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清热药型题(单项选择题)(一)A11、下列哪项不是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 )A 发汗B 抗菌C 抗炎D 抗毒素E 解热2、清热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主要环节是(C )A 中和细菌内毒素B 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C 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D 抑制细菌内毒素的释放E 以上均非3、抗菌抗病毒作用比较显著的药物是(E )A 清热泻火药与清热燥湿药B 清热燥湿药与清热凉血药C 清热凉血药与清热解毒药D 清热解毒药与清虚热药E 清热燥湿药与清热解毒药4、下列哪项不属于清热药抗菌有效成分(D )A 小檗碱B 苦参碱C 绿原酸D 原儿茶酸E 癸酰乙醛5、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E )A 解热B 抗病原微生物C 抗毒素D 抗炎E 抗惊厥6、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A )A 发汗B 解热C 抗炎D 抗毒素E 抗肿瘤7、抗皮肤癣菌作用较为显著的清热药是(B )A 石膏B 苦参C 知母D 板蓝根E 青蒿8、下列哪种清热药具有正性肌力作用(E )A 金银花B 穿心莲C 板蓝根D 鱼腥草E 以上均非9、可抑制小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的药物是(A )A 黄芩B 黄连C 金银花D 板蓝根E 以上均非10、黄连抗病原体的范围不包括(C )A 痢疾杆菌B 白色念珠菌C 肿瘤细胞D 流感病毒E 阿米巴原虫11、黄芩抗炎作用的主要环节是(B )A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B 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C 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生D 抑制细胞因子的转录E 以上均非12、黄芩降压作用的机理可能是(D )A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B 阻断交感神经C 阻断心脏в受体D 阻滞血管壁钙通道,扩张血管E 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13、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是(B )A 生物碱B 黄酮C 有机酸D 挥发油E 氨基酸14、黄芩现代应用不包括(C )A 小儿呼吸道感染B 急性菌痢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D 病毒性肝炎E 蜂窝组织炎15、黄连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是(A )A 小檗碱B 黄连碱C 药根碱D 木兰花碱E 甲基黄连碱16、下列各项不属于黄连抗菌机理的是(B )A 破坏细菌结构B 抑制细菌DNA合成C 抑制细菌糖代谢D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E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17、小檗碱抗菌作用特点(D )A 仅有抑菌而无杀菌作用B 属窄谱抗菌药C 痢疾杆菌对小檗碱不易产生耐药性D 可消除耐药菌株R因子E 甲基苄胺嘧啶对其作用无明显影响18、小檗碱抗菌作用不包括下述哪项特点(E )A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B 属广谱抗菌药C 痢疾杆菌对小檗碱易产生耐药性D 可消除耐药菌株R因子E 甲基苄胺嘧啶对其作用无明显影响19、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 )A 抗炎B 解热C 中枢兴奋D 抗细菌毒素E 抗溃疡20、小檗碱对心脏的作用是(A )A 正性肌力作用B 加快心率C 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D 促进心肌细胞Na+内流E 以上均非21、小檗碱降血糖作用特点是(C )A 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B 对自发性糖尿病KK小鼠无明显影响C 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有降低血糖作用D 促进胰岛素的释放E 增加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量22、黄连常用于治疗(A )A 细菌性痢疾B 病毒性肝炎C 滴虫性阴道炎D 心力衰竭E 高热惊厥23、治疗糖尿病可选用的清热药是(B )A 黄芩B 黄连C 苦参D 金银花E 牡丹皮24、易透过血脑屏障而中枢抑制作用较强的是(C )A 小檗碱B 黄连碱C 四氢黄连碱D 药根碱E 甲基黄连碱25、小檗碱降压作用机理可能是(B )A 阻断血管运动中枢B 竞争性阻断血管壁a受体C 直接扩张外周血管D 竞争性阻断心肌в受体E 抑制心肌收缩力26、小檗碱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不包括(D )A 房性早搏B 室性早搏C 高血压D 高脂血症E 心绞痛27、苦参的药理作用不包括(D )A 抗病原体B 抗炎C 抗过敏D 抗溃疡E 抗肿瘤28、苦参抗炎作用机理可能是(E )A 抑制炎性介质生成B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C 抑制白细胞游走D 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E 稳定细胞膜29、苦参抗肿瘤作用环节不包括(D )A 诱导癌细胞凋亡B 促进癌细胞分化C 抑制癌细胞DNA合成D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E 直接细胞毒作用30、下列哪项不是苦参的临床应用(C )A 急慢性肠炎B 滴虫性阴道炎C 高血压D 心律失常E 慢性乙型肝炎31、苦参对下列哪种病原体有效(B )A 疟原虫B 阴道滴虫C 血吸虫D 肠道阿米巴原虫E 鞭虫32、苦参抗心律失常作用较为明显的成分(A )A 苦参碱B 槐定碱C 槐胺碱D 槐果碱E 氧化苦参碱33、丹皮酚抗炎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无关的依据(B )A 对去肾上腺大鼠无抗炎作用B 不影响大鼠肾上腺纤维素C的含量C 增加大鼠肾上腺重量D 摘除垂体无抗炎作用E 用麻醉药后抗炎作用消失34、以下能说明丹皮总苷对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的是(B )A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B 促进Con-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 降低脾细胞溶血素抗体水平D 抑制NK细胞活性E 以上均非35、牡丹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包括(C )A 镇静催眠B 抗惊厥C 抗震颤麻痹D 镇痛E 解热36、牡丹皮主要有效成分是(A )A 丹皮酚B 丹皮酚新苷C 牡丹酚苷D 芍药苷E 羟基芍药苷37、复方丹皮片可用于治疗(C )A 室性早搏B 房室传导阻滞C 原发性高血压D 心力衰竭E 心肌梗塞38、金银花的抗菌主要有效成分是(A )A 绿原酸B 木犀草素C 忍冬苷D 挥发油E 皂苷39、金银花常用于治疗(B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 急性呼吸道感染C 滴虫性阴道炎D 慢性湿疹E 病毒性肝炎40、青蒿素抗疟作用发生在(A )A 红细胞内期B 红细胞前期C 红细胞外期D 疟原虫配子体E 以上均非41、青蒿抗疟有效成分是(A )A 青蒿素B 青蒿酸甲素C 青蒿乙素D 青蒿酸E 青蒿酸甲酯42、具有良好抗疟作用的青蒿素衍生物是(D )A 青蒿酸甲酯B 青蒿醇C 青蒿甲素D 青蒿甲醚E 青蒿乙素43、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缺点是(E )A 对间日疟无效B 对恶性疟无效C 疗效不如氯喹D 对抗氯喹疟疾无效E 复发率高44、板蓝根对哪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显著(A )A 病毒B 细菌C 真菌D 钩端螺旋体E 衣原体45、板蓝根药理作用不包括(D )A 抗病毒B 抗菌C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D 抗心律失常E 保肝46、板蓝根常用于治疗(C)A 溃疡病B 急性肠炎C 急性传染性肝炎D 急性胰腺炎E 糖尿病47、下列哪项是鱼腥草的抗菌有效成分(D )A 小檗碱B 黄芩素C 绿原酸D 癸酰乙醛E 色胺酮48、鱼腥草常用于治疗(A )A 急性呼吸道感染B 急性肠道感染C 急性传染性肝炎D 急性胰腺炎E 急性泌尿系统感染49、知母解热作用的机理是(B )A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B 抑制Na+,K+-ATP酶活性C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D 稳定溶酶体膜E 以上均非50、知母与天花粉、麦冬等配伍,治疗(B )A 甲状腺功能亢进B 糖尿病C 胰腺炎D 胆囊炎E 溃疡病51、与知母生津润燥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是(A )A 降血糖B 降血脂C 降血压D 抗惊厥E 抗癌52、栀子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E )A 抗病原体B 抗炎C 镇静、镇痛D 解热E 抗肿瘤53、栀子的现代应用是(C )A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 急性细菌性痢疾C 急性黄疸性肝炎D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E 以上均非54、下列哪项不是研究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E )A 抑制角叉菜胶引起大鼠足肿胀的实验B 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C 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实验D 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实验E 抑制氧自由基损伤的实验55、下列哪项是研究药物抗炎作用的实验方法(A )A 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实验B 抑制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实验C 对抗组胺引起豚鼠离体气管痉挛性收缩的实验D 降低干酵母引起大鼠发热作用的实验E 以上均非型题(每组题的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主管中药师-相关专业知识-中药药理学 第三单元 清热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13页)
中药药理学第三单元清热药一、A11、下列哪项不是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A、抗毒素B、抗炎C、解表D、抗肿瘤E、抗病原微生物2、金银花的有效成分是A、硫酸钠B、小檗碱C、鱼腥草素D、绿原酸E、苦参碱3、下列能“改善学习记忆”的药物是A、知母B、栀子C、大青叶D、苦参E、鱼腥草4、以下有关金银花药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抗菌作用B、解热作用C、抗炎作用D、降压作用E、提高免疫力5、可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药物是A、黄芩B、黄连C、金银花D、板蓝根E、穿心莲6、苦参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抗病原体B、抗炎C、抗过敏D、抗溃疡E、抗肿瘤7、鱼腥草抗菌活性主要成分是A、鱼腥草素B、穿心莲内脂C、秦皮乙素D、小檗碱E、牛磺酸8、鱼腥草常用于治疗A、急性呼吸道感染B、急性胃道感染C、急性传染性感染D、急性胰腺炎E、急性泌尿系统感染9、有抗疟疾作用的药物是A、金银花B、大青叶C、苦参D、知母E、青蒿10、板蓝根具有的作用是A、抗恶性肿瘤作用B、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用C、利胆作用D、兴奋子宫平滑肌E、升压作用11、板蓝根对哪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最显著A、病毒B、细菌C、真菌D、钩端螺旋体E、衣原体12、具有保肝利胆作用的药物是A、青蒿B、黄芩C、知母D、金银花E、黄连13、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A、解热B、抗病原微生物C、抗毒素D、抗炎E、抗惊厥14、以下清热药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的是A、黄芩B、栀子C、知母D、苦参E、金银花15、以下哪项清热药具有显著保肝的作用A、青蒿B、金银花C、鱼腥草D、栀子E、苦参16、下列不属于知母的药理作用的是A、解热B、降血糖C、抗炎D、影响交感神经E、抗休克17、以下哪项是青蒿的现代应用是A、高热B、贫血C、低血压D、高血压E、室性早搏18、以下关于小檗碱降压作用的特点,正确的是A、降压作用与竞争性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有关B、小檗碱对清醒动物没有显著的降压作用C、降压同时心肌收缩力减弱D、降压同时心率加快E、小檗碱对麻醉动物没有显著的降压作用19、黄芩的有效成分不包括的是A、汉黄芩苷B、京尼平苷C、黄芩苷D、黄芩素E、汉黄芩素20、以下药物既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又属于清热药的是A、黄连B、大青叶C、青蒿D、苦参E、栀子21、清热药的抗毒素作用的基本原理是A、抗病毒B、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C、抗氧自由基损伤D、中和有毒物质E、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22、不属于大青叶现代应用的是A、扁桃体炎、咽炎B、急性传染性肝炎C、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D、糖尿病E、上呼吸道感染23、黄连对鼻咽癌的主要作用是A、诱导癌细胞凋亡B、促进癌细胞分化C、细胞毒作用D、提高机体免疫功能E、抑制肿瘤细胞,Na+-K+-ATP酶活性24、清热药中除了苦参、青蒿具有抗肿瘤外,还有A、黄连B、黄芩C、大青叶D、知母E、栀子2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B、黄芩苷锌络合物能明显较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C、黄芩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D、黄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E、黄芩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症性介质释放的作用26、以下对黄芩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A、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B、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可以治疗疟疾D、可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E、可用于病毒性肝炎27、黄连中能通过血脑屏障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的成分是A、小檗碱B、四氢黄连碱C、黄连碱D、药根碱E、烟碱28、以下对金银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心脑血管性疾病C、小儿肺炎D、急性扁桃体炎E、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9、板蓝根的主要化学成分有A、药根碱B、小檗碱C、异绿原酸D、靛玉红E、绿原酸30、青蒿素抗疟原虫作用发生在A、红细胞内期B、红细胞前期C、红细胞外期D、疟原虫配子体E、以上均非31、黄连中主要含有的生物碱是A、黄连苷B、挥发油C、黄连素D、小檗碱E、黄连碱32、黄连抗菌的主要成分是A、小檗碱B、绿原酸C、黄芩素D、癸酰乙醛E、伪麻黄碱33、金银花常用于治疗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急性上呼吸道感染C、滴虫性阴道炎D、高血压E、病毒性肝炎34、栀子的现代应用是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急性细菌性痢疾C、急性黄疸型肝炎。
清热药-PPT课件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透明质酸是结缔组织的基本成分之一、能被透明质酸酶破
坏--导致结缔组织疏松--细菌毒素在结缔组织扩散蔓 延。 多数致病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酶,在血浆和组织中形成血 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并使炎症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 就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使其不易被呑噬,或在呑 噬细胞中不易被破坏。
2)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中毒性休克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甚高
解热
(1)扩张血管,促进皮肤散热; (2)减少致热源; (3)抑制发热介质的合成、分泌: (4)改变Na+/Ca2+比值:,体温;,体 温。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 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明显发汗。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体外研究发现
用有效抗生素处理培养基时,在细菌计 数降低的同时,伴有内毒素水平的增高, 有的可达100多倍。
抗过氧化损伤 异病同治
外源性毒素—内毒素 内源性毒素—氧自由基
清热解毒治法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 “解毒”—抗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 异病同治的机制之一。
扶正与祛邪并举
“扶正以祛邪”,“正足邪自去”
细菌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
外类素--革兰氏阳性菌
许多清热药虽然抗菌力不强,但却能有十分理想的 临床疗效,期中一个原因是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与细菌致病力强弱有关的因素
侵袭力 1)粘附和侵入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1) 透明质酸酶 (2) 链激酶 毒素 1) 外毒素
毒性作用强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五味消毒饮---热毒清注射液(简称热毒
清,原名抗炎6号注射液)。
急性胆系感染、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200
清 热 药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主要涉及 黄连、黄芩、 苦参、青蒿
黄 连
主要含有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 连素)、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 表小檗碱、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己碱、 木兰花碱。 非生物碱成分为阿魏酸、绿原酸等
【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作用:小檗碱 广谱抗菌作用-革兰阳性、阴性细菌; 钩端螺旋体;致病性皮肤真菌。对痢疾 杆菌、结核杆菌、金葡菌作用强。 影响因素:药物浓度;药物配伍 作用机制:①影响内呼吸;②影响核 酸蛋白质合成;③细胞毒作用;④影响 细胞壁
×
清热药抗病原体作用评价:
◎多数为体外实验结果; ◎多数体内抗菌作用不强或缺少; ◎认为体外多数为非特异性影响(包括 鞣质、酸碱度、渗透压影响等); ◎部分体外无效,体内有效 ◎认为临床效果多为综合作用之影响, 少数为特异性作用。
*
2。抗毒素作用: 涉及内毒素与外毒素。 解毒作用方式: ★降解内毒素(细菌菌体成分,作用 环节不清-部分为增加毒素清除); ★拮抗外毒素(如抗蛇毒作用); ★降低细菌毒素毒力(对凝固酶、透 明质酸酶的作用)
×
10。其他作用 (1)抗肿瘤:抑制肿瘤生长;抑制促癌 物质;增敏化疗药物。 (2)降低血脂: (3)抗氧化: (4)中枢抑制:镇静 (5)抗利尿: (6)抑制组织细胞代谢: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口服多见 2.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小檗碱——药疹、 过敏性休克 3.血液系统反应:小檗碱长期口服;溶血 性贫血,红细胞减少等。 4.呼吸循环障碍:少见;小檗碱静脉滴注
×
4。影响免疫:黄花蒿抑制体液、细 胞免疫。青蒿素增强非特异性及 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 5。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6。心血管系统:青蒿素可抑制心肌 收缩力,减慢心率;注射用药尚 可降低血压
清热药——中药学
1.清热凉血——温病热血分证 2.活血化瘀——妇科、内科、外科等瘀血证
生地 丹皮 清热凉血
生地 味甘 养阴生津 便溏不用
丹皮 味辛 散瘀兼透 阴分伏热 孕妇不用
清虚热药——清虚热 (骨蒸潮热、午后发热 、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外感发热忌用,配伍养阴药治其本
青蒿
苦、辛、寒。归肝、胆、胃经。
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1.清热泻火
壮热、肺热咳喘、胃火牙痛
2.除烦止渴
热盛烦渴
3.生肌收敛
疮疡溃不收口 外用(煅用)
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
清热泻火药——清气分实热
知母
1.清热泻火
苦、甘、大寒。归肺、胃、肾经。 壮热、肺热咳喘、胃火牙痛
2.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证(盐水炙用)
3.生津润燥 内热津伤、肠燥便秘、 消渴病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若热入 心包则见:高热,神昏谵语,手足厥冷,
舌红绛,脉细数。)
• 血分证:
1.实证: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躁扰不安,斑疹透露,血色鲜红或深红带紫,吐衄,便血, 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亦有前证又兼有全身壮热,口渴引饮,多汗等气分见证者,为气血两 燔。(若肝热动风则见: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 。)
地骨皮
甘、微苦、寒。归肾、肺、肝经。
1.退虚热——阴虚内热证 2.清泄肺热——肺热咳嗽
3.凉血——血热出血证
银柴胡
地骨皮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2.虚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细 数。
清热去火药的原理和作用
清热去火药的原理和作用清热去火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针对人体内部的邪气,可以通过一些中药的运用来促进身体内部的平衡,以达到降低热量和改善症状的效果。
清热去火的原理和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清热的原理和作用清热是指唤醒人体内部被压抑的清道夫功能,促进人体代谢机制的平衡。
清热的原理主要有:1.调和五脏清热的中枢是五脏,当五脏功能没有实现平衡时,就会形成热度不足或过足的现象,这一现象叫做五脏显热。
不同的中药可以刺激不同的五脏,以平衡身体内部的热度,使热度达到某一最佳状态。
2.经络通畅清热需要保证身体内部经络的通畅,使血液和精气顺畅流动。
当身体发生热度过高时,经络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
运用一些具有通经散热作用的中药,可以帮助通畅经络,消除邪气。
3.抗菌消炎不同种类的中药中含有多种宣泄、清热的成分,它们可以抑制和杀灭人体内的病毒细菌,以达到失热作用。
有些中药甚至还可以消炎止痛,改善疼痛症状。
二、去火的原理和作用“去火”是指祛除身体内部过度发热的状态,以达到防止照成内部重大损伤的效果。
去火的原理主要有:1.排毒养颜人体的皮肤和血管中包含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会阻碍身体内部的正常运作,导致人体产生内热。
使用特定的中药可以排除这些有害的毒素,以改善身体内部的氧气供应和循环。
2.利湿除燥利湿除燥是指通过给予身体足够的水分,来除去身体内部的过度发热。
中药中包含有大量可以经过代谢成为水分的成分,帮助身体糖来静止分解,从而可以有效改善身体内部的微循环。
3.缓解内部焦虑人在压力下,内部经常会产生内部焦虑,从而出现过度发热的现象。
这种内部热度可以使用特定的中药来安抚神经系统,并且促进精神状态的配合,以达到消除热度的效果。
综上所述,清热去火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原理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调和五脏,通畅经络,排毒养颜,利湿除燥等方面。
使用中药来消除这些内部火热的原因,并且促进身体代谢机制的平衡,从而有效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
清热去火药的原理是啥
清热去火药的原理是啥清热去火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的原理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清热去火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消除体内的热毒,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热去火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清热去火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火热是一种病理状态,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所致。
清热去火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一系列药物或疗法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清热药物有许多种,常用的有黄芩、连翘、银花等。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解毒,消除体内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改善人体的病理状况。
二、活血化瘀:清热去火还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火热病症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瘀血堆积。
清热去火的药物或疗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消散,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等。
三、清热降火:清热去火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清热降火。
中医认为,体内火热是由于体内病邪的侵袭或体内湿热的滞留所致。
清热药物可以通过泻火、利尿的作用,将体内的湿热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清热降火的效果。
常用的泻火药物有栀子、茵陈、赤小豆等。
四、调整脏腑功能:清热去火还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火邪往往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清热药物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人体的病理状况。
例如,黄芩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对于肝胆火盛引起的眼红、目赤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清热去火是一种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消除体内的热毒,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它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清热降火和调整脏腑功能等多种作用机制来发挥疗效。
当出现火热症状时,人们可以借助中医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清热去火措施,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然而,为了确保疗效,请在使用过程中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第六章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抗病原体
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效好; 生品作用强于炮制品;对皮肤真菌,流 感病毒作用好,对抗细菌内毒素。
生黄芩的作用优于炮制品。
抗炎
黄芩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黄芩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黄芩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致大
抗细菌毒素、解热
中和、降解内毒素
解热
抗炎
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机制: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降血糖
特点:给药后2-4小时作用最强,6小时作用减 弱
机理: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及促进糖酵解,不影 响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也不影响胰岛素受体 数目及亲和力,与双胍类降糖药作用机理相似
湿热证——慢性感染性疾病(肝炎)及真菌感 染——清热燥湿药
热毒——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清热解 毒药
分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药理作用
抗病原体 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 解热 抗炎 调节免疫 抗肿瘤 其他(镇静、降压、保肝、利胆)
抗血小板聚集
机理:
拮抗Ca离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吸附功 能。
小结
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毒素、解热、抗炎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降糖,抗溃疡、抗肿瘤 —— 与传统功效、主治相关
对心血管系统和血小板的作用 —— 非口服给药的作用
(小檗碱极性大,口服难吸收)
临床应用
细菌性痢疾、肠道感染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消化性溃疡
拮抗外毒素 是细菌分泌至体外的物质,毒力大,对机体组织有选择性的
毒害作用.-----肝肾等器官
简述清热药的作用、分类和适应证。
简述清热药的作用、分类和适应证。
清热药是中药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热药可分为中药和中成药两类,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可以进一步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凉血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从清热药的作用、分类和适应证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清热药的作用清热药是中药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热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清热药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好转。
2. 凉血止血:清热药可以凉血止血,对于一些出血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3. 消肿止痛:清热药可以消肿止痛,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4. 促进新陈代谢:清热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促进机体的康复。
二、清热药的分类清热药可分为中药和中成药两类,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可以进一步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凉血等多种类型。
1. 清热泻火类:主要适用于上火、口干咽燥、烦躁易怒等症状。
代表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等。
2. 清热解毒类:主要适用于痈肿疮疖、痢疾等症状。
代表药物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
3. 清热凉血类:主要适用于热性病、出血等症状。
代表药物有生地黄、银柴胡、白芍等。
4. 清热解毒凉血类:主要适用于痈疮肿毒、热毒病等症状。
代表药物有葛根、黄芪、菊花等。
三、清热药的适应证清热药的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热性疾病:如发热、口渴、便秘等。
2. 炎症性疾病:如咽喉炎、肺炎、胃炎等。
3. 出血症状:如鼻出血、便血、尿血等。
4. 毒素感染:如食物中毒、蛇咬伤等。
5. 皮肤病:如痈肿疮疖、湿疹等。
总之,清热药是中药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热药可分为中药和中成药两类,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可以进一步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凉血等多种类型。
清热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热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出血症状、毒素感染、皮肤病等。
清热药 药理作用
清热药药理作用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叫做清热药。
清热药主要用于温热病、痢疾、痈肿、疮毒、目赤肿痛等里热证。
对于喘咳、黄疸、呕吐、胎热等也可选用。
清热药多苦寒或咸寒,易燥湿伤津,克伐生机,脾胃虚寒、阴虚津亏的人当慎用。
清热药作用广泛,功效各异,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清热明目五类。
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除体内热毒邪气)作用的药物具有消炎的作用,如: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板蓝根、马齿苋等中药。
1.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治疗扁桃体发炎、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2.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细菌性痢疾、宫颈炎症等病症。
3.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可用于肺炎、肾炎、乳腺炎等病症。
4.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扁桃体发炎、腮腺炎、咽喉炎等病症。
5.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止痢的功效,可用于痢疾,急性胃肠炎等病症。
中药的使用需要中医师先辨证后施治,脾胃虚寒的人慎用,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清热解毒药多味苦性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
多用于各种热毒证,如疮痈疔疖、丹毒、温毒发斑、咽喉肿痛、痄腮、热毒下痢及虫蛇咬伤、癌肿、烧烫伤等。
常见的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粉、白蔹、四季青、绿豆等。
清热解毒,需要辩证用药,引人而已,不存在适合所有患者的“去火最快药”。
常用的清热解毒去火中药有:大黄、青黛、野菊花等。
此外穿心莲、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粉、白蔹、四季青、贯众、绿豆等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清热药是中药学中治疗热证的一类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热药能够清除体内热邪,这是其最直接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热邪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如发热、口干、便秘等。
清热药通过其寒凉的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从而缓解热证的症状。
其次,清热药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药中的某些成分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
例如,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药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流感的防治。
第三,清热药还能够抗炎、抗过敏。
炎症和过敏反应是人体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和过敏反应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清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和过敏反应,从而缓解一些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例如,黄连、黄柏等清热药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对一些炎症性疾病如肠炎、胃炎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清热药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但过度的免疫反应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清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对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地黄、玄参等清热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对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清热药并不适用于所有热证。
中医认为,热证有虚实之分,实热证多由外感热邪或痰湿瘀滞所致,而虚热证则多由于阴虚火旺所致。
因此,在使用清热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热证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总之,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清除体内热邪、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清热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治疗范围,为中医临床治疗热证提供了重要的药物选择。
同时,在使用清热药时,需要遵循中医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一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泻火等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清热药常用于治疗发热、口舌生疮、便秘、皮肤病等症状。
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或矿物物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凉血止血: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对于出血症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急性出血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3. 清热泻火: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降低体内的燥热症状,对于口舌生疮、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根据上述药理作用,清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 发热: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感冒、肺炎、中暑等。
清热药能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2. 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状常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清热药能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3. 便秘: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清热药通过消除体内的燥热,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4. 皮肤病:像湿疹、痤疮等皮肤疾病常常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清热药能够舒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重要类别,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清热药,能够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清热药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清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清热药物多出自中药材,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
详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详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1、抗病原微生物
(1)抗菌谱: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特点:抗菌谱较广,不易产生耐药。
2、抗毒素
许多清热药具有抗细菌内毒素作用,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3、抗炎
大多数清热药具有抑制急性炎症反应作用。
4、解热
(1)多数清热药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栀子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还能使动物的正常体温降低,产生降温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某些清热药又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如黄芩、黄连、穿心莲等能对抗过敏反应,产生免疫抑制作用.
6、抗肿瘤
清热药对恶性肿瘤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学 6清热药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 鼠.口服汉黄芩素.黄芩新素,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HDL—c)水平,黄芩新京 还能降低血清总胆 固 醇 (TC) 水 平 , 黄 芩 素 、 黄 芩 苷 能 降 低 血 清 甘 油 三 酯 (TC.)含量。黄芩茎叶总黄酮也有明显降血脂及抗动脉 粥样硬化作用。
一..概念: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
三.主治症: 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以及阴虚内热
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四.分类:
根据清热药的主要功效,大体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五类。
五.临床表现:
(2)抗氧自由基损伤 黄芩苷除前述能抗氧自由基损伤, 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之外,对心、肺、晶状体等 也有杭氧自由基损伤作用。黄芩苷连续腹腔注射3天,可 对抗阿霉素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小鼠心肌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和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 从而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黄芩苷对过氧亚硝基阴 离子(ONOO—)致大鼠肺损伤也有明显保护作用。黄芩苷 还可对抗亚硒酸钠诱导的白内障晶状体损伤,提高晶状
黄芩苷可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损伤, 使缺血心电田s-T段异常抬高数减少,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PK)降低。黄芩茎叶总黄酮灌胃,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 索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可增加离 体豚鼠的冠脉流量。黄芩苷对大鼠心肌收性能有明显抑 制作用,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2)抗炎 黄芩水煎醇沉液灌胃,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有明 显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灌胃, 均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黄芩素及汉黄芩赢对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口服 给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均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棉球肉芽肿作用不明显。黄芩 甲醇提取物及黄酮单体还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清热药的药性与功能主治
清热药的药性与功能主治一、清热药的定义清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热邪以及炎热之气,以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
清热药根据其药性特点和功能主治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二、清热药的分类清热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寒凉清热药这类药物具有寒凉的药性,可用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功效。
常见的寒凉清热药有:•黄连:能够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病等。
•石膏: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等。
•银花:能够清热解毒,解热退烧,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
2. 温热清热药这类药物具有温热的药性,能够温通经络,清热解毒。
常见的温热清热药有:•莱菔子:能够温通经络,清热解毒,适用于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等。
•穿山甲片:具有温通经络,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浮肿、淋巴结核等。
3. 苦寒泻火药这类药物具有苦寒的药性,可用于泻火解毒,清热解毒等功效。
常见的苦寒泻火药有:•黄柏:具有苦寒泻火,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等。
•黄连素:能够泻心火,清热解毒,适用于热郁症候、热淋球菌感染等。
三、清热药的功能主治清热药物根据其药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解毒:这是清热药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热毒病等。
2.清热泻火:清热药物还可以用于清除体内的热邪和火热之气,具有降火退热的功效。
3.利水消肿:部分清热药物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浮肿症状。
4.温通经络:温热清热药物能够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骨疼痛。
5.苦寒泄火:苦寒泻火药物可以泄心火,降低体内热量,适用于心火上炎、口疮、痈肿等。
6.肺胃清热:一些清热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肺胃热毒,如肺热咳嗽、口腔溃疡等。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清热药物时,需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清热药物属于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
2.药量控制:根据自身情况、疾病程度合理控制药量,不宜随意增减。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黄芩`黄连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2、抗毒素
• 作用特点: • ⑴抗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耐受力。 • ⑵破坏内毒素结构。
3、抗炎
作用特点:抗急性炎症反应作用显著; • 小鼠耳肿胀实验, • 大鼠足肿胀实验, • 佐剂性关节炎。
★炎症是里热症的重要病理表现。
炎症
• 炎症早期:血管反应(渗出与水肿); • 炎症中期:炎性细胞和炎症物质; • 炎症后期:组织增生和形成屏障。 • ★里热症主要病理是早中期炎症。
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 ①降低心肌自律性; ②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③消除折返冲动; (阻钠内流作用); (钙通道阻滞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2)降压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特点:降压作用明显,伴有心率下 降,而左心室收缩力增强。血压降低以 舒张压最显著。 作用机理:↓
小檗碱的降压
第六章 清热药
•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 掌握黄芩、黄连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 熟悉知母、青蒿、苦参和金银花的药理 作用 • 了解大清叶与板蓝根、牡丹皮、鱼腥草 和牛黄的药理作用
自学思考题
• 1、牡丹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有 哪些? • 2、牡丹皮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有 哪些? • 3、金银花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 4 、大清叶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黄连药理作用]
(3)抗炎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特点: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抑制炎症过程的多个环节: 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 抗自由基作用; 降低PGE2、PLA2含量与活性。
• 解热作用: • 解热作用明显; • 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
[黄连药理作用]
(4)降低血糖 有效成分:黄连及小檗碱等。 作用特点: • 降低正常小鼠血糖; • 降低实验性高血糖小鼠血糖; • 改善糖耐量; • 改善肾小球病理变化(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 掌握黄芩、黄连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 熟悉知母、青蒿、苦参和金银花的药理
作用 • 了解大清叶与板蓝根、牡丹皮、鱼腥草
和牛黄的药理作用
自学思考题
• 、牡丹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有 哪些?
• 、牡丹皮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有 哪些?
• 、金银花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 、大清叶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第一节 概述
• 清热药的定义: • 清泻里热为主的药物。
• 清热药
• 清热药的分类: • 清热泻火药, • 清热燥湿药, • 清热凉血药, • 清热解毒药, • 清虚热药,
第一节 概述
• 里热证的现代研究:
• 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其 并发症(常见症状、诊断依据、发 病原因)。
玫瑰花环试验
• 淋巴细胞表面具有补体受体,红细胞可 与相应的抗体(溶血素)结合形成抗原 抗体复合物(),以红细胞作为指示细 胞,通过补体传统途径活化补体,而产 生活化的,然后与活化的结合形成花环, 以供计数淋巴细胞。以鸡红细胞最为常 用。
[黄芩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 有效成分:黄芩总黄酮。 作用特点:作用显著,对正常动物无降 温作用。 双黄连注射液
黄连的有效成分
• 多种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素)、黄连 碱,以及巴马亭、药根碱等。
• 其中以小檗碱(黄连素)含量最高,是 重要的有效成分,。
• 《本草正义》 • “黄连大苦大寒,能泻降一切有余之湿火”
[黄连药理作用]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抗毒、降低血糖等。
注意事项
• ⑷与抗生素作用的差异性:
、抗毒素
• 作用特点: • ⑴抗细菌内毒素,提高机体耐受力。 • ⑵破坏内毒素结构。
、抗炎
作用特点:抗急性炎症反应作用显著; 小鼠耳肿胀实验, 大鼠足肿胀实验, 佐剂性关节炎。
★炎症是里热症的重要病理表现。
炎症
• 炎症早期:血管反应(渗出与水肿); • 炎症中期:炎性细胞和炎症物质; • 炎症后期:组织增生和形成屏障。
⑴抗菌谱: 球菌、杆菌
1芩连
钩端螺旋体
2连柏
真菌
3苦参
流感病毒
4板蓝根
原虫(疟原虫) 5青蒿
、抗病原体
• ⑵抗菌机理(黄连、黄柏、龙胆草) • 、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 • 、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 、干扰糖代谢 • 、抗细菌黏附
⑶抗菌有效成分 小檗碱(黄连、黄柏) 苦参碱(苦参、山豆根) 黄芩素(黄芩) 绿原酸(双花)
• 病因: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主,还有 过敏、肿瘤等非感染因素。
清热药概述
• 里热证的病理过程: • 、发热 • 、炎症 • 、疼痛 • 、腹泻 • 、中枢症状
第一节 概述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抗病原体(抗菌谱、作用机理、有效成分) 、抗毒素 、抗炎 、解热 、调节免疫作用
、抗病原体
、抗病原体作用:
[黄芩药理作用]
()保肝、利胆 有效成分:黄芩及其提取物 作用特点:保护实验性肝损伤。 作用机理:与抗自由基损伤有关:
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⑵过氧化脂质() ⑶ (肝药酶-还原型辅酶)
[现代应用]
• 、小儿呼吸道感染 • 、急性菌痢 • 、病毒性肝炎
[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较少。
清热药
黄连
抗菌
•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体外抑菌活性较低, 在体内难以达到有效抑菌浓度。其抗菌 机理复杂。
[黄芩药理作用]
()抗炎 有效成分:黄芩素等。 作用特点: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二甲苯、甲醛),佐剂性关节炎等, 而对肉芽肿模型作用不明显。
抗炎
抗炎作用机理: 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与释放: 例如组胺(),花生四烯酸()代 谢产物(、)等。
抗炎
• 花生四烯酸()代谢与炎症反应。 • 磷脂酶()使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
磷脂释放,在环氧酶的作用下生成,进 一步生成;还在脂氧酶的作用下类,产 生炎症。
抗炎
• 黄酮类物质作用于代谢多个环节。从而 抗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及抗白细胞趋 化作用。
[黄芩药理作用]
()抗免疫
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等。
• 概述完
第二节 常用药物
• 黄芩
黄芩的有效成分
• 有效成分: • 主要为黄酮类; • 包括黄芩苷、黄芩素(黄芩苷元)等。
[黄芩药理作用]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药理作用:
[黄芩药理作用]
()抗病原体作用 有效成分: 作用特点:
球菌杆菌,(生黄芩优于炮制品) 皮肤真菌, 流感病毒,(近年发现可抗复制) 抗内毒素,(黄芩苷)
常用抗菌实验
• 倍比稀释法: • 常用药敏稀释法可分试管稀释法、琼脂
稀释法两种; • 药敏试验是定量试验,可确定被检菌对
某抗菌药物的和杀菌浓度()。稀释法可作 为评价标准,特别是琼脂稀释法被誉为 金标准。
常用抗菌实验2
• 影印培养法 • 影印培养法为体外测定最低杀菌浓度()提
供准确简便的方法;
• 方法:将影印戳轻落在无菌落生长平皿 的接种点上,移开影印戳,再将其轻落 在不含抗菌药物平皿上,℃过夜培养, 以菌落计数不超过个的相应含药平皿中 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为。
• ★里热症主要病理是早中期炎症。
、解热作用
• 对实验性动物发热(内毒素或酵母)有 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
• 通过影响、内热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及抗炎抗毒素作用。
• ★里热症主要病理包括发热。
、影响免疫功能
• 对免疫功能影响复杂。 • 既可提高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和特
异性免疫功能,也能抑制异常的免疫反 应(抗过敏、抗免疫)。
[黄连药理作用]
作用特点:对 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介 导):如实验性哮喘、小鼠。 作用机理: 稳定肥大细胞,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生成
抗免疫
其他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⑵花环实验, ⑶细胞活性。
玫瑰花环试验
• 玫瑰花环试验是体外检测人和动物细胞 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玫瑰花环试验 是淋巴细胞计数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 人和动物的淋巴细胞表面有红细胞受体, 因此红细胞可以粘附到淋巴细胞的周围 而形成玫瑰花样的细胞团。在红细胞中, 以绵羊红细胞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