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3)
《沁园春·雪》本课主要考核点是: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示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示手法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抱负。

3.修辞手法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方、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示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方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

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方,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并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

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跑,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

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

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

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拜别相思之情。

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

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

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下面的标题问题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

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
4.自考题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本课主要考核点是: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伴侣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

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

诗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

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

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伴侣的关切。

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

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白对伴侣的关切与祝愿。

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爱护保重眼前的相聚。

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
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示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

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

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

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

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

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示手法(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三山、彼苍、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

六朝豪奢一时,毕竟衰亡;现实表面辉煌。

实则“浮云蔽日”。

(2)比方、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方奸佞小人,以“日”比方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

“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