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0805)

合集下载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学位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学位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5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5个研究方向之间是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服役性能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以及材料的生产过程和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对象,根据材料的组成形式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分为以力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结构材料和以物理、化学性能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材料。

从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角度出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能源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材料研究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一样古老,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却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

但是,在仅仅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已经充分显示了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正在向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格局。

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智能材料与器件、高新能源转换与储能材料、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环境友好材料、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材料、基础材料高性能化与绿色制备技术、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技术将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牵引以及社会需要的推动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面正不断扩大,涉及材料的边缘学科将不断出现。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0805一、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及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

本学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并拥有江苏省高端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子制造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金属基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现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其科研内容涉及先进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 1.高端金属材料;2.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功能设计与优化;3.能源与生物功能材料;4.功能高分子材料; 5.先进材料制备与加工控制。

二、培养目标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作风,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

2. 具有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材料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如确有必要可申请延长,延长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如确有必要可申请延长,延长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确属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提前毕业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四、课程学分要求课程总学分至少2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应修满14学分。

五、实践学分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与的学术活动和必修环节采取学分制,统称为实践学分,包括学术活动、外文文献阅读、学术研讨汇报、实践环节等4个环节。

实践学分须完成6学分。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一、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各类材料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一、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各类材料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一、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各类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合成及加工,物理及化学特性,使役性能及安全,环境影响及保护,再制造特性及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

材料是人类取用自然界基本物质(单质和化合物),经组合和加工,得到具有预期性能,可用来制备各类器件、构件、工具、装置等器物的物质。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将石器、青铜器、铁器等当时的主导材料作为时代标志。

在近代,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西方工业革命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则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材料朝复合化、功能化、多元化和纳米化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物理学、化学和热力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对物质结构和材料内秉性能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有机高分子科学、纳米科技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对材料的成分、制备加工技术、结构、组织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类材料具有共同或相似的学科基础、科学内涵、乃至通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领域相互渗透,在客观上需要对各类材料进行综合的了解和研究,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当前,材料已与信息、能源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冶金、机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和航天航空等工业的支撑。

材料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早已作为一个统一的范畴进入政治家和产业界的视野,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也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应用上既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备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及耐腐蚀等新型结构材料,也需要各种具有力、光、电、磁、声及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合效应的新型功能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纳米材料、智能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已逐渐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5)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5)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代码: 0805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本学科、专业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以数学、力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

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

我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

2003年“材料学”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校重点学科;2011年自主设立“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6年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招生。

本学科拥有“安徽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省级实验室”、“安徽省再制造材料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矿用电缆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学科建设平台;拥有“安徽鼎恒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校级学科平台;拥有“机械与材料工程”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

学科主要师资队伍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讲师4人;博士18人,硕士6人,学士1人。

另有兼职教授3人、柔性引进人才1人。

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新的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所在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创新型应用人才。

三、学制、学习年限学制:3年;学习年限:2~4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从材料的基础物理与化学特性的研究入手,通过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实现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探索材料的成分、结构及其性能的关系,构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物理与化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和发展新型先进材料。

材料学(080502)

材料学(080502)

材料学(080502)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材料学学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服务于土木、水利、交通、机械、化工、能源、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

材料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我校材料学学科的特色是新型材料及材料耐久性,包括土木水利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与无机非金属、金属、高分子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等。

研究方向涉及材料的力学特性与本构关系、无机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等内容。

我校在水工混凝土材料、利用固体工业废料制造新材料、防渗补强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及功能新材料研制开发、高分子材料的工程应用、工程材料耐久性检测评估与补强加固及金属材料的表面防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

本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材料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胜任高等教学、科学研究、新材料研制开发或企业与大型工程的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要求具有坚实的材料学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材料学的工艺装备、测试手段与评价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无机材料2.新型金属材料3.高分子材料4.复合材料5.材料防护技术三、学制和学分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材料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05二、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高级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材料学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前沿,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材料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合成和创制新材料,能熟练运用近代检测仪器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织构和宏观性能,熟悉材料在高、新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材料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并能在材料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成果;能用两种外国语阅读专业资料,其中一门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备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素质,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它单位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1.材料物理与化学2.材料学3.材料加工工程4.纳米材料与器件5.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四、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制一般为3年。

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设置包括必修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修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不低于5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不低于4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不低于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3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博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附注: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可作为其他非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六、科研与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确定研究课题,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充分体现学位论文研究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第一部分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一、学科方向与特色1.学科方向。

至少具有3个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主干学科方向,主干学科方向应突出申请单位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2.学科特色。

所制定的学科方向和发展目标应反映材料科学发展前沿和材料工程发展需要,符合本单位的定位与发展方向,重视学科社会声誉,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较大作用。

二、学科队伍3.人员规模。

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30人,每个主干学科方向不少于8人。

4.人员结构。

专任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较合理, 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其中教授人数比例不低于2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70%,具有非本单位教育经历的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学科带头人是国内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科研奖励,在国际或国家级学术团体担任理事、专家或以上职务,在同学科或相近学科博士点招收培养博士生不少于3名。

每个主干学科方向至少有2名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力、治学严谨、为人正派且具备指导博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学术骨干。

三、人才培养6.培养概况。

本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好,第一志愿报考率较高,在学硕士研究生数量不低于30人,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不低于50人。

7.课程与教学。

具有设置合理、体系完整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其中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不少于25%,能够为博士研究生开设高水平的系列课程及专题讲座。

8.培养质量。

具有丰富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经验,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较高,有较大比例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在本领域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申请单位5年内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至少2项。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9.科学研究。

近5年,科研成果显著,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承担较多国家级、省部级的重要项目或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高的项目;5年内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数不少于3项,专任教师年均纵向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二级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二级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介绍一、专业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涵盖物理、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制备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学科特色1.多学科交叉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加工工艺等多个学科知识,学生将在学习中得到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专业既注重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三、就业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毕业生在传统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科研院所等工作领域均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他们可以从事新材料的研发、材料分析与检测、材料加工与制备等各种工作,也可以从事材料工程的设计与管理工作。

四、学习要求1.课程设置在学习期间,学生将学习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加工工艺等一系列课程,以及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课程。

2.科研能力培养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和能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实习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到校外实习与实践中,锻炼实践和专业技能。

五、发展趋势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对新型材料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这也为该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六、总结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的专业,学生们在学习期间需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丰富自己的实习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迎接未来的挑战。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特别重要的一个二级专业。

它涉及到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制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新型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也为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学科专业代码0805-学科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专业代码0805-学科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05 学科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研究方向
1.智能材料与器件
2.光电薄膜材料与量子器件
3.特种光纤与器件
4.空间材料及其
环境效应
考核方式:笔试(50%)+面试(30%)+导师考核(20%)
笔试范围:由各学科自己安排
笔试和面试均由学科负责组织统一进行;以上三项考核中任意一项不及格以不合格论。

开题报告:时间:第三学期末至第四学期。

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学分,准予继续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未通过者允许三个月后重
新开题一次,仍未通过者取消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中期检查:结合博士生学术论坛进行中期检查,学院组织考查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获得1学分,准予继续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未通过的博士生取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学术活动的要求: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至少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并且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学术会议、讲座、博士预答辩等)5次以上,提交书
面记录及相关报告,由导师签字认可。

选课要求:
1.公共课程
(1)政治理论课36学时2学分
(2)博士生外语课(可以有条件免修)64学时2学分
2.学科学位课程(不少于2学分,32学时)
3.选修课程(不少于4学分,72学时)
4.必修环节(4学分)
注:至少修满1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10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介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英文)名称: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建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建的学科。

材料是具有一定性能,可用于制作器件、构件、工具、装置、物品的物质。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将石器、青铜器、铁器等当时的主导材料作为时代标志;在近代,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西方工业革命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对物质结构、物性和材料本质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科学等的发展推动了对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类材料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学科基础、学科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对各类材料的全面了解和研究。

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当今,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材料是冶金、机械、化工、建筑、信息、能源、航天航空等工业的支撑,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人们不仅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各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耐腐蚀新材料,而且需要各种具有光、电、磁、声、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合效应的新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将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

展望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是:实现微结构不同层次上的材料设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材料开发;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和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材料加工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起点)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5,申请工学博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能力突出、创新与实干精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材料卓越人才。

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具有立足行业发展、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发展材料学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爱国情怀、勇于担当。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

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洞悉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具有在本学科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创造性学术成果的能力。

4.熟悉学科国际发展前沿,掌握两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生态建筑材料2.先进复合材料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5.环境材料6.生物医学材料三、学制及学习年限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全日制最长不超过7年,非全日制最长不超过9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1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1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选修课≥4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2.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备注公共学位课(4学分)外语(2学分)01811033-037第一外国语(英、日、法、德、俄语)3621外国语学院思政(2学分)02011008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21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位课(4学分)00111001材料科学前沿3621材料学院必选00111021高等固体物理(1)*5431材料学院基于研究方向,建议至少选修一门00111022高等固体物理(2)*3622材料学院00111023量子化学(1)*3621材料学院00111013量子化学(2)*5431材料学院00111014量子力学5431材料学院00111015材料模拟与计算3621材料学院00111024材料现代测试技术(A)*5431材料学院00111016材料现代测试技术(B)*3622材料学院00121022材料动力学3621材料学院00121021材料热力学3622材料学院00111025材料成形理论3621材料学院00121004生态环境材料3621材料学院00111017高等硅酸盐物理化学3621材料学院00121024传递原理3621材料学院00111026板材成形理论与技术3621材料学院00111027材料加工技术3621材料学院类别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时分学期单位备注00111018材料连接界面冶金学3621材料学院00122012材料连接学3621材料学院00121005材料强化的微观理论3621材料学院00121006金属凝固原理与计算机模拟3621材料学院00121007相变理论3621材料学院00121020半导体物理学3621材料学院00121015薄膜材料与器件30621材料学院00121016材料先进制备技术3621材料学院00111008功能材料学3621材料学院00111019电化学原理与应用3621材料学院00121012复合材料界面与设计3621材料学院00112007高等复合材料力学3622材料学院00111004高等复合材料学32421材料学院00111028高分子物理与化学3621材料学院00121010聚合物成型原理与技术3621材料学院00121008聚合物结构与性能3621材料学院00121009聚合原理3621材料学院00111011智能材料与结构3621材料学院00111029生物材料学3621材料学院00112010生物医学工程学3621材料学院00111030生物医用材料3622材料学院选修课(4学分)01813001-004第二外国语7242外国语学院硕士阶段未修,必选0211210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811马克思主义学院00122003材料科技英语1811或2材料学院00122002科技论文写作规范1812材料学院类别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时分学期单位备注00122005玻璃非晶态科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07胶凝材料学3621材料学院00112049混凝土科学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06新型建筑功能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04混凝土材料破坏原理3622材料学院00112050固废资源化新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10道路与桥梁建筑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41特种陶瓷成型技术211522材料学院00112023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12052超微粉体及其制备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55硅酸盐反应工程3622材料学院00112016材料结构与性能3622材料学院00112051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12028功能材料制备及物理性能分析3622材料学院00122008新型陶瓷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13金属功能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14金属基复合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37材料加工检测与控制3622材料学院00122060磁性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28材料表面与界面3622材料学院00122057材料流变学241222材料学院00121011复合材料力学性能3621材料学院00122023复合材料设计3622材料学院00122021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12006高分子材料表征3622材料学院00112004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3622材料学院00112029高聚物循环再生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22高性能聚合物基体3622材料学院类别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时分学期单位备注00122024高性能增强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09建筑高分子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12030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16聚合物加工工程3621材料学院00122015聚合物形态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20树脂基复合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18聚合物表面与界面3622材料学院00112031有机无机功能复合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30材料加工计算机辅助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12032微电子封装材料与结构设计3622材料学院00112033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39半固态成形理论与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32材料成形数值模拟与优化理论3622材料学院00122031高分子材料成形CAD/CAE3622材料学院00122036高能成形原理与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50材料微加工原理与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12053绿色精密成形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12034体积成形理论与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12035异种材料连接新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12036磁性材料与磁学测量241222材料学院00122048催化化学与催化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22049电化学过程动力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59电介质物理3622材料学院类别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时分学期单位备注00112037分子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3621材料学院00122033粉末冶金原理3622材料学院00112002高等陶瓷材料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47化学电源3622材料学院00122063晶体材料28822材料学院00122026纳米材料学3622材料学院00112038燃料电池传输过程与计算机模拟3621材料学院00122065生命复合材料241222材料学院00122027陶瓷基复合材料3622材料学院00112054特种高分子3622材料学院00112039无机功能材料缺陷结构与物理性能3622材料学院00122045新能源材料与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46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3622材料学院00112040智能仿生材料3621材料学院00112017微电子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35现代模具材料与设计3622材料学院00122029材料微观力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44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622材料学院00112018半导体器件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62半导体陶瓷与器件3622材料学院00112020薄膜材料与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11表面工程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58表面和界面物理化学3622材料学院00122054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53材料表面与界面的能谱分析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64材料测试技术实验03622材料学院类别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时分学期单位备注00121023材料谱学与分析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51材料热分析技术3622材料学院00122052电子显微分析3622材料学院00112041先进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30622材料学院00122067光纤光学34222材料学院00122066光纤化学与生物传感器3622材料学院00122025生物陶瓷27922材料学院00122068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1812材料学院00112042生物材料评价3622材料学院00162001纳米生物技术1811材料学院必修环节(4学分)00114001材料学院博士实践环节24材料学院00114002材料学院博士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3材料学院00114003材料学院博士学术活动14材料学院≥10次说明:(1)《高等固体物理1》为《高等固体物理2》的先修课程,未修过《高等固体物理1》同等程度课程的研究生,不得直接修读《高等固体物理2》,修课情况需提供相关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0805)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身心健康。

要求本学科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与发展动向,掌握材料制备的工艺技术、分析手段及评价方法,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在本领域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生的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少数学业特别优秀的硕士生,经全面考核,申请批准后,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但在校期间(取得国家注册学籍后)不得少于2年;因各种原因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期),硕士生延期期限原则上最长2年。

三、培养方式
1.政治理论学习与时事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硕士生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应参加形势、时事和政策学习以及遵纪守法的教育,参加一定的公益和集体劳动。

2.硕士生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在一年内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需要时可配备一名副导师。

采用以指导教师为主、指导教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研究生应参加所属教研室的有关活动。

因材施教,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方向
01 无机非金属材料 02高分子材料 03功能材料 04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05 金属材料
五、课程学习和要求
1.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含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学位课。

(≥18学分)
①公共学位课(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学科基础课(5学分)
③专业学位课(7学分)
(2)选修课程为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8学分)
①入学教育:0.5学分,必选课程。

内容包括:学校、学院、专业介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等。

②社会实践:0.5学分,必选课程。

③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必选课程。

④相关学科选修课程:导师根据学科研究方向指定学生要选的课程。

选修课程应不少于3门或6学分。

某一方向的专业学位课可作为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3)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语种有日语和法语。

若选修第二外国语,课内学时不得少于72学时,计3学分。

(4)补修课程
跨学科录取的本科毕业生需要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记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2.必选环节
必选环节包括教学实践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和学术活动1学分。

硕士生应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主讲、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主持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辅助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工作。

其总工作量应不少于40当量学时,计2学分。

完成者应写出书面总结,由责任教师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

文献阅读是指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须阅读本学科前沿近期的国内外文献50篇以上并写出4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完成后给予1学分。

学术活动是硕士生在答辩前必须完成的环节,内容为参加8次以上的学术报告和作1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

要求在参加每次报告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交由导师给予考核认定,硕士生只有得到8次合格认定和作了1
次学术报告后,方可修得该学分。

3.学时学分标准
硕士的第一外国语课程,每24学时计1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每18学时计1学分。

六、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及考核
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全部制定好。

培养计划应根据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特长来制定。

个人培养计划应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教研室负责审查同意后报学院备案。

硕士生课程学习按培养计划执行。

硕士生的日常课程教学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课程免修免考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硕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考核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

学位课必须进行考试,选修课可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学位课考试原则上应闭卷考试,如任课教师认为有必要采取开卷考试或论文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需提出申请,经开课学院教学科研办、主管院领导审核,报研究生部批准后方可进行。

中期筛选考核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全面审核。

在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开题报告结束后一周内,各学院应组织专人对学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具体按照《西南科技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的暂行规定(修订)》执行。

七、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硕士生培养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有条件的专业或导师可根据课题情况,尽早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或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根据《西南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完成科研成果的规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科研成果(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不得低于此要求),并在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前提供证明材料。

科研成果是学术论文的,必须提供已见刊论文;科研成果是专著的,必须是已正式出版的;科研成果获地厅级及以上奖励的,必须提供获奖证书;科研成果是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的,必须提供专利证书。

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毕业)论文。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使硕士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训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为了保证学位(毕业)论文质量,对论文工作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制度。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实施办法》的要求执行。

在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一般是第五学期末),各学院应组织考查小组(3~5 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组成)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

每个学生应做一次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报告。

考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新性等进行评议,现场给出评定意见。

通过中期检查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预答辩是研究生在学位(毕业)论文定稿之后、在正式答辩之前,向导师答辩组汇报论文,由答辩组审查、评议其学位论文可否提交正式答辩的一项答辩制度。

设立预答辩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导师组集体会诊的方式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答辩,从而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质量。

预答辩工作按照《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规定(试行)》的要求执行。

学位(毕业)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送审评阅及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西南科技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西南科技大学关于涉密研究生论文写作、定密、制作、答辩、归档管理的规定》、《西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及检测结果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西南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课加权平均成绩不低于75分)且取得相应学分,完成科研成果、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并发给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获得毕业资格的硕士生,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颁发》、《西南科技大学授予学位工作条例》、《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办法》、《西南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完成科研成果的规定》对获得硕士学位的有关规定,无违规违纪行为,经研究生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学位证书。

十、课程设置一览表(见附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0805)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