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记叙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创新的记叙作文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大多都是创新的先驱者,他们在许多方面与平凡人没什么两样,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如果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创新的能力,敢于揭开
未来之谜,实际上就成功了一半。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创新是一个比登天还难的问题,但实际上创新却是处处
可见,可挖掘的。只要你有那份心,有那份勇气。做为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小公民,我们就
应该积极尝试新事物,勇于创新,勇于进取。
从前的我,总是被拘限于一个范围内,不管是哪方面,我总是依着书本去完成。所以
那样做出来不仅印象不深,没有效果,也缺少了勇于创新的精神。现在的我开始在创新光
环的照耀下遨游,我渐渐发现,创新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创新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像写作文一样,同学们的选材与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然而我每次写作文总喜欢去寻找
自己的感觉、灵感,这样写出来不仅有效果,而且有自己的味道在里面。每当我写完一篇
与众不同的作文时,内心是自豪,是兴奋的。这件小事不仅表现了我的创造力,也展现了
我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思维。创新是要靠平时多多训练,并且要深入了解而得来的。只
要你努力地去探求,去询问,新思维的种子便很快地在你脑海里萌发,从而茁壮成长。
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带领同学学习《匆匆》这篇文章。全篇课文学下来后,
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善于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对于这个回答我并不满足。我
开始查找资料,开拓新思维,联系实际,明白了这篇课文还讲到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
种看法。我把创新思维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人生哲理。这揭开了我运用创造思
维的重要一页。
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是很实在的事情,相对于“创造”的心态来说,原有一切都将
是死板,有局限性的。我们只有具备充分的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新的思维便会层出
不穷。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寻找新的改进方法,当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保持新的气息,努力去追求这种新的感觉,坚持下去,方法正确,最终你也学会创新,一步步地迈上
成功的台阶,打开五彩的创新之门。这将是我们新一代合格小公民的优良作风。
在假期中我读了《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是英国18世纪的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
讲述了鲁宾逊在孤岛上28年的生存经历,小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完后,我被鲁宾
逊那种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所折服,被他那克服困难的勇气所震撼。
由于船只失事,鲁宾逊漂到了荒芜人烟的岛上,他独自生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
是充满信心,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使“生活过得很富裕”,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
自己的“小王国”,从中体验到了亲手创造劳动成果的巨大欢乐。在整部小说中给我印象
最深的是鲁宾逊跟大自然作斗争的故事,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了一只独木舟,做成后才
发现挖条河把它放到海里需要十二年工夫,便只得放弃它。后来又花了两年时间,才在入
海方便的地方另造一只。他偶尔发现一点稻麦种子,种了一些,但种不是时候,毫无收成,于是,他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再种,终于在第四个年头吃上了自己种的粮食,为了让自己
生活得更好,他还自制烤炉烤出了香喷喷的面包。鲁宾逊不断地劳动着、创造着,百折不
挠地斗争着,尽管很多事情都是白做的,但他从来没有灰心失望。
书中还写了他与野人的斗争,以及和“星期五”的友情,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但
有了船只、面包,还有了牧场、种植园和自己的住所。最后,他以商人冒险家的身份克服
了种种困难游历各国,重新回到了离别三十五年的英国。
在鲁宾逊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一个人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否则当他遇到紧急情况
时就无法自理,在恶劣的环境中也难以生存下来。一个人只要拼搏和奋斗就可以创造奇迹,而这种独立、创造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一点一滴中积累、锻炼。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
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
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
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
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
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
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
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
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
“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
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
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
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
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