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枣树生产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枣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
刘孟军
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保定,071001
枣树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特别在山、沙、碱、旱、贫地区农民脱贫和财政自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我国的枣树栽培可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在3000年以上。

远在古代,枣树即与桃、杏、莉、栗一起被并称为“五果”,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第一大干果和底气大干果。

近10多年来,枣树业发展十分迅速,枣树正在成为我国果树中一个新的发展热点。

一、国外枣树生产现状
(一)分布和发展概况
据河北农业大学考证,枣树原产于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外国的枣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的。

我国的枣树最早传入朝鲜、日本遍及亚洲邻国,后沿“丝绸之路”传到欧美等地,现已遍及韩国、日本、泰国、印度、蒙古、以色列、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除韩国已形成规模商品栽培外,其它国家大多数仅限于庭院栽培或作为种质保存。

在韩国,枣树主要分布在全罗难道、忠清北道和庆尚南道。

主载品种为从地方品种中优选出的绵城、无灯、月出、红颜、福枣等。

由于枣树较一般果树管理省工,加之枣果价格高(每顿6000~8000美元,使苹果、梨等大宗水果的3~5倍)、销路好,在本世纪80~90年代初曾一度发展十分迅速,1985~1994年10年间栽培面积由851hm2扩大到4676hm2,增长了4.5倍,年产量达到20000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

尽管如此,目前韩国的枣果产量尚自给不足,每年得从我国大量进口原枣和枣的初级加工品。

日本在奈良和平按朝时代,枣树栽培亦曾一度相当普及,但后来随着其它果树的大量引进,尤其是苹果、梨、桃、葡萄和柑桔速猛兴起,枣树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日本市场的枣业主要从我国进口。

(二)技术水平
韩国作为除我国之外唯一有规模化枣树商品栽培的国家,现已初步完成地方品种优选,并基本实现了良种化、苗木嫁接化、栽培矮密化和枣果的人工干制,加工方面则以枣汁等精细加工为主。

与我国相比,韩国在栽培面积、总产量、品种资源、基础研究以及加工品种类和树良等方面不如我国,但在良种普及率、单位面积产量、人工干制,深细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则已走在我国前面。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我国廉价枣产品的大量涌入,韩国的枣树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已出现下降趋势。

二、国内枣树生产现状
(一)分布
枣树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栽培果树之一,目前除黑龙江、西藏以外,北纬19~43度、东经76~124度的各个省区均有分布,其垂直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可达1300~1800m,在低纬度的云贵高原可达2000m.据国家统计资料,从1993~1995年连续三年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枣产量排名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广西、辽宁、新疆、北京、江苏、贵州、四川、宁夏和云南,其中今冀、鲁、豫、晋、陕5省主产区,产量占全国89.4%。

据国家统计资料,从1980~1999年20年间,我国枣果总产量由3.76X105 t上升到1.1X105t,增加了近2倍。

其中、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5省普遍增势强劲,是全国增产的最主
要贡献者,其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一直占全国90%左右;其余各省除湖南、北京和江苏3省市有明显下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从各地枣树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冀、鲁、晋、豫、陕5省仍将对我国枣树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

(二)品种构成
据《中国果树志.枣卷》资料,全国现有枣树品种700余个,其中制干品种224个,鲜食品种261个,蜜枣品种56个,兼用品种159个,另有龙爪枣、胎里红、茶壶枣等少数观赏品种。

从目前各枣区的主栽品种来看,北方绝大多数为制干或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南方则为蜜枣品种。

占面积总量37%以上的鲜食品种均未形成大规模栽培。

近几年,河北、陕西、河南、北京等地虽对临猗梨枣、冬枣、大雪枣、桐柏大枣和苹果枣等优良鲜食品种进行了开发,但由于鲜枣冷链供应和长期保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目前,在我国起主导作用的制干和兼用品种为河北和山东环渤海盐碱区的金丝小枣,河太行山旱薄山区的婆枣(阜平大枣)和赞皇大枣、山西和陕西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的木枣、河南豫中平原黄河故道区(新郑和内黄及其周围地区)的灰枣和扁核酸以及山东和长红枣和圆铃枣。

该8个品种分别集中于数至数十县市,单品种产量都在千万至上亿kg,其产量之和可占到全国总量的60%以上,是最有希望形成区域产业优势的枣树品种。

(三)栽培技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枣树的繁殖、栽植、“开甲”、疏花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真正有系统的研究枣树栽培技术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在单项技术攻关基础上,已先后组装配套出来适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时期特点的枣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并建成了一大批优质丰产示范园区,如河北太行山区的阜平县车道村,2.5万株成龄枣数自1984年以来连续十多年每hm2产量稳定在800~1000kg、无虫果率保持在95%~99%以上,湖南溆浦曾创造出平均每hm2 产量37.5t的高产记录,山西交城林科所在80年代末实现了3年生高密度枣园每hm2产量20.87t。

1988年,林业部颁布了由河北农业大学主持制定的“枣树丰产林国家专业标准”(ZB B64008-88)。

通过大批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国枣树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株产由70年代的不足5kg提高到了8~10kg,无虫果率亦大幅度下降。

(四)贮藏、加工
鲜枣保鲜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山西农业大学,山东果树所、北京农学院、河北农大等在对鲜枣采后生理,影响耐贮性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和气调贮藏技术,使鲜枣保鲜期由室温自然放置下的3~5d 廷长到了100d以上。

另外,中国农业大学等在鲜枣的冻藏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这些进展无疑大大推动了过年来我国鲜食枣品种的商品化开发,但与市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在加工方面,干制仍然是目前枣果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

从干制方法看业绝大多数仍采用自然凉晒,干制过程中的浆烂损失相当严重。

近年来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现了清洗分级后人工干制(烘干)、真空小包装的干制新模式,不仅可有效控制浆烂损失,而且干净卫生、营养保存率高、效果很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以枣果为主要原料的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茶、果酱、色素、香精等已达近百个品种。

其中以果脯类加工量最大。

值得提出的是,历史上形成的北方以干制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的格局近年来已被打破,北方枣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在枣的各主要加工品方面亦已占据主导地位。

(五)分级包装
传统上,干枣一直主要采用大麻袋混合包装。

1986年国家标准局颁布实施了由商业部济南果品研究所主持制定的红枣(干枣)国家标准(GB5835-8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分级包装对产品档次,价格和销路的影响日显突出,许多枣农受价格利益驱动开始自发的进行人工分级,并逐淅用纸箱和精品小包装取了大麻袋混合包装。

然而从整体上看,我
国枣产品的分级包装水平还较低。

(六)国内外贸易
我国枣及其加工品的产地主要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但消费主要在南方和东北。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枣产品总量虽然增加了一倍以上,但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积压,而且市场价格仍居高不下。

枣是我国传统的拳头出口产品。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枣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在10000t 以上,约占枣果总产量的2%。

其中原枣加工品出口各占一半左右。

我国出口枣的省市主要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以河北出口量最大,约占全国的60%。

北京、天津、广州和香港是枣产品的重要转口外销基地。

我国出口的主要品种为河北和山东的金丝小枣、河北太行山区的婆枣和赞皇大枣(主要以蜜枣和枣酱形式)、河南新郑的鸡心枣和灰枣以及山西稷山的板枣等。

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为港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出品总量的80%~90%;其次为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此外对也门和毛里求斯等也有少量出口。

从枣产品的国际贸易来看,除我国外,均为进口国。

可见,目前我国拥有枣产品国际贸易的100%,在世界枣树生产和贸易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国枣树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方面
品种结构欠合理,良种化观念淡薄。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枣树品种基本上仍是制干品种一统天下,产量占80%以上。

对专用加工品种尚缺乏研究和开发,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销路问题。

鲜食品种的开发刚刚起步,对早中晚熟的搭配还未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目前各地的主栽品种基本上还都有传统地方品种,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地方品种的选优更新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许多一般性的品种甚至比较差的品种在生产上仍占有相当的比例,相反许多木枣,但木枣却是主导品种,油枣只占10%~20%。

(二)生产方面
由于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技术普及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全国平均单产鲜枣只有2250kg左右,还不及规范化管理枣园的三分之一。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许多地区人为造成的质量下降问题。

如河北、山东枣区普遍过分早采,致使金丝小枣干枣的含糖量由70%多下降到55%左右,已严重影响到出口和信誉;又比如,陕北枣区普遍存在干制程度不够问题,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浆烂损失严重,品质大大下降。

在加工方面,技术含量偏低,"小而全"和低档次重复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枣加工来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各地从县域经济考虑的多从区域经济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的重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致使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小而全的加工结构十分普遍,其结果是本不充裕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谁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

(三)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在枣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重生产轻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制成品的问题。

近10多年来,我国枣树面积和枣果产量都增长了1倍以上。

加工品产量翻了两番以上。

但主栽品种和主导性加工品种类基本没变,富有特色的高附加值新产品所占份额很小。

市场建设更是薄弱环节,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枣树生产发展的瓶颈。

这种瓶颈作用在枣加工品上已经显示出来,致使局部地区和一些品种滞销,价格波动很大,枣农和工厂增产不增收。

随着低产枣园改造和大批幼树进入结果期,不出5年,枣果产量将再增加1倍以上。

如不及时加强市场开拓,届时枣产品的销售将面临严峻挑战。

四、我国枣树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枣树业的形势是喜忧掺半。

喜的是目前市场有需求,群众有热情、技术有潜力,只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枣业大有发展前途;忧的是如果盲目发展下去,不
重视品种搭配和质量,不加强市场流通环节,难免会出现山楂、桃以及秦冠苹果、鸭梨和温州蜜桔等那样的价格震荡甚至砍树的情况。

为避免枣树业的大起大落,必须尽快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统缆全局,以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为突破口,以实用新技术的优化集成普及推广和严重障碍枣树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为重点,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并举、制干、鲜食、蜜枣加工品种及早、中、晚熟品种合理配置,三大效益兼顾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道路。

立足现有基础,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积极调整品种和产品结构;加强规模化及深细加工新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实现产业的深层增值;加在实用新技术尤为矮密速丰栽培技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枣树业从整体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开发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开发特色名牌新产品,培植区域性龙头企业;组织联合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枣疯病、裂果、铁皮病(缩果病)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健全公司加农户和枣树协会等形式的产供销全程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