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8 天津医院骨盆-骨转换指标解读1
速记:骨盆X线解剖参数大全
速记:骨盆X线解剖参数大全本文为骨盆 X 线解剖的参数汇总,今天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基本线标1. 成人骨盆基本线标a. 连接双侧髋臼顶端的连线,代表髋臼的上界及负重区。
b. 连接双侧大转子尖顶点的直线,正常通过双侧股骨头中心,一般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头高度的评价。
c. 连接双侧泪滴尖端的直线,代表双侧髋臼的最下缘,一般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对髋臼假体位置的评价,正常时髋臼假体的内下缘紧贴此线的上缘。
d. 连接双侧坐骨结节下缘所成的直线,代表骨性骨盆的最下缘。
e. 连接双侧小转子下缘所成的直线,代表股骨近端最下缘。
f. 坐骨内缘与髂骨内缘的双切线,也称谓Kohler 线(科勒氏线),代表髋臼的内侧界,一般用于髋关节置换中假体深度的评价,髋臼陷入症或髋关节置换骨质磨锉过深时髋臼突至此线内侧。
g. 经过耻骨联合的直线,为骨盆的对称轴。
h. 双侧髂骨最高点的连线,代表骨盆的最高点。
正常情况下,骨盆的六条水平线相互平行,且与经耻骨联合线垂直,当六条水平线出现不平行情况时,表示存在骨折错位或骨盆与髋臼的发育不良。
2. 儿童骨盆特殊线标H 线连接双侧髋臼中心的连线。
P 线过髋臼的外缘做H线的垂线。
Perkin 象限(皮肯象限)由 H 线及 P 线组成的向线,正常时股骨头位于内下向线,否则就是髋脱位。
Kline 线(克莱恩线)沿股骨颈上缘划线并沿股骨头方向的延长线。
正常此线应切割部分股骨头骺部,若骨骺位于该线内方,提示股骨头骨骺向下滑脱。
骨盆基本划线a. Calve 线(卡尔维氏线):髂骨外缘与股骨颈外缘所连成的弧线,能反应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及髋臼上缘的完整性。
b. 臼顶线连接髋臼上缘的弧线,与泪滴外侧缘相续(黄线),代表髋臼的负重区。
c. Shenton 线(沈通氏线)耻骨下缘与股骨颈内侧缘所连成的弧线,正常时此线连续光滑,能反应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
d. 髂坐线连接髂骨内缘与坐骨内缘的曲线,正常时此线为连续光滑曲线,能反应四边体的完整性。
骨质疏松症和骨转换指标汇总最新PPT课件
腰椎 股骨转子
13.7%
(p<0.001)*
10.3%
(p<0.001)*
8
9
10
双膦酸盐类防治无菌性松动
? 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 IL-1、TNFα- 、IL-6
? 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成熟: 目前研究最多、最有效的是双膦酸盐
? 提高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 双膦酸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成骨作用
实验设计
Green分区法:
抗骨吸收药物
骨重塑空间
新形成骨
增加矿化
阿仑膦酸钠(福善美)10年研 究
研究设计
? 994名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入选两项相同的为期 3年的III 期研究,研究的结果可进行汇总。该研究共延长了 3次, 为了解延长或中止阿仑膦酸钠治疗的影响,所有对象分组 均坚持双盲随机。共有 247名妇女完成了所有研究。受试 者最初随机分为安慰剂及阿仑膦酸钠 5、10、20mg组,其 中10mg组接受阿仑膦酸钠 10mg每天一次治疗 10年。
骨转化指标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WHO1999(世界卫生组织)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 化,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的一种疾病。
正常的骨骼是由皮质骨和支 状骨构造而成的。
疏松的骨骼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NIH2001):以骨
强度受损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骨强度主要反映了骨密度和骨质量两个方面的综 合特征。
浓度轻微增加骨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使用建议iof类型治疗期望值检测间隔crosslaps骨吸收标志物抗吸收治至少下降3555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3个月每612个月监控一次totalp1np骨形成标志物抗吸收治合成代谢治疗至少下降40至少增加40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6个月之后每612个月监控一次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3个月之后每612个月监控一次nmidosteocalcin骨转换标志物抗吸收治至少下降2040治疗前基础值治疗后3个月之后每612个月监控一次抗再吸收治疗后crosslaps明显下降大于3555抗再吸收治疗后总p1np显下降大于40抗再吸收治疗后总p1np有明显下降抗再吸收治疗后crosslaps没有明显下降维持目前治疗继续监控每612个月一次询问依从性如何胃肠的副反应如果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监控骨质疏松病人治疗的流程骨质疏松的诊断开始治疗检测标志物的基础值crosslaps抗再吸收治疗总p1np合成治疗治疗3个月后检测crosslaps和总p1npthanks
• Ettinger M,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04;50(suppl):S513-S514. Abstract 1325. • Data on file (Reference # 161-040), Hoffmann-La Roche Inc., Nutley, NJ 07110.
妇产科女性骨盆的测量及记忆口诀一篇文章突破考点
骨盆髂脊髂前上棘耻骨结节骶骨耻骨联合骶耻外径: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 18~20cm坐骨结节间径又称出口横径,两个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8.5~9.5cm出口后矢状径是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距离 8~9cm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对角径是骶岬上缘中点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 12.5~13cm,此值减去1.5~2.0cm为骨盘入口的前后径长度,称真结合径,正常值11cm。
(对角径不等于真结合径)坐骨棘间径是两坐骨棘之间的距离 10cm骨盆入口平面入口平面前方是耻骨联合上缘,两侧是髂(髂骨)耻(耻骨)缘,后方是骶岬上缘。
入口前后径是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到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11CM入口横径是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13cm入口斜径是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12.75cm中骨盆的平面中骨盆平面前方是耻骨联合下方,中骨盆两侧是坐骨棘,后方是骶骨下端,是最狭窄平面,所以最重要(具有产科临床意义)直接影响胎头内旋转。
有两条经线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平均11.5cm中骨盆横径:即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骨盆入口平面呈横椭圆形,中骨盆平面呈前后径长左右径短的椭圆形出口出口平面由2个三角形组成,公用一个底边,不在一个平面,两平面向上成角,此平面有四条径线。
(蓝色虚线就是后三角)前三角平面顶端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左右耻骨降支(耻骨弓),底边坐骨结节间径后三角平面顶端是骶尾关节,两边骶结节韧带,底边坐骨结节间径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跟对角经差不多。
正常值11.5cm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 ,就是前三角形的高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8~9cm,就是后三角形的高。
育儿知识:女性骨盆测量正常值
女性骨盆测量正常值我们都知道,到了孕后期,胎儿快要出来了,最后产检,医生肯定要测量孕妇的骨盆,这个骨盆的值跟宝宝能否顺产出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胎儿的出生不容易,妈妈也不容易,测量好骨盘值,了解胎儿的大小情况,有助于医生给妈妈选择生产方式的建议。
女性骨盆测量正常值临床上,通常首先进行骨盆外测量,即髂前上棘间径正常值为23—26厘米,髂嵴间径正常值为25—28厘米,骶耻外径大于18.5厘米,大转子间径正常值为28—31厘米,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为8.5—10厘米,耻骨弓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如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或某径线异常,应在临产时行骨盆内测量,并根据胎儿大小、胎位、产力选择正常的分娩方式。
如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或某径线异常,应在临产时行骨盆内测量,并根据胎儿大小、胎位、产力选择正常的分娩方式。
骨盆测量数据解读骨盆的大小是以各骨之间的距离,即骨盆径线大小来表示。
每个人的骨盆大小和形态受到个人的身体发育、营养状况、遗传和种族差异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所以,在正常范围内骨盆各径线,其长短也有一定的差别。
目前在各种资料中描述的骨盆径线值,是许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数值。
1、骨盆形态正常,但各条径线均小于正常径线最低值2厘米以上,诊断为均小骨盆,可发生难产。
2、若骨盆形态轻微异常,但各径线均大于正常低值径线,则可能经阴道顺利分娩。
3、骶耻外径(EC)小于18cm、对角径(DC)小于11.5cm时,诊断为扁平骨盆。
4、耻骨弓角度小于90°,坐骨结节间径小于8cm,坐骨结节间径与出口矢状径之和小于15cm,骨切迹宽度小于2横指时,诊断为漏斗性骨盆。
5、坐骨切迹宽度间接反映中骨盆后矢状径大小、中骨盆狭窄往往伴有骨盆出口狭窄,通过测量坐骨结节间径、坐骨棘内突程度以及坐骨切迹宽度,间接判断中骨盆狭窄程度。
经过以上内容,我们对女性骨盆友一定了解,每个女性的骨盆类型多多少少会有区别,胎儿能否顺产,也有很多因素影响,有些女性朋友的骨型就是不适合顺产,那样的话,医生就会建议妈妈剖腹产,所以测量骨盆值真的很重要,妈妈也可了解一下。
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应用指南
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应用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in osteoporosis(2004)Yoshiki Nishizawa•To***aka Nakamura•Hiroaki Ohta关键词:指导方针;骨转换指标;骨质疏松症;介绍骨质疏松症的新定义和概念在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共识会议上通过了一个骨质疏松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并导致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的一种疾病”。
此后,这个定义一直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直到2000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共识会议上才做出重大修正。
根据会议陈述,骨质疏松症被定义为“骨密度降低导致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高的一种骨骼疾病”。
骨强度主要取决于骨密度(BMD)和骨质量。
骨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的骨矿克数。
最近BMD被定义为个体的峰值骨密度和骨峰值的吸收速率。
骨质量由骨基质的特征决定,例如微结构、骨转换、微损伤的累积、钙化程度和胶原等。
最近,有观点认为骨质量最好的临床评估手段就是用骨转换的生化指标来判定骨代谢状况。
定义的变化可能是更多近期研究的结果,其中的一项研究证明骨折会常规发生,不论患者是否有适当的BMD水平。
另一项研究显示,服用两种正规药物中的一种,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减少。
这两种药物的其中一种药物能显著增加BMD,而另一种则适当地增加BMD。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改变作为对骨质疏松症概念的重要改动的回应,新的医学技术已经应用于它的诊断和治疗。
引进了双能X线吸收仪,这种方法可以测量整个身体的BMD,促进了更精确的诊断标准的发展。
在日本,骨转换指标的测量获得健康保险机构同意后,骨质量成了一个更广为关注的题。
除此之外,许多抗骨吸收药物问世,能更好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在日本,将来对骨质疏松症的处理将不会局限于它的治疗,会发展成为包括识别一个理想的峰值骨密度,并包括骨质疏松症进展的危险评估或与骨量减少程度相关的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的评估,还具有帮助那些受骨质疏松症困扰的患者提高生命质量的战略。
产后骨盆测量评分标准
产后骨盆测量评分标准
产后骨盆测量评分标准通常根据以下几个径线来判断:髂嵴间径、髂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骶耻外径。
1. 髂嵴间径的正常数值是25\~28厘米。
2. 骶耻外径的正常数值是18\~20厘米。
3. 坐骨结节间径的正常数值是\~厘米。
4. 胎儿足月时候的头部双顶径通常也是这个范围。
此外,骨盆形态正常,但各条径线均小于正常径线最低值2厘米以上,可以诊断为均小骨盆,可能发生难产。
若骨盆形态轻微异常,但各径线均大于正常低值径线,则可能经阴道顺利分娩。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的测量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医疗机构或专家而有所差异。
如需了解产后骨盆测量的评分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专家。
骨转化指标
骨转化指标(原创版)目录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与意义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3.骨转换指标的作用与应用4.常见骨转换指标的解释与示例5.骨转换指标的检测与结果解读6.骨转换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正文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与意义骨转化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s,BTM)是一组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速率的生化指标,它能够检测到骨代谢的动态变化。
骨转化指标对于了解骨代谢状况,评估骨折风险,监测治疗效果以及研究骨代谢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骨转换指标主要分为两类: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
骨形成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形态发生蛋白 -2(BMP-2)等,它们反映骨形成的活性。
骨吸收指标主要包括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尿羟脯氨酸(UHP)等,它们反映骨吸收的速率。
3.骨转换指标的作用与应用骨转换指标在临床中主要用于评估骨折风险、监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评估骨代谢疾病的病情等。
通过对骨转换指标的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骨代谢状况,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4.常见骨转换指标的解释与示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于肝、胆、肠、肾等组织,但在骨形成时也会释放入血。
ALP 水平升高可能与骨代谢增强、肝胆疾病等有关。
骨钙素(OC):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能促进钙离子沉积于骨组织。
OC 水平升高可能与骨形成活动增强有关。
尿羟脯氨酸(UHP):是骨吸收指标,水平升高可能与骨吸收增强、骨折风险增加有关。
5.骨转换指标的检测与结果解读骨转换指标的检测通常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
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综合分析。
一般而言,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的比值可以反映骨代谢的平衡状态,当比值小于 1 时,表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折风险增加;当比值大于 1 时,表示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折风险降低。
6.骨转换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骨转换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18种特征教你看懂骨盆X线片
18种特征教你看懂骨盆X线片1股骨颈干角在髋关节正位片上,股骨干和股骨颈轴线的交角。
正常值110-140度,大于140,髋外翻,小于110,髋内翻。
2shenton线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闭孔上缘与股骨颈内下缘连线,正常应为平滑曲线,若不连续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错位骨折。
3Calve线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髂前下棘下方髂骨外缘级股骨颈外缘连线,正常为光滑曲线,若不连续提示髋关节脱位或者股骨颈错位骨折。
4股骨颈前倾角髋关节侧位片上,股骨干和股骨颈轴线交角。
新生儿正常35度,成人12-15度,平均12.31度,股骨颈骨折,按此标准复位。
5Skinner线成人髋关节正位片上,从股骨大转子顶端做股骨纵轴线的垂线,正常应过圆韧带窝或其下方,圆韧带窝直上述两线交点距离约为4-5厘米,若Skinner线超过圆韧带窝,提示股骨颈或大转子错位骨折。
6Perkin方格骨盆正位片,经过双侧髋臼Y形软骨中心画水平线,再通过两侧髋臼外上缘引其垂线,两侧髋关节被分为四个区域,正常时,股骨头骨垢中心位于内下区域,髋关节发育性脱位时,股骨头骨垢位于外上区域。
7Kline线沿股骨颈上缘划线并沿股骨头方向的延长线。
正常此线应切割部分股骨头鉤部,若骨垢位于该线内方,提示股骨头骨垢向下滑脱。
8髋臼角骨盆正位片,双侧Y形软骨中心连线与髋臼面上下缘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正常时,新生儿30度,1岁以后不应超过25度,2岁20度,成人10度,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髋臼变浅,该角度增大。
髂骨角髂前下棘和髋臼外上缘连线与Y形软骨水平线的夹角。
新生儿55度,正常值范围43-67度。
9新生儿髋关节间隙髋关节正位片,通过两侧Y形软骨连线称H线,股骨上端距H线的距离为上方间隙;股骨上端鸟嘴距坐骨支外缘距离为内侧间隙。
正常上方间隙为9.5mm,内侧为4.3mm;若上方小于8.5,内侧大于5.1mm,应怀疑髋关节脱位;若上方小于7.5,内侧大于6.1,可诊断为髋关节脱位。
产前骨盆检测报告
产前骨盆检测报告引言产前骨盆检测是对孕妇进行的一项重要检查,目的在于评估孕妇骨盆的形态及尺寸,为顺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产前骨盆检测的目的、方法以及结果评估。
希望通过这个报告能够让孕妇及其家属对孕妇的骨盆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目的产前骨盆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和评估孕妇的骨盆,判断是否符合顺产的条件,以及确定是否存在影响顺产的障碍因素。
通过产前骨盆检测,可以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产妇和医生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提供依据。
方法测量骨盆尺寸骨盆的尺寸测量是产前骨盆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1.斜径测量法:通过测量耻骨联合到骶髂关节间的距离来判断骨盆前后径的大小。
2.横径测量法: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间的距离来判断骨盆横径的大小。
3.窄径测量法:通过测量内耻骨孔间的距离来判断骨盆窄径的大小。
影像学检查除了尺寸测量,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对骨盆进行评估。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1.X光检查:通过X光照射产妇骨盆,得到影像图像进行评估。
2.超声波检查:通过超声波技术,观察骨盆的形态和尺寸。
3.CT扫描:通过CT扫描,可以获取更为详细准确的骨盆图像。
评估结果根据测量结果和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1.骨盆形态:评估骨盆的形态是否正常,如是否存在骨盆变形等情况。
2.骨盆尺寸:评估骨盆的尺寸是否符合顺产的条件要求。
3.骨盆通道:评估骨盆通道的情况,是否存在狭窄或其他不利于顺产的因素。
结论根据我们对孕妇的产前骨盆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孕妇骨盆形态正常,不存在骨盆变形等情况。
2.孕妇骨盆尺寸符合顺产的条件要求。
3.孕妇骨盆通道情况良好,不存在狭窄或其他不利于顺产的因素。
根据以上评估结果,我们认为孕妇是可以选择顺产的。
当然,请遵循医生的建议,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最适合的产方式建议。
参考文献[1] Smith J, Jones M. Pre-pregnancy assessment of maternal pelvis. Obstet Gynaecol Reprod Med. 2015;25(3):89-95.[2] Wang L, Yin L. Evaluation of pelvis with ultrasound before delivery. Chin J Med Ultrasound. 2017;14(5):370-375.[3] Chen X, Li Q, Wang G, et al. Evaluation of pelvis with CT before delivery. Chin J Radiol. 2018;52(6):453-457.。
(完整版)骨盆JOA评分表格
(完整版)骨盆JOA评分表格1. 骨盆JOA评分简介骨盆JOA评分是评估骨盆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常用工具。
它根据患者的骨盆疼痛、行走能力、排尿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以指导治疗和康复。
2. 骨盆JOA评分表格结构骨盆JOA评分表格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疼痛评分、排尿评分、行走评分、体位评分和总评分。
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
2.1 疼痛评分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共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 0分:无疼痛- 2分:轻度疼痛,但不影响生活- 3分:中度疼痛,影响部分活动- 4分:重度疼痛,影响日常生活2.2 排尿评分评估患者的排尿能力,分为4个等级:- 0分:正常排尿- 2分:正常排尿,但需要额外帮助- 3分:需要使用尿管、导尿等辅助设备- 4分:完全失去排尿功能2.3 行走评分评估患者的行走能力,共分为4个等级:- 0分:行走正常- 1分:行走有困难,但不需要助行器- 2分:行走需要助行器- 3分:行走不能、且无法使用助行器2.4 体位评分评估患者的体位能力,分为4个等级:- 0分:正常体位- 1分:需要辅助设备维持体位- 2分:需要他人帮助维持体位- 3分:完全无法维持体位2.5 总评分将以上各个部分的评分相加得到总评分,总评分范围为0-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差。
3. 使用骨盆JOA评分表格的注意事项- 骨盆JOA评分应在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可以是骨折后的数周或数月。
- 在进行评分时,应尽量选择与患者日常生活相符合的评分标准。
- 评分过程中应仔细记录患者的答案,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 骨盆JOA评分结果可以作为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参考,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康复进展情况。
以上是关于骨盆JOA评分表格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骨盆测量实操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盆测量实操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骨盆测量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用于评估和分析个体的骨盆结构和相关参数。
准确的骨盆测量对于诊断疾病、观察发育和监测治疗进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骨盆测量实操标准的工具和方法,包括常用的测量设备以及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测量的具体步骤。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数据记录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解释所得到的测量结果。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正常范围内与异常情况下的骨盆测量结果,并分析可能影响这些结果解释的因素。
最后,我们将强调标准化骨盆测量实操的重要性,并解释它对提高诊断准确性与一致性、促进研究比较与数据共享以及临床规范推广与教育培训方面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描述骨盆测量实操标准的内容和重要性,为医疗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教育培训者提供参考。
通过阐释骨盆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骨盆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并为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通过推广和应用标准化的骨盆测量实操,有助于促进整个领域的发展,并提高各方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这段文字陈述了引言部分文章内容的概述、结构以及目的,让读者对接下来所要呈现的内容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
2. 骨盆测量实操标准2.1 测量工具和方法骨盆测量是通过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获取准确的骨盆尺寸数据。
测量工具通常包括测量尺、软尺、骨盆定位器等。
在选择和使用工具时,应确保其质量可靠,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精度。
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在进行测量之前对仪器进行校准。
在进行骨盆测量时,需要特别注意选取合适的姿势和位置。
患者应该保持直立或仰卧位,并放松身体以避免肌肉张力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在选择位置时要确保骨盆处于自然状态,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2.2 测量步骤和要点进行骨盆测量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让患者站立或仰卧于平坦的表面上,并将腿部伸直。
2. 确定正确的位置:确认正中线、耻骨联合等明显解剖结构并标记出来。
教你看懂自己骨盆问题的X光片分析
教你看懂自己骨盆问题的X光片分析2019-04-10话说上一篇文章分享响应者寥寥无几,坤叔很不开心,难道是我写的太烂了吗?所以这次我决定来讲更干的干货,从美式整脊这个体系来看我们骨盆的X光片子的自我分析,手把手教会你们看片子找出自己骨盆的每一个问题,彻底搞明白为何会出现腰酸背疼、长短腿,从此以后大夫再也不用担心你的身体啦!话说关于如何判断骨盆的各种问题以及功能性的长短腿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中触诊也是很重要的一种,但是很多同学无奈不是专业大夫,手上功夫还欠点火候,摸来摸去一头雾水,你自己都不清楚触摸出了什么情况。
这时我们通过分析X光片子无疑是一条南山捷径,只要你有一把尺子几乎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当一部分对于骨盆精确的分析和判断,快速知道自己的疼痛根源在哪,从而安排对症的运动计划和治疗手段。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题吧!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些关于美式整脊的知识,美式整脊由D.D.帕默先生创立,它强调整体去看待一个患者而不仅仅针对病症,这一点与中医的整体观不谋而合,它的内容覆盖了图像诊断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在治疗上它更关注骨盆和脊柱的中立位,如果人的骨盆达到中立平衡,那么很多疼痛问题都会很好的解决。
美式整脊也有通过触诊骨性坐标来判断患者问题,但今天为了让大家能够较快速的上手,我们先分享如何通过X光片来判断患者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正常的骨盆。
这个骨盆的两侧髂骨大小对称、闭孔的大小适中、骶骨中正没有旋转和倾斜。
而在美式整脊的体系中我们先要记住下面几个专用的名词来更好的理解非正常状态的骨盆。
1、骨盆双侧后倾我们记做D.PI,这是指在影像中整个骨盆变得粗短,骨盆大孔变扁,闭孔也随之变高,双侧的髂后上棘同时向后向下,而髂前上棘向前向上,股骨头也跟着向前向上。
在久坐办公室人群中其实骨盆后倾是非常常见的,这同时也会带来腰曲变直甚至反张,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同时双侧骨盆后倾,子宫容易后位影响受孕。
史上最全骨盆解剖标记线
史上最全骨盆解剖标记线1、基本线标成人骨盆基本线标(1)连接双侧髋臼顶端的连线,代表髋臼的上界及负重区。
(2)连接双侧大转子尖顶点的直线,正常通过双侧股骨头中心,一般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头高度的评价。
(3)连接双侧泪滴尖端的直线,代表双侧髋臼的最下缘,一般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对髋臼假体位置的评价,正常时髋臼假体的内下缘紧贴此线的上缘。
(4)连接双侧坐骨结节下缘所成的直线,代表骨性骨盆的最下缘。
(5)连接双侧小转子下缘所成的直线,代表股骨近端最下缘。
(6)坐骨内缘与髂骨内缘的双切线,也称谓kohler线(科勒氏线),代表髋臼的内侧界,一般用于髋关节置换中假体深度的评价,髋臼陷入症或髋关节置换骨质磨锉过深时髋臼突至此线内侧。
(7)经过耻骨联合的直线,为骨盆的对称轴。
(8)双侧髂骨最高点的连线,代表骨盆的最高点。
正常情况下,骨盆的六条水平线相互平行,且与经耻骨联合线垂直,当六条水平线出现不平行情况时,表示存在骨折错位或骨盆与髋臼的发育不良。
2、儿童骨盆特殊线标H线连接双侧髋臼中心的连线。
P线过髋臼的外缘做H线的垂线。
Perkin象限(皮肯象限)由H线及P线组成的向线,正常时股骨头位于内下向线,否则就是髋脱位。
Kline线(克莱恩线)沿股骨颈上缘划线并沿股骨头方向的延长线。
正常此线应切割部分股骨头骺部,若骨骺位于该线内方,提示股骨头骨骺向下滑脱。
3、骨盆基本划线(1)Calve线(卡尔维氏线):髂骨外缘与股骨颈外缘所连成的弧线,能反应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及髋臼上缘的完整性。
(2)臼顶线连接髋臼上缘的弧线,与泪滴外侧缘相续(黄线),代表髋臼的负重区。
(3)shenton线(沈通氏线)耻骨下缘与股骨颈内侧缘所连成的弧线,正常时此线连续光滑,能反应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
(4)髂坐线连接髂骨内缘与坐骨内缘的曲线,正常时此线为连续光滑曲线,能反应四边体的完整性。
(5)髂骶线连接髂骨弓状线与骶骨岬的弧线,代表骨盆后环完整性。
盆骨外测量
盆骨外测量
一、髂棘间径(IS):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 23-26cm。
二、髂嵴间径(IC):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棘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 25-28cm。
三、骶耻外径(EC):孕妇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 5 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正常值为 18-20cm,此径线可间接推测盆骨入口前后径长度。
四、坐骨结节径(IT):[或称出口横径(TO)]:孕妇取仰卧位,两腿向腹部屈曲,双手抱膝。
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 8.5-9.5cm,若此径值<8cm,应加测出口后矢状径。
五、出口后矢状径:为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长度,正常值为8-9cm,出口横径与出口矢状径之和大于 15cm,一般足月胎儿可以娩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钙素的合成与代谢:
由骨和牙齿中的成熟成骨细胞合成、分泌
大部分沉积在骨基质中,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
骨钙素的生理作用:
维持正常骨矿化、抑制异常羟基磷灰石结晶形成
9
——骨钙素(OC)
血液中的OC水平与青春发育期骨骼生长有关,儿童期血液中OC水平
骨形成标志物
高于成人,青春期达高峰
女性月经期间OC水平明显升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血液中OC水平显示正常、降低或升高
肠上表达
TSAP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紧密相连的3个基因编码,主要在胎盘、精细胞及小 TNAP由位于1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主要在骨、肝以及肾内表达
血液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约为碱性磷酸酶总量的50%,由成骨细胞合
成分泌
最佳的测量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法(IRMA)
7
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AL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一年剂量
ZOL 5 mg Placebo 绝经前水平范围
0.5 0.4
0.3 0.2 0.1 0.0 0 6
237 248
12
201 214
18 月
136 156
24
191 196
30
190 197
36
174 170
ZOL n = PBO n =
257 260
摘自Black DM,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1809-1822.
种代谢性骨病时,其在体内的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 有助于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4
常见骨转换指标分类
分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大类。前者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和 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和骨吸收时的代谢产 物,尤其是基质降解产物。
5
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骨钙素(OC) I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I型原胶原分子C-端前肽(PICP)
22
破骨指标CTX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骨折的预测作用
前瞻性研究 EPIDOS
年龄 >74 >74
骨折类型 髋部 髋部
骨转换指 标 CTX CTX
3.6) HR1.9(1.0,3.8)
OFELY
HOS Malmo
50-89
43-80 75
全部
全部 椎体 全部
PINP和PICP水平升高的疾病:
原发性甲旁亢 Paget病 骨软化症 肾性骨营养不良
PICP水平下降的疾病:
库欣综合征
12
骨吸收标志物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 尿羟脯氨酸(HP)
I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和I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
13
26
骨转换指标可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
因骨转换指标在用药后可更快的发生变化,故早期可用骨转换指 标变化来考量药物疗效
27
骨转换指标可预测药物疗效
双膦酸盐药物治疗后骨转换指标的下降程度可反映骨折风险下 降情况,故可用骨转换指标早期评估药物疗效及预测药物疗效
安慰剂
利塞膦酸5mg
0-3年椎体骨折发生率
6
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AL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体内碱性磷酸酶分为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TSAP)和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non-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TNAP)
MCC:ACL1508280
骨转换指标解读
陆津 诺华医学部 2015-09-18
主要内容
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概述 二、各常见骨转换指标简介 三、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中的运用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估
其他应用
四、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 五、唑来膦酸研究中骨转换指标变化情况
骨 折 发 生 率
%
0-1年椎体骨折发生率
CTX变化%
Eastell et al (2003)JBMR18:1051-1056
28
日本骨转换指标指南推荐
在骨质疏松常规临床检查中测量骨代谢指标: ( 1) 评估测量时
的骨代谢状态,( 2)预测未来近期BMD 变化的速度,( 3) 评 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4) 评价骨质量
当各种因素导致骨的重新收和形成失平衡时,可出现各种代谢性
骨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症。
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定义
是指骨组织本身的代谢产物(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简称骨转
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
BTM代表了全身骨代谢的动态变化。在正常人不同年龄段和各
17
骨转换指标代表—β -CTX & P1NP
根据骨转换指标的敏感性及影响因素、及国际上便于统一 等目的,IOF推荐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和血清1型胶 原羧基端降解产物(β -CTX)作为骨代谢指标参考标准。这两种 BTM敏感性相对较高、影响因素相对较少,目前检测最多。
/
HORIZON-PFT研究:唑来膦酸降低平均血浆 PINP
80 平均血浆 PINP (ng/mL) 70 60 50 40
一年剂量
ZOL 5 mg 安慰剂 绝经前水平范围
30
20 10 0 0 12 月
553 579
24
514 520
36
411 401
ZOL n = PBO n =
619 627
摘自Black DM, et al. N Engl J Med. 2007;356:1809-1822.
应契合度更高;
可作为更换治疗方案的辅助参考。
BTM变化的重要意义----了解药物是否起作用,帮助在BMD 还未出现明显变化前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进行。
骨转换标志物及检测时间
骨形成指标是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
骨吸收指标是血清Ⅰ型原胶原C末端肽(S-CTX)
开始治疗前检测基线值,应用促形成药物治疗后3个月、 应用抑制吸收药物治疗后3~6个月时进行检测。 若使用抗骨吸收药物的患者骨吸收指标的降低大于50%、 使用促骨形成药物的患者骨形成指标的升高大于30%, 则 说明治疗有效
2
骨转换(Bone turnover)的概念
是指原有的成熟骨组织的移除(骨重吸收 bone resorption)和
新的骨组织的形成(骨形成 bone ossification)的骨组织代谢过 程。
正常生理情况下,骨的重新收和形成维持在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
成年人每年的骨转换率为10%左右。
其他评估推荐
除BTM和BMD,在治疗开始前后还推荐检测: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 PTH 血常规 血钙、尿钙 肾功能
身高等
图1 监测与评估流程
HORIZON-PFT研究:唑来膦酸降低平均血浆β -CTX水平
1.0 平均血浆β -CTX (ng/mL) 0.9 0.8 0.7 0.6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TRAP的临床应用:
TRAP-5b水平增高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原发性甲旁亢、甲亢、Paget病、肾性骨营养不良、肿瘤骨转移
14
骨吸收标志物
——尿羟脯氨酸(HP)
最早被广泛应用的骨吸收指标
人体胶原蛋白所特有的主要成分,约占13%~14%,起稳定胶原纤维
骨转换指标检测优点
1. BTM检测来源于血液或尿液样本易于采集,可行的检测方法
多样,样本的采集具有无创性,多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检测
时间短且价格合理 2. BTM检测提供的信息与骨密度相辅相成,还有助于判断骨转 换类型、骨折风险评估、评估病情进展和指导治疗措施的选择 3. BTM变化快,通常在骨质疏松治疗后不久即出现显著变化,
原蛋白,再分解为NTX,CTX,它们均为细胞外胶原纤维降解产物, 均可在血清和尿液中检测到。
16
——I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和I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
骨吸收标志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高转换型升高 女性绝经后高于绝经前,老年妇女骨折患者明显高于非骨折妇女 CTX水平升高的疾病:
代谢性骨病 原发性甲旁亢 甲亢 Paget’s病
血液碱性磷酸酶水平特点:
-男女两性之间无差别 -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血液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
-佝偻病 -骨软化症 -原发性甲旁亢 -骨转移癌 -骨折 -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患者
8
骨形成标志物
——骨钙素(OC)
骨钙素的组成:
骨钙素是体内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 单链多肽,49个氨基酸组成
BTM妇女骨质丢失 更加严重
骨密度下降%(4年)
J Bone Miner Res 14:1614-1621
骨转换指标高代表更多的骨丢失
OFELY研究:选取50-89岁,305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 前瞻性研究
骨转换
低 高
︵ 年 丢 失 率 ︶
BMD 4 %
Carnero et al(1999)JBMR14:1614-1621
CTX
CTX CTX CTX
RR2.3(1.3,4.1)
OR1.5(1.2,2.0) OR1.9(1.0,3.6) OR1.5(0.8-3.0)
Clin Biochem Rev. 2011 Feb;32(1):45-7.
23
P1NP/β -CTX/骨钙素浓度增加与骨质丢失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