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姓氏渊源、迁徙发展及祖训、字辈、取名、族谱简识
汪氏姓氏渊源、迁徙发展及祖训、字辈、取名、族谱简识
汪氏姓氏渊源、迁徙发展及祖训、字辈、取名、族谱简识汪氏荣耀而古老,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关于汪氏的来源,众说纷纭,汪氏后人均认同为炎黄后裔、华夏的子孙,天下汪氏均为一家。
因为有了汪氏,很多人均将自家家族姓名列为汪氏。
也有改姓汪氏,得赐于汪氏,这些改头换面姓汪的同门和被赐予及当时需要的先人得姓于汪,这些得汪氏的前人就分别成为了后来各汪氏家族族人的先祖或始祖,后至此汪氏开始兴旺起来。
远时及现实也有很多汪氏同门是因为个人偏好和当时之原因得而汪氏,或现实为了逃避相关因由而成为汪氏,自己建立了汪氏家族,这些人都是汪氏各家族同门的始祖、先祖。
如果天下汪氏的最远始祖是谁?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轩辕黄帝。
如果要追随到黄帝以后的某人那就是您家族所记载所言传的始祖。
汪氏家族上下发展五千年,姓氏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变化多端。
所以天下归一汪氏远古始祖乃黄帝。
华夏先祖是炎黄,另炎黄共为汉民族的祖先。
虽然我们远古始祖是黄帝,但是我们同样是炎黄二帝缔造及社会影响共同之结果。
因此我们和其他华夏姓氏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传承华夏血脉,传播华夏文化,弘扬大汉传统。
一、汪氏姓氏十一大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罔,古国名,被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记载:夏、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为神农氏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诸侯国,国君名防风氏。
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
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
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
据典籍《广韵·唐》中记载:“汪,姓。
汪罔氏之胤。
”按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胤,子孙相承续也。
”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
这是江南最大的湿地,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
汪姓的历史及现状研究报告
汪姓的历史及现状研究报告标题:汪姓的历史及现状研究报告引言:汪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报告将研究汪姓的起源、历史发展、分布情况以及现代社会中汪姓的一般情况。
一、汪姓的起源:据历史记载,汪姓源出于姬姓,其始祖为商朝的开国功臣汪康。
汪康在商代末年为周文王所重用,赐姓汪,封为汪伯,成为汪姓的始祖。
二、汪姓的历史发展:汪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分布,世袭王侯的汪姓家族更是在各个朝代有突出的地位。
汪姓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风云人物、家族族谱留存至今,成为汪姓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三、汪姓的分布情况:汪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较为常见。
其中,江苏省扬州市被誉为“汪姓故乡”,是汪姓家族的重要聚居地。
此外,汪姓还有分布于台湾、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汪姓族人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现代社会中汪姓的一般情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汪姓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汪姓家族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有出色的成就。
许多汪姓族人在政界、商界、文艺界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汪姓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姓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汪姓家族在各个朝代都有突出的地位和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汪姓家族也在各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通过本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汪姓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1. 张宗扬等. 汪姓起名文化初探[J]. 生活与发展, 2020.2. 田丛飞. 汪姓族谱与清代政治文化的演变[J]. 近代史研究, 2017.3. 陈军. 江苏扬州汪姓族谱文化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百家姓
汪姓的来源姓氏来源汪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许多中国人都以汪姓为姓氏。
据史书记载,汪姓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据《姓氏考略》记载,汪姓是源于“天下有汪洋大海”之意,其先祖可能涉足海上贸易或者居住在海边的地区而得名。
汪姓分布汪姓在中国人口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并且分布广泛。
截至2019年,中国大陆共有711万人姓汪,排名第61位,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四川、福建等省份。
此外,汪姓在海外也有不少分布,如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姓汪的名人汪姓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皆在自己的领域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姓汪的知名人士。
汪精卫汪精卫(1883年3月8日-1944年4月24日),原名汪兆铭,江苏镇江人,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革命家。
他曾任国共合作中央政府军委会主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等重要职位。
汪道涵汪道涵(1869年5月22日-1940年12月9日),字汝森,浙江镇海人,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诗人。
他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为民主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日梦》、《临江仙·梅花》等。
汪精义汪精义(1861年5月4日-1907年),字培康,浙江桐乡秦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党人、实业家和发明家,他在民族工业发展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汪精义曾创立东江镍矿、中山船厂等企业,并拥有数十项国家专利。
汪岷汪岷(1952年-),山东聊城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
他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西域文化、中国文化及其交流史的研究,是世界文化宝库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者。
汪麟汪麟(1916年-1993年),江苏扬州人,是中国著名的运动生理学家、体育教育家、国际田联名誉主席。
他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田径界、肌肉生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并被誉为“中国田径之父”。
姓汪的分支汪姓尽管是一个姓氏,但其实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分支。
汪侯远祖世系表,1─45都有了!
汪侯远祖世系表,1─45都有了!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汪”,先点上面蓝字汪氏宗亲总会,再点关注,每天免费阅读.1世汪侯,公元前573年生,姓姬、名汪,又名满,字象文,黑肱次子。
生于周简王十三年即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史属春秋,西周鲁国。
母梦游白兔绕身,彩虹在天,感而有娠25月而生,握手3日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为名。
妻王氏生子一:挺。
2世挺,妻郑氏,生子二:诵、芒。
3世诵,字元通,号志道。
公因觉祖父名由来神祥,始以祖名别姓汪,奉以颍川侯为中华大地上汪氏始祖。
实为汪氏得姓始祖。
妻柳氏,生子三:钺、铨、锜。
4世钺,妻钟氏生子:嵩。
妻(续)王氏生子三:汶、洙、郁。
5世嵩,妻江氏生子建。
6世建,妻萧氏生子:考。
7世考,妻叶氏生子:欣。
8世欣,妻姜氏,生子:永。
9世永,妻李氏生子:陈。
10世陈妻袁氏生子二:良、量。
11世良,妻沈氏生子:猛。
12世猛,妻吕氏生子二:胜、拔。
13世胜,字伯勘。
妻李氏生子三:理、重、泰。
14世理,字仲长,妻吴氏生子二:坚、婴。
15世婴,妻陈氏生子:晃。
16世晃,妻王氏生子:性。
17世性,妻杜氏生子:进。
18世进,妻李氏生子三:达、勘、将。
19世达,妻夏氏生子三:雅、慙、卞。
20世雅,妻徐氏生子:勇。
21世勇,妻许氏生子:言。
22世言,妻张氏生子:高。
23世高,妻薛氏生子三:洪、澄、绘。
24世澄、妻荀氏生子:珍。
25世珍,妻宋氏生子:云。
26世云,妻袁氏生子:托。
27世讬,妻胡氏生子:顗。
28世顗,妻胡氏生子:广。
29世广,妻贺氏生子:平。
30世平,妻陈氏生子二:文朂,文和。
31世文和,字君睦。
自河南禹县南迁会稽即浙江绍兴,江南始祖。
妻孙氏生子二:轸、超。
32世轸,妻李氏生子四:澈、远、徐、万春。
33世澈,妻方氏生子三:授、守、谦。
34世授,妻余氏生子四:翊、解、演、旭。
35世演,妻王氏生子:道献。
36世道献。
妻胡氏生子二:恭威。
37世恭,妻胡氏生子:统。
38世统,妻程氏生子:元爽。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汪氏起源: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
被视为汪氏始祖。
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
关于徽州汪氏家族本来就居于江南的推测还是可信的。
本文对汪氏的考察自汪华始。
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
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
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是现存于中国、日本的这类族谱中最晚近的一部。
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
这类族谱为我们考察分支迁徙的原因、定居后的事迹和活动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
这类族谱直到民国时期仍在不断问世。
以下,根据这两类族谱所提供的资料,具体考察汪氏家族的迁徙及商业活动。
《汪氏通宗世谱》编纂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前后。
汪氏44世汪华有九子,世谱记述了他的长于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华之弟开国公等后裔的分支及移居情况。
关于长子汪建的支系,世谱记载有:第48代的士美与其子汪琦都有进士科名。
唐代黄巢兵乱之际,第51代的汪踌、汪质分别迁徙到祁门县朴墅与旌德县新建。
祁门县朴墅的一支,第65代的汪德移居于县内的大坦,第80代的应逵移居于东流县抄机。
旌德县新建的一支,第55代的思立、思明、思聪分别移居于歙县唐模、江西贵溪县、绩溪县坦头;第59代的汪二移居于歙县的泉;其后还有移居他处的。
据载,由旌德县新建一支分衍出来的各个支脉中,数歙县唐模一支脉的移居最多,世谱的记载也最详,而且该支有些移居的背景比较特殊。
大约自第63代到69代之间,唐模支脉不但在本县内的居住地有21处,在外县的居住地还有:休宁县4处;黟、宁国、太平各县各2处;绩溪、石埭、铜陵及江西省的万年、贵溪诸县各1处。
关于汪姓简单研究报告
关于汪姓简单研究报告
汪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
根据《百家姓》记载,汪姓排行中国第97位。
汪姓起源于姬姓,属于复姓中
的合并式复姓。
汪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较为集中。
在南宋时期,汪姓在浙江金华地区为主要聚居地,而今仍然是汪姓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根据《汪氏宗谱》的记载,汪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姜子牙之后裔。
姜子牙是鲁国的首席谋士和占卜家,被封为齐国公。
姜子牙的后代在得姜氏姓后,又改为牙姓,后来最先改为汪姓的就有一支,成为汪氏的始祖。
汪姓在历史上有许多显赫的名人。
如南宋时期的汪直、光宗,都是有重要贡献的文人。
还有汪精卫,他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中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对中国民主革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汪姓也在古代文化领域有一定的贡献。
例如,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闻名。
至今,汪姓在中国社会中仍然相当常见。
汪姓的人多以勤劳、务实为特点,他们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虽然汪姓的来源和意义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更多地注重个人发展和家族荣誉。
总的来说,汪姓作为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有着多元的源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汪姓的人在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关于姓氏汪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汪的历史研究报告姓氏汪起源于中国,属于汉族姓氏。
根据历史研究,姓氏汪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部族或氏族。
以下是关于姓氏汪的历史研究报告的一些重要内容:1. 起源地: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姓氏汪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湖北省。
湖北地区是华中地区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衍生和扩散:姓氏汪最早是由一个部族或氏族的名字演变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姓氏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
目前,在中国的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华人聚居地,人们仍然可以找到姓氏汪的后代。
3. 姓氏来源:姓氏汪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汪姓可能是由古代部落的称号或地名演变而来。
另一种说法是,汪姓可能与古代的水文化有关,例如与河流、湖泊等水域有着特殊联系。
4. 重要人物:汪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重要人物。
例如,汪充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现代,汪精卫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姓氏变迁: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口迁徙,姓氏汪也可能发生了一些变体。
例如,有些人可能采用“王”作为姓氏的拼音,而在台湾地区,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使用“汪”作为名字的字面写法。
总的来说,姓氏汪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湖北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
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姓氏汪不像一些其他姓氏那样享有如王、李等姓氏那样的普遍知名度,但它仍然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存在。
研究姓氏汪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汪氏家谱字辈大全
汪氏家谱字辈大全汪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中的人口众多,世代相传。
在这个家族中,字辈的命名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汪氏家谱字辈的大全吧。
一、汪氏家谱字辈大全。
1. 一世祖,汪姓。
2. 二世祖,汪某某。
3. 三世祖,汪某某。
4. 四世祖,汪某某。
5. 五世祖,汪某某。
6. 六世祖,汪某某。
7. 七世祖,汪某某。
8. 八世祖,汪某某。
9. 九世祖,汪某某。
10. 十世祖,汪某某。
11. 十一世祖,汪某某。
12. 十二世祖,汪某某。
13. 十三世祖,汪某某。
14. 十四世祖,汪某某。
15. 十五世祖,汪某某。
16. 十六世祖,汪某某。
17. 十七世祖,汪某某。
18. 十八世祖,汪某某。
19. 十九世祖,汪某某。
20. 二十世祖,汪某某。
二、汪氏家谱字辈的命名特点。
在汪氏家族中,字辈的命名有其独特的特点,一般来说,字辈的命名都是由上一辈的长辈或者家族中的长者来决定的。
这些字辈的命名往往都是与家族的传统、家族的历史、家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某某”这个字辈的命名可能是因为家族中曾经有过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名字就是“某某”,家族中的长者为了纪念他,所以就将这个名字作为字辈的命名。
又比如,“某某”这个字辈的命名可能是因为家族中的长者希望家族的后代能够继承他的优良品质,所以就将这个名字作为字辈的命名。
三、汪氏家谱字辈的重要意义。
汪氏家谱字辈的命名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汪氏家族中,字辈的命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更代表了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在汪氏家族中,每一个字辈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字辈都有着自己的意义,每一个字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这些字辈的命名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寄托,一种祝福,一种期许。
四、汪氏家谱字辈的传承与发展。
汪氏家谱字辈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家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汪氏宗谱世序(146世)完整版
汪氏宗谱世序(1-46世)作为第九十五世汪华后裔、第四十五世汪璨祖之嫡裔孙,年过半百,始觉仍是自家好。
工作之余,搜寻海内外汪氏踪迹,方成此汪氏宗谱世序(1-46世),也感欣慰。
1世:名汪(出生前父母已取名为满),本姓姬,字象文,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庶子,二夫人姒氏所生,实即次子(鲁成公立长子姬午为太子)。
史属春秋,西周,鲁国。
生于周简王十三年(周灵王元年)亦即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年)。
母梦游汶,睹彩虹贯天心,知其详,觉而有妊。
相传生时左手水文右手王文,合成汪字遂以为名。
其孙诵遂以汪为姓。
长于敦敏值功于鲁,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获封上大夫(最高爵位),食采颍川(颍河流域,中心豫东)封汪侯,史称颍川侯(汪满侯)。
配夫人王氏──大夫王珣之女,生子一──挺。
公与夫人殁后,同葬于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河南新郑东南),坐坎面离(颍川),即(面向)晋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西乡靖仁里。
2世:名挺,字文质,汪侯独子。
史属春秋,西周,鲁国。
生于周灵王二十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也即孔子诞生前一年(公元前552年),仕周灵王司谏,禄三官,迁京都洛阳。
配夫人郑氏──郑君约之女(一曰许氏女);生子二──诵、芒;公殁葬于洛阳(河南)牛耳山(郑氏与公合墓)。
3世:名诵,字元通,号志道、重童,挺公长子,以祖父名别姓汪氏。
史属春秋,西周,鲁国。
生于周景王十五年即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年),周敬王二十年辛丑(公元前500年)仕周为都司马(将军下的部门统领),仕居平阳府(一说为山东之东平阳,今泰安新泰;一说为山西之平阳,今临汾西南,尧曾建都其地),平阳郡始此。
配柳氏──河间(今河北)柳怀公女,生子四──钺、铨、锜、魁罡。
诵公为中华汪氏实际启姓之祖,本姓姬,成年后因觉祖名由来神详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汪侯为汪氏鼻祖(即以其祖姬汪为一世、其父姬挺为二世)。
经考,平阳郡即山东省邹城市西三十里的平阳寺镇,而非山西临汾。
汪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汪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汪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汪氏,作为中国传统家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汪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家族的演变和变迁,也能对当代社会产生一定的启示。
二、汪氏的历史1. 汪氏的起源汪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诸侯国时期,其起源可追溯至稷下孔子所学的《春秋左氏传》。
在这一时期,汪氏以其特殊的家族文化和社会地位,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
2. 汪氏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汪氏家族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衰落。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汪氏更是辉煌一时,家族成员更是涌现出不少贤达和名人。
3. 汪氏的文化传承汪氏家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其家规家训更是严格。
汪氏家族内部有许多传统的家族文化活动,如举行家族宗谱、举族联谊等,这也是汪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汪氏的现状1. 汪氏家族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家族制度逐渐式微。
汪氏家族的现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家族管理模式的更新、家族文化传承的延续等问题。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适合汪氏家族发展的道路,是当前汪氏家族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汪氏家族的社会影响作为中国传统家族之一,汪氏家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不少汪氏家族成员也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成就也为汪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四、对汪氏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汪氏作为中国传统家族之一,其历史和现状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保持传统家族的特色和文化传承,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认为,汪氏家族应当在传承传统的也要与时俱进,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五、总结汪氏家族作为中国传统家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通过对汪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家族的演变和变迁,也能对当代社会产生一定的启示。
汪氏家族的现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汪姓氏研究报告
汪姓氏研究报告
根据调查研究,汪姓氏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广泛存在。
以下是对汪姓氏的研究报告:
1. 汪姓氏的起源:据学者推测,汪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部落社会时期。
在古代汉族部落中,汪姓可能是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姓氏。
2. 汪姓氏的分布:汪姓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地。
此外,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可以找到关于汪姓在其他地区的记载。
3. 汪姓氏的族谱:汪姓氏有着丰富的族谱资源,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等地。
这些族谱记录了不同汪氏宗族的祖先、家族历史和家训等重要信息,对研究汪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很有帮助。
4. 汪姓氏的历史地位: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许多汪姓的祖先曾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有重要的贡献,成为当地的名人或名族。
5. 汪姓氏的代表人物:汪姓氏有很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包括历史名人汪濬、近代爱国将领汪精卫、文学家汪曾祺等。
这些人物通过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为汪姓氏增添了荣誉和光辉。
总之,汪姓氏作为中国和亚洲地区的一个常见姓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起源、分布、族谱、历史地位和
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汪姓氏的文化遗产。
汪姓源流及郡望
汪姓源流及郡望、分布一、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
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
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
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
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
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
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
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
屯溪靖阳节等古徽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
古徽州历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
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源自汪芒氏与姬姓古代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土地上,除了有无数的炎黄后裔在不断繁衍,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族。
我国的汪姓家族,根据后世考证,就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居住於现在浙江武康的汪芒氏的后裔。
所谓汪芒氏,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这个古国,「国语」的「鲁语」有这样的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此外,该书的注解上也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汪姓是中国姓氏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汪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姬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姓氏之一。
根据史书记载,汪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据传,周武王灭商后,将商朝的贵族封为诸侯,其中包括姬姓的商朝后裔。
而汪姓的起源正是来自这些商朝后裔之一。
由于商朝的王族大都以国名为姓,因此姓汪的人很可能是来自一个叫做汪的国家或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汪姓逐渐扩展到了其他地区。
在中国南方地区,汪姓的分布相对较多。
根据一些地方志书籍的记载,汪姓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有较多的分布。
这些地方多山丘和水乡,资源丰富,人文荟萃,生活环境优良,也为汪姓的繁衍壮大提供了条件。
汪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明朝时期的汪直、清朝时期的汪精卫等,他们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不仅丰富了汪姓的历史,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现如今,汪姓已经成为中国姓氏中的常见姓氏之一。
根据中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汪姓在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数量超过了1000万。
除了中国内地,汪姓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一定的分布,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汪姓的分布和聚集地区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汪姓的后裔已经迁徙到了其他地方,与其他姓氏融合在一起。
然而,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汪姓都保留着对家族和传统文化的重视,许多汪姓的后裔仍然保持着对祖籍地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汪姓是中国姓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姓氏。
从古至今,汪姓人口逐渐增多,并且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尽管时代变迁,汪姓的传承和发展依旧保持着活力。
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员,汪姓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姓氏文化:汪姓
姓⽒⽂化:汪姓汪姓得姓始祖汪颖川。
姬姓,名汪,上古时期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鲁国⼈,鲁成公次⼦。
因功受封于颍川(颍河流域,郡治禹州)。
传汪颖川诞⽣时,双⼿握拳,三⽇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右似王,合⽽为汪,遂以为名,并赐汪⽒,号颍川汪侯。
其后世⼦孙皆以汪为⽒,并尊奉汪颖川为汪姓得姓始祖。
汪姓渊源源流⼀源于姬姓,出⾃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肱次⼦姬汪后裔,属于以国名为⽒。
源流⼆源于姬姓,出⾃翁⽒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宋朝初期,福建泉州有⼀翁⽒⼈家,其六⼦皆中进⼠,史称“六桂联芳”,六⼦分⾦分银分家分⽒⽴派,各⾃⾃⼒更⽣去发展。
其第六⼦翁处休,被翁⽼赐姓为汪⽒,遂成汪⽒⼀族。
源流三源于姜姓,出⾃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
汪罔,古国名,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
据史籍《通志·⽒族略》、《古今姓⽒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记载:夏、商王朝时期有⼀古汪罔国,为神农⽒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诸侯国,国君名防风⽒。
后防风⽒因被⼤禹所杀,国⼈迁居湖州的⼭⾥,称汪罔⽒。
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古代汪⽔,属于以居⾢名称为⽒。
汪,古河流名称,亦称潢⽔。
在史籍《⽔经注》中记载:“潢⽔⼀名汪⽔,与洈⽔合,⾄沛⼊泗。
”汪⽔,不是今辽宁省境内的西拉⽊伦河,⽽是中原地区民间⾃古就俗称的“⼩黄河”,源出今湖北省的⿇城五脑⼭,东流经河南境内,最后汇⼊淮河。
西拉⽊伦河在古代称亦为“潢⽔”,但没有“汪⽔”之名。
在汪⽔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称汪⽒,世代相传⾄今。
源流五源于地名,出⾃汉朝时期汪陶县,属于以居⾢名称为⽒。
据史籍《希姓录》中记载,汉朝时期,曾设置汪陶县(今⼭西⼭阴、应县⼀带),⾪属于雁门郡,居者或以为⽒,属于以居⾢名称为⽒。
源流六源于嬴姓,出⾃秦国⽀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
源流七源于汪野国,出⾃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
宁夏汪氏家族辈分排名表
宁夏汪氏家族辈分排名表汪氏家族是宁夏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家族成员众多,辈分繁杂。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特整理了一份宁夏汪氏家族辈分排名表,以便后代子孙了解家族的血脉传承。
一、宁夏汪氏家族辈分排名表1. 族长:汪氏家族的最高领导者,负责家族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2. 长辈:族长之下的家族长辈,包括族长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以及族长的堂兄弟姐妹的子女。
3. 子嗣:族长的直系子孙,包括儿子和儿子的子女。
4. 侄子辈:族长的弟弟的子女。
5. 曾侄子辈:族长的弟弟的孙子女。
6. 次侄子辈:族长的弟弟的曾孙子女。
7. 外甥辈:族长的姐妹的子女。
8. 曾外甥辈:族长的姐妹的孙子女。
9. 次外甥辈:族长的姐妹的曾孙子女。
10. 辈分更低的族人:这部分族人辈分较远,包括族长的堂兄弟姐妹的子孙以及族长的曾祖父、高祖父等之后的后代。
二、辈分排名表的背后宁夏汪氏家族辈分排名表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家族成员名单,更是对家族血脉传承和家族关系的记录和反映。
通过这份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家族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体现了家族的尊卑序列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
这份表格的编制需要严谨和准确,每个成员的辈分都需要经过仔细考证和核实。
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查阅家族族谱、口述家族历史以及其他相关记载,以确保辈分排名的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借助家族长辈的帮助和指导,以确保每个成员的辈分能够得到正确的记录和归类。
辈分排名表的制作和传承是家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家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
这份表格不仅可以帮助后代子孙了解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在家族重大活动或重要场合,辈分排名表也常常被用来宣示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三、辈分排名表的重要性辈分排名表对于家族的管理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家族的血脉关系和辈分序列,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其次,辈分排名表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家族凝聚力。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小报告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小报告汪小茜(贵州省遵义市文化小学六<五>班)汪氏荣耀而古老,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关于汪氏的来源,众说纷纭,汪氏后人均认同为黄帝后裔、华夏的子孙,天下汪氏一家亲。
因为有了汪氏,有些人将自家家族姓名列为汪氏,也有的改姓汪氏或得赐姓于汪氏,或为了逃避相关因由而成为汪氏,自己建立了汪氏家族,这些得汪氏的前人就分别成为了后来各汪氏家族族人的先祖或始祖,此后汪氏开始兴旺起来。
氏族发展五千多年,姓氏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所以天下归一汪氏远古始祖乃黄帝。
华夏先祖是炎黄,即炎黄共为汉民族的祖先。
虽然我们远古始祖是黄帝,但是我们同样是炎黄二帝缔造及社会影响共同之结果。
因此,我们和其他华夏姓氏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传承黄帝血脉,传播华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
一、汪氏姓氏渊源在中国姓氏学方面较为权威的袁义达先生认为,汪姓的来源主要有4个:姬姓、漆姓、嬴姓和外族改姓。
为众多汪氏统宗谱中的上乘之作的号称为后世修谱蓝本的元泰定年间汪松寿纂修、明正德十三年(1518)歙县仇以才等刻本的《汪氏渊源录》(安徽省图书馆索书号2:3625),对汪氏渊源,从“汪芝辩”、“平阳辩”、“颖川辩”等都给汪氏得姓给出不同说法,无统一定论。
(一)汪氏家谱专家及史学界基本认同的五大渊源第一大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
第二个渊源:源于金时女真(后为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为逃避相关因由等而由他姓改成汪氏。
(二)汪氏家谱专家尚有争议的一个渊源源自翁氏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三)汪氏家谱专家大多不予认同的七个渊源第一个渊源:汪姓出自汪芒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诸侯国之漆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汪陶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汪姓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汪姓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汪姓源自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和常见的姓氏。
根据史书记载,汪姓始祖张汪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敏的后代,他定居在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市。
后来,张汪的子孙逐渐形成了一个姓氏群体,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汪姓。
在中国的历史上,汪姓在各个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两汉时期,汪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很大的贡献。
在唐朝,有很多汪姓的人士成为了高级官员和文人,他们的作品为唐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汪姓也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族群。
在现代研究中,对于汪姓的起源和发展,学者们通过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以及基因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基因研究表明,汪姓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同时,通过对于汪姓人口的分布和迁移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汪姓的起源可能和古代的部落、氏族制度有关。
此外,对于汪姓的起源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汪姓源于黄帝时期的后裔,与黄帝的儿子陆终有关。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汪姓是由苗族汪姓演变而来。
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汪姓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姓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起来,汪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国姓氏,具有较高的普及度和影响力。
对于汪姓的历史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作文
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作文汪姓,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忍不住想笑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可真是个大明星。
别看现在大家都喜欢用“小鲜肉”来称呼那些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但你知道吗?在古代,汪姓可是大有来头的。
说起汪姓的起源,那还得从远古时期说起。
据《姓氏考略》记载,汪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汪国,而汪国又是古时的一个诸侯国。
那时候,汪国的国王因为长得特别帅,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汪王”。
后来,汪王的后代们为了纪念祖先,就把“汪”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说到汪姓的现状,那就得说说现在的汪姓人了。
现在,汪姓可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呢!据统计,全国大约有1500万人姓汪,占了总人口的8%左右。
这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在现代社会中,汪姓的人可是多才多艺的。
有的人擅长唱歌跳舞,有的人精通书法绘画,还有的人是商业奇才。
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汪姓的天空。
汪姓的人也不是没有缺点。
有人可能会说,汪姓的人好像都喜欢玩乐,不太注重学业。
其实呀,这种观念并不准确。
虽然有些人可能比较爱玩,但这并不代表整个汪姓都是如此。
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席间大家玩得正欢。
这时,有个朋友突然站起来说:“汪姓的人真是聪明绝顶!”话音刚落,全场哗然。
原来,那个朋友刚刚说了句“汪”字,结果就被大家当成了“聪明绝顶”了。
哈哈,这下子可好,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汪姓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古代的汪国还是现代的汪姓人,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汪姓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汪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汪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
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汪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汪姓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
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
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
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
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
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
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迁徙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
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
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
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
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
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
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姓郡望堂号堂号: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氏姓氏渊源、迁徙发展及祖训、字辈、取名、族谱简识汪氏荣耀而古老,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关于汪氏的来源,众说纷纭,汪氏后人均认同为炎黄后裔、华夏的子孙,天下汪氏均为一家。
因为有了汪氏,很多人均将自家家族姓名列为汪氏。
也有改姓汪氏,得赐于汪氏,这些改头换面姓汪的同门和被赐予及当时需要的先人得姓于汪,这些得汪氏的前人就分别成为了后来各汪氏家族族人的先祖或始祖,后至此汪氏开始兴旺起来。
远时及现实也有很多汪氏同门是因为个人偏好和当时之原因得而汪氏,或现实为了逃避相关因由而成为汪氏,自己建立了汪氏家族,这些人都是汪氏各家族同门的始祖、先祖。
如果天下汪氏的最远始祖是谁?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轩辕黄帝。
如果要追随到黄帝以后的某人那就是您家族所记载所言传的始祖。
汪氏家族上下发展五千年,姓氏形成和发展错综复杂、变化多端。
所以天下归一汪氏远古始祖乃黄帝。
华夏先祖是炎黄,另炎黄共为汉民族的祖先。
虽然我们远古始祖是黄帝,但是我们同样是炎黄二帝缔造及社会影响共同之结果。
因此我们和其他华夏姓氏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传承华夏血脉,传播华夏文化,弘扬大汉传统。
一、汪氏姓氏十一大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罔,古国名,被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记载:夏、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为神农氏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诸侯国,国君名防风氏。
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
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
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
据典籍《广韵·唐》中记载:“汪,姓。
汪罔氏之胤。
”按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胤,子孙相承续也。
”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
这是江南最大的湿地,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
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
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中注引《吴兴记》记载:“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
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今浙江德清)东十八里。
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汪罔氏族部落规模不大,但国君防风氏的影响可不小。
他本人个子大,气力也大。
相传,共工氏怒撞断天河柱子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
防风氏身材高大,用双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垫坑洼,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挤进大海。
其神勇可嘉,邻近诸邦国俱奉为酋长。
按典籍《国语·鲁语》中的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意思是大禹召开祭祀神灵的大会,防风氏赴会时迟到了,大禹便把他杀了。
其实,防风氏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因威信很高,引起了大禹的嫉妒,借此把他杀了。
大禹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杀防风氏,就是要杀一儆百,要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
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在后世的记载中,湖州德清三合乡地区的民间有一种祭祖的风俗,并建有防风庙,即每年农历的8月24-26日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
在史籍《述异记》中记载:“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在“防风神话”中提到防风氏,为吴越地区亦神亦人、顶天立地的治水英雄,是能安邦立国、护佑生民、福泽吴越的远祖先神,也是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帮助大禹扫除奸侫的大忠臣,还是帮助大禹制订法律的法治元勋、文化英雄。
由于防风是被大禹错杀的,不久大禹又为他平反昭雪,并亲自拜祭,后来成了民间世代相传的祭祖风俗。
夏禹时期的古汪罔国与后来生于东周敬王姬匄时期的汪挺次子“汪芒”相距有五百余年。
古人将人名“汪芒”与国名“汪罔”混为一谈,以至以讹传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早期的姓氏书籍不知汪姓根源,只根据口传片语只言,就把汪姓归结为“汪罔”国之后,并错误地将“汪罔国”说成“汪芒国”。
后期姓氏书籍全盘抄录早期姓氏书籍,不加斟别,把那些“权威”的姓氏书籍拿来比对,自认为所谓“汪芒氏”之后了。
据专家考证,古汪罔国地在今浙江武康,原属湖州府。
之所以称为汪芒国,是因为在史籍《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使问仲尼,对曰,禹治群氏近会嵇,防风氏至,戮之,其骨节专车。
防风,汪芒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于周为长翟,今为大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取材于《孔子家语》,故而与《孔子家语》所记基本相同,而说汪罔为汪芒,守封禺为漆姓,于周为长翟氏。
在典籍《国语·鲁语》中记载:“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这在史籍《左氏春秋传》中也记载:宋武公子司空之世,长狄伐宋国,班在宋地长邱打败长狄,俘获长翟缘斯。
鲁桓公姬允(姬轨)十六年(公元前696年)长狄伐齐国,王子成父俘斩长翟侨如和其弟荣如,将荣如斩首,并将其头埋在周之北门即济北谷城。
卫国人又捕获其季弟简如。
鲁文公姬兴十一年(公元前616年),长狄由侵齐伐鲁,鲁国在东郡濮阳的成地战败长狄,富父终甥杀长翟侨如,埋其首于鲁子驹之门,至鲁宣公姬馁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荣如死时已有一百零三年,而其兄焚如尚存,至焚如长翟氏为长狄氏,此后长狄败亡,并无子孙存活于鲁国。
孔子说:“在周为长翟,今为大人。
”可见,防风氏、汪芒氏、汪罔氏之名,经多次更改,至孔子时已无“汪芒氏”,只有汪氏。
防风神话的被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四大神话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汪芒国,取自姬姓鲁国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谱中都能得到印证,后讹为夏、商时期的汪罔国名。
汪芒国与汪罔国毫无瓜葛。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封叔叔周公旦于鲁国。
后因周武王早逝,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年幼,才十二岁,因此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辅佐周成王护朝,他便派长子姬伯禽出任鲁国国君。
鲁国传十三代十五君至鲁成公姬黑肱,生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而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因而取名为姬汪,是为公子汪,因名封爵为汪侯,食采颖川,世称“颖川侯”。
这在史籍《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及《汪氏缘起考》等中皆有记载。
公子汪生子为公孙挺(姬挺),公孙挺生姬诵,姬诵(姬满)被封于平阳(今山东邹城平阳寺镇,非山西临汾),汪氏家族的郡望“平阳”即缘于此。
依周礼中“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的制度规定,因此从姬诵开始,以祖父之名别称为汪氏,称汪诵,后代世为汪氏。
晋朝时期,淮安侯汪旭在其所撰的《上谱表》中称:“祖居颖,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始祖为成公黑肱次子汪侯,食邑颍川。
”汪旭所指的“颍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境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
秦朝初期,秦始皇在该地置阳夏县,故太康又有“阳夏”之称。
由于夏王太康曾在此筑城居住,故而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改称其为太康县,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阳夏县,西汉时期属淮阳郡,东汉时期属陈郡,故曰“陈郡阳夏县”。
晋朝时期,太康之地志陈属梁,并隶属于颍川郡。
其实,公孙挺的长子汪诵是实际上的汪氏始祖,而被诸多汪氏族谱尊奉的“汪芒国”之主、公孙挺的次子汪芒并没有子孙后代,人逝国除。
汪诵的后代子孙才真正成就了姬姓汪氏一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汪,古河流名称,亦称潢水。
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潢水一名汪水,与洈水合,至沛入泗。
”汪水,不是今辽宁省境内的西拉木伦河,而是中原地区民间自古就俗称的“小黄河”,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脑山,东流经河南境内,最后汇入淮河。
西拉木伦河在古代亦被称为“潢水”,但没有“汪水”之名。
在汪水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称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支庶之后秦小汪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考》的记载:春秋时期,秦国封有诸侯小国汪国(今陕西澄城与韩城之间)。
据史籍《史记》记载:“秦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
遣兵伐荡社。
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
”周成王姬诵即位后,殷侯武庚乘周朝内讧发动复辟之战,西周摄政周公旦用了三年时间最终平定殷侯武庚叛乱。
因北殷氏汤(唐)侯也参加了叛乱,于是周公旦顺势将其灭掉。
周成王后将唐国改封给弟弟唐叔虞,而将北殷氏汤(唐)侯西迁到杜原(今陕西始平),封其为杜伯,史称“汤杜氏”或“唐杜氏”。
杜伯在杜原建荡社祭祖,因而又称“荡王”。
后来杜伯被周宣王姬静之妃诬告,无罪被杀,其裔分为汤(唐)氏、杜氏,因汤与荡同音通用,所以汤氏又称“荡氏”。
荡氏逃奔西戎,被诸戎推为“西戎君”。
在史籍《史记·秦本记》中记载:“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
其邑曰荡社。
”早年的周宣王即位后,曾以秦仲为大夫率军伐西戎,而西戎君荡王在战争过程中杀了秦仲,因而与嬴姓秦侯结为世仇。
西戎君荡王后来因助申伯杀周幽王姬宫涅,势力渐入周都,周平王则为了避戎寇而东迁洛阳,西戎君荡王遂在驱逐了周族人在岐、丰(今陕西地区)的势力后,回驾杜邑重建亳国,因而荡王又称“亳王”。
为此,周平王曾与秦国的开国君主秦襄公嬴开盟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从周平王三十年(公元前741年)开始,秦国就开始不断东征荡社。
直到秦文公之孙秦宁公嬴立即位后(公元前715-前703年在位),曾有一段时间居于“平阳”,目的是领军与荡社亳王作战。
历经三年,即在周桓王姬林七年(秦宁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宁公亲率秦军灭了荡社,杜伯的后裔子孙们成为了秦家的奴隶。
之后,秦宁公封有子侄于平阳,因其地古称“汪”,因此有“诸侯小国汪国”,亦称“秦小汪国”。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四年(魏文侯魏斯三十四年,公元前412年),在著名的“魏取秦繁庞之战”中,这个秦小汪国被魏国所吞灭,其后国人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汪氏,是为嬴姓汪氏一族,望族世代居住于平阳郡(今山西临汾,非山东邹城)。
第五个渊源:源于汪野国,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有“汪野”地名。
据学者汪松寿考证,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阳关一带,“汉朝以前未通中国”,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其境在秦、汉时期初成为大月氏、乌孙国和匈奴之地。
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灭匈奴,始置玉门县,隶属于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汪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