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五至八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12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
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做错事,不要怕,只要能改正就能有好的结局。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作者介绍】
1.《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
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读“语、则”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想象中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背诵文章,积累生动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知道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会读“语、则”等15个生字、会写本课“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寓言中说明的深刻道理。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寓言作者的有关资料以及寓言中的文字和图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1.同学们,你们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希望我们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则寓言,(寓言是一种文章体裁,它一般是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引出课题)《亡羊补牢》(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二、质疑课题,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这个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牢)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预设: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预设:我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这个字的,我是通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的……
3.请你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预设:羊丢失了把羊圈补好。
)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说的真清楚,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很全面!接下来,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下面,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掌握多音字,读通课文。
(开火车读)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亡羊补牢
juàn(羊圈)
多音字:圈
quán(圆圈)
4.重点指导难写字。
亡:不要丢掉第一笔点。
钻、劝: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丢:注意与“去”的区别,不要丢点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点。
5.做“气球游戏”,气球升起,让学生认读气球上的字。
四、精读课文,小组学习。
同学们字词掌握得不错,现在把字词带入故事中,每组选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5名学生读课文)同学们概括的真清楚,讲得也很精彩!下面,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互相读课文,依据自学提示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1.齐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预设:2次。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羊丢了之后,街坊和养羊人他们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1)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面对街坊真诚的劝告,养羊人有什么表现呢?(板书: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街坊的一番好意,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指名分角色朗读。
)
3.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全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5.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板书。
(板书: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结果再也没丢)
6.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3.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拓展延伸。
1.故事我们已经读懂了,那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再把课文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先交流一下。
(板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全班交流,师总结:
是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改正,还不算晚。
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板书:为时不晚)3.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读懂了故事,然后明白了故事中蕴涵着的道理,以后我们遇到寓言故事时,就可以按“理解题意—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样的方法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了寓言《亡羊补牢》,这节课我们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
同学们谁知道寓言是什么?提问学生(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将一个道理蕴含在一个小故事中。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回答:井底之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后齐读)
2.“揠”的意思是什么知道吗?和“拔”一样吗?想一想拔萝卜是怎样?(从土里拔出来)那么揠苗是把禾苗从土里拔出来吗?
揠的意思其实是轻轻地往上一提。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能说说吗?
二、初读课文
1.初读思考:读了课题你想到什么?课题中的“长”在这里读“zhǎng”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
则焦筋疲截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指导:疲:的偏旁是“疒”不是“广”,“筋”按照上下结构书写,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注意部首不要写成“艹”。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开火车、指名读生字)
三、理解课文
学习《揠苗助长》
默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觉得禾苗长得太慢?
1.让学生找出句子。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板书:巴望禾苗长快些)
巴望:十分渴望。
(是不是能用盼望、希望代替让同学们讨论。
)
天天:每天。
情景创设:太阳晒得火辣辣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十分繁忙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板书:想办法帮他们长)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自己对自己说话)农夫在自言自语说什么?(“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指名表演农夫“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样子。
词语训练:照样子写词语。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无边无际自由自在
3.再次默读课文,种田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请用“----”画出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解释:“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
练习用“筋疲力尽”造句。
(上次旅游的山非常陡峭,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
)(板书: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农夫认为他的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长了一大截,结果是这样吗?(不是,禾苗都枯死了。
)想一想: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因为农夫把禾苗拔高,使禾苗根系离开了土壤,失去了汲取养分的能力,所以枯死了。
)(板书:枯死了)
4.现在大家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了吧?(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5.此时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杀鸡取卵)
四、说出寓意
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交流寓言的寓意。
师:为什么禾苗没有按照他的意愿长高呢?
预设:因为把禾苗拔死了
提问:禾苗怎样才能长大?
预设: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
总结:这就是禾苗的生长规律。
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板书: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
五、作业布置
像揠苗助长这种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文章叫寓言(板书:寓言),课下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多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一下几点:
1.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收获。
(1)初读课文。
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自读课文。
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做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提高质量。
游戏一直是孩子们所期盼的。
我就利用做气球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
此外,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循循善诱,饱含哲理,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反映学生们的率直、天真。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室、靠、而”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1个词语。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对话的语气与表达的内容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会认“室、靠、而”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1个词语。
2.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难点】
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识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画杨桃)(杨桃又名羊桃,五敛子。
常绿或半常绿乔木。
花小,钟形,紫红色。
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
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
)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思考问题。
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三、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词。
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室”(shì)“审”(shěn)、“晌”(shǎng)、“视”(shì)
“肃”(sù):平舌音。
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ì),注意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是怎养理解的?(同桌交流)
叮嘱:再三嘱咐。
教诲:教导,训导。
审视:仔细地看。
半晌:半天或好大一阵子功夫。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温和可亲。
4.扩展训练。
近义词:
教诲──教导审视──审察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反义词:
准确──错误难忘──淡忘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明白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
四、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图、交、摆、嘻、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4.难字书写指导:
“图”:最后一笔写横封口。
“摆、抢”:左右结构,都是“扌”字旁,注意“仓”与“仑”的区别。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
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6.学生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l.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发思维。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
理解“难忘”是什么意思,“终身难忘”呢?
(难忘:无法忘记,永远留在脑海里。
终身难忘:即一生都难以忘怀。
常形容对他人的恩情或教诲铭记于心,也可形容对某一段时光难以割舍。
)(2)能使作者“终身难忘”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的话。
)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导语:作者是怎样画画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抓住:“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等句子理解“我”是按照看到的去画画的。
2.学习第2至第16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为什么看到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犯了错误。
)
(2)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3)“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他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
(4)“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
(5)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
)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同学”而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
)(“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的意思。
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
(6)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7)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
(8)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
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9)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老师”与“第一个”同学的
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3.学习第17自然段:
老师的话。
(1)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发生了变化。
指名读“老师”说的一段话。
(2)思考:
A.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B.举例子说说怎么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C.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3)这几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
(4)启发学生用“不要……要……”造句。
(5)总结老师的话: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6)齐读“老师”说的话,加深理解。
三、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
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读中思考
课堂上,汪涵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地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
”“像……五……五角星。
”)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
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
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
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作者介绍】
《小马过河》是一篇语言优美,含有深刻哲理的童话,一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小马过河》发表于1955年,30多年来,多次被选入教材,并被译成英、法等十几种文字。
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讲评奖时被评为一等奖。
但《小马过河》的作者在哪里?评奖单位大费周折,反复寻找才在浙江瑞安农村找到他,当时他正在一所农村中学当代课老师,彭文席在中学时代就喜爱文学,高中毕业后到一所小学任教。
他写过十多篇童话,《小马过河》是他在29岁时发表的。
《小马过河》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早在宋代诗人陆游就写下了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无移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读“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本课“愿、意”等8个生字,会写“愿意、麦子”等11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用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