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小人最狠一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付小人最狠一招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历朝历代都有忠臣良将,也是奸佞小人!忠臣前线用命,小人背后贪功!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常常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集团带来灾难!那么怎么才能生活中的小人呢?有没有暗地整小人的最狠绝招呢?1.上行下效2.言传身教3.以史为鉴……在领导面前给你打小报告,给你穿小鞋的小人实在是太气人了!

暗地整小人的最狠绝招

一、智取---让其心服口服,断了报复的:跟小人打交道,绝对不能硬碰硬,特别是当跟他们有冲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智取,就是用小人的方法来对付小人,是最能让小人对你产生顾忌的,甚至连他以后报复你的心都会给镇压下去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也上他们的当,然后再反其道而行之,肯定会杀小人个措手不及。这比你跟他硬碰硬来的更有效果,更有实际意义,而且你也不会损失更多利益,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二、武斗---让其胆战心惊,不再有想法:说到小人,有些人可能就会莫名其妙的害怕起来,觉得他们的手段怎么残忍,怎么见不得光,其实啊这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说不定小人内心也对你各种害怕。不能还没有开始跟小人过招呢,就先让自己给自己个下马威,绝对是不可以的。一定要在气势上先压过小人,也就是通过武斗的方式,让他直接拜服于你的脚下,绝对不要给他们反抗的机会,至此以后,他们再也不会招惹你。

三、共处---互不干扰影响,井水犯河水:这是当你不去招惹小人,小人也没有招惹你的时候,跟小人最合适的状态,说的再严谨一点就是和平共处。谁也不愿意没事的时候给自己找麻烦,毕竟我们在职场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去做,所以不到万不

得已不要去招惹小人,也要防着小人招惹自己。把自己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透明化,最好是能让小人一看就懂,不给他们打你算盘的机会,这也算是对付小人了。

小人难缠,是因为不得法,有顾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拿出自己最佳的心理素质,该防防,该斗斗,有什么好怕的呢?即便他们能报复,又会对你做出什么样的报复呢?大不了跟丫干一架,你也活生生一个人,干不过就受点伤,那也得让他知道你的难惹,不然他们以后就老会欺负你,找你的麻烦。小人最核心的还是以上三个绝招,可能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把小人给干掉。

孔子忙了一辈子,死前才想出对付小人的绝招

对付小人第一招:上行下效。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时,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核心。“为政以德”,这是孔子的核心执政思想。

孔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成为道德模范,全体人民都会效仿,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人人都成了君子,小人无处藏身。从此,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上下,肯定是孔子能想到的第一个办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公元前532年,19岁的孔子当上了掌管仓库的小官。

公元前531年,孔子20岁,管理畜牧,什么粗活都干。

公元前517年,孔子34岁。鲁国发生内乱,孔子逃到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虽然齐景公很赞赏孔子的话,但是并没重用他,也没有实际能力可以重要孔子。

公元前499年,孔子52岁,升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为什么平步青云?执政者矛舍顿开了?不是,鲁国的实际掌权者,三大家族,想利用孔子的威望。然而,孔子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试图实践自己“为政以德”的执政思想。充斥小人的执政当局,当然不会让孔子的“德政”走下去,触及既得利益者,孔子的执政也只能走到了头。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被迫周游世界。

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当他到达卫国时,卫灵公问他以前的老板鲁国给他多少薪水。我们的卫国绝对没有低于这个标准。的确,孔子是按照鲁的俸禄标准给了六万俸禄,却没有给任何官职,也不准参政。事实上,像孔子这样的圣人,眼里容不下一点点细沙,卫灵公显然不会喜欢,只是考虑到孔子的名声。

公元前484年,孔子67岁。周游世界后,他回到了鲁。他仍然对政治感兴趣,但他仍然受到尊重,但没有被利用。

显然,孔子的第一招,试图“为政以德”然后“上行下效”,失败。

对付小人第二招:言传身教。

开篇就提到,孔子的一辈子,拼了老命在跟学生讲:要做一个君子,千万别做小人。整部《论语》,就是一个道德卫士孜孜不倦的千叮咛,万嘱咐。

然而,说教是一个极难的事情,尤其是道德的说教。无论古人今人,人性相同,听不进别人的说教,这点古今亦然。况且,道德不像科学,没法论证观点的对错。凭什么让人认可自己说的道德标准?这是摆在孔子面前的难题。

为了说教,孔子不惜借用周礼的名义说事。

好比后来,很多人为了说教引用孔子,甚至托名孔子。直到近现代,康有为为了打击顽固派,主张变革,写了个《孔子改制考》,号称孔子最主张变革。

自己的说服力量不足时,借用权威是常用的手段。后人可以借用孔子,但孔子所能借用的,也只有周礼。

公元前518年,孔子33岁时,跑去找那位周天子的图书管理员老子请教周礼。老子却说:万事万物都是在变的,周礼不遵守也罢。

没有人知道“孔子问礼”故事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俩到底聊了些什么。上述的内容,多半是后人根据两个人的不同风格,所作的揣测。

老子反对的,是礼仪中冗余的规则。而孔子想要的,其实并不是礼仪的规则,而是道德的准则。他提出的“克己复礼”这个词语可以证明,在孔子看来,恢复“礼”,要做的是“克己”,就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按道德品质来做事。

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康子公然采用天子的礼仪,让六十四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孔子气得说:“是可忍,孰不可

忍!”这种事你都干得出来,天底下还有你不敢干的事吗?表面上,孔子是为了维护周礼。本质上,却是孔子对季康子的道德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