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_王凤彬 《管理学》考研笔记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领导(圣才出品)
第5章领导一、课后思考题1.领导者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领导者仅开展本章所介绍的“领导职能”方面的工作吗?答:(1)领导者的工作内容应该包括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2)领导者除了完成领导职能以外,仍要完成管理的其他三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和控制。
而通过管理的定义,即管理工作是指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活动,也可知管理者不仅要完成领导职能,还要通过其他三项职能来完成整个管理过程。
2.作为重要职位领导人的助理,他主要依靠哪些权力来影响他人?答:作为重要职位领导人的助理,他主要依靠以下权力来影响他人。
(1)法定权力,是指组织内各领导职位所固有的合法的、正式的权力。
重要职位领导人的助理,应该也有较强的来自职位所固有的合法的、正式的权力,他可以凭借这一职位的法定权力来影响他人,指导他人的工作。
(2)感召和参考权力,这是与个人的品质、魅力、经历、背景等相关的权力。
作为重要职位领导人的助理,也应有着个人独特的品质、魅力,也应该有较丰富的阅历,可以通过自身素质,潜移默化影响他人。
3.参谋人员要使直线指挥人员听从他的建议,应该注意什么?答:参谋人员的建议希望被直线指挥人员采纳,应该注意沟通的有效性。
(1)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有效的沟通是指发出的信息与对方收到的信息在内容上能达到相互一致或基本上相接近。
(2)沟通的要素与过程信息沟通包含四个基本的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受)者、信息沟通的内容以及信息沟通的渠道。
参谋人员应确保在此建议的沟通方面应该具备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
信息沟通是指发送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将特定内容的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信息的发出。
信息沟通过程是从信息的发出和发送开始的;②信息的传递。
这就是通过一条连接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双方的渠道、通道或路径而将信息发送出去;③信息的接收。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十章 管理伦理
第十章管理与伦理本章内容要点·伦理道德的内涵、结构、功能与现状;·管理伦理的作用、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企业伦理的含义、必要性及企业伦理范畴。
组织或个人不可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组织或个人必然要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伦理和道德是维系这种社会关系和秩序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
第一节伦理道德的含义与功能一、伦理与道德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都是源远流长。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道德的含义比较广泛。
“道”的最初含义是道路,如“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所以,“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后引伸为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即行为原则,其重于客观方面;“德”与“得”相近,是行为的结果,一般是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即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其重于主观方面。
“道德”两字合为一词,即指人们行为合于理,利于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关于“伦理”,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也就是说,伦的本意是类、辈,含有次序、等差之意,引伸为人与人之间不同辈分的关系,理的本意为治玉,带有加工而又显现其本身纹理的意思,引伸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孟子曾把人与人之间的辈份关系划分为五种,提出了所谓“五伦”说,《孟子·藤文公上》中有“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就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五伦”;而“亲”、“义”、“别”、“序”、“信”就是用以调整、处理五伦的原则或规范,即“伦常之理”。
因此,“伦理”一般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在西方,道德与伦理原先都是风俗、习惯的意思。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复习题 第一章 作业习题
复习题1.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试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2.管理有哪些主要的职能?简述其含义。
3.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含义是什么?4.管理者有哪些角色?5.简述管理者的技能。
6.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实践性?7.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性?8.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9.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10.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性学科?11.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12.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13.如何理解管理是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14.什么是企业?15.什么是法人?16.什么是公司?17.什么是无限公司?18.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19.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20.什么是两合公司?21.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机构和职权。
22.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机构和职权。
作业题一、判断题1.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组织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
--------------------------( )2.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选配组织中各管理层的管理者。
-----------------------------------------( )3.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二是为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
---------------------------------------------------------------------------------------( )4.对内协调主要是沟通,以形成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协调主要是公关,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形象。
------------------------------------------------------------------------------------------( )5.仅靠书本就可以掌握管理学。
----------------------------------------------------------------------------( )6.管理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本章内容要点·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管理学的特性;·管理的应用范围与管理的作用·企业的含义、分类及公司制企业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
它以一般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程序,这里的组织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医院、行政部门、军队等任何实体。
当然,管理有许多特殊的领域,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行业与部门管理等等,而管理学研究探讨的则是这些领域共性的内容。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本节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含义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管理的概念,并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什么是管理若从字面上来解释,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几乎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管理。
可以说管理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活动。
随着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管理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这些管理的定义都从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了管理的特性。
1911年,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对管理进行了最朴实的描述,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1916年,古典管理学家法约尔(Henri Fayol)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第一次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五项职能,意义深远。
1955年,管理学家孔茨(Harold Koontz)在与奥唐纳(Cyril O’Donnell)合著的《管理学》中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管理者与管理工作(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篇概述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一、概念题1.管理(同济大学2013研;吉林大学2012研;中山大学2011研;武大2007研;上海财大2007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2)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3)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2.管理职能(武汉理工2009研)答: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发挥的各种作用。
管理活动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所构成的一个过程。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所制定的行动方案,管理者就必须分析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活动,对这些活动应该如何分类组合,谁向谁汇报工作,各种决策权限如何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分配,如何为各种不同的职位配备适当的人员等。
(3)领导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和其他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而成的,人是组织活动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能动性的作用,管理者就必须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对组织的成员施加影响,努力营造出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者必须自始至终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预见、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偏差,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这便是管理的控制职能。
3.人际技能(哈工大2014研)答: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控制(圣才出品)
第6章控制一、思考题1.控制是为了使不希望的行为更少发生,还是更多着眼于使所希望表现出的行为更多地发生?答:对于做好控制工作,这两种行为都要注意。
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组织实际运行是否符合预定的目标进行测定并采取措施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计划是控制的依据。
如果所发生的行为不是目标所指的方向,就需要控制予以纠偏;同样,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会希望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的更多的发生,因此,通过各种控制手段来引导该行为的多次发生。
2.某报刊登了一幅题为“意外收获”的漫画,说是昔日三个谁也不肯下山挑水的懒和尚,如今时来运转,他们所在的寺庙获得了“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画面上,三个和尚捧着奖匾喜笑颜开,身边倒放着水桶,水桶上结着蜘蛛网……读者看后,个个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现实中类似的事情也不鲜见。
例如,有些地区由于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洪涝灾害袭击下,尽管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但损失仍十分惨重,群众对此意见纷纷,要求总结教训,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结果却阴差阳错,他们不仅被上级单位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单位,还得到了一大笔救灾款物的实惠,理由是灾情严重。
而其他地区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有效地抗御了洪涝灾害的袭击,损失很小,本该受到表扬奖励,但却因灾害损失小,不仅分配到的救灾款物寥寥无几,连先进单位评比也榜上无名。
请从管理控制的角度解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说明管理层应该如何改进,以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
答:(1)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对于短期行为严重的地区,没有加强前馈控制,在问题发生前没有积极要求这些地区做好应急准备,以防事故发生。
因而会出现错误的控制手段。
②对于那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从而有效地抗御了洪涝灾害的袭击却没有得到正强化的地区,是由于反馈控制没有做好,在这些地区很好的预防了灾害后没有进行正面的鼓励与强化,因而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2)改进措施管理层应该充分做好控制工作的前馈、过程和事后反馈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第八章 控制
第八章控制本章内容要点·控制的概念,控制与计划的关系,控制的重要性;·控制的过程;·控制的类型:按控制的时点、结构、来源和手段分类;·实施有效控制的原则和技巧;·控制的方法: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控制的典型领域:生产、成本、质量、财务、库存和人员的控制。
————————————————————————————任何一个组织,无论计划制定得多么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得多么合理,领导方式与激励手段采取得多么有效,都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活动都按照计划执行。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所应达到的目标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那么,如何保证有效地执行计划呢?这就需要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含义一、控制的概念控制就是管理者保障实际活动与规划活动相一致的过程。
随着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对控制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分,不少管理学者对控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管理科学的先驱法约尔曾这样描述控制:“在一个企业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已发布的指示及所制定的原则,其目的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以便改正和避免再犯。
对一切的事、人和工作活动都要控制。
”孔茨也说:“控制工作就意味着确定标准、执行标准、衡量执行情况,并采取措施努力纠正偏差的一系列工作。
”因此可以认为,所谓控制,就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过程。
简单而言,控制就是管理者确保实际活动与规划活动相一致的过程。
控制作为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等其他职能,必须伴随有效的控制职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只有依靠控制职能才能得以有效运转、循环往复。
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控制职能是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的主要职责。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七章 协调
第七章协调本章内容要点·冲突的概念、类型,处理冲突的办法及冲突管理;·管理沟通的概念与作用,管理沟通的过程,管理沟通的方式,管理沟通的内容、 管理沟通的渠道、管理沟通的障碍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概念、作用,人际关系的动因,人际关系的基本状态,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是管理工作的难点之所在。
协调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两个方面,对内协调的核心是沟通、化解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外协调的核心是搞好公共关系。
第一节冲突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互相协作,在协作的过程中,由于成员在个性、成长的经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冲突、处理冲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一、冲突的定义有关冲突的定义很多,尽管各有不同,但也包括了一些共同的主题。
例如,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否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是一定程度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把冲突定义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冲突是由相互作用逐渐演变而产生的,组织的很多因素都会引起冲突,如目标不一致,对事物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等等。
这种冲突水平可以是公开的、暴力的,也可以是微妙的或轻微的。
二、冲突的类型通常,冲突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之间的冲突、班组之间的冲突、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组织冲突。
个人冲突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当同一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组互相对抗时,我们称为班组冲突;部门冲突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之间。
组织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相互之间的对抗。
三、冲突的起源关于冲突的起源,我们可以运用系统的观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资源方面的因素:人、财、物、信息等(1)组织成员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性格、素质、品德、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成为产生冲突的原因。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管理学》王凤彬、李东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八年专注于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一名、第二名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注:因为民大的行管招生人数并不是很多,除去统考一般是招6个人左右,但是因为教育经济管理、社保还招收3个人左右,另外0304Z2 ★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也招收2个人,考试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家不妨先认真准备,最后根据准备的程度报考最后的方向,行管相对来说是最热的,难度也比其他方向大一些。
毕竟报考是10月份底才结束。
2015年民大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614政治学、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管理学》,王凤彬、李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815行政管理学《实用行政管理学》,荣仕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公共管理学(修订第2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民大行管考研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首先:民大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的参考书目和试卷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这几个专业的同学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料。
1、《公共管理学》这本书看着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并非如此,里面很多观点都是来自于国际知名学者的看法,由此一来,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难以理解之处,对这本书的复习是所有专业书里面最为重要的一本。
2、对于《管理学》这本书,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重点。
里面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因为考试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这些专业的试卷都相同的。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三章 计划
第三章计划本章内容要点·计划的含义,计划的性质,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制定计划的步骤;·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法、运筹学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法;·决策;·目标管理。
计划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就管理的过程而言它位于其他管理职能之首。
其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和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确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
任何组织、任何管理活动都需要计划,它是组织进行管理的前提,这个职能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本章将对计划职能、决策和目标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
第一节计划的含义与性质在中国的历史上,古人已经成功地实践过复国的战略计划。
公元前494年,越国和吴国交战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根据本国和敌国情况,制定了一个越国复兴、转败为胜、长达13年的战略计划——破吴七计,最后越国终于战胜了吴国。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好的计划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阐述管理的计划职能,本节将介绍计划的概念和计划的基本特性。
一、计划的含义(一)计划的几个代表性定义下面是一些学者关于计划含义的不同陈述:(1)计划是预先决定的行动方案。
(2)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3)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计划既涉及目标(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4)计划是一种结果,它是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 1 -(5)计划工作是一种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以期能够经济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获得最大的组织成效。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王凤彬、李东《管理学》考研笔记整理5-育明考研考博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目录一、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 (3)二、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4)三、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4)四、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5)五、张成福《公共管理笔记》笔记3 (7)一、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中央民族大学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重点大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的前身是是1941年9月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
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1999年、2004年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7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横跨管理学和法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层次完备。
管理学院虽然年轻,但发展迅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为北京及全国各地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经育明教育统计,民大行管研究生社会认可度高,就业情况较好好,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
其行管考研在北京地区高校中属中等偏上难度,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同学们一定要早作规划,科学备考。
中央民族大学行管考研具体情况可以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张老师扣扣: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中央民族大学行管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120401行政管理2014年10人2015年15人2016年14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③614政治学管理学基础④815行政管理学专业笔试综合面试育明·斯泰朗考研·张老师解析:1、中央民族大学行管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报考民大行管专业的现场确认人数116人。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本章内容要点• 管理阶段的划分• 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法约尔一般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霍桑试验、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
有史料记载的管理实践和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但直到19世纪末管理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第二阶段为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以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enri Fayol)的职能管理、梅奥(Elton Mayo)的人群关系理论及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的组织理论等思想为代表。
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
这一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管理蓬勃发展,百家争鸣,出现了众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应该注意,对管理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在此按时间的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这样划分既简单又便于研究讨论。
这些理论只是产生的时间有先后,而不能将这三个阶段的理论截然分开。
事实上,后一阶段的理论产生和盛行后,前一阶段的理论并未过时和消失,有的仍然在不断发展。
因此,各个阶段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向纵深发展的关系。
例如,近代管理思想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产生至今已近百年,但其影响依然很大。
不但作为其直接继承者的管理科学学派发展的非常繁荣,其它许多管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其影响。
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西方科学管理产生时的情况相似,科学管理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在这些国家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被作为主要的管理理论在应用,而且在发达国家中也有人提出不要忘记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表明其依然有生命力。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管理者与管理工作(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篇概述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一、思考题1.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答:(1)管理的实质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①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但绝不是独立存在的。
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②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③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④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特定的资源调配利用问题,因此,都有管理问题。
管理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各类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等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而企业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属于营利性组织。
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在管理基本职能及其开展的过程,管理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共性,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组织在使命目标和业务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管理也存在差异。
①相同点a.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过程不管是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管理,管理者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活动,按大致阶段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
计划是指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组织是指确保计划实施的活动。
领导包括激励下属、指导和指挥他们的活动并选择最有效地沟通渠道,以及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活动。
控制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这四个步骤构成了管理工作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九章 比较管理
第九章比较管理本章内容要点·比较管理概述;·美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中国的管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管理。
在本章中,我们从不同文化角度来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管理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主要内容包括比较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中国的管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管理。
第一节比较管理概述比较管理注重于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企业和管理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种对比即可以在小组织和大组织之间,也可以在不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企业之间;即可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可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一、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每年世界经济产品约30%~50%是通过国际商业活动产出的,其中大部分来源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多国公司(MNC)。
国内外的各公司的管理人员日益需要从全球范围思考问题,并且已经认识到了外在的竞争压力,今天没有任何公司和行业可以回避这种外来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从全球范围来思考和计划企业的运作。
(2)比较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在衡量某一事物时一定是以另一事物作为参照物来进行的。
比较研究法是通用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管理学,还可以应用于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3)在研究某个特定的组织和管理现象时,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外来文化,培养对人类事务的多样性的鉴赏力,有利于同其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和合作。
(4)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使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的认识、定位各自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通常认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二十多年前,美国许多商学院的教授们都以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拥有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五章 领导
第五章领导本章内容要点·领导的含义·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自我实现人、社会人、复杂人假设;·典型的领导理论:性格理论、行为理论、权变领导理论;·领导与用人;·中国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是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职能,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即使组织计划完美,组织结构合理,如果没有有效的领导去协调、影响该组织成员的行动,也很容易产生混乱,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
本章将介绍管理学中的领导职能,主要内容包括:领导的含义、人性假设理论、典型的领导理论、领导与用人以及中国现阶段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等。
第一节领导的含义本节首先引入领导的概念,然后讨论领导与管理的关系,最后介绍领导的功能。
一、领导的概念日常工作中,谈到领导一词,很容易理解为组织的领导人,如企业的经理、公司的总裁等。
实际上,“领导”一词有两种含义,作为名词时,指领导者,作为动词时,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或领导的活动。
关于领导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孔茨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地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努力的艺术或过程”。
他还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个人的作用和特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把领导定义为:“率领和引导任何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上面的表述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领导包含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个方面。
第二,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超过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领导是由在影响被领导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所期望的行为而组成的。
第三,领导者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实现群体的目标。
综合以上观点和认识,便得出领导的含义:领导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实现所设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过程。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四章 组织
第四章组织本章内容要点·组织的含义、职能及环境;·组织的类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组织设计的目的与步骤;·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三维立体结构、委员会和团体结构;·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和动态原则;·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组织老化和组织变革;·组织创新理论: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另一个基本职能,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为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手段和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组织、监督计划的实施等。
第一节组织的含义与组织的分类一、组织的含义按照管理学中“结构论”的观点,对组织可以给出如下定义: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合作、具有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称为组织。
例如,企业、行政机关、学校、医院、军队等实体都是组织。
关于组织的含义可作如下说明:(1)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的集合不能称其为组织。
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都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达到组织目标。
例如,通过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而获得利润是大多数企业的目标之一;医院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诊治服务;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国家各级政府的目标是搞好国家相关领域的决策与管理。
(2)分工与合作是组织运营并发挥效率的基本手段。
为了使组织有效的运行,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按照某种原则设计出组织的层次结构,即将组织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都将承担组织的部分特定工作,这就是所谓的职能分工,这种分工可以使不同性质的任务同步进行,因而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仅强调分工是不够的,为了按时、高效、高质量的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各个层次的职能部门需协调工作、相互配合,即进行有效的合作。
管理学笔记王凤彬李东
《管理学》王凤彬李东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第1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一、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
管理的作用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商,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二、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三、管理的目标1、组织的产出目标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
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可以产生组织的成果,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称为“产出”。
包括:(1)、产量与期限(2)、品种与质量(3)、成本花费2、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衡量,组织绩效的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大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效果是指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3、组织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有2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成为营利性组织;二是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非营利性组织。
管理的任务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第2节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管理者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与他人一道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包括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以及高层、中层、基础管理者。
职业管理者指接受专门管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动的、通过管理劳动而换取薪资报酬的人。
一、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从组织的横切面分(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没有管理职能。
(2)基层管理人员,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重在领导职能。
(3)中层管理人员,是负责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中央民族大学814管理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
《管理学》王凤斌、李东------------《管理学》王凤斌&李东-------------1,名解: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包括四层含义:①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
②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利用组织中的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③管理工作是由一些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
④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2,简答:为什么需要管理①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而结合成的有机整体,组织需要合作、协作和协调,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管理是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凸显的。
③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
组织通过作业活动直接达成组织的目标,但是为了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开展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促进组织作业活动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和保证。
3,简答:组织的目标①产出目标。
组织对投入和资源的利用,就会产生组织的成果。
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组织成果:产量和期限;品种与质量;成本花费。
②效率与效果。
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与资源的利用率有关;效果是目标和结果,如销售收入、利润额等。
③终极目标。
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是盈利性组织;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是非营利组织。
4,简答:管理者的分类①横向:作业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②纵向: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
5,简答: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
管理者懂得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的技术和方法。
②人际技能。
与组织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处理协调组织内人际关系;激励诱导员工工作积极性;指导指挥员工开展工作。
③概念技能。
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出色的概念技能可以使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概念技能对管理者来说致关重要。
王凤彬《管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管理决策(圣才出品)
③预测一项决策的质量需要衡量决策方案实施所需付出的代价与可能带来的效果的比 值。
决策的效果代表一个决策方案实施后可以得到的价值。有质量的决策是力图尽可能小的 代价换取尽可能大的效果。
④预测一项决策的质量还要看是否妥善处理好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 任何决策在带来实现预定目标所希望的正面效果的同时,往往也可能引起所不希望的各 种负面效果。有质量的决策要从正反两方面作全面的衡量和评价,避免产生决策的不良后果。 ⑤预测一项决策的质量还要看是否处理好效果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决策制定不能单看收益性目标,还要同时考虑到风险性因素。科学的决策方法及提高决
2 / 2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策者的决策艺术,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艺术,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所做出决策的可 靠性和质量。
(2)作为管理者,应从决策的步骤中提高其决策的质量 ①发现并界定问题 决策者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系统收集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差距,确认问题,并抓住问 题的关键要害。管理者要诊断好“病因”,“对症下药”。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采取方法降 低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②确定目标 决策目标既是决策方案评价和选择所依据的标准,又是衡量决定要实施的行动是否取得 预期结果的尺度。决策目标不正确或不明确,往往会导致决策错误或者决策时犹豫不决。因 此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针对目标做决策。 ③拟定备选方案 要提出多个备选方案,管理者才可能从中进行比较,然后选出最理想的方案。同时,所 提出的备选方案要有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④选择方案 管理者在选择方案时,首先选择的方案必须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预定的决策目标,其次, 选择方案时还必须考虑方案实施所需付出的代价与可能带来的效果的比值。再次,合理的决 策要妥善处理好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最后,合理的决策还要处理好效果(收益)与风险之 间的关系。 ⑤执行方案 有了高质量的决策方案,未必能够保证取得成功,因为决策的成功还取决于有效地执行 决策。任何不生效的决策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十一章 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本章内容要点·文化管理出现的必然性;·企业文化理论;·文化管理;·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
回顾20世纪,是管理理论和实践飞跃发展的100年;管理理论从无到有,从片面到全面,从经验到科学,从重物到重人,从硬管理到软管理,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为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有人形容“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管理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软件”。
展望未来,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面临更大的创新和挑战。
从目前来看,管理发展呈现出两个较明显的趋势:一是文化管理趋势,二是知识管理趋势。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趋势做详细介绍。
第一节文化管理的趋势一、文化管理出现的必然性文化管理趋势的出现并不是人们的主观随意创造,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对管理理论提出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做分析。
(一)“经济人假设”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深刻变化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职工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除了赚钱糊口外,没有其他的动机。
因此他们都是懒惰的,怕负责任的,没有创造性的。
对他们只能用严厉的外部监督和重奖重罚的方法进行管理,金钱杠杆是唯一的激励手段。
在泰勒所处的时代,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力低下,工人远远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也许“经济人假设”在当时不无道理。
但即使在当时,有觉悟的工人也决不是纯粹的“经济人”,轰轰烈烈的工会运动就是明证。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发达国家的工人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人假设”陷入了困境,工人的劳动士气低落重新困扰着企业主。
20世纪30年代,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论”,正式的提出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第一篇概述
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
第1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
管理的作用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调,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标 1.组织的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
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可以产生组织的成果。
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通称为组织的“产出”。
包括:1产量与期限2品种与质量3成本花费。
2.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
组织的绩效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大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效果是指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3.组织的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有2种表现形式: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为非营利性组织。
管理的任务: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第2节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
管理者:指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
包括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以及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
职业管理者:指接受专门管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动的、通过管理劳动而换取薪资报酬的人。
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从组织的横切面分: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没有管理职能。
2.基层管理人员,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重在领导职能。
3.中层管理人员,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重在领导、组织职能。
4.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官方”身份出面。
重在计划、组织、控制职能。
管理者的共同特征:同别人一起并通过别人使组织活动得以更有效地完成。
不同层次管理者工作上的差别,不是职能本身不同,而在于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不同。
2.从管理的职能分工分:制定大政方针的战略管理者和负责具体事务的日常管理者。
泰罗例外管理原则:高层管理者将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
3.从组织的纵切面分:1综合管理人员,是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活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2专业管理人员,指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专业管理的管理者。
管理技能: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才能。
能胜任的、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技术、人际和概
念3大技能。
管理者的技能要求:1.技术技能,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对基层管理者重要。
2.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对各层管理者同等重要。
3.概念技能,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对高层管理者重要。
职业管理者的形成:在所有者和管理者刚开始实现分工时,管理工作还主要是由懂业务技术的“硬专家”来承担,后演化为由工商管理学院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即“软专家”来实施管理。
成熟的经理市场将优秀管理者的才能看做是一种稀缺商品,从而雇用这些管理人员的组织需要为这种稀缺商品付出相当高的价格,
第3节管理的过程、特性和适用范围
管理职能:对管理者所开展工作从职能类别方面的归纳和概括。
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工作的职能和过程:1. 计划 2. 组织3. 领导4.控制。
贯穿全过程的有决策和创新的职能。
创新指使组织的作业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有所革新、有所变化。
协调指组织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都要和谐地配合。
管理工作的对象:1.对工人和作业工作进行管理。
2.对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进行管理。
对整个企业/组织进行管理。
管理的应用范围: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
权变管理原则指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因地制宜、灵活应变地开展管理工作。
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在环境条件、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三者发生变化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种类和程度也应有所变化,即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应发生变化。
“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就是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
管理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
第4节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
环境的构成:1.外部环境:1一般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的企业或其他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其影响是广泛的,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影响和控制的,适应和利用是常用的策略。
2具体环境,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那些要素。
其影响更为明显,也更为容易为组织管理者所识别、影响和控制。
2.内部环境:1资源,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投入,有些是有形的、显性的,有些是无形的、隐性的。
2能力,指一组资源的有机的组合。
3核心竞争力,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久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其不仅使现有的业务经营产生超额利润,同时还使相关的或新创的业务取得该种能力延伸运用后的溢出效益。
外部环境的特征:依据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4种不确定性情形:1.低不确定性,即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较低不确定性,即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较高不确定性,即简单的和动态的环境。
4.高不确定性,即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内部环境条件的特性: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只有与企业自身所拥有或将拥有的资源以及与众不同的能力相匹配情况下,才能变成企业的机会。
如果不相适应,企业应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内部环境。
企业的优势指对企业生产发展有利的方面,它形成的良性资产,即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劣势指对企业生产发展不利的方面,它构成了企业的负担或债务,即核心惰性。
核心竞争力的标准:1有价值性2稀缺性3难以模仿性4不可替代性。
第2章管理决策
第1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
决策:指在行动之前进行的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和选择。
决策是指这样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选定某个方案的那一步骤。
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决策是管理的中心,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过程:从发现问题到制定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完整的过程。
决策的基本步骤:1.发现问题。
决策者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系统收集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差距,确认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关键要害。
2.确定目标。
决策目标既是决策方案评价和选择中依据的标准,又是衡量决策行动取得预期结果的尺度。
决策目标不正确或不明确,往往会导致决策错误或决策时犹豫不决。
3.拟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