以及街角背后的人物声色。
捕捉现实中的影像,并借助片段与画面情节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这其间便可以加入情感与立场。
当人文因素的关注加入艺术表现力,影像“扫街”也就不完全是简单地还原现实与回溯的再现。
■参考文献①H enr i C ar t i er -B r esson.The M i -nd ’s Eye:《W r i t i ngs on Phot ogr aphy A nd Phot ogr apher s 》.M i chael L.Sand.(ed ).N ew Y or k,N .Y .:A per t ur e ,1999②W al t er B enj am i n.C har l es B aud-el ai r e:《A Lyr i c Poet i n t he Er a of H i gh C api t al i sm 》.H ar r y Zohn.(t r ans).London ;N ew Y or k:V er so ,1997,p36③本雅明著,刘北成译:《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6④郭军,《浪荡子》,《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78⑤顾铮,《面对城市———当代中国的都市摄影实践》,《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王璜生、胡武功主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52(作者:《珠江晚报》摄影记者)实习编辑:王雨燕责编:周蕾读书笔记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所谓的“心理群体”时,此时他们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他们会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的特征,称之为“乌合之众”。
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心理群体同样存在,网络时代“乌合之众”的表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一、网络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以个体化的方式行动。
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当个体具备勒庞所描述的特征时,一个心理群体便产生了。
在网络社会中,即使上千网友汇集在某个讨论区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网络群体。
但是,在某件重要事情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
”这个时候,网络心理群体就诞生了,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具备群体的特征。
1、形成中的无意识状态群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
人们在智力上虽然差异大,但是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这些也构成了普遍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受着我们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这些特征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
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个性被削弱了,个人被群体淹■常宇星———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群体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
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对网络群体心理以及网络舆论领袖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舆论领袖■■■■■■■■■■■■■■■■■■■■■■■■■■■■■■■■■■■■■■■■■■■■■■■■215NEWS WORLD2011年第7期读书笔记没。
因为在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敢于发泄本能。
2、行动中的冲动、传染、易变和从众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这是一种与他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网络社会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某些词语或者套话很容易巧妙地激活群体的想象力,他们很容易受一些形象化的词语和事物影响,所以,群体的智力不见得比个体的智力高明。
3、情绪的夸张、单纯性和短暂性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夸张和短暂。
通过暗示和传染的过程而迅速传播的情绪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绪,使怀疑和不确定成为了不可能。
心生厌恶和反对意见,如果是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却能立刻变得勃然大怒。
二、网民是乌合之众?“大喇叭”模式已成为过去,互联网开启了一个“麦克风”的时代。
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是发言者,且每个人都乐于“发声”,它的结果自然就是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也可能是网络暴力背后的“群氓时代”。
而群体行动有不少负面效应,除“乌合之众”外,还有诺埃勒·诺依曼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说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人并不会把他们的观点建立在客观事实和自我判断的基础上,而更愿意把自己的态度,转换成对别人想法的反应,以防止被孤立。
1、网络谣言传播谣言是一种集体现象,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群体中的人们通过介入谣言,寻找宣泄压力和不满情绪的出口。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山西“等地震”事件,名人“被去世”事件,谣言始终和事件的发展相伴随。
媒体在进行引导时需充分考虑谣言的传播与群体心理的这些关联性,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谣言也是一种信息,只不过是扭曲了的带有社会倾向的信息。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修改和加工。
每一个参与谣言传播的人都是同谋,他们将谣言中增加自己的细节,使之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然后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其力量之巨大是可以理解的。
2、网络暴民化在思想界有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来反映我们对“群众”的恐惧即多数人的暴政。
“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社会民众群体行为。
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安分守己的公民,在网络世界里转眼变身成为“暴民”,做出挑战现实生活道德底线的“暴行”来?“网民暴民化”的成因,乃是网络社会人群的大众心理。
2006年2月,一网友在网上贴出一女子踩死小猫全过程的图片,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震动。
不到6天,被怀疑和虐猫事件相关三个人的个人资料被网友公布,遭到网友的攻击和谩骂。
这起网上著名的“虐猫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威胁和声讨充斥了虐猫女的个人生活,对其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反思这些案例本身,可以发现这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为什么我们的网民如此敏感、易怒?种种事件表明,网络的乌合之众显示出了“暴力化”的特点。
三、网络传播的舆论领袖1、网络舆论领袖的特质与角色引导勒庞认为,“领袖及其观念还有一种神秘莫测、难以抗拒的力量,那就是名望。
名望是一切权力的主因,其支配力会麻痹人们的批判能力,让群体心中充满惊奇和敬畏。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影响到了个体的思想意识,还影响到了群体心理。
于是,大量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
网络群体心理要进行积极引导,才会产生良性的结果。
近年来,媒体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有些网络媒体热衷于搜寻“热点问题”,并大肆抄作,竭力使其成为独家新闻。
但有相当多的媒体为“热点问题”而追求猎奇猎艳。
假如没有媒体的传播和扩散,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不可能闹得沸沸扬扬。
假如没有网络推手的存在和媒体的渲染,“凤姐”、“犀利哥”等一些人也不会蹿红网络。
理性冷静地分析,媒体是否充当了“反面模块”的角色?媒体该如何对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和引导,是应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媒体是否应纠正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偏差,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网络心理群体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因此,在形成网络群体之前,社会主流媒体应该积极地进行相关的客观报道,从而有利于网络心理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网络心理群体行为发生时,总会有一个意见领袖,其意志是群体的核心。
在此,如果网络媒体能恰当地充当这个领袖,就能够引导其群体的行为走向正确的轨道。
2、网络媒体的舆论领袖责任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达,各种论坛、微博的加入,信息传播由过去的主流媒体“一呼百应”成为眼下的“众声喧哗”。
因为要获取眼球,记者在捕捉新闻线索时,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甄别。
必须看到当前提升媒体舆论引导力之大势,与眼下部分媒体责任意识严重脱节的现象。
在网络时代,面对网络中的“乌合之众”,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妥善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消除网络暴力,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不过需要澄清的是,即便我们认可勒庞的主张,也并不意味着网络心理群体的智慧一定是错的,个别精英的观点一定是对的。
我们需要持着辩证、理性的论断,既不忽视群体的喧嚣和躁动,也不迷信精英的意见和观点。
■参考文献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②[美]安德鲁·基恩著,丁德良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公司,2010③祝琴,《浅析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企业导报》,2010(1)④余建华,《网络乌合之众: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9(2)(作者:山西大学文学院08级新闻学学生)责编:刘冰石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