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 单元整合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 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
第 鸦片 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
一 战争 “洋货”大量涌 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
次 以后 入,上海等近代化 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
大都市崛起
尤其明显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
第 二 次
1912 年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修二 第四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项目 时期 内容
原因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 建土地制度严 重阻碍生产力 发展
必修二 第四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 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 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 料,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 93040743
必修二 第四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济难以满足国 民经济发展需 要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实行 农民土地私有 制
把土地等生产 资料变为公有 制,实行集体 经营
意义
解放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 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
必修二 第四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项目 时期 内容
原因
党的一些领导人 主观地认为农业 人民公社化 合作化规模越 运动 大,公有化程度 越高,越能促进 生产力发展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解析: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B 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不发达,不会出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可知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总结课件
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
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0.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 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 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1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 前提下,实施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人民通史版
第五部分 现代中国
专题总结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知识系统
线索归纳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知识系统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的 探 索
线索归纳
专题线索 1.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 时 间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转变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从建立以公有 (1)照搬苏联模式 废除生产 制为基础的多 (2)中国共产党缺 资料私有 种经济成分并 乏经济建设经验, 制,建立 存的经济体制, 照搬政治斗争方 社会主义 向高度集中、 式 公有制, 统一管理的计 (3)主观上追求“ 片面追求
竞争格局
中外关联 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 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
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 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 1953 年的过渡时期总路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2021年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长沙模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
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2017·河北石家庄三模)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名师课件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 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 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 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的实践
考点2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 革
考点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训练30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 1.国营经济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 的 土地改革 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 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造奠定了基础。
考点1 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2014·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
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C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关
考点1 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史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
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湖北荆州一模)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解析: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
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
据此可以推知(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解析:B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 项错误;通过“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进行下一个计划的制订,由此可得出国家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据“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等数据只能得出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判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错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表明,当时的计划是较谨慎的,故D项错误。
3.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
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
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
”毛泽东此信件(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B.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反思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解析:A 据材料信息“1959年4月”“社”,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写给地方各级政府的信中强调“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只管现实可能性……”这表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有所认识,并没有涉及对“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反思,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195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错误。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试题1含解析
第十四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4广东广州高三阶段训练]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运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共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供应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C.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2.[2024天津高考,8,4分]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爱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
当时这种措施 (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复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2024海南高考,19,2分]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实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复原国内的旺盛,主见降低关税。
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缘由不同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4.[2024湖南四校调研]胡佛政府对苏联的出口商品实行了很多卑视性措施,还极力怂恿一些欧洲国家抵制苏联商品。
1933年,苏联对美国的出口额仅为1929年的32.25%。
胡佛政府的这些措施( )A.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B.导致美苏两国冷战加剧C.中断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D.破坏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5.[2024海南高考,17,2分]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生气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夫的境况: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
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生气的葡萄正在长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答案 D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典题 精析
【例3】 (2013年广东(guǎng dōng)学业)1992年召开 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栏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目
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高指夸标风(z等hǐ。biāo)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cáichǎn)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栏 目
链
③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 接
段,导致国民经济混乱,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新中国成立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第十四页,共30页。
考点 突破
3.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__增__强__企__业__(_q_ǐy_è_)_活_,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栏
公有制 ②所有制改革:实行________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目 链 接
展。
按劳分配(àn láo fēn pèi) 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工业化的起步。
(1)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
础薄弱。
栏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目 链
接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课件第14单元 单元整合(十四)
专题纵横拓展
三、20世纪世界上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项目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
背 粉碎,“战时共产主义” 经
不 景 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 矛
专题纵横拓展
项目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美国
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点 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不
国家
专题纵横拓展
项目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A 【解析】由“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 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可得出,此讲话一定发生在十月革命前,但工人阶级已经掌 握了部分力量,和二月革命后的情形符合,列宁希望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转 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发表“四月提纲”,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十月革命之后的 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解析】罗斯福新政要医治的“资本 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A项是罗斯 福新政医治该疾病的方式,故A项错 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通货 紧缩,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 确;自由放任是罗斯福新政之前长期实
A.国家干预
B. 通 货 膨 胀 行的经济政策,而非“暂时疾病”,故D
单元整合(十四)
通史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
通史框架构建
专题纵横拓展
纵向贯通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 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取代以手工劳 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 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 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 初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 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 定态度。 第四,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 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 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 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 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 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项目
前
表现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 存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 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
核心 内容 结果
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 设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 实现工业化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 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 温饱问题未解决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 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 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对接高考
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 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 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 点建设上。 第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展开后,大批农民进城, 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 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 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
二、20世纪60年代初精减下放人员政策 1.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大量精减城市人 口。1962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精减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开 始为大规模城市人员精减的实施做政策铺垫。当时全国的职工人数和城 镇人口相对较多,对国家的财政经济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职工人数超过实 际需要很多,城镇人口也大大超过了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和其他产品的负担 能力。所以,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继续加强农业战线,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坚决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商业体制,缩 小文教规模,精简行政机构,进一步地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国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 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 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 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 极性
表现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 生活与以前相比, 发生了显著的变 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 食、住、行 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 彩的服饰、 称呼、 婚丧仪式逐渐 推广
经济发展的需要
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 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 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 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 了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2.关于精减的对象 这次精减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 同工、学徒和正式工),使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当然,在完成精减计划的 前提下,新职工中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的骨干和技术能手的,也可以不减。 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职工,确实自愿要求回乡的,也可以准许离职回乡。 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但是,某些1958年以来参加工作的 新职工,如其因为家务需要或者其他原因,确实自愿回家,回家之后生活又有保障的,也可 以准许离职回家;某些195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如其因为年老体弱,自愿退休或退职 的,也可以准许退休或退职。 对于老弱残疾人员,不能采取甩包袱的态度,必须有了妥善的安置办法之后,才可以处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 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 实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 政策
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 经验、教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把企业推向市场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 得到发展
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 辛亥革命前后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学科前沿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项目 土地 改革 农业 合作化
人民 公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业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