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温铁军

合集下载

本期封面人物

本期封面人物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封面人物;经济管理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三农”问题
摘要:温铁军,河北昌黎人,1951年5月生,著名“三农”问题专家。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学部评审委员,新华社首批特约经济分析师。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八次危机

八次危机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 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 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 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 “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 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 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 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八次危机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 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 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 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 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 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 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 会副会长。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 给农民分地 全面苏化 三次上山下乡 84 96严打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

温铁军:听见另一种声音,从农业1.0到农业4.0(五)
科技的进步是近年来特别快速的,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从农业1.0到农业4.0的的变化,给农业和农户带来的质的飞跃。

从农业1.0到农业4.0,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和用途的人为改变,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农业经营理念和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从农业1.0到农业4.0,最大的变化在于科技的应用,如数字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可持续农业等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

采用这些科技,可以精准调控农民的生产行为,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建立农民的新生产模式,更可以对农业气象、土壤养分、生物医药等多种领域产生作用。

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精细化管理,改善下降的生产效率,防止病虫害以及种植失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把科技用到农产品上,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新型产品,更可以提高农产品价值,从而带给农民更多收益。

农业4.0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将农民从以往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解放出来。

农民们究竟要如何来利用这些好处,只有自身的顽强拼搏了。

只有不断学习和运用科技,才能实现农业的新一轮发展。

田间的温三农

田间的温三农

田间的温三农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温铁军满,获法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

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

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

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坐在田间的“温三农”——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经济学家。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是第一位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

温铁军:城市化没有成功先例 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

温铁军:城市化没有成功先例 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

温铁军:城市化没有成功先例 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2011年01月08日 19:09凤凰网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6条温铁军嘉宾简介: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核心提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未来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而这四亿人口身份变迁的背后,或将是中国城市化大进程中的又一折点。

中国的城市化最终会走向何方?用十数年时间走访发展中国家调研的温铁军,在接受凤凰网独家访谈时,称10年前就开始反思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

”温铁军认为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才是中国路子。

并提出中国城市化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政治上平权;第二,要求真正的农民代表出现。

对话主持:李杨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成功城市化先例凤凰网: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步子进一步加快。

您怎么看中国这30年的城市化进程?温铁军:我的观点并不是那么主流。

像教科书中现在讨论的城市化问题比如农民工医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等,其实是讨论了很多年的东西了。

10年前我就开始反思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程大多是“空间平移贫困”,将国家分散的贫困农民集中到城市贫民窟。

比如巴西、印度等国家,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讲的这里面的故事。

贫民窟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冲突,就是“将分散的农民的现代化代价集中起来”。

户籍改革涉及200多项利益集团利益凤凰网:您怎样看待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改革?温铁军:早在1994年的时候我就不拿户籍问题说事了。

中国户籍改革推进的背后涉及到了200多项利益集团的财政利益。

比如说教育集团,庞大的城市教育投资可以达到农村的10倍。

再比如说交通集团,修一条10公里县级大道的投资可以修完一个自然村的路。

温铁军

温铁军

温铁军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作者:陈叶军王海珍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17期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

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

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

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

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

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

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

”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

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对话温铁军_中国农民的_乡土梦_王宁

对话温铁军_中国农民的_乡土梦_王宁

■文/王宁中国农民的“乡土梦”温铁军对话温铁军: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等职。

此外,他还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理事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

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

温铁军最早在1995年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

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

温铁军注重社会调查,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他带着“三农”问题走出书斋,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取经,站在农民的位置想问题,入乡随俗做比较研究。

日前,在新郑第七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温铁军建议崇尚炎黄文化的华夏子孙们,应更多地关注农村文明,从自己家乡做起,复兴农业文明,呼吁“中国梦之中,包括故乡梦、乡土梦”。

温铁军带着他的团队到河南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时,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位“三农”问题专家。

温铁军与罗家村的老农交谈温铁军(右二)进入农家调研《名人传记》:温老师,我们看到网上有许多关于您的博客,有些还显示博主是您本人,这些博客都是您自己开的吗?温铁军:博客没有一个是我的。

所有关于我的网上的博客都是网络编辑们在做。

都是他们编、他们摘、他们做。

我从来不上博客。

他们打过招呼,说一声:给你开博客啦。

我说:你们开吧。

《名人传记》:现在我们的“城镇化”建设逐步加速,在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的梦想所依托的土地没有了,依您看,乡土中国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呢?温铁军:那要看大家来如何思考,看谁做了,梦就要有人做嘛。

用鲁迅的杂文风格回答的话,他也许会说,捡煤核的老太太永远做不成吃大餐的女婿老板的梦,对吧?《红楼梦》里的焦大再怎么做梦也不会梦到跟林妹妹谈恋爱。

但是一旦要有一种革命的感觉的时候,那阿Q 就会梦到,不仅是梦到而且会想要实践一下在秀才娘子的牙床上滚一滚的梦。

温铁军

温铁军

这里是河北省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一个教室,这些唱歌的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他们费尽周折并且自己花钱来到这里学习,我们摄制组刚到乡村建设学院拍摄时并没有出现期望中可以看到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场面,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唱歌是他们每天都必须经历的生活内容,唱歌和乡村建设有什么联系?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农民:这个歌一唱我好像就跟飞起来了一样,这个精神提的好,所以这个人需要精神上的武装。

农民(老大娘):喜欢就是福,高兴就是福,组织起来有力量,大家起码唱个歌,一起搞,还是合作起来有好处。

温铁军: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能凝聚人气儿,凝聚人心,你要宣传新农村建设,你光说大喇叭喊,我宣传新农村建设,没人来。

一定是先有一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文化活动,所以我们说文化建设,投入最小,收效最高。

我们开始搞这个东西,也是慢慢从实践中来的。

后来发现什么东西有效呢?组织一个文艺队,弄点青年志愿者学生,到村里边去喇叭一喊,说洋学生下乡给老百姓演节目来了,好,呼啦呼啦人都,呜泱呜泱就来了。

温铁军就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很多人就是冲着他的名气来这里求学,这里的吃住条件并不好.摄制组来到翟城村时,学院的招待所里洗澡水不能正常供应,主持人在采访前准备梳洗一下都是件困难的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吸引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这里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男:学院很好。

男:它带来好多知识,增加人们的一些知识吧。

女:娱乐了生活,但是他也是变法让大家富起来。

男:这两天讲的农村合作组织七大原则这个都是任何地区基本上都能用的。

乡村建设学院不仅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农民,还吸引了在国外上学的留学生,有的从香港辞去工作来到这里为学校担任培训的老师,有的志愿者甚至放弃了在城市里已经拥有的高收入来到这里工作,一个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的简陋学院有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着迷?王志:吸引力在什么地方?温铁军:你们再看看原来来过的这些老志愿者,退了休的老人,那个协和医院83岁的老大夫,在这辛辛苦苦推广农村中最简便健身方法,叫312颈椎疗法,也是跟大家一样吃大锅饭,睡上下铺。

我眼中的支农支教

我眼中的支农支教

温铁军介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职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主要著作:《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解构现代化》、《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我们到底要什么》、《认识与实践的对话》个人简历: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79 - 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

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 (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 - 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 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

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

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温铁军北大演讲

温铁军北大演讲

温铁军北大演讲:另列改良学者的“梦”12月10日晚,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的温铁军教授在北大理科楼作了题为“新农村建设”的演讲,距演讲开始还有半小时,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

此次演讲由北京大学研究生干部学校和北大乡土中国学会共同主办,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干部学校“卓越论坛”的第一讲。

因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温铁军被人称为“温三农”。

温铁军教授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在对农村大量的实地调查中建立了对“三农”问题的独特见解。

温铁军教授现为中国“三农”问题权威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

现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曾被评选为CCTV 2003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讲座一开始,温铁军教授就强调,多年来自己一直靠调查研究来提出感性认识,可能穷一生精力也无法建立理论框架,他希望能通过提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青年人在此领域的发展铺路。

他还强调,此行北大是来向北大学子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他无法对所有问题提出完美的答案。

温铁军教授首先发问:为什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三农”问题,而九十年代以来“三农”成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温教授从农业三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八十年代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增长期,由于农业三要素在农村内部转化为工业资产并用于农村的工业建设,连续4-5年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人口,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流增加拉动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农业三要素大量流出农村,造成农业经济的衰败和农民收入的下降。

以土地资源为例,我国近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与土地的大量流失成正比,而流失土地的增值收益没有落入农民的口袋里。

温教授认为,“三农”问题不是微观问题,而是宏观问题;不是农业问题,而是农业之外的问题。

温教授再问:如何才能找到“真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讨论存在着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向,拘泥于现有的话语框架是无法发现“真问题”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有的意识形态才能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温铁军:用脚做学问

温铁军:用脚做学问

温铁军:用脚做学问【大学随笔】温铁军,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三农问题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名誉院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

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温铁军:用脚做学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铁军:用脚做学问人们还记得,1926年至1936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晏阳初先生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在那里开展了10年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

70多年后的今天,一大批学者、大学生、农民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又初露端倪。

这个运动的中心人物,就是有“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之称的温铁军。

想“化”农民自己先得农民化2004年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会上,指着身边一位厚重中透出几分“腼腆”的中年人动情地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

而温铁军可谓中国农民的一位代言人。

”对此,温铁军很诚挚地表白:“我不敢称自己是农民的代言人。

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

”“60年代我在农村插过队,之后又从事了20多年的农村调研工作,所以对农民的疾苦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温铁军说。

温铁军1968年赴山西插队,在基层的工农兵中间生活了整整11年;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调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后从事了11年农村基层实验区工作。

生态农业与慢村满食慢生活——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

生态农业与慢村满食慢生活——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

生态农业与慢村慢食慢生活—4访中(£人民大#可持铉疾展爲專呵究院托行院长谥钦苹教棧[专家简介]温铁军(1951-),男,北京人,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等科研机构负责人。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及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商务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政策咨询专家,北京市、福建省等地方政府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研究。

著有《告别百年激进》《三农与三治》《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_2〇〇9》《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等10多部著作,在《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P o s itio n、M o n th ly R e v ie w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等奖,2003年获“C C T V年度经济人物奖”,2006年获“中国环境大使”;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等奖;2013年和2014年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焚”;2015年获教育 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

[编者按]温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者之一,先后在中央和国家多个机关部门从事政策研究20年,为多个国际组织提供研究和咨询。

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以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为主要内容的“新乡村建设”运动,是相关思想领域研究的主要带头人。

2018年 10月20口,第八届亚洲食学论坛在中国北京召开,温教授在论坛开幕式卜.作了《生态农业与慢村 慢食慢生活》的主题报告,期间温教授接受了我刊编辑部主任苏显华的专访。

苏显华(以下简称“苏”):温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学报的专访。

您是我国“新农 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农村经济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此次参加食学论坛,请问您关注食 学研究的源起是什么呢?温铁军(以下简称“温”):任何人都是“饮食男女”,只要吃喝就都或多或少地涉及饮食文化,那就需要了解食材;而安全性是食材的首选标准,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频繁发生问题,食材也随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八次危机

八次危机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 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 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 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 “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 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 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 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 给农民分地 全面苏化 三次上山下乡 84 96严打
八次危机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 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 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 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 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 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 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 会副会长。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支农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支农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大学生支农时间:2010年1月1日地点:北师大B807温老师:2010年的第一个早晨,大家新年好。

快要有纪念1911年的那个感觉了——还差一年就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也是中国人追求发展主义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一百年。

很多思考要跟大家交流。

首先说中国人一百年来经历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

我最近在很多场合讲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发展研究的阶段判断:20世纪一百年,无论何种制度演进,都是中国人实现的产业资本形成到结构调整和扩张,然后再到产业资本过剩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西方人用了500年,其中大部分是战争;中国人用了100年,大约60年是战争。

而进入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人实现的则是金融资本从完成对产业资本的异化到金融过剩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西方人用了50年。

过去一百年不算短,简单归纳,就是一个追求产业资本从形成到过剩的进程。

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提出这个重大判断的不是我,因为早在1999年时,林毅夫教授(现任当了世行的副行长)在内部讨论的一个会议上讲过,我们面临的是“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

他当时分析了产业过剩与劳动力过剩导致内需不足的规律性问题,并且建议国家应该及时转向新农村建设战略投资。

这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最为清醒的声音。

我们传统的社会是劳动力过剩,当我们追求发展主义的现代化时候,增加了一个产业过剩。

中国几千年来,它的循环遵循了人口和资源矛盾,每当人口、劳动力过剩,传统的资源不足以支撑的时候,就进入下一个循环,那就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人口都会大规模减少,然后资源重新恢复到可以支撑人口,就转入到下一个周期。

而我们进入新的这一个产业资本历史周期,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500年已经演变了几次的循环。

而在我们这里呢,到1999年,已经有3/4工业产品供大于求,大体上形成了林毅夫指出的双重过剩。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完成了西方用五十年完成的金融资本过剩的过程。

就是从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自身出现过剩,这个进程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我们大约应该在2001--2002年完成了金融资本的市场化。

何慧丽 温铁军:城郊村新乡土政治之道:恢复公共属性职能

何慧丽 温铁军:城郊村新乡土政治之道:恢复公共属性职能

办理社保等。

工业化征地过程中,现代公共规则如国家法律、行政制度、传媒舆论,等等,在基层社会经常处于“失灵”状态。

基层干部作为熟悉基层社会、并且本身就是其中重要成员的政治精英,他们将上级命令性任务与村庄社会群体结构特点相结合,在征地过程中遵循了从一定政治平衡中进行组织协调引导之“理”。

从法理上讲,基层亟需大批农村干部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完成政治任务,维护基层稳定。

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安心于干部职位,组织带领广大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从他们自身考虑,在无序流动的乡村社会中,基层干部要生存、要生活、要利益、要名声。

在组织制度缺失的时候,人很重要,基层干部及其体制建设这个命题,早都从制度建设的普适性层次,退化到了在地方工业化背景下、依靠乡土人情来贯彻政府征地政治的“靠人去干”的特殊性层次。

因此,可以将城郊村村两委干部的工作之理,表述为村社情理为用,征地任务为体。

一般而言,农业大县工业园区的征地突破口,除了找那些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村庄之外,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村两委主要干部既有群众基础和村庄威望、又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大局意识。

城郊村政治之法术 就治理术而言,地方政府及基层干部所遵循的既不是法律、民主等现代社会公共规则治理,也不是宗法、专制等传统农业社会简约治理,而是在地方产业化发展进程与原有乡土社会经验结合而成的新乡土政治之术 那么,在腐败泛化的社会生态中,在双重代理角色的困境和张力中,在必须征地的地方工业化之政治经济学中,县乡政府各职能部门、城郊村干部们如何应对他们的使命和处境? 为了应对征地需求,传统农业大县成立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指挥部,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牵头,县土地局、税务局、公安局等多局委,城关镇镇长、副书记以及镇多名工作人员,村两委成员组成。

其中,“千线一针”的机制很明显,县乡各相关局委和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命令和任务的传递者与下达者,只有村两委才是最基层的执行者。

他们将涉及被征地的村民进行分类,运用一切能够运用的压力型体制关系约束、乡土人情亲戚网络约束及深入的软磨硬泡术,去贯彻征地之要务。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作者: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4年第11期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温铁军(这个字体要单独设计)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于北京。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农民是第一位的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经济学家。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

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

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他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

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

采访中,他不断地变换着手势,分析道: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

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

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关于温铁军

关于温铁军

温铁军: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者黄宇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

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

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毫无疑问,温铁军得以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因为当选了2003年度的CCTV十大经济人物,进入第三年转而以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为主力的央视经济人物评选,且不论它招致的关于格调和品位的质疑,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转向鲜活而有实力的经济实体,是这岁末年终林林总总举不胜举的人物评选活动更为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即便是CCTV也不能例外。

但无论如何,温铁军的学者身份,尤其是一个“三农”问题研究学者的身份,他的入围和当选总还是有些突兀而引人注目的。

令人忍不住想要追问的是,在进入公众的视野之前,他是如何得以进入CCTV的视野。

以学者的身份把“中国研究‘三农’问题最权威专家”的帽子戴在温铁军的头上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了,但要说“之一”便毫不夸张了。

应该承认,在学术领域和温铁军处于同样高度的研究者总还是有的,但学术的水准和优劣高下难以准确地度量和比较,较之于学术的个性品格,学者的个性人格真实可感且容易突显得多。

温铁军取胜的无疑是后者。

在很多场合温铁军被形容和赞许成一个“用脚做学问”的学者,这容易让人误解是对“用脑做学问”的某种颠覆,甚至对碌碌于书斋殚精竭虑的学究们的某种嘲讽,事实上,温铁军一直在努力试图消除这种误解,对于“做学问”一词因人而异的界定,媒体、公众、温铁军本人以及像温铁军一样的经济学者,都是难以评说或被评说的。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2019-09-25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退休前还要忙碌。

中国⼈民⼤学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个普通⼤⼩的办公室⾥⽤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13⽇,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中国⼈民⼤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任院长的职务。

这⼀天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的论坛。

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中国治理领域⾥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

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且⽆所顾忌。

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式,⼒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上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的。

⽽引起业界和媒体⼜⼀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的研究新成果,⽽是他的⼀本新书——《⼋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

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作出独出机杼的梳理和总结,给⼈以颠覆性的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

”温铁军说。

⽽他的博⼠⽣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少有8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程。

与三农结缘爷爷是商⼈,“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亲是⼈民⼤学的⽼教授,温铁军出⾝于典型的知识分⼦家庭,⽽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势与个⼈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上乡的⼤潮到⼭西汾阳插队,⼀去就是⼗多年。

“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泥巴——我不再是⼀个传统的读书⼈出⾝的⼩知识分⼦,⾄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兵、⼯⼈。

”从⼈民⼤学毕业后,⼤概是1985年到1995年间,温铁军⼜从事了11年的基层调研⼯作。

这期间,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作经历对其影响深远。

当代学林

当代学林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1期
主题词: 中国农业经济;农林经济管理;温铁军;中国农业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
摘要:温铁军,男,1951年生于北京,198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人民人学二级教授,先后担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分委员会主席;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以及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单位聘为政策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温铁军
温铁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

执教之前曾经有11年基层工农兵经历和20多年政策研究经历。

2004年起先后被校内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分委员会主席。

2005年以来先后被校外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卫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08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

温铁军教授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长江读书奖(优秀论文奖),2003年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央电视台),2005年获杜润生基金会农村发展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中国环境大使”称号(环保部等7部委),“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谐中国年度人物奖”;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第一获奖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温铁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方面——发展中国家比较发展研究,国内方面——国情与增长、制度变迁、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及农村财政金融税费体制改革等。

承担了多个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的重大、重点、一般、应急课题,以及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是国家985计划“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I类)”首席专家、北京市重点“农村发展管理交叉学科建设”项目首席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