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 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 实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 政策
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经济发展的需要
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 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 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 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 了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 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 温饱问题未解决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 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 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对接高考
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 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 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 点建设上。 第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展开后,大批农民进城, 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 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 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
二、20世纪60年代初精减下放人员政策 1.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大量精减城市人 口。1962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精减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开 始为大规模城市人员精减的实施做政策铺垫。当时全国的职工人数和城 镇人口相对较多,对国家的财政经济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职工人数超过实 际需要很多,城镇人口也大大超过了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和其他产品的负担 能力。所以,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继续加强农业战线,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坚决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商业体制,缩 小文教规模,精简行政机构,进一步地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 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
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 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 初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
把企业推向市场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 得到发展
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 辛亥革命前后
第三次
中华人民来自百度文库和国 成立以后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学科前沿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项目 土地 改革 农业 合作化
人民 公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业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国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 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 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 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 极性
表现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 生活与以前相比, 发生了显著的变 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 食、住、行 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 彩的服饰、 称呼、 婚丧仪式逐渐 推广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项目

表现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 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 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
核心 内容 结果
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 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 实现工业化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 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 定态度。 第四,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 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 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 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 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 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
2.关于精减的对象 这次精减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 同工、学徒和正式工),使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当然,在完成精减计划的 前提下,新职工中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的骨干和技术能手的,也可以不减。 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职工,确实自愿要求回乡的,也可以准许离职回乡。 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但是,某些1958年以来参加工作的 新职工,如其因为家务需要或者其他原因,确实自愿回家,回家之后生活又有保障的,也可 以准许离职回家;某些195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如其因为年老体弱,自愿退休或退职 的,也可以准许退休或退职。 对于老弱残疾人员,不能采取甩包袱的态度,必须有了妥善的安置办法之后,才可以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