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新一代大学生成为推动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

本文将从大学生婚恋市场的现状、择偶标准的演变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婚恋市场的现状如今,大学生婚恋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婚恋交友平台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相亲、择偶。

其次,婚恋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大学生选择择偶对象时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互补性。

再次,大学生的婚恋观念逐渐开放,婚前恋爱、自主择偶成为主流。

二、择偶标准的演变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主要侧重于物质条件和家庭背景,而现在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

相互尊重、思想相近、共同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标准。

此外,性别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女生开始追求事业平等和婚姻平等,在择偶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男权思维。

三、变化背后的原因大学生恋爱观中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背后有多种原因。

首先,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不再是唯一的择偶标准,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其次,教育的进步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内心需求。

另外,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使得婚恋观念更加多元和包容。

总结而言,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传统的物质条件出发,转向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学生在择偶时会更加考虑对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

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婚恋观念中的变化还将继续,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婚恋市场的形成。

相貌、性格和品德因素在当代中国人择偶中的作用

相貌、性格和品德因素在当代中国人择偶中的作用

相貌、性格和品德因素在当代中国人择偶中的作用一、当代婚姻匹配理论婚姻是两性个体之间资源最彻底的一次交换和组合过程。

为了获得幸福的婚姻,个体在主观上力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异性与之匹配。

那么谁跟谁匹配才算适合呢?通过多年的婚姻咨询、理论探讨、案例和文献分析等,笔者总结出了“美满婚姻二维匹配模型”理论,该理论强调男女双方匹配结构的等价性和契合性。

等价性强调的是婚姻资源的对等性,是指婚姻资源大致相等的两个异性相互结合,双方所拥有的婚姻资源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其婚姻就越稳定。

个体的婚姻资源按其内容可划分为身体资源(包括性生理功能、身体健康、相貌、身材、身高等)、心理资源(包括能力、心理健康、品德、性格和责任感等)和社会资源(包括学历、职业、职务或职称、收入水平和家庭背景等)三个层次。

两性在每个层次的婚姻资源的权重是不一样的,男性的社会资源权重大一些,女性的生理资源权重大一些。

契合性强调夫妻婚姻特质的和谐性,是指夫妻双方的组合是否是最佳模式,夫妻双方在生理、心理、社会及价值倾向的匹配是否合理与和谐,双方的兴趣、爱好、态度等有关价值倾向是否一致,契合性是影响婚姻美满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研究婚姻匹配最好、最容易获取的资料是征婚启事,通过对征婚启事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婚姻匹配规律。

不同的时代,择偶标准也不同。

社会越是发展,个体自身的特征在婚姻中的作用就越重要。

下面通过对征婚启事词汇分析的方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刊登在《现代交际》、《婚姻与家庭》、《中国妇女》、《时代姐妹》、《知音》和《家庭》等杂志上的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间的征婚启事共1226份,其中男性620份,女性606份。

根据这些资料编制出《征婚启事信息表》,表中列出了征婚者可能自陈和要求的条件共40项,包括婚史、年龄、学历、职业、经济状况、相貌、性格和品德等,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方法是:将征婚者对自身相貌、性格和品德所描述的词汇一一列出,分别计算每一类内容的每一个词汇提及的频数,再合并同义词,按每个词被提及的频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取前10个词汇。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择偶标准及其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给择偶标准下了明确的定义,择偶标准即对择偶对象包括政治因素如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经济因素如财产多寡与经济状况,以及其他诸如门第高低、家庭环境和背景、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职业、年龄、性格、爱好、贞操、道德品质、有无爱情等因素的重视程度。

择偶标准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国内外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

总结起来,国外研究把择偶标准总结为性别、民族、宗教、年龄、健康、相貌、教育、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国内学者把择偶标准总结为生理条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为人品行等。

(1)择偶标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大体上来看,在择偶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加谨慎,要求更加全面和细致。

女性较多看重的是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男性则较多关心女性的容貌和性情;男性更期待对方的生活照顾和顺从,女性往往更关注对方的发展潜能。

另外,两性征婚者的择偶标准也具有一些共性,都比较重视对方的素质、温和文静、有爱心、正直、体贴、爱家、兴趣广泛、懂生活、有情趣等,都不太重视对方的职位、职称等条件。

综合来看,健康、人品、性格依然是青年男女选择伴侣最为关注的条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孝敬老人也是男女双方都特别看重的择偶标准。

(2)择偶标准存在着群体差异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不太关心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更加看重才能、性格、兴趣。

城市青年群体更加关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例如,征婚青年一般对住房、婚姻状况、身高更加关注,都市女性则更关注人品和发展潜力。

(3)择偶标准存在时代差异在几十年前,职业、家庭出身、兄弟姐妹数量、是否有海外关系会是青年人重要的择偶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择偶标准逐渐被人们所忽略。

同时随着性观念的开放,明显地发现贞操不再是男性特别是都市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在婚史、宗教、人种方面也表现得更加宽容。

中国人的择偶观

中国人的择偶观

中国人的择偶观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我们的择偶观也在变。

关于中国人的择偶观的讨论,我觉得有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到至今。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男子的择偶观最强调的是忠贞烈女,其次是贤良淑德,他们一般把娶妻看做一项传宗接代的任务。

因为那个时期都是指腹为婚,媒妁之言,所以,女子一般也是没得选择的,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洞房花烛夜时才知道对方长得何样。

还有,到了宋代开始,男子还要求女方必须是缠脚的。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

嫁给军人,尤其是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

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骛。

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

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

那些站在台上胸带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

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要求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而当时的媒人在介绍对方的时候,通常首先就会推出党员身份,以上进的政治面貌作为卖点尤其盛行。

在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

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

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份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

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资本家、富农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摘要对《中国妇女》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每隔5年选择一年,并在每一季度中选择一期杂志,统计男性刊登的征婚启事,总共得到332例。

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发现中国男性在15年间对自身的人品、财产、相貌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高,对自身的婚史和事业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对女方的持家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高,对女方的健康和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降低。

当代中国男性的择偶标准随时间的推移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仍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男性,征婚启事,要求条件,自陈条件,提及率。

1引言选择理想的生活伴侣是人的一生中所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而择偶标准作为意识观念的一部分,其变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特点。

有人将择偶过程比作市场运作过程,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婚姻市场中进行讨价还价[1]。

社会、文化、个人以及一些人口学因素都会影响择偶过程,同时家人、朋友、社区等也可能对个体的择偶过程产生压力和限制。

Peres在1986年研究了以色列报刊上的1800例征婚启事,发现男女择偶标准间的区别正趋于消失;婚姻双方从以物质需要上的互相补充、支持和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主[2]。

Singh在1977年研究了纽约一家大报纸上由移居美国的印度人登载的征婚广告,发现种性在择偶中降低为不重要的因素[3]。

Lin在台湾的研究发现,1971年的人们比1966年更愿意与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结婚。

作者分析其原因在于女子上学的机会增高致使女子同男子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4]。

Hoyt在1981年以美国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10年中择偶标准的变化,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地位、智力、教育程度、相貌的关注程度上升;而对未来家庭生活、持家能力、贞节等关注程度下降。

作者认为是由于两性性别角色变化、大众传媒、对浪漫爱情的理想化倾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造成了这种变化[5]。

择偶标准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而且择偶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人择偶的情况进行研究。

中国转型时期年轻人婚恋观的变迁及特点

中国转型时期年轻人婚恋观的变迁及特点

中国转型时期年轻人婚恋观的变迁及特点中国转型时期年轻人婚恋观的变迁及特点“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以后逐渐的被移植到社会发展过程中。

借喻社会的变迁,即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往往蕴涵着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及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包括三方面含义:其一,社会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转变;其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其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转型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青年的婚姻观、恋爱观发生了质的转变。

婚恋观是指青年在恋爱、选择配偶期间所表现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倾向。

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机制巨大转型而引起社会变革愈加愈明显,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接踵而来,国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当代青年婚恋观正随着社会变迁而悄悄的变化,逐渐演变为今天青年在婚恋关系中主体意识、个性心理得到增强,但恋爱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功利心理、忽视道德规范行为也在增长。

这些现象已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因此,在当前如何引导青年个体形成婚恋观,构建良好的恋爱婚姻意识形态,己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青年婚恋观的变迁1.择偶标准呈现多元化,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择偶是恋爱到婚姻的必经之路,也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重要环节。

择偶标准是理想配偶的选择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择偶标准的选定受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人们的婚恋观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有一句反映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顺口溜很能说明:“50年代重政治、60年代重成分、70年代找解放军、80年代找大学生、90年代跟着感觉走。

”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快速变化发展也影响到了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中国传统择偶标准

中国传统择偶标准

中国传统择偶标准一、引言择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择偶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背景、品德修养、相貌身材、才情智慧和财富地位等方面。

这些标准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择偶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家庭背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背景是一个重要的择偶标准。

人们往往希望自己的配偶来自一个有良好家风、家教和家庭背景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背景可以为婚姻生活提供稳定的基础和支持。

同时,家庭背景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程度,从而影响其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是另一个重要的择偶标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品德修养被视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准。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备诚实、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等品质。

此外,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可以反映其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些都会对婚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相貌身材相貌身材虽然不是最重要的择偶标准,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往往希望自己的配偶在外貌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美感。

同时,身材匀称、健康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外貌和身材只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不能代表其内在品质和价值。

五、才情智慧才情智慧是另一个重要的择偶标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情智慧被视为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的体现。

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为婚姻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价值。

同时,才情智慧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其与配偶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六、财富地位虽然财富地位不是最重要的择偶标准,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然是一个被考虑的因素之一。

人们往往希望自己的配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这可以为婚姻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

然而,财富地位并不是唯一的择偶标准,它应该与其他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择偶标准体系。

中国人近50年以来的择偶观

中国人近50年以来的择偶观

“万元户”这个名
词又成为八十年
代末期,择偶条 件中的“磁石”。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
漂亮的姑娘在日
渐包容的社会里
获得了许多改变 自己命运的机会
• 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
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
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
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
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昨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 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 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
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形成那 个年代的择偶理想
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 “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
• 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 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 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 在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
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
• 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
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
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
颇有份量的条件。
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
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崇拜而被鼓动去内
亿万富豪海选征婚启事
• 出生于1972年的王松海,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自称资 产过亿,曾专门组成“征婚班底”,从前期的策划,到各地的 广告版面洽谈,以及对应征者的接待与记录工作都安排了相应 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 • “电话接个不停。”负责郑州地区的爱情工作室人员称许多女 孩打来电话咨询,另一端负责处理电子邮件的工作人员则忙着 回复1000多个应征邮件。而这仅仅是郑州地区的应征情况。按 策划,为此次征婚行动投资500万的王松海还将继续在其他城 市推出。“有很多是在读的学生,甚至还有高中生。”工作人 员坦承“金钱的魅力不可小视”。

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

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

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中国女性的择偶倾向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角度,对中国女性的择偶倾向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视角:开放与多元近年来,中国社会逐渐开放和多元化,女性的择偶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男强女弱”的观念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

在择偶时,中国女性越来越重视与男性的精神交流和三观契合,而不仅仅是看重男性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更容易接受和拥抱多元化的择偶观念;二是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和独立精神的追求,不再将婚姻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二、文化视角: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择偶过程中,中国女性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与男性的平等和自主。

这种倾向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性对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性别角色有了更加开放的认识;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日益增强,女性也开始更加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幸福感。

三、心理视角: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在择偶过程中,中国女性表现出理性和感性的交织。

在选择伴侣时,女性不仅会考虑男性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现实因素,还会注重男性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契合。

这种倾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了解和自己的内心需求,不再仅仅为了追求经济安全而选择伴侣。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也让女性更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的伴侣关系。

四、结论: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的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的择偶倾向逐渐趋向于开放、多元、平等和自主。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男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组员:潘王杰、谭海平、龙宇杨、李小欢、漆刚、李煜泽、张智灵、宁光扬一、背景介绍: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成家立业”,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成家结婚的重视。

中国古代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对自己的婚姻几乎无法自己做主,当然那是旧社会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国人开始追求自已恋爱,恋爱婚嫁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中,时至今日对于恋爱婚嫁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在配偶的选择上还存在这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个人及异性差异,这里我们不讨论个人差异,主要讨论男女双方在各自选择配偶上面的普遍性差异,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的择偶差异的研究来进行讨论的。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是结婚队伍中一个庞大的后备役,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即将或者在一段时间后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研究有很好的预测性,其次中国大学生代表着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研究大学生择偶标准可以看出中国最前沿的择偶标准。

代大学生都是属于80后,90后范围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将面临着择偶这一环节,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爱情观和婚姻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何让个体的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涉及到爱情观和婚姻观正确与否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1、本次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总体状况及择偶的心理特点,探究现在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

2、隐性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分析中国男女地位的现状及其原因。

三、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研究。

1、问卷设计:一共四份问卷,男女各两份,一份是调查对异性的要求,一份是对自己的陈述。

2、问卷设计原理;为什么要设计四份问卷,首先对异性的要求来说,由于受到社会性偏好的影响大多数人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社会形象的选项,那么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失真,所以通过两份问卷从侧面来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因评价性喜好带来的问卷失真。

女性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女性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潜力考量 的变化” 。 是什 么使 得当代 女性的择偶 标准 发生变化 呢?人们 为某 特定 的异性所 吸引 ,是 由其所 能提供 的资源决定 的。假如

大做文章 。现在社 会上流传着一句话 “ 考得好不如嫁得 好” 。 那些经久流传 的美丽爱情传说 ,似乎 已经成为了曾经。在这 个有些浮躁 、物质横流 的喧嚣社 会 ,梁祝 ,牛郎织女 ,孟姜 女哭长 城被人们 渐渐淡忘 。很 多人认 为我们应该 回归现实 , 幻想 中的爱情并 不能够买 来面包牛 奶 ,他们不再 相信爱情 。 那些美好 的东西好象都 是艺 术塑造才有的 。就像金庸先生的 《 神雕侠侣 》上 面描 述的爱情 ,一 生至死不 渝 的爱着 一个值
物质 的追求 出现 了 “ 从对经济物质资源 的直接衡量 到对发展
如今现代版 的灰姑娘 与白马王子 的偶像剧 如 日中天 ,受 到了无数女性 的追捧 。只一部 《 流星花 园 》就 由中国台湾拍 了两部 ,韩国 , 日本等 国家也相继翻拍 。该剧 的收视率达 到 了顶峰的程度 。其实每一部偶像剧 ,收视率 总能达 到较 高的 程度 ,编剧和导演抓住 了当今女性梦想遇 到帅 气多金的 白马 王子 的心 理 ,在 相貌平平 的贫穷女 性 和帅气 痴情 的男性 中
样刻薄直 白的话拒绝 了那个邀请她一起骑 自 行 车 ,向她 表达 爱慕 的男孩子 。马诺的如此拜金行为受到 了社会 的批判 。马 诺虽 然是个个例 ,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的择偶标准 , 但 我们 还是不禁要问 当代 的女性群体 ,在爱情 与物质之 中 , 你要选
择什 么?
对财产和事业 的要求有所上升 ; 对身高要求有所下 降,对修 养和人 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此后 ,又有研究指 出 , 青年对
对 于两性择偶是一个非 常重要 的环节 ,它关 系着婚后夫

大学生恋爱观与择偶条件的变化

大学生恋爱观与择偶条件的变化

大学生恋爱观与择偶条件的变化1、引言大学生恋爱观与择偶条件的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恋爱观与择偶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2、追求自由与个性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恋爱观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传统的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生的承诺,大学生一般会选择早婚,而且他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期望。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化。

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享受青春,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经济支配权。

因此,大部分大学生不再急于结婚,而是选择享受单身生活,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3、追求共同的兴趣与价值观与以往相比,现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与伴侣的共同兴趣和价值观。

过去,婚姻往往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考虑,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看重两个人的默契和相互支持。

他们希望与伴侣分享共同的爱好和目标,一起成长和进步。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注重伴侣的个性和内在品质,而不仅仅是外在条件。

4、重视经济独立与事业发展现代大学生普遍更加重视经济独立和事业的发展。

过去,女性在婚姻中往往扮演传统的角色,依赖丈夫的经济支持,而现在的大学女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事业和经济独立。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依赖他人。

同时,男性也更加注重自己的事业发展,并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共同奋斗的伴侣。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伴侣时,经济条件和事业发展也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5、尊重个人选择与异地恋情在过去,跨校交往、异地恋情往往被视为不被接受的恋爱方式。

然而,现代大学生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并且对距离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他们愿意尝试跨校交往、异地恋情,维持远距离的感情。

这种变化源于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以及新一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心态。

6、结语大学生恋爱观与择偶条件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追求自由和个性化、重视共同兴趣和价值观、注重经济独立与事业发展、尊重个人选择与异地恋情等,都反映了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的全新态度。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演变。

从五十年前到今天,关于选择伴侣的标准经历了很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有关。

五十年前,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婚姻普遍被视为经济基础的合作关系。

人们通常选择配偶时注重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

男方常常要求女方家庭财富与门第,而女方则看重男方的收入和经济实力。

这种婚姻观念来源于封建社会的观念传承,传统的家族观念较为浓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的社会经济改革使得社会中的机会更多,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开始关注更多个人的内在质量。

五十年前,人们的婚姻观念中注重的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现在,心灵的交流和心理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与伴侣的思想和内涵的契合。

择偶标准开始偏重于个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人们更关注对方的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

这种心理需求上的转变与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的提高有关。

在物质层面相对富裕的现代社会,人们更追求婚姻关系中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此外,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也在逐渐改变。

过去,男性被期望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女性则被期望为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性别角色的定位正在发生变革。

男女双方更强调平等和合作关系,重视共同的工作、责任和权利。

因此,婚姻伴侣的选择标准中出现了更多与性格、能力、共同目标和未来发展的相关考量。

同时,社会的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人们择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机会。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独立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难在社交圈内认识到合适的配偶。

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寻找伴侣。

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个人信息的展示和交流来了解并选择自己理想的伴侣。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择偶标准变化的原因:
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可能逐渐淡化,而新的择偶观念则可能逐渐兴起。

例如,过去人们可能更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而现在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个人观念的转变: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择偶标准。

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由选择的增加,个人在择偶时可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这种转变可能导致择偶标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职业追求等。

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择偶标准。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婚姻可能更注重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也会对择偶标准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媒体或社交平台可能会推广某种择偶观念,从而导致更多人倾向于这种观念。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择偶的标准和观念也一直在变,本文主要论述当代中国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其成因。

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标签:择偶;标准;变化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而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同时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青年关于婚姻对象选择标准的变化,即择偶观念的变化。

一、择偶理论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西方与家庭社会学有关的择偶理论主要有个人主义解释和社会文化解释。

(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西方社会亲属及其他社团对择偶过程的影响的控制弱化,婚姻中的爱情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收到充分的考虑。

个人主义的解释依据生物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广泛的经验研究对婚姻的选择进行阐述。

生物学的解释指出,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同质性理论、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男性由于其“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性则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的恋爱对象。

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性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迁,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 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 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

通过研究中国青年在这三十年当中择偶标准的转变来发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和走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择偶标准;改革开放;变迁一、1978~20 世纪90 年代:以文化资本为导向,对门当户对仍然重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一批批的大学生出现,引起了对知识分子的热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知识分子全面平反,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

因此,在20 世纪80 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下,学识成为人们择偶的主要标准。

人们的择偶目光有聚焦在拥有文凭和学历的大学生身上,知识分子成为追求的对象,在择偶过程中出现了“文凭热”现象。

学历和文凭是文化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资源,一些农村的男青年也通过读书成为许多城市女青年青睐的对象。

因此,在改革开放到20 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中,社会成员的择偶呈现出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特点。

改革开放触发了当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大胆突破了几千年来束缚女性的“男尊女卑”的心理羁绊,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广大女性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事业上的成功,使她们有了要求男性条件相当或条件对等的资本。

据调查,1985 年要求对方条件相当或对等的女性占13.3 % , 到1995 年, 女性已达到23.4 % ,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究 " 发现两性择偶标准并未脱离传统的婚姻价值观 念
")#
! ./012 在 !(33 年研究了纽约一家大报纸上由移
"4#
! 上述的有关中国人择偶标准的有限的研究都
居美国的印度人登载的征婚广告 " 发现种性在择偶 中降低为不重要的因素 ! 5/0 在 台 湾 的 研 究 发 现 " !(3! 年的人们比 !(** 年更愿意与教育程度相 近的人结婚 ! 作者分析其原因在于女子上学的机会 增高致使女子同男子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
+ ) % ) ). 期的所有由男性登 载 的 征 婚 启 事 ! 共 收 集男性征婚启事 //& 例 & &0& 方法 变量的定义 * 每一则征婚启事包含 & 个部分 *
’)( 征婚者自我条件的陈述和 ’& ( 对所征求的配 偶要求的陈述 & 而每个部分又包括年龄 ) 学历 ) 身 高) 健康) 婚史) 相貌) 皮肤) 身材) 气质) 地 区 ) 户口 ) 职业 ) 职称 ) 收入 ’ 指固定收入 ! 如工 资 () 财产 ’ 包括住房 ) 车辆等 () 家境 ’ 包括家庭 背景 ! 如书香门第 ) 军人家庭 () 调动能力 ’ 指人 员的跨地区调动 () 负担 ’ 指赡养父母的负担 () 持 家能力 ) 生育 ) 性格 ) 人品 ) 情趣 ) 入赘 ) 修养 ) 工作 ’ 指有无工作 () 事业 ) 职位 ’ 指工作头衔 (! 共 &1 个变量 & 并对各变量进行数量化的处理 ! 以 便进行统计分析 & 考虑到在编码过程中 ! 不同的个体对各项因素 理解的不同 ! 在编码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处理 * 一男一女两位编码者同时进行编码 + ’) ( ’& ( 进行编

建国六十年择偶变迁

建国六十年择偶变迁

新千年,爱的多元
• 关键词:多元化
新千年之后,人们对择偶 标准的多元呈现表现出空前的 宽容。年龄不再是界限,婚否 也不再是障碍,只是在钱袋子 与真感情间挣扎越来越趋于明 显。
/
爱的多元化
关键字:重事业、重修养、轻职业、轻婚史
择偶注重“物”的同时,更 加注重“人”本身。性格、品德 越来越成为当代女性最为重视的 择偶条件,体现了女性对婚姻稳 定的追求 。
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 关键词:“模范”、“英 雄”
照片中这位女青年一定是伙 伴中最受羡慕的,因为她找的对 象是一位革命军人。 /
60 年代一对农村夫妇的婚礼——艰 苦朴素新事新办加上鲜明的政治色彩, 但一对新人依然笑得那么幸福,愚昧年 代的爱情也是美好的。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 来,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与婚姻 模式栉风沐雨几经变迁,家庭 结构多次变革——不同年代里 择偶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包办婚姻到 自主婚嫁,从组织 安排到网络速配, 从工农兵吃香到商 贾受捧……
• 1950年4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在北京颁布。
/
/
/
理想主义
/
务实主义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
由于对婚姻的重视程度空前降 低,人们的择偶变得随意而多样, 几乎没有一个全社会比较主流和相 对统一的择偶标准。
这是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幅拍于 90年代让新娘子 最亲近的亲人也认不出来了。 /
1966~1976 政治决定一切
• 关键词:出身、政治背景 、革命
/
1977~1987 至上的学历,浪漫的情愫
• 关键词:知识
1977 年是中国高 校最后一届春季招生, 也是恢复高考制度之 后的第一届新生入学。 许多年轻人的命运从 这时发生转折,他们 的爱情也由此产生很 多变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实际上,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同质交换,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他们不仅关注对方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也更在乎情侣的人品个性和双方情投意合。

其次,年轻人、教育层次较高者更看重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对浪漫爱情具有负面影响,因为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与关注对方的人品个性并非对立,况且爱情往往是在双方深交、相互了解后产生的倾慕、依恋的炽热情感,孤一般不是择偶的前提条件而是双方互动、交流结果。

两性在初次见面时“一见钟情”的仅占少数,因此,把择偶条件定位在“找一个爱我的人”或“我爱的人”往往过于理想化,除非双方都特有魅力,特吸引人,让对方“一见”就情有独钟,但这种情有独钟凭直觉并更多地借助于生理标准(外貌、身材、气质等)而在“一见”的瞬间所迸发的激情,未必都可靠、稳妥。

再次,经过多年的婚姻生活实践,当事人的经济取向有所强化,除了有对非常正常年代“崇高”、“纯洁”的恋爱观的反思甚至反叛的因素外,或许还表明了他们对经济物质集成在婚姻质量中重要性的新认识。

影响择偶取向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诸如性别、地区、家庭的经济住房背景、结识途径、般配意识以及对方的吸引力等都可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