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
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lǚ)自度.其足(duó)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 nìng )涉.江者(shè) 遽契
..其舟( jù)(q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2)乃.曰(就,才) (3)而.忘操.之(表转折)(拿,携带)(4)涉.江者( 搭船渡过)
(5)而.置之其坐(表承接,译为:就,然后(6)及.反(等到,到)(7)宁.信度(宁可)(8)无.自信也(不)3、文学知识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战国末(朝代)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寓言故事。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义: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义:返回)
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2)何不试之.以足:代“鞋”(3)至之.市:到……去(4)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寸”(5)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寸”(6)是吾剑之.所从坠: 的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
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
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7、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呢?
8、《刻舟求剑》讽刺了哪些人?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9、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郑人买履》中,郑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展示出他固执、迂腐的心里。
(2)《刻舟求剑》中,作者用议论的语言讥笑这种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这句话是:“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0、文中描写郑人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郑人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特点。
11、想一想,《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刻舟”时信心十足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的一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幼时记趣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lì)凹凸
..(āo tū)藐.小(miǎo)土砾.(lì)凹者为壑.(hè)怡.然(yí)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使其.冲烟飞鸣
B、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C、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碌碌无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4、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怡然称快。”(限填8个字)
5、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唳”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7、《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沈复,字三白。“记趣”的意思是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
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细心观察,想象奇特。
8、本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9、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鞭.数十:用鞭子打。②私拟
..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指自己。比作。
③作.青云白鹤观.:当做…看④观之.正浓:代“二虫斗”
11、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成千上百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子里了。
12、平凡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情趣,这是为什么?
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1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心情。
第十三课诗词三首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树栖.鸦(qī)低绮.户(qĭ)宫阙.(q uè)婵.娟(chán)2.理解加点词语。(4分)
(1)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2)欢饮达旦.:早晨。
(3)把酒
..寒:经不住,承担不了。
..问青天:端起酒杯。(4)高处不胜
3.填空。(4分)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作品表达了诗人别离思聚的感情。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5、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