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与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就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与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与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就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不仅就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就是生命诞生、繁衍与发展的场所。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就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就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就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就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与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与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就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就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循环。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就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18、生物浓缩作用:指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19、温室效应: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吧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0、酸雨: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pH值小于5、65时称为酸雨。
21、环境污染:就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与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2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往往大于一次污染物。
23、二次污染: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时,即造成二次污染。
24、空气离子化: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如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海浪等),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出轨道而形成阳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吸附在另一个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离子。
25、大气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空气的构成与性状发生改变,并超过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生活与健康,对其她动植物的生长与寿命产生直接与间接危害的现象。
26、IP:就是指粒径≤10μ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
27、PM2、5:直径≤2、5μm的颗粒物,就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与空气中的SO2、NOx与NH3等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由于其粒径小更易被吸入深部呼吸道,再加上它的载体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其她粒径的可吸入性颗粒物更大。28、光化学烟雾:就是二次污染物,主要就是由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与V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
29、EDCs: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就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体内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已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
30、大气卫生标准:就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就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
31、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就是指任何1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2、日平均浓度限值:就是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3、水体污染:就是指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与水底质的理化特性及水中生物的组成等发生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与使用功能的现象。
34、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她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她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
35、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36、菌落总数:就是评价水质清洁度与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识别其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污染来源及水质安全程度,《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