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精选文档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精选文档
1.粘附
当血管内皮 损伤暴露胶 原组织时, 引起血小板 与非血小板 表面的粘着
2.聚集
血小板间相互粘附聚合的过程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颗粒 内的许多活性物质释放的现象。如凝血 因子3等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4.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的过程
5. 吸附:血小板吸附多种凝血因子的现象
六、生理性止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体液和内环境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各种系列化反应进行
的场所;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机体的 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特性变动 很小,经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 动态平衡状态。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表面激活: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 触而启动凝血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不是血液。
缺乏F Ⅷ、 Ⅸ、Ⅺ的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 甚至微小的创伤就可导致出血不止--甲、乙、 丙型血友病 (hemophilia A,B,C)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 收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八、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 白及血管创伤愈合后的血栓的 血纤维能被液化溶解的过程。
纤溶意义: 1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
九、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 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试题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试题及答案

1.一个体重50kg的成年人,其血量约为()A.2000mlB.4000mlC.6000mlD.8000ml答案:B2.机体中等失血是指失血量达到全身血量的多少()A.10%B.20%C.30%D.40%答案:B3.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C.在血浆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D.在血浆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答案:A4.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体液免疫B.凝血作用C.过敏作用D.吞噬作用答案:D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防御B.凝血和止血C.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D.维持PH值答案:C6.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不产生()A.过敏性慢反应物质B.肝素C.组胺D.水解酶和过氧化酶答案:D7.合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A.叶酸和维生素B12B.雄激素C.铁和蛋白质D.促红细胞生成素答案:C8.若将红细胞置于0.3% NaCl 溶液中,将会出现如下哪种现象()A.红细胞破裂溶血B.红细胞皱缩C.红细胞凝集D.红细胞叠连答案:A9.叶酸缺乏会导致()A.再生障碍性贫血B.小细胞性贫血C.巨幼细胞贫血D.肾性贫血答案:C10.肾性贫血是因为()A.缺乏维生素B12B.缺乏铁C.缺乏叶酸D.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答案:D11.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凝集素的类型C.血清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清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答案:A12.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可能是()A.A型B.B型C.AB型D.B或AB型答案:C13.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 ml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A.A型B.B型C.O型D.AB型答案:D14.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氯化钾B.氯化钠C.碳酸氢钾D.碳酸氢钠答案:B15.组成血液的基本成分是()A.血浆和血清B.水和血细胞C.血浆和血细胞D.血清和血细胞答案:C16.外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____发动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血红蛋白和氧气运输
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氧气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蛋白质奇迹
血红蛋白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每个亚 单位都能与一个氧气分子结合。
小氧搬运工
血红蛋白通过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 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细胞。
血型和输血
揭示血型的奥秘,了解不同血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输血的原则。
控制失调
高血压和低血压可能导致身体 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血液疾病和常见病症
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和病症,如贫血、血栓、白血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贫血
贫血可导致疲劳、无力和头晕等 症状,日常饮食及时补充铁和维 生素B12。
血栓
了解血栓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活 动、穿着弹力袜和合理的饮食。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 血液
本章将深入讨论人体的血液系统,包括血液的定义和功能,其成分和重要组 成物质如血红蛋白和氧气的运输,以及血型、输血和常见的血液疾病。
血液的定义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它是我们身体中不可或缺的液体之一。
液体生命
血液起着运输氧气、养分和废物的关键作用,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
血管网络
2
血管网覆盖全身,将养分、氧气和废物
传输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3
循环调节
神经系统和激素协调控制血压和血液分 配,保持身体平衡。

血压和循环调节
揭示血压的重要性以及身体如何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压稳定。
血压基础
血液在血管中施加的压力,用 于推动血液循环。血压由舒张 压和收缩压表示。
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和激素通过调节心脏 收缩力和血管收缩程度来维持 血压稳定。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心脏推动含氧血液经动脉 系统流向全身。
2 毛细血管交换
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 胞。
3 回流至心脏
含碳 dioxide 和废物的血液 通过静脉系统回流至心脏。
常见的血液疾病和预防措施
贫血
增加摄入富含铁和维生素 C 的食物。
血小板减少症
避免外伤和过度运动,保持 健康的生活习惯。
白细胞的种类和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
主要负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参与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和废物。
血小板的作用和止血机制
1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黏附并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
2
栓塞形成
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导致栓子形成。
3
止血
பைடு நூலகம்
栓子阻止血液流出,停止出血。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调节
1 心脏泵血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承载着各种重要的功能和信息。在这个 演讲中,我们将探索血液的成分、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和 预防措施。
血液的重要性
1 氧气运输
2 废物清除
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 将其供应给全身组织和器 官。
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 内废物和毒素清除。
白血病
早期发现和治疗,保持健康 的免疫系统。
3 免疫防御
血液中的白细胞起着重要 的免疫功能,保护身体免 受感染和疾病。
血液的组成和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携带氧气和碳 dioxide 免疫功能 止血机制 含有营养物质、激素和废物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形状
圆形凹陷的结构,便于通过 毛细血管。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课件

B 型血
具有 B 抗原,可捐献 给 B 型和 AB 型。
AB 型血
具有 A 和 B 抗原,是 全球最少见的血型, 是 AB 型和 O 型的通 用受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 章血液课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人体中神奇的血液系统。从定义到作用、组成成分,覆盖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的凝固机制和血型及输血 反应。
血液的定义和作用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承载氧气和养分到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从细胞带走。它还起到维持体温、 调节酸碱平衡和免疫防御的作用。
血液凝固机制
1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并形成血小板血栓。
2
凝血因子激活
血小板释放化学物质激活凝血因子,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3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级联反应中的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型和输血反应
O 型血
全球最常见的血型, 是无抗原的通用供者。
A 型血
具有 A 抗原,可捐献 给 A 型和 AB 型。
血液的组成成分
红细胞
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柔软的双凹形状,寿命约为120天。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抵御感染和疾病。
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过多出血。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氧气运输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在 肺部吸收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柔软的形状
红细胞具有双凹形状,使其能够轻松通过细小的血 管和毛细血管,实现有效的氧气输送。
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主要负责吞噬和消灭细菌和病原体。
2 淋巴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和疾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 前体细胞→各级幼稚细胞→成熟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应具备的条件
1. 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2. 足够的造血原料: 铁 、蛋白质 3. 必要的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
Vit-B12和叶酸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形态: 无色有核,球形 数目: 4.0~10.0×109 /L 病理情况下,白细胞数目增加: 急 性感染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液中晶体物质(Na,cl)所形成 的渗透压。
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蛋白质(白蛋白)所形成 的渗透压。
作用: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等渗溶液: 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 0.9% NaCl溶 液,5% 葡萄糖溶液。
4.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 联系与区别
区别: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F XII, 参与
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FIII, 来自组织。 联系:
生成FXa以后, 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成为同一的 途径
二、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III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血沉快慢取决于—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
因—
3. 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发生膨 胀破裂的性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 抵抗力,抵抗力越大表明渗透脆性越小。 0.9%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 渗透压递减 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
0.35%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
促凝:手术前注射vit-K,促进F Ⅱ、Ⅶ、 Ⅸ、Ⅹ的合成,防止手术中、手术后的 大出血。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粘稠度的影响
血液粘稠度过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液粘稠度 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或贫血。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定义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 分平衡和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渗透压的调节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物质和血浆蛋白共同维持。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 对血浆渗透压有较大贡献,而血浆蛋白则通过水合作用对渗透压进行调节。
THANKS
感谢观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 •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01
血液的组成
血浆
01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血液总量的50%-60%。
02
血浆中含有无机盐、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具有
维持内环境稳态、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功能。
03
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占血液总量的30%-4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输送 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身体各部位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物质。
维持水分平衡
血液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可 以感知水分变化,通过调 节肾脏排尿来维持水分平 衡。
防御和免疫功能
抵抗感染
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 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 止感染。
免疫反应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细胞因子等物质,参与免疫反 应,对抗外来抗原的入侵。
0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颜色和比重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血液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血液PPT课件
激活后能对特定肽链有限水解。
FⅡ 凝血酶原激活2+、 FⅧ、FⅤ、高分子激肽原
4.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FⅡ、FⅦ、FⅨ、FⅩ 含r-羧基谷氨酸,和Ca2+结合暴露
磷脂结合部位。 5. FⅦ须与FⅢ结合才能作用;FⅢ存 在于血管外,脑、肺、胎盘中含量高。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EPO、雄激素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对组织中氧
分压的降低敏感 促进生成过程各时期红细胞的增殖
与分化。
(图3-3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19
(2)雄激素 ①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②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骨髓红细 胞的生成及释放。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 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高渗
等渗
低渗
(四)血浆的pH 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
造血
定向 前体
干细胞 祖细胞 细胞
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 化的能力。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1.数量 正常成人:男性 (4.5-5.5)× 1012/L
女性 (3.8-4.6)× 1012/L
体、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 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3.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4.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 类似肌肉收缩蛋白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成年男性 450~550万个/mm3 成年女性 380~460万个/mm3 新 生 儿 600万个以上/mm3
血 细胞
血细胞扫描电镜像 (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3. 红细胞生理特性 (1)红细胞渗透脆性 ①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 脆性) ② 红细胞溶血 如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NaCl溶 液中,水进入红细胞,细胞膨胀为球形,甚至 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单核细胞 25~30%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7 % 免疫细胞 (2)从免疫功能特点分
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 (1)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很强,一般
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聚集,并将其吞噬。一个白 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其过程 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 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 明的液体为血清。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 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 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放出来颜色
血液是一种不透明,粘稠液体。血液的颜色取 决于所携带O2的多少。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 暗红色。
2、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比重为 1.050~1.060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 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不超过3mm,女 性不超过10mm。
4、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颜色
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二)比重
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白的含量
(四)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7.35,碱中毒 <7.35,酸中毒
血液的酸碱平衡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其中NaHCO3/H2CO3 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对。
(2)正常值:男性 40%~50%;女37%~48%; 新生儿 55%。 (3)意义:血细胞比容主要反映血液中红 细胞的相对浓度
血液组成示意图

贫血患者
严重呕吐腹泻和大面积烧伤患者
血细胞比容
降低
升高
二、血量
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 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量。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 能
血浆胶体渗透 压
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主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
要由白蛋白形成
血容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作用示意图
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
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量在10%以下、20%和30% 以上时,机体会出现哪些现象?
一次失血量<全身血量10%,没有明显症状 一次失血达总血量20%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 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现象,甚至昏倒
一次失血>总血量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将危 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五)血浆渗透压
1. 概念:是指血浆中的溶质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 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正常值: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

【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依赖因子Ⅻ激活物
纤溶酶原
+
_ 纤溶酶
抗活化素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一、血量: 机体体重 7%-8% 成年人失血 10% 可代偿 20% 代偿不足可诱发血压下降, 脉搏加快、四肢厥冷、口渴、恶 心、乏力等症状 30% 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这一章5节课的内容 ,重点要掌握:血液的理化性质,即血浆渗透 压是如何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 区别;有哪些因素可以加速和延缓凝血;正常 人体的血量有多少?每次献血400cc会危害人 体健康吗?还要了解ABO和Rh血型的抗原抗体 系统,掌握在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测试题1
1.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的含量 B. 红细胞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渗透压的高低 E. NaCl的浓度
测试题1
1.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的含量 B. 红细胞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渗透压的高低 E. NaCl的浓度
测试题2
2. 温度不变时,全血黏度主要取决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血小板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血细胞比容 E. NaCl的浓度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
表4 内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 (三)抗凝和促凝
1.抗凝的作用 抗凝血酶Ⅲ是抗丝氨酸蛋白酶 肝素是肥大细胞产生的直链负离子硫酸氨基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渗透压:使水分子溶剂向膜一侧高浓度溶液透过的现象 称为渗透作用,造成溶剂扩散的力量即为渗透压。
❖ 构成:
❖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 的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蛋白质(白蛋白)所 形成的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4. 血浆pH值: 7.35~7.45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特点: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一)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固的物质。 种类:13种(其中FVI是激活后的FV<F Va>,
实为12种)。 Ca、磷脂和蛋白质
因子
(二) 凝血的过程
(三)输血原则 1.同型相输 2.交叉配血 3.成分输血
a.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阶段;
b.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
c.纤维蛋白的生成

Ⅹa
凝血酶原
Va、Ca2+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 定义: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 表面激活: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
触而启动凝血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不是血液。 缺乏F Ⅷ、 Ⅸ、Ⅺ的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
至微小的创伤就可导致出血不止--甲、乙、 丙型血友病
(hemophilia A,B,C)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 收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八、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 白及血管创伤愈合后的血栓的 血纤维能被液化溶解的过程。
2. ABO血型的鉴定
Rh 血型系统 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
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 Rh 血型特点
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 抗体为IgG/不完全抗体,能透过胎盘
Rh血型系统的医学意义: 1) Rh阴性的患者重复输血时,即使是输 入同一供血者的血液,也应作交叉配血试 验。 2)怀孕Rh阳性胎儿的Rh阴性孕妇怀孕第 二胎Rh阳性胎儿时,可引起新生儿溶血 症,致胎儿死亡。
一、体液和内环境
❖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各种系列化反应进行 的场所;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机体的 细胞外液。
❖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特性变动 很小,经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 动态平衡状态。
二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200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

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 2.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不
容易下沉的特性。 3.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 性。可用于表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 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血凝块形成
七、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血(红)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女性:37~48% 新生儿:55%
(二)血量
血量:动物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 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 斤体重有70~80ml血液。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2.血液的粘度: 3.血浆渗透压
纤溶意义:
1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
九、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agglutinogen) ——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 ——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二)红细胞血型 ✓ 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3个,193种抗原 ✓ 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1. ABO血型的分型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红细胞上的
凝集原
A B A+B 无A、无B
血清中的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 +抗B
五、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当血管内皮
损伤暴露胶 原组织时, 引起血小板 与非血小板 表面的粘着
2.聚集 血小板间相互粘附聚合的过程
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颗粒 内的许多活性物质释放的现象。如凝血 因子3等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4.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的过程
5. 吸附:血小板吸附多种凝血因子的现象
4.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和CO2;
四、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和功能
形态特点
图像 功能
中性 淡紫红色均匀颗粒
有 嗜酸性 粗大橘红色均匀颗粒 粒 嗜碱性 细小紫蓝色不均匀颗

淋巴 核相对较大 无 粒 单核 体大,核有多样
呑噬异物,杀灭 细菌 呑噬抗原抗体复 合物杀灭寄生虫 过敏反应
免疫防御功能
分化为巨噬细胞
(四)血液的功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内环境稳态 4.参与体液调节 5.防御和保护功能
三 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无核、双凹圆盘状
红细胞(个/L) 血红蛋白(g/L)

男性 4.5~5.5×1012 120~160

女性 3.8~4.6×1012 110~150

新生儿 6.0 ×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