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7篇)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5019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6.png)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7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b28a6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e.png)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
![《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9d34e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a.png)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反映
礼仪之美
诗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 ,男女主角的交往遵循着一定的 礼仪规范,表达了尊重、谦恭等
美德。
家庭观念
通过男女主角对家庭的向往和期 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的重
视和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社会责任感
诗中男女主角不仅关注彼此的情 感,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 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主题思想阐述
01
02
03
纯真爱情
诗中描绘了静女与男子之 间纯真无邪的爱情,表达 了人类情感中最真挚、最 纯洁的一面。
相互倾慕
通过男女主角的相互欣赏 和倾慕,展现了爱情中双 方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交 融。
忠贞不渝
诗中传递了对爱情的忠贞 不渝,即使在困难和挫折 面前,也要坚守对爱情的 承诺和信念。
古今爱情观念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对比古代和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可以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价值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 式。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审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礼 仪、道德和审美,诗歌创作也达 到了巅峰,《诗经》就是这一时
期的产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 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
知识目标
了解《静女》的背景、作者及 作品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诗歌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静女的外貌、性格以及她与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
作品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24266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3.png)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02687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7.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
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
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cef4a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7.png)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静女》,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静女》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经·静女》的字词解释。
2. 《诗经·静女》的文学特点及意义。
3. 品味《诗经·静女》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经·静女》的古文翻译。
2. 理解《诗经·静女》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静女》的字词、句式、文学特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经·静女》的内涵、意境等。
3.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经·静女》的韵律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经·静女》:解释字词,翻译诗句,分析诗歌结构、意境等。
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诗经·静女》的内涵、主题及艺术特色。
4. 诵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诗经·静女》,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资料。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静女》,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诗经》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提出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诵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经·静女》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139fc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5.png)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评价《诗经》的话——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有人说,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三千多年后,蒹葭仍郁郁葱葱,雎鸠亦百啭千声。
《诗经》中的爱情是那样的毫无保留、朴实纯真,在经过时光的淘洗之后,仍然繾绻美好。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诗经》中的爱情,那就是“情之起,思无邪”。
无论是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还是男女二人的约会情趣,抑或是夫妻之间的琐屑细语……《诗经》中描写的爱情, 是那样的不加修饰,明朗热烈。
二、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按其诗歌内容形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三赋、比、兴类。
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诵读入诗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诵读提示】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把握情感基调,确定语调语速范读:教师范读、名家范读四、整体感知1、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明确】引导阅读“学习提示”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
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
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cb583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3.png)
《静女》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较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2分钟)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
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一叁分钟)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6431d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e.png)
古诗词诵读《静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必修上册《静女》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唱的手法,体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领会其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凝练的诗歌语言,概括男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之情;了解《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诗歌内容、重章叠句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其真挚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有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有的是“始乱终弃"的哀伤,有的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还有的是“隔河相望"的遗憾……从你所知道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你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来么?教师点拨:《诗经》立的爱情:《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追求;《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诗经》中这样的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邶风·静女》,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情。
二、走进《诗经》1. 视频了解《诗经》2. 诗经“六义”内容方面:风:十五国风。
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雅:大雅、小雅。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颂: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曲,內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有“周颂"、“鲁颂”、“商颂"。
手法方面: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
![2024版《静女》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7ecc6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9.png)
当代价值观念在文本中呈现
爱情自由
诗歌表达了爱情自由、不受束缚 的观念,与当代社会的自由恋爱
观念相呼应。
2024/1/30
平等尊重
诗人对女性的爱慕和尊重,体现了 当代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
精神追求
诗歌强调爱情的精神层面,追求心 灵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符合当代 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13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爱情观念差异
2024/1/30
21
思考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
思考题
你认为古代与现代的爱情观念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异 同?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爱情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课堂上分 享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你对爱情的理解与看法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024/1/30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静女》教案(精选 2024)
2024/1/30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1/30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30
3
《静女》背景及作者简介
《静女》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 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表达方式不同
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内敛,西方则 更为直接热烈。
婚姻观念差异
东方重视家庭、亲情和责任感, 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幸福感。
性别角色认知
东方传统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 西方则更趋向于性别平等和互相
尊重。
2024/1/30
14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f834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a.png)
《静女》教案第一篇:《静女》教案《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三、导入《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71e1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6.png)
《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静女》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三中联办二·二班【教学内容】:《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有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7db68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d.png)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ef76b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静女》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静女》全文。
(2)理解《诗经·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静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纯洁。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静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诗经·静女》的基本内容,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朗读《诗经·静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深入探讨(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讨论诗歌在爱情主题上的表现。
3.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2)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诗经·静女》,掌握了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静女》。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1bb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静女》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全文。
(2)理解《静女》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静女》的诗意。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静女》所表现的爱情美好和纯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静女》。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难点:1. 理解《静女》的深层含义。
2. 掌握《诗经》的文学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知识,解析诗中的难点。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感受诗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静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中的意象。
3. 讲解解析讲解诗中的难点,分析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诗中的爱情主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静女》的诗意和美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静女》的诗意。
2. 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默写诗中的名句。
3. 拓展延伸介绍《诗经》的其他优秀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经》的魅力。
4. 情感教育通过感受诗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静女教案(精选5篇)
![静女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1d9ae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7.png)
静女教案静女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女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静女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
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74b76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a.png)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诗经·静女》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的起源、作者、篇目和特点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诗经·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利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诗经·静女》的主题和情感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经·静女》的诗意和意境分析《诗经·静女》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诗经·静女》的诗句和词语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逐句解析诗句和词语利用比喻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运用对比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节奏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静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静女》所属的时期和地域特点分析古代社会中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探讨《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诗经·静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利用图片展示法,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静女》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第四章:情感理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诗经·静女》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诗经·静女》中的爱情主题4.2 教学内容分析《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变化探讨《诗经·静女》中的爱情主题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经·静女》中汲取情感智慧和审美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分析《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变化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经·静女》的情感理解和审美体验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创意表达的方式,展示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创意表达方式展示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提供多种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利用示范法,展示创意表达的示例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创意表达作品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深入理解《诗经·静女》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分析《诗经·静女》在表达爱情方面的独特之处探讨《诗经·静女》与其他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6.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七章:实践拓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所学的《诗经·静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静女》中的情感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供实践拓展的活动建议和指导鼓励学生分享实践拓展的成果和体验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拓展的活动建议和指导利用示范法,展示实践拓展的示例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实践拓展的活动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8.2 教学内容提供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8.3 教学方法利用自评表和互评表,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评价和反馈的结果和改进建议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经·静女》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9.3 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建议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诗经·静女》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诗经·静女》相关的课后作业提供作业指导和完成建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10.3 教学方法采用布置法,布置与《诗经·静女》相关的课后作业利用问答法,提供作业指导和完成建议运用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诗经·静女》的兴趣。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93314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8.png)
《静女》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静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他们了解《静女》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运用提问、思考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诗歌的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给予客观的评价。
5.3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静女》诗歌的兴趣。
6.2 诗歌内容回顾与讨论:简要回顾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静女》语文教案(14篇)
![《静女》语文教案(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4944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2.png)
《静女》语文教案(14篇)《静女》语文教案1一、导入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熟悉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仆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熟悉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尝。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索题,先来讨论第2题。
商量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
这一切可告知我们“士”的改变是关键缘由。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其次、三种较为深刻精确。
〔解说:此题是依据典型情节设计的。
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
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全都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讨论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
形象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规律为准绳运动。
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奇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沉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详细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制造的其次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爱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
静女教案(通用5篇)
![静女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24c2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9.png)
静女教案(通用5篇)静女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__。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shū) 俟、(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 án) (播放PPT)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使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
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
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
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
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
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
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静女>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 (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
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实词:说、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
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
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
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年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
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2.学生动手画出结构图,诗表现了怎样的爱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什么思想? 期望约会 静女 恋人赠物 爱情赞美恋人3 (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4.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
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5.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
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
“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
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
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
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
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6.《静女》的艺术魅力:①.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
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六.课堂练习课件出示《郑风子衿》,说说与本诗的异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
《静女》是男子的口吻写的。
《子衿》是女子口吻写的;②情节不同。
《静女》是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
《子衿》是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
《静女》是欢乐幽默,充满情趣。
《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
《静女》主要是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写出男子的憨厚。
〈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写出女子的缠绵。
相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淳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
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抒发。
七.布置作业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诗经》两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