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合集下载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一、实验材料要丰富。

实验材料是学生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探究的工具,没有丰富的材料,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探究,也就谈不上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我认为实验材料的丰富性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这四节课上,我们看到了教师都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

第一节课通实验材料有土豆块、木条、橡皮泥、泡沫板、装有钩码的小瓶子,其中教师设计了其中的三种材料是在水中沉下去,两种材料是在水中浮上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在两种浮起来的材料中,教师设计的是漂浮物,这样学生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漂浮物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节课上教师也是准备了橡皮泥、西红柿、装有水的瓶子。

第三节课教师选用了橡皮泥、装有水的玻璃瓶、泡沫板、土豆等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

第四节课教师选用了回形针、石头、玻璃珠、一次性杯子、泡沫板等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在材料设计上也是选用了两种漂浮物和三中沉下去的物体。

二、实验材料要合理。

第二节课为了让学生研究加盐这种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教师准备了西红柿。

在这里使西红柿浮起来的方法只能用加盐,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挖空西红柿、或是把西红柿切片,显然由于西红柿果肉较软、汁很多,并不适合这样做。

因此选用西红柿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里建议还是用土豆块之类的,方便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控究的。

第四节课为了研究改变物体大小可以使物体浮起来,教师选择用正方体塑料块。

由于正方体块是固定的,无法直接改变大小,在教师引导过程中,学生跟本想不到改变它的大小。

这时候教师又利用一个煮汤圆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汤圆煮熟前后大小发生变化,这时候学生竟然想到利用热水来煮正方体块来使它变大。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选用正方体塑料块是不合适的,会误导学生,建议还是利用橡皮泥或是铝箔纸更容易操作。

物体浮沉评课

物体浮沉评课

《物体沉浮条件复习课》评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下面我针对陈老师上的第二堂课进行评课。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的表现形式。

它是初中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节课从2016年湖州的一道中考题出发,复习物体浮沉条件,重点讨论分析:物体的浮沉变化的原因及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陈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思路:以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为例,分析初始状态、产生变化原因,从静态的物体浮沉状态到动态的物体浮沉变化再到改变浮沉的方法,最后回归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同时,整堂课的教学上,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应用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纵观整堂课,陈老师的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一、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紧扣教学目标,彰显教学实效课堂一开始,展示一盏大家都没怎么见过的“熔岩灯”,引导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在设疑:我们可以比较什么物理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如果我们把油滴到水中,油滴是沉还是浮呢?将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并使学生感觉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再追问如果我们把油滴到酒精溶液中,油滴是沉还是浮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活动之后,又通过设疑:有什么方法让酒精溶液中的小玻璃瓶浮起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再用所学知识分析了油滴在酒精溶液中的浮沉原因,最后用分析半潜船的浮沉原因作为结尾,在该教学环节中也是以疑问带动学生思考,很好地实现了今天的知识目标,又对目标进行了提升,还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粗略统计了一下,整堂课总共有设置疑问处二、以实验为载体,重视探究、提升能力科学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关键部分,是提升初中科学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物体的浮沉其实与生活关系紧密,而本节课从一道中考题出发,虽然相关知识已学过,但作为初中科学较难的知识点,且基于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中,所以结合实验突破难点显得尤为重要。

听课评课《物体的沉与浮》

听课评课《物体的沉与浮》

听课评课《物体的沉与浮》
听课评课:八年级两节物理课《物体的沉与浮》
今天上下午各随机听了八年级两位物理教师的同一课题《物体的沉与浮》,两位老师一新一老,听的刚好是同一课题,便放在一起略作点评。

C老师是新教师,进度略微快一些,上午的课,是对上节课内容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下午W老师是老教师,上的是新课。

W老师作为一名老教师,教材纯熟,对于知识点讲得十分透彻。

对于浮力,两位教师今天均没有做任何演示实验,个人认为这种演示实验非常容易做,通过实验演示,比教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效果要好很多。

器材也需要一个水槽及木块、泡沫、石头等不同的材质。

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

物理课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单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来传授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教师切不可怕麻烦,有畏难情绪。

关于作业布置:
C老师布置作业时,随时拿起一个眼镜盒,让学生回家把眼镜盒合上放入水里,然后打开盖子再放入水里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他们没有眼镜,教师就说用文具盒,个人觉得教师布置过于随意性,显然未经精心设计,其实可以布置学生把一个有盖的瓶子放入水
里,再打开盖子放入水里。

课堂就不会有这样的枝节出现,再说了,学生如果真的把眼镜盒或文具盒放入水里,也明显不合适,毕竟这是学习用品,放水里明显不妥。

盐水选种可操作性强,对于农村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可以布置给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做。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一、教材分析《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该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浮力与沉力对物体浮沉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3.掌握物体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4.了解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合适的实验方法观察、验证和解释物体的浮沉现象;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浮力与沉力相关的问题;3.能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科学解释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体的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体浮沉的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浮力与沉力的物理概念,并能够进行计算;2.解释物体浮沉状态的原理和条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体浮沉的原理和条件;3.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4.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加深对浮力与沉力的认识,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交流法:在教学中适时组织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路交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原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的提问,如“为什么气球会往上飘?”“为什么一块石头会沉到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

2. 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思考。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浮力》评课稿
浮力是初中力学难点知识,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及
运动与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

它涉及物体浮
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

付老
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启发为主,
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事
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能通过实验探究,时每
个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通过教学活动,掌握物体受浮力的
作用效果。

二、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让生活走向科
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在探究
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课堂。

整个课堂设计,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
讨论与交流。

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
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

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心课
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本节课知识点比较多, 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
控制好教学时间。

(2)由于本节课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消化
(3)小组合作交流不够,还有待加强。

(4)平时教学中都运用PPT辅助教学手段。

2018.5.29。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1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环节,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液体;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浮起来或沉下去。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装置。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2. 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探究环节在实验探究环节,我选择了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作为情景引入,这是基于我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了解。

幼儿对于直观、生动的物体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而轮船、木筏等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能够有效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这里我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浮沉现象,从而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二、数据分析环节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比较、分类、归纳等,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浮力的应用评课稿

浮力的应用评课稿

浮力的应用评课稿浮力的应用评课稿范文观摩了由万老师执教的《浮力的利用》双语研究课。

万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英语表达。

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后,我们对万老师的课进行了认真的评议,认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突出的表现是:首先万老师从如何使沉入水中的鸡蛋浮起来,如何让孔明灯升空两个小实验入手。

当学生看到孔明灯浮在空中时,从学生那惊讶的目光中能看到他们渴求知识的被激发调动起来。

随着万老师一句流利的英语We have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of buoyancy forc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自然流畅地引入课题。

巧妙地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紧接着通过学生亲历制作小船,并通过开展谁的船装载货物最多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使船装载更多的货物,必须尽可能地增大船的排水量。

为讲解轮船原理做了知识上的准备。

紧接着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了潜水艇、飞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又很自然地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较好完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课程目标。

首先在复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浸在液体里物体的受力分析,讲解了浸在液体里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堂课都是在运用阿基米得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两个知识点,分析、讨论、讲解了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使这一知识点得到了很好落实。

在做孔明灯实验的同时,教师适时地介绍孔明灯的来历及作用,借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机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本节课由于授课内容所致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体现的不够突出。

三、这节课的教学抓住了学生直观性和实用性的兴趣特点。

让学生上台演示了模拟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实验,并且利用视频讲解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利用动画模拟飞艇和气球在空中的飞行的情景,有效地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范文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范文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范文《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范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教学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

其内容包括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艇、热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定为:重点: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难点: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于浮力及其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体的浮沉也有一些生活体验,但通过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及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仍需要给予指导。

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很多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索新知。

教法学法: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自主探究、讨论归纳,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引入新知通过趣味实验和图片分析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促进新知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

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中班科学教案:沉与浮评课稿一、导入环节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沉与浮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水的性质,你们还记得水的性质有哪些吗?请举手回答。

二、概念解释1.引入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沉与浮。

那么,什么是沉与浮呢?让我给大家讲讲。

2.示例介绍:拿出一个玻璃杯,倒满水,然后轻轻放入一个密封的空塑料袋,大家观察一下现象。

塑料袋会漂浮在水面上,不会沉到底部,这是为什么呢?三、实践探究1.小组实验:现在,我将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纸板和几个小物件,你们用纸板做一个小船,然后将小船放入水中观察。

请大家记录一下现象。

2.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一下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组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四、讲解原理1.群众智慧: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小船能够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到底部。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2.引导提示: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水的性质和小船是什么有关系呢?3.孩子回答:水有浮力。

4.概念解释:孩子们说的非常正确,就是因为水有浮力,才使得小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5.浮力原理讲解:浮力是水对物体的一个向上的推力,这个推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和水的浓度。

当物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时,水的浮力就能够支撑住物体,所以物体就会浮起来。

6.引导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能够在水中游泳呢?7.孩子回答:因为我们的身体比水的浓度小。

8.对答:非常好!因为我们的身体比水的浓度小,所以我们就能够浮在水中,享受游泳的乐趣。

五、巩固练习1.小组探究:请每个小组再拿出几个实验器材,尝试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小组研究:请每个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看看有什么规律和发现。

3.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和总结。

六、小结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沉与浮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就会沉入水底;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上。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篇1一、激趣导入,调动气氛在课的导入部分,陈老师出示两杯水: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从外观很难辨别。

把不同大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看沉浮。

同学看到马铃薯在2号杯中浮起来了,立刻有许多同学在下面忍不住发出赞叹的声音,也忍不住猜想起来。

是不是马铃薯的大小打算沉浮?或是液体有什么神秘?同学爱好立刻被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师生探究,贴近生活在探究过程中,陈老师把分别带有盐水和清水的两个勺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待到水粉完全蒸发,把勺子发放给每一个同学进行观看,发觉一个勺子留下固体小颗粒,一个只有淡淡的水渍,这时,立刻又同学猜出一个是盐水,一个是清水。

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增加了同学的爱好,而且更贴近同学的生活,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自主学习,体现人本在同学做试验的过程中,以同学为本,自主探究,老师给每组不同大小的勺子,每次在清水里加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每小组的试验结果也是不同的。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死海的资料让同学从显而易见的身边事中明白了一些科学道理,使同学们充分调动已有的学问,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相关阅历,自行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检验自己的猜想,亲身感受探究的程序和路径,从而获得了不同的胜利体验,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收获。

这就是本课中同学主体地位的最佳体现。

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民主、公平、和谐、热闹的课堂氛围,为同学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同学预备的各种试验材料给同学亲身经受探究过程供应了物质保证,使不同水平、不同生活经受的同学都有了各自的发觉,同学的共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篇2《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主要是让同学经受一个典型的"观看发觉推想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也是本课设计和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同学明白肯定浓度的液体可以转变物质的沉浮,以及懂得利用所学的科学学问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整理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整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这一节课也是我高校毕业时的展现课的内容,也是让我始终思索着的一节课,而本月初,听了郝老师《10.5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后,让我感受颇深。

教无定法,提高同学的思维质量,原来不肯定要用自主学习的形式。

原来,传统的教授方法,同样可以引导同学主动地去思索、去归纳、去提炼。

本节课的课题是《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虽然整节课的脉络与课本完全全都,但课本中的课题不是这样描述的。

这就看出老师的功力了,这节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总结归纳物体沉浮条件,而增加了更多的思索——利用这些条件,郝老师是这样做的:老师出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铁皮放在水里沉了,但是用钢铁制作的轮船却能浮在水上呢?通过提问,引导同学自己得出了第一种状况。

并板书:轮船:空心V(体积)增大F(浮力)增大接着提出其次种状况,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同样地,同学自己思索,回答问题,老师只引导同学规范地组织语言和精确地使用物理概念、描述现象。

板书其次种状况,潜水艇:自身受到重力重力削减浮力增大老师通过空气中的例子,引导同学思索归纳出引申的`结论:不仅适用与液体,也适用于空气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师连续谈到另外一种状况,就是气球和飞艇为什么可以在空气中浮起来。

并归纳出第三种状况。

气球:氢气密度<空气P空气展现密度计,引导同学观看和归纳,漂移F浮=G(不变)之前同学自己已经在家用橡皮泥做试验,捏成小球,观看在水、盐水中的不同状态。

归纳出V排=F浮力/P密g最终是归纳总结,同学把本章关于浮力的学问点逐一补充完整。

包括浮沉的几种状况、浮沉条件的总结、应用等,制作成学问树。

这节课是把课本学问真正建构成自己的学问体系的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整理归纳出上节课学习过的浮沉条件并找出这些浮沉条件应用到生活中哪些应用和创造制造中去。

而问题的提出也是从一开头的简洁的浮沉条件到量化的更精确度量与运算,层层推动,渐渐深化。

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八年级《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本节课是浙江省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浮力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陈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条件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陈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景:两个外表一样的乒乓球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漂在水上,然而,结果却大出意料,原有一个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

随后教师作出了一个谬论“下沉是因为重”。

但一个质量更大的网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

“物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下沉是因为物体重、上浮是因为物体轻吗?”、“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

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

浮与沉评课稿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浮与沉评课稿,欢迎参考!浮与沉评课稿篇1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物体时浮与沉,因此就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改变他们的物体的浮与沉,是上浮的物体下沉,下沉的物体上浮。

先给学生2分钟进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交流,我也参与其中进行引导。

接着就是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操作。

然而在上课后我感觉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因为学生操作的时间变少了。

我想如果让讨论交流想法的过程改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再活动中进行体验应该会更好一些吧。

这样虽然学生没有汇报设计的实验的过程,但是学生们再活动中也会相互交流,并且立刻进行实验操作以进行验证。

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学习的时候,进行这样的改变。

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究,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进行活动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论。

现在想来,这里还是操作有一些过于急躁,如果能够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总结自己的实验,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总结能力上得到锻炼。

我想在教学不一定总是按照提出问题,猜测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汇报,这个程序进行,可以再有些时候将某些部分进行综合,似乎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浮与沉评课稿篇2本周的教学内容为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

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

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第一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先回顾旧知再以小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想将各种物体放到水里后是沉是浮?再自己动手做一做。

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将土豆放进水里后浮起来,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陈老师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这也是这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法以后开始实验,这时老师下到小组内仔细观察并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

在小组汇报时,老师予以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可以使物体在水里浮起来的方法。

最后进行适当的知识回顾。

整节课按照科学教学的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始终,使人感觉完整而扎实,相信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可以很好的掌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很普通的家常课,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才能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验室里的黑板擦得一层不染;学校进教室后安静得等待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听到音乐声立刻结束;安静、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与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还有两点见解想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我个人认为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各种物体,先让学生不要急着做,先设计方法,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内汇报。

我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动手做之前先思考好,避免了直接做实验可能造成的混乱,也符合科学教学的理念。

二、我们在学习科学课教学理念时经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轻松。

有时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会走个形式,象征性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浮沉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沉下去,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会浮起来。

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如下:一、浮沉条件:1.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浮沉的基本原理,它表明浮沉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除液体体积的重量,可以用公式Fb=ρfgV来表示,其中ρf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为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

2. 密度关系: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会浮出液体。

二、应用:1. 浮体测密:利用浮体的浮沉原理可以通过测量浮体在液体中浸入或浮出的深度来推算液体的密度。

常见的浮体测密器有密度计、露点计等。

2. 潜水艇的浮沉控制:潜水艇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深度。

通过控制艇内的水箱充水或排水,改变潜水艇的总体积,从而改变潜水艇的密度,实现浮沉控制。

3. 气球的浮空:气球内充满气体后,气球的平均密度小于周围的空气密度,因此气球会浮起来。

气球可以利用浮沉原理来实现浮空。

4. 船只的浮沉控制:船只利用浮沉原理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在船只内部布置大量空腔,使得船只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实现浮起来。

通过控制船只的结构设计和累加物体在船只内的布置方式,可以控制船只的浮沉状态。

5. 漏斗的灌注:在实验室中,灌注液体时,可以利用漏斗的浮沉性质,使得漏斗颈部的液体流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避免溅出或液体过快灌注。

6. 鱼类的浮沉控制:鱼类可以通过控制体内的气体囊来调节自己的浮沉状态。

当鱼类需要下潜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排空来增加自身的密度;当鱼类需要上浮时,通过控制气体囊的充气来减小自身的密度。

以上是关于物理浮沉条件及应用的说明。

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应用,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以及控制物体的浮沉具有重要意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1. 引言《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评析,旨在探讨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2. 教学设计分析2.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物体的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能够运用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 掌握计算物体浸没部分的体积和浮力大小的方法; - 培养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分析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介绍;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说明; - 浮力计算方法和实验案例。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 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 对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进行实例分析。

2.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来介绍物体的浮与沉概念,浮力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和运用。

3. 教学过程分析3.1 教学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物体浮在水中,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引入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问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知识讲解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课件、黑板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包括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介绍、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3.3 实验演示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例如利用水杯和螺丝刀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杯在放入水中时的浮与沉现象,并让学生思考水杯在浮水中所受的力是什么。

物理评课稿范文初中物理力的评课稿

物理评课稿范文初中物理力的评课稿

物理评课稿范文初中物理力的评课稿八年级(上)科学评课稿-----评谢满飞老师“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一课镇海中兴中学钟剑明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听物体浮沉条件 的评课稿

听物体浮沉条件 的评课稿

评课稿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其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液体静力学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红寺堡区第二中学蔡菊玲老师基本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应用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导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亮点:1、从教学理念上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

比如:让学生说说木块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还比如运用物体条件提出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教师引课时采用演示实验展示装水的乒乓球在水中的下沉,与学生生活经验形成李认知冲突,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3、物体浮沉条件中关于物体密度和液体关系的得出教师采用展示密度数据,结合生活现象得出了,比较直观,避免了运用综合知识来推出而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混乱。

为第二课时再用理论推导形成了初步结论。

4、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演示实验直接让学生来操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出通过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浮力从而改变物体的浮沉。

5、这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感悟中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不足: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用时过长,超过了10分钟;学生练习时间过短2-3分钟,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2)练习不能针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设计。

如:轮船在行驶过程中浮力的变化、重力的变化、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以及对应轮船是浮起一些还是下沉一些,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而练习中却没设计到。

3)分析对物体不同情况下受力分析不能体现物理学的逻辑思维,应该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入手根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来分析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科学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
沉Flash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

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3.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